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音乐学视域下的声乐艺术文化

2024-03-15 05:49吴旦
参花(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原生态

生态学运用在人文艺术类学科中,是从生态文艺学方向的研究开始。国内最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推出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等相关专著,并译介了国外的相关文献,为国内学者探讨艺术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音乐学领域,罗小平教授于2005年出版的《音乐与环保》一书,是国内较早思考音乐与生态问题的专著,之后,音乐学领域内,陆陆续续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音乐生态学问题,从不同角度讨论音乐相关领域回归生态的问题或者是现代生态学对音乐学的影响,等等。苏州大学张平教授的《音乐与生态文化》,是其关于生态音乐学方面的论文集合,是以生态学的理论,反观歌唱艺术原生态性的重要意义,并在遵从道家思想“天籁”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歌曲演唱中的本真性、气息等艺术特点。

一、声乐艺术与生态学的关联性

艺术自诞生以来,便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界定和范围。《周礼》把“艺”分为“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西方,直至18世纪,法国学者夏尔·巴托(1713-1780)才把“美的艺术”的体系划分清楚,包括音樂、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类型。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逐渐转型为现代社会,在古代环境下所诞生的音乐艺术种类,逐渐走向了博物馆、“非遗”馆,失去了它们从前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现代社会环境下音乐艺术的发展前景,成了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从音乐艺术中的声乐演唱来看,音乐艺术中的歌唱艺术更加“科学化”,形成了一系列规范性的演唱方法,但实际上,通过歌唱实践行为的展开,许多“科学化”的方法成了禁锢人们演唱自由的绊脚石,也是改变传统声乐演唱技巧的必然。越来越多的声乐表演者,为了追求科学,而放弃了声乐作品的本真性和原始性,进而丧失了音乐艺术诞生之初的美感,这就导致了声乐“生态性”的缺失。如何解决声乐艺术的生态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即音乐艺术中声乐生态学科需要探讨的话题。

总之,音乐艺术中的声乐生态学问题,涉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情况;此外,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形态本身就缺乏具体的影像资料,那么,传统声乐演唱方法的生态美学究竟是否有据可依,即声乐艺术与生态学的关联性所在。

二、歌唱艺术以“原生态”唱法为主的生态美学思考

“原生态”是近些年在我国形成的,区别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第三种唱法,依据官方解释说明,其是在自然的演唱状态下形成的,没有规范性的、统一规则的唱法,原生态唱法一般适用于少数民族声乐演唱或是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歌曲演唱。原生态唱法是最能够体现歌唱者艺术世界的唱法,也是我国几千年以来口耳相传、逐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张平教授在《音乐与生态文化》论文集中提到,“原生态”首先就是一种生态环境,是中国古代歌曲产生的环境,也是贴近自然的环境。我国自古以来认为最好的声音就是“天籁”,是遵照自然法则而产生的音乐作品。其次,由于歌唱是一项以人类身体作为表现工具的艺术形式,“原生态”不能够违背人类身体的自然规律。科学的发展延展了人类的能力,工具至上原则让人们开始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感,这种崇拜让人们忽视了身体这一“原始器物”,转而希望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展示与运用各种技术。再次,“原生态”唱法是一种对人类自身情感的呼唤,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演唱。因此,原生态唱法是人们对于歌唱艺术生态美学的思考,也是重新界定几种通用唱法的新起点。

近年来,受到西方演唱技巧的影响,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在逐步走进学校教育的时候,也期望更加具有科学性,实际上,这反而违背了声乐演唱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声乐演唱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而非统一的技巧运用。利用生态学的思想在民族声乐的发展思路上,对于人们重新审视是否需要建立完全技巧性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带来新的思考。

总之,在打破以美声唱法为主的科学唱法的基础上的原生态唱法,是基于原生态唱法的生存环境以及对科学主义至上的再思考。本质上,由于原生态唱法是在我国歌唱艺术历史文化长河中诞生的、符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征的唱法,因此其也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演唱方法。讨论与研究原生态唱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歌唱艺术生态美学理论,把生态学运用于歌唱艺术中。

