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再创造的策略剖析

2024-03-15 05:49辛未年
参花(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表演者视域

现代化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是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能够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在实践中,现代化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再创造策略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1]许多优秀的表演者通过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合理运用声乐技巧、提高舞台表演技巧等方法,成功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声乐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了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声乐艺术表演。[2]例如,表演者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通过深入研究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用现代演唱技巧和独特的音色演绎出了作品的新高度。基于此,本文将对现代化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再创造策略进行剖析,以期为今后的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现代化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再创造的价值

(一)赋予音乐作品以新的内涵

在音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应通过自身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和再加工,为其注入新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表演者需全面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结构和表现手法。[3]同时,表演者还可以通过探究作品中的隐含元素和潜在意义发掘作品的新意,将对作品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的理解进行处理,并在表演中融入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为作品注入独特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歌曲的艺术内涵。

总之,再创造赋予音乐作品以新内涵是音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理解作品、发掘作品的新意、创造性的演绎以及融入表演者的风格等手段,表演者可以赋予音乐作品新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在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保持音乐作品的艺术性。

(二)传递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

在现代化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要想能够成功传递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首先,要传递真实情感。表演者应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将自身情感与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相融合,传递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次,要展现独特风格。表演者应根据自身的嗓音特点和个人风格,对音乐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演绎,展现出独特的表演风格,才能加深观众对声乐表演的认同感。

最后,要精准表达作品内涵。表演者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进行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在表演中精准传达作品的内在情感。

综上所述,现代化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要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够让观众深入了解并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提高演唱者的音乐艺术修养

在现代化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对于提高演唱者的音乐艺术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深入分析理解音乐作品。表演者要深入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布局以及旋律特点等,在培养表演者音乐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同时,有助其在表演中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其次,要拓宽音乐视野。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让表演者有机会接触到更多音乐作品,了解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拓宽其创作视野,有助于表演者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情感。[4]

再次,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让表演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最后,要培养音乐创作能力。在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过程中,表演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对音乐作品进行改编或创作。例如,在歌曲《白蛇传》的演唱中,高潮部分的表达对于整体情感的传递和艺术感染力的展现至关重要。[5]这首歌曲以戏剧作为基调,总高潮和局部高潮相互交织,为表演者提供了发挥个人技巧和表达音乐内涵的空间。在演唱高潮部分时,表演者要深度领悟歌曲的内涵、情感与旋律,将自身情感与音乐融为一体,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高潮部分的演唱,表演者能够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和音乐艺术修养,使音乐作品的演绎更加生动感人。[6]

二、現代化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再创造的原则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融合原则

声乐表演艺术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相融合原则是指,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应尊重并体现音乐作品的个性,同时结合当代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表演效果。这要求表演者具备扎实的音乐素养和历史知识,通过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实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融合。[7]同时,声乐表演艺术的时代性要求表演者具备当代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要在表演中融入当代音乐风格、技巧和表现手法,贴近观众的审美需求。表演者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总而言之,历史性与时代性相融合的原则要求表演者要具备全面的音乐素养和历史知识,同时具备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历史与当代的有机融合,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并保持音乐作品的历史性和真实性。

(二)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相结合原则

声乐表演艺术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相结合原则是指,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运用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来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演唱技巧包括咬字吐字、气息和共鸣技巧等方面的运用,情感表达则要求表演者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并通过自身的感受和理解将其表达出来。[8]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相结合原则要求表演者具备扎实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并具备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例如,在演唱《康定情歌》这首经典民歌时,表演者要注意运用独特的颤音技巧,保持嘹亮而悠长的演唱效果,将真挚而深沉的情感融入歌曲演绎中,才能让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康定情歌》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特色。

(三)原创性与艺术再创造相统一原则

声乐表演艺术的原创性要遵循与艺术再创造相统一的原则,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要尊重并保留音乐作品的原创性,包括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风格、旋律、节奏等方面的表达。[9]通过理解和体验作品的原创性,表演者可以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通过自身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对作品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对作品的音乐风格、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演绎,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一方面有助于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保持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原创性。

三、现代化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再创造的策略

(一)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与创作风格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与创作风格至关重要。表演者需要把握作品背后的故事、情感和创作意图,并将其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首先,表演者需要仔细研究音乐作品的歌词和旋律,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通过分析歌词中的文学元素和音乐元素,表演者可以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和思想。

其次,表演者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以便能够将其真实、生动地呈现给观众。表演者还需要了解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更好地理解其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最后,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与创作风格是提高表演质量的关键。表演者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作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内涵和创作风格,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

