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程式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

2024-03-15 09:36田芳
参花(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程式秦腔戏曲

戏曲,是集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诸艺术元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先秦时期的歌舞,南北朝时期的百戏,到宋元时期的杂剧,再到今天逐渐形成以京剧、秦腔、豫剧等为代表的不同类型的地方戏曲,历代艺术家们对戏曲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结合艺术表演实践不断升华,在表演、音乐、舞美、服饰等多个方面,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规范,也即戏曲程式。戏曲程式并非来自某个人的臆想,而是前辈艺人在舞台实践的基础上,再加以丰富的想象力,历经千锤百炼,反复琢磨而最终形成。在戏曲表演中,戏曲程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秦腔是我国陕西地区独有的戏曲形式,俗称“梆子腔”,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涌现出多部经典剧目,表现形式也逐渐趋于固定。结合秦腔戏曲表演实践,探讨戏曲程式的具体运用,对促进秦腔艺术发展,以及我国戏曲艺术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一、戏曲程式概述

程式(style),戏曲表现手法,指舞台演出形式的标准和格式,也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基本语汇。程式体现在戏曲舞台艺术的每个组成部分。传统戏曲要求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要程式化,每个程式动作都有一定的内容和技术要求,如“起霸”表示大将出场,“马”表现骑马,“走边”表现夜间疾行等。笑、怒、哭、喜、悲、愁等不同情态,以及开门、关门、上楼、下楼、划船、打斗等,都有一套相对应的表现方式。相比于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经过提炼而形成的戏曲程式不仅动作优美,而且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戏曲程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二、程式的特点

首先,戏曲程式具有格律性的特点。格律性是诗、歌、舞等艺术形式的共同特点,从本质上讲,戏曲表演同样也属于歌舞,因此也具备格律性的特点。一切生活中的形态,以及任何一种表演因素,只要参与到戏曲表演中,都需要结合戏曲艺术的需求进行提炼,进而形成富有强烈节奏感的技术格式,这种格式本身具有突出的形式美感,符合对称、统一、协调的法则。

其次,戏曲程式具有规范性的特点。戏曲程式本身较为稳定,可广泛运用于不同类型的戏曲作品。一方面,戏曲表演本身包含多种表现手段,是一个综合性系统,不同的表现手段,其属性不同,呈现的效果也不同,如果不进行规范,就会出现各行其是、号令不一的情况,舞台表演也会显得杂乱无章,更谈不上美感。因此,戏曲表演在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中,部分艺术手法逐渐趋于统一,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变得固定,也即符号化,这种符号化使戏曲表演显得更加简洁凝练,显著增强了戏曲表演的美感。另一方面,戏曲程式的规范性使其可以成为某一类人物,或者某种特定情境的通用格式。以戏曲表演中的“亮相”为例,当主要角色上场、下场时,或者完成一段精彩表演后,都会有一个短促的停顿,演员会通过一个近乎“雕塑”的姿态,来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而这种“亮相”的动作,也逐渐成为戏曲表演中的程式,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戏曲表演。又如,秦腔戏曲中的“上马”,男演员上马式为右腿单立,左腿抬起并包脚,左臂弯曲至胸前,左手掌心朝下握成拳,双眼直视前方亮住相。这一套程式动作并非虚拟,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提炼、演变、创新而最终形成,因此具有十分突出的规范性。

最后,戏曲程式具有虚拟性的特点。戏曲演员登台后,在没有任何道具作为辅助的情况下,所有的情节、场景,比如关门、上船、下船、上楼、下楼以及多重空间并行等,都需要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程式手段进行体现。因此,戏曲程式又具有极强的虚拟性。以秦腔《铡美案》为例,秦香莲带着一儿一女前往驸马府,求见陈世美,却被驸马府的家仆喝退。舞台上既无任何建筑,也没有石阶,但是演员通过一步步后退的方式,模拟退下石阶的场景,表现自身的凄苦与无助,以及陈世美的凉薄与无情。此外,在戏曲表演中,类似于“骑马”“行船”等情景,一般通过“无马有鞭”“无船有桨”的方法进行体现,或者采用群體性的舞蹈实现。类似的表演都有相应的程式以及规范性的动作,再加上“鞭”“桨”等符号性道具作为提示,演员便可以通过表演,生动形象地展示戏剧情节,构建特定的场景。尽管这些场景和内容具有虚拟性,但带给观众的情绪体验却是真实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戏剧程式的虚拟性,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的美学精神。

