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路径研究

2024-03-15 09:36康建刘静
参花(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陕西技艺民间

康建 刘静

陕西面花,又称为“黄陵面花”,是陕西省黄陵县的一种传统美术形式,起源于黄陵农村,历史悠久。[1]面花的起源与传统民间饮食和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2]在黄陵农村,每逢传统佳节,家家户户都会依照习俗制作面花,这些面花形式多样、姿态各异,兼具供奉、观赏和食用等多种功能,也可以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成为民间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3]黄陵面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不仅是黄陵人民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面花塑作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充分展示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才能,使蕴涵在民间习俗中的文化传统得到自然的传承和彰显。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黄陵面花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5]首先,年轻一代外出务工或者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对面花这种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少。[6]其次,面花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利润不高,导致很多艺人逐渐放弃了这门技艺。此外,现代食品工业的兴起也对面花等传统食品造成了冲击。[7]基于此,本文提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面花的创新传承路径研究如下。

一、陕西面花中蕴含的民间乡土文化分析

陕西面花中蕴含的传统民间乡土文化既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也体现在造型的特色上,同时也体现在制作工艺上。通过色彩的巧妙搭配和造型的独特构思,[8]面花作品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9]这些传统民间乡土文化内涵和价值,使陕西面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色彩因素

从色彩因素看,陕西面花以其鲜艳、明快的色彩搭配而闻名。在面花制作过程中,人们善于运用各种天然色素,如红曲、黄姜、紫甘蓝等,使面花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这些色彩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而且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10]例如,红色通常象征着喜庆、吉祥,寓意着生活的繁荣和幸福;绿色则象征着生机和活力,寓意着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繁盛。通过色彩的巧妙搭配,面花作品不仅在视觉上更加醒目、引人注目,而且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造型特色

从造型特色角度看,陕西面花以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造型而著称。[11]面花作品通常以花、鸟、虫、鱼、人物等为题材,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艺术构思,创作出形态各异的面花造型。这些造型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寓意深刻,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12]例如,“鱼儿变娃”是生殖繁衍的象征,寓意着“年年有余”;“枣山”则寓意着“早生贵子”。这些寓意深刻的造型特色,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期盼。

(三)制作工艺

陜西面花的造型特色还与其制作工艺密切相关。面花制作需要经过和面、揉捏、蒸制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经验。在面花制作过程中,人们充分运用捏、剪、割、挑、夹、镶等技艺手法,将面团捏制成各种形状和图案,形象逼真、细致入微。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不仅展示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而且使面花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珍贵的文化价值。

二、陕西面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发展机遇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陕西面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而对于发展机遇的分析主要可以从传承人、传统技艺、年轻人兴趣、文化传播四个方面着手展开讨论,具体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可以对陕西面花非遗传承的多方面发展机遇展开分析。

首先,从传承人的角度而言,经济繁荣为陕西面花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文化和艺术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这也为传承人提供了经济保障。陕西面花作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特色文化的追求。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推广,陕西面花可以拓展更广泛的渠道,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其次,从传统技艺的角度而言,科技的进步为陕西面花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现代工具的应用,使得面花制作、传播和学习变得更加便捷。通过数字化记录和保存,可以对面花的制作技艺进行完整的保存和传承,避免传统技艺的流失。同时,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面花文化可以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扩大其影响力。

此外,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文化交流也为陕西面花传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陕西面花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艺术节、文化展览等活动,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与国际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面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推动其走向世界舞台。

最后,从年轻人兴趣的角度而言,教育和培训也是陕西面花传承的重要机遇。通过在教育体系中增加关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内容,可以培养更多年轻人对面花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技艺传承活动,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面花的制作和学习,壮大传承队伍。

三、陕西面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

(一)数字化记录和保存

一方面,可以组织专业的拍摄团队,深入陕西农村,对面花制作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拍摄,制作面花制作过程纪录片,详细记录从选材、和面、揉捏、蒸制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还可以邀请面花艺人和传承人亲自示范,拍摄面花制作教程,并以视频、图片或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面花制作技艺,供学习者参考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可以为拍摄的纪录片、教程和其他相关资料建立一个数字化资料库,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以此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陕西面花。

(二)创新性展览和宣传

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开展创意展览设计,采用互动式、沉浸式的展览方式,在博物馆、文化中心等地举办面花艺术展览,让观众亲身体验面花制作的乐趣。其次,可以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对陕西面花进行推广,通过发布有关面花技艺的内容,包括制作过程、作品展示、艺人生涯等,与观众互动,提高面花技艺的知名度。最后,还可以积极探索跨界合作宣传路径,与旅游景点、餐饮企业等合作,将面花元素融入其产品和服务中,共同推广面花艺术。例如,在景区设立面花制作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制作并拍照留念;与餐饮企业合作推出面花主题菜品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开设以面花为主题的餐厅,提供各种与面花相关的美食,在餐厅内布置有关面花的展品和文化介绍,让顾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面花技艺的文化和历史。