(二)优化演唱技巧与行腔走韵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优化演唱技巧与行腔走韵是提高表演质量的重要环节。

1.演唱技巧

(1)呼吸技巧

呼吸是演唱的基础,表演者应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如腹式呼吸法、胸式呼吸法等。通过声乐演唱技巧训练,表演者可以提高气息应用的灵活性和持久性,进而呈现出更好的歌曲演绎效果。

(2)发声技巧

发声是演唱的关键,表演者需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了解喉头与声带在歌唱时应处的位置和状态,通过训练,表演者可以熟悉掌握喉咙的放松、声带的振动等技巧,进而获得圆润、清晰的音色和稳定的音高、音准。

(3)共鸣技巧

共鸣是演唱的修饰,可以提高音量及改变音色,表演者需要掌握正确的共鸣技巧,对头腔共鸣、胸腔共鸣技巧等进行针对性训练,为歌曲演唱赋予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行腔走韵

(1)字音准确

行腔走韵首先要保证字音准确。表演者要熟练掌握语音的基本要素,如声母、韵母、声调等,以确保歌词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2)音韵流畅

行腔走韵强调音韵的流畅性。表演者需要合理运用声音的轻重、快慢、高低等变化,使音乐旋律流畅、自然。同时,注重声音的连贯性和起伏性,强调歌曲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3)腔调优美

行腔走韵追求腔调的优美。表演者需要根据歌曲的情感和风格,恰当地运用润腔技巧,如滑音、颤音、跳音等,进一步丰富声乐作品的韵味和表现力。同时,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增强歌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总之,优化演唱技巧与行腔走韵是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不断提高呼吸技巧、发声技巧和共鸣技巧等演唱能力,并结合字音准确、音韵流畅和腔调优美等行腔走韵的要求,表演者可以提升声乐表演艺术的质量和水平,为观众带来更加优美动人的音乐享受。

(三)结合伴奏改善表演效果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结合伴奏可以极大改善声乐作品的表演效果。

首先,要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要选择适合的伴奏风格和技巧,同时根据表演者的音高和节奏进行合理编排,才能更好地传达出歌曲的情感和主题,进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要适应伴奏与歌唱的同步变化。在声乐表演过程中,伴奏和歌唱往往会根据作品的需求进行动态的变化调整。演唱者要时刻关注伴奏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同时,也要在表演过程中时刻关注表演者的需求和表现,对歌曲伴奏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确保声乐表演效果的和谐、统一。

最后,通过丰富的音乐元素和演奏技巧来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例如,使用不同的音色、音调和节奏描绘出歌曲中的情感变化,或者通过添加特定的音乐元素营造歌曲所需的氛围和情境。这些手法都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展现歌曲的情感和主题,提升声乐表演的艺术效果。[10]

综上所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结合伴奏可以改善声乐表演的艺术效果,通过伴奏与歌唱的完美结合、利用伴奏引导表演情绪、适应伴奏与歌唱的同步变化以及通过伴奏增强歌曲的艺术表现力等手段,能够提高声乐表演的艺术水平和感染力,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音乐体验。

四、结语

在现代化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再创造是推动声乐表演艺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合理运用声音技巧、强化舞台表演技巧等方法,可以推动声乐表演艺术在现代化视域下实现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应注意,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创作者和表演者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秦静.浅析现代音乐美学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23(25):79-81.

[2]塔玛夏·托力克巴衣.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性及情感表现方式研究[J].戏剧之家,2023(19):

89-91.

[3]张强,冯效刚.从分庭抗礼走向融合——1950年至1966年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研究述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3(01):

62-67.

[4]王洪雅,程明亮,冯培勋,等.生命与健康科学馆在声乐表演艺术专业中的作用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04):83-84.

[5]李加欢.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研究——评《声乐表演二度创作与艺术表现》[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4):240.

[6]李优.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原则与情感表达[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12):156-158.

[7]柴蕾.新时代高校声乐表演艺术教学的美育功能研究[J].艺术评鉴,2022,21(20):125-128.

[8]徐娟,李玲.声乐表演艺术创作过程要素研究——以《永远的花样年华》为例[J].黄河之声,2022,32(13):151-153.

[9]曾诚,李俊.区域展演平台建设视域下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西艺术学院声乐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为例[J].戏剧之家,2021,34(23):176-178.

[10]虎翼.试论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6(07):100-101.

(作者简介:辛未年,女,硕士研究生,渤海大学音乐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表演者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妙猜两数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