三、程式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在戏曲表演中,戏曲程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重视戏曲程式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借助戏曲程式强化戏曲表演效果。具体而言,戏曲程式对戏曲表演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戏曲程式有助于演员准确地配合音乐节奏。伴奏音乐是戏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彰显戏曲表演的韵味有着重要价值。演员在表演时,与伴奏音乐进行配合,戏曲程式则可以帮助演员把握节奏,从而显著增强舞台表演的节奏感,强化戏曲表演的韵味。

其二,戏曲程式有助于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通过运用不同的程式技巧,可以更好地展现角色的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从而获得更加生动的表演效果。

其三,戏曲程式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戏曲表演本身具有极强的情节性,尤其是在表演部分矛盾冲突较为剧烈的桥段时,演员可以通过特定的程式动作,强化关键性的事件,加大故事的戏剧冲突,进而将整个表演推上高潮。

其四,戏曲程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观众的体验。戏曲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涌现出大批经典剧目,如《武家坡》《霸王别姬》《三滴血》《赵氏孤儿》等,在各个剧种中均有所体现。在表演类似的经典剧目时,演员都会采用相应的程式技巧,而类似的技巧可以引导观众进行回忆和联想,从而达到“共情”的效果,观众在欣赏剧目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自身情感代入其中,观看的体验也会随之增强。

总而言之,在戏曲表演中,程式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强化演员表演的感染力,还可以在人物角色、故事情节与观众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引导受众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作品内容。在戏曲表演中,演员要重视戏曲程式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表演实践需求,恰当地选择戏曲程式并进行运用,从而显著地提高自己的戏曲表演水平。

四、戏曲程式在表演实践中的运用

(一)结合实际合理运用戏曲程式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运用戏曲程式时需要结合生活实践。戏曲虽然属于艺术范畴,但其本质源于现实。戏曲程式是对生活自然情态的提炼,每个动作、表情都有深刻含义,又贴合艺术逻辑。因此,演员在进行戏曲表演时既要遵循原有的程式,又不能拘泥于程式,而是应以真实生活为基础,追求艺术的高度,从而达到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统一。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程式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真正的生活,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需要互相渗透,相互统一。在戏曲剧目中,不同的戏曲人物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演员在运用程式时,要以剧本及人物为出发点,不能生搬硬套。此外,在舞台表演实践中,不同的行当表演时运用程式的分寸也有差异。在秦腔表演中,花脸行当的诀窍在于“撑”,武生在于“绷”,老生在于“弓”,小生在于“紧”,花旦则在于“松”。例如,笔者曾在《挂画》中饰演耶律含嫣这一角色。戏幕拉开后,人物登场,裹头披纱,眉目含愁。之后侍女登场,向含嫣禀报“花轿已经动身”,含嫣脸上顿时满是喜悦,欢呼雀跃,挂起画卷。在表演时笔者通过一组具有舞蹈性的程式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含嫣的真挚与唯美。当含嫣挂画屏时,由于墙体过高,无法挂屏,含嫣只能双足踩跷,迅速跳上椅座,时而“夜叉探海”,时而“金鸡独立”,时而“十字大跳”, 时而“单腿下蹲”,时而“回头望月”。当人物挂中堂画屏时,又再次采用“跨步上桌”“旋转下桌”等程式动作,刻画人物形象。上述动作一部分遵循程式,另一部分则不拘泥于程式,始终以人物的情绪变化为立足点。当鼓乐响起,花轿即将临门,含嫣慌忙梳妆,却被热水烫伤了双手,笔者巧妙运用双手拍的技巧表现这一情节,将程式技巧与现实生活巧妙地进行融合。穿衣时又扣错衣纽,甚至反穿,出门时由于情绪太过激动撞上门框,从而充分地表露了含嫣内心的激动与不安;当含嫣见到新郎时,笔者又通过水袖花的方式表现人物的兴奋和愉悦。通过上述程式动作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耶律含嫣急于见到新郎时的羞涩、惊喜,从而达到“实中见情”“虚中入情”的效果。