(三)结合现代技术提升制作技艺

现代技术也可以成为陕西面花技艺传承的工具和载体,例如,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面花模具,可以快速、准确地复制复杂的面花造型。其次,还可以尝试使用新型材料和工艺,如食品级硅胶、彩色面团等,创作出更具创意性和艺术价值的面花作品。同时,也可以引入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对面花进行保鲜、防腐等处理,延长其保存时间。

(四)开发面花文化创意产品

结合本文第一部分对陕西面花视角下传统民间乡土文化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其蕴含传统民间乡土文化下的色彩文化价值。基于此,可以设计面花图案的服饰,如将面花图案印制在T恤上,采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组合,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创意产品不仅具有时尚感,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陕西面花。其次,结合陕西面花蕴含传统民间乡土文化下的造型文化价值,可以设计一系列面花主题的明信片,展示不同造型和风格的面花作品。这些明信片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也可以通过邮局寄送给亲友。最后,还可以将面花制作成各种手工艺品,如摆件、挂饰、文具等。这些手工艺品既可以作为装饰品使用,也可以作为礼品赠送他人。通过手工艺品的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陕西面花。

(五)鼓励创新与跨界合作

跨界合作是更加立体地展示陕西面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组织面花艺术与现代艺术、传统艺术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展览。通过展示融合不同艺术风格和元素的陕西面花作品,让观众看到面花技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其次,为了提高陕西面花的关注度,可以邀请现代艺术家、设计师等参与面花创作,共同推出新型面花作品。结合艺术家提供的新创意和设计理念,对面花进行重新诠释,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将陕西面花元素融入戏剧和舞蹈等表演艺术中。例如,在戏剧布景、道具或服装设计中使用面花图案,或者在舞蹈表演中以面花为主题创作专门的舞蹈动作。除此之外,为了使陕西面花能够与大众建立更加直观、密切的联系,可以举办面花艺术创新比赛,鼓励参与者发挥创意,创作出新颖的面花作品。同时,开设面花制作工作坊,让参与者亲自动手制作面花,体验创作的乐趣。同时,积极寻求与相关企业、品牌合作,共同推广面花艺术。通过赞助、合作等形式,利用企业资源和技术优势,对面花进行包装和宣传,提升其市场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四、实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陕西面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一项实例研究。以某陕西面花制作传承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验证其在应用本文所提路径前后的传承情况。

首先收集初始传承情况数据,再实施相应的传承项目,例如培训班、传统手工艺展示活动等,最后对传承项目的成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得到的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应用本文所提路径后,传承人数的增长率有显著提高,从0%提高到了22%,表明传承活动更加活跃。同时,传承人平均年龄也从73岁下降到了52岁,说明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了传承活动中,面花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综合来看,在应用本文所提路径后,通过培训班、传统手工艺展示活动等传承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年轻人对面花制作技艺的兴趣和认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此外,通过以上创新路径的实施,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面花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语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陕西面花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路径进行研究,以期推动陕西面花的现代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为其传承提供可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许欣格.从民间小戏到文化遗产——谈包头二人台的音乐文化变迁[J].戏剧之家,2021

(33):39-40.

[2]王强,魏绪伟.丛林中的守望者:刀郎民间狩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J].武术研究,2023,8(12):91-94.

[3]李爱玲.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耿村民间故事为例[J].科教文汇,2022(04):123-125.

[4]张明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域下黄河流域民间歌曲开发建档服务研究[J].档案管理,2023(06):126-128.

[5]高菡.战略管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研究——以陕北民间艺术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3(18):97-99.

[6]董依梦,图布其其格,王金波.陶乡窑火越千年——河南沁阳盆窑黑陶制作工艺的田野调查及研究[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20

(03):26-39.

[7]唐仲娟,林焮婷,馬念.文化的表达与文法:“非遗”语境下华锐民歌的传承与传播[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4):

48-52.

[8]郗晓英,白亚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彰显及实践进路——以山西民间艺术“黎侯虎”为例[J].文化学刊,2023(06):31-34.

[9]王煜涵,王智恒,岳李,等.回归民族文化 感悟时代精神——对骆山大龙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J].当代音乐,2022(11):91-93.

[10]马蓉,朱英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泰山石敢当文化为例[J].文化学刊,2022(10):10-13.

[11]张兆林,束华娜.传承人、民间手工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东昌府木版年画保护为例[J].东方论坛,2021(04):138-146.

[12]陈嫒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服务设计——以“灶王爷传说”为例[J].大众文艺,2021(13):27-28.

(作者简介:康建,男,硕士研究生,西京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刘静,女,硕士研究生,西京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间工艺)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陕西技艺民间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