(二)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戏曲程式

戏曲程式从产生到演变,再到实际运用,具有鲜明的动态性特征。在塑造某一人物时,演员需要深入研究人物,将剧情和人物作为立足点,运用不同的表演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地塑造人物,还可以汲取其他艺术形式中的精华,更加生动地表现人物,而不是简单地划分行当,照搬程式,导致所塑造的角色过于雷同。从戏曲表演实践看,戏曲程式虽然相对固定,但同时也具有可变性,演员要结合角色塑造的实际需求,恰当地选择程式,组成适合人物的动作。例如,笔者曾在剧目《游西湖》之“鬼怨杀生”中饰演李慧娘这一角色。在登台表演前,笔者首先深入理解人物,形成对李慧娘这一形象的初步认知。在该剧中,李慧娘这一角色最大的特点是善良、纯情,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保护心爱之人,可以舍棄一切。表演时笔者运用“跑步”“圆场”“卧鱼”等程式,再加上高八度真声与假声混合的唱腔,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与幽怨。在武戏部分,则主要采用“转身引火”“二友戏珠”“空中跳火”等秦腔戏曲特定的程式,还借鉴了京剧中的部分程式技巧,比如“滚叉”等,通过一组程式来表现人物坚持反抗的意志与决心,从而获得理想的演出效果。在表演实践中,既遵循程式,又不受程式束缚,而是结合具体情况,大胆借鉴尝试,创新程式,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结合人物形象塑造需求运用戏曲程式

演员进行戏曲表演时,还需要注意与人物内心相结合,巧妙地运用戏曲程式,才能使人物形象显得更为丰满。以传奇故事《狸猫换太子》为例,该故事最初源于元代杂剧作品《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又名《妆盒记》),以及明代传奇《金丸记》,我国不同地方戏曲中都有相关的剧目,比如京剧、川剧及秦腔等。笔者曾在该剧目中出演寇珠一角,该角色为秦腔中的小旦,戏份集中于《抱妆盒》和《拷寇》两折。剧中寇珠富有正义感,为保皇家骨血,在与以刘妃为首的反派势力进行较量的过程中,和盟友陈琳共同上演苦肉计,最终为了心中的正义而壮烈赴死。其中《拷寇》一场戏,情节跌宕,气氛紧张,笔者力求通过运用程式,捕捉角色性格特征,通过层层推进的手法,深化人物形象,避免因过于激进而歪曲人物。首先,当寇珠面对刘妃和郭槐时,显得十分谨慎,选择避开重要主题,极力和对方周旋,但是心中已然察觉不妙;其次,受到郭槐逼问时,尽量隐瞒实情,在实在无法隐瞒的情况下,才主动承担所有责任;最后,情势忽然陡转,刘妃竟然叫出陈琳,与寇珠对质,寇珠意识到事情已无回旋余地,却显得格外镇定,灵机一动,“愤怒指责”陈琳为其开脱。刘妃下令,要陈琳亲自拷打审问寇珠,剧情也因此上升至高潮,寇珠与陈琳一个承受酷刑,只求一死;一个则无奈实施刑责,痛彻心扉。在表演这一段情节时,笔者主要采用了“乌龙绞柱”“甩发”等技巧,表现寇珠受刑后身心遭受重创的凄惨情景,但在运用这组程式时,笔者为了更好地刻画寇珠内心的痛苦与决绝,有意淡化技巧。此时寇珠心中有恨,有怨,但并不泼辣,仍然是柔弱女子形象。因此,表演时要注意体现层次感,寇珠临死前,猛然抬头:“我不免头碰明柱一死,既搭救了太子与陈琳,也好瞒过奸妃!”一念至此,寇珠极力挣扎,意欲撞柱,却因为体力不支而倒地,而后扶棍再次站起,笔者采用多个程式动作,比如“大转身”“硬僵尸”等,表现寇珠“宁死不屈”的个性特点。既干净利落,又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成功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五、结语

程式是戏曲中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技术格式。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皆有程式,每一程式都蕴含着演员深厚的艺术功力。秦腔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秦腔戏曲注入强劲的生命力。秦腔戏曲中的程式是无数艺术家呕心沥血创造的成果,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秦腔戏曲程式也需要不断创新,自身活力才能不断增强。演员在运用程式塑造人物时,既要保留传统程式的精华,又要结合观众的需求积极寻求突破,才能让古老的秦腔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再度焕发蓬勃生机。

(作者简介:田芳,女,大专,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副高,研究方向:戏曲表演)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程式秦腔戏曲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