三、歌唱艺术中的生态学

“生态学”一词由20世纪初期引入国内,是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词语。经过百年的孕育与发展,生态学已经进入了人文学科领域,成为一种崇尚自然的观念。歌唱艺术的生态学,意味着歌唱艺术回归人类本身,在为人类服务的基础上,不应丢弃歌唱艺术的本真性。当现代化思想进入歌唱艺术领域中时,人们开始以教育科学论的观点直视那些科学的发声思想,才意识到科学性虽然可以让人们迅速掌握歌唱技巧,但却容易忽视歌唱——原本是人类嗓音的艺术,需要回到自然的样式,才能真正发挥出歌唱艺术的魅力。歌唱艺术中的生态学,意味着运用生态学原理,提出了我国歌唱艺术不同于西方歌唱艺术,是一种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的演唱方法。

(一)歌唱种类的生态学——对“美声”的再思考

美声唱法是我国现代歌唱艺术中重要的类别之一,美声原意为“美的声音”,但是,美声却是源于意大利的声乐唱法,是一种与我国本土演唱方法完全不同的唱法。在我国的各地演唱实践中,产生了诸如东北“二人转”、西北的“花儿”、南方的“小调”等歌唱艺术形式,这种地域性的歌唱艺术,不仅能够反映国人对于歌唱艺术独具特色的表现,还能够反映出我国的歌唱艺术是遵从生态与自然规律的产物。

“美声”自进入我国声乐界以来,以势如破竹之势融入了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与研究工作中,更有甚者,以美声唱法的气息、咬字为指导思想,进入了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或戏曲演唱中,美声唱法几近作为基础性唱法替代所有唱法。因而,应以生态学为切入点,重新思考美声对于我国歌唱艺术发展的作用,回归我国自身的声乐演唱特点,对演唱技巧的再突破具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美声唱法的再思考,意味着美声唱法需要与我国的声乐演唱在咬字、情感表达上的特殊性相融合,这也是建立中国声乐学派的基础所在。美声唱法作为一个“舶来品”,应融入中国本土声乐文化,满足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要求。

(二)歌唱方法的生态学——对音乐本真性的回归

中国古代哲学一直关注人的问题。例如,《庄子·外篇·天地》有云:“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虽然讲的是治国的道理,但实际上,表明了人间万物一切均须遵循天地自然的法则,才能够长存永固。对于歌唱艺术,亦是如此。回归歌唱的本真性,依据张平教授在《音乐与生态文化》中的说法,这种本真性是“呼唤天、地、人之间的圆融和谐,营造现代人类的健康心态,开拓每个人自由的精神空间”。因此,歌唱艺术演唱方法的生态性,必须契合中国哲学思想,才能找寻到歌唱艺术的本真性。

我国较早记录声乐演唱的《列子·汤问》中形容韩娥的演唱,“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从侧面描绘了韩娥的演唱水平高超。这种演唱水平,就是一种情绪情感的表达,而非技巧的展现。清末刘鹗撰写的小说《老残游记》,描绘了一位梨花大鼓的表演者,形容她的演唱,“唱到極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这种描述性的语言,实际上也没有关注歌曲演唱的具体技巧,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声乐演唱不太重视技巧的展现,而是情感的表达。

(三)中国古代歌唱艺术的生态学——基于《唱论》的思想归纳

在张平教授《音乐与生态文化》一书中,她考察了中国古代歌唱艺术相关的论著,最早一本完全以研究歌唱为核心的专著——燕南芝庵所著的《唱论》。在《唱论》一书谈及的演唱方法中,首先注重吐字和情感的表达,其次在选择歌唱人才方面,注重每一个歌唱者自身的声音条件,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故此,张平教授认为,吐字是由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特性所决定的,我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发音的声调,不同的声调亦有不同的词汇,因此,才会形成“因韵行腔”“字正腔圆”等歌唱特点。对于歌唱注重情感的表达,则与我国古代的音乐思想相关。《毛诗序》有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音的产生,与情感表达有紧密的联系。我国的歌唱艺术,切不可仅以围绕西方歌唱艺术为发展内核,必须回归中国传统歌唱艺术理论。

因此,对于情感的重视,要求我们在声乐演唱中,尤其注重情感的表达,而非以建立技巧性为主的演唱。在现代声乐教学中,重技轻艺的现象也仍然存在,因为我国传统演唱并没有形成体系性的技巧理论,因此,有部分声乐教师以“科学性”“技巧性”作为声乐表演的唯一法则,“强拉硬拽”地要求学生唱高音,而非真正地去演唱符合自己嗓音条件的声乐作品。

四、歌曲创作中的生态学

歌曲创作是歌唱艺术的核心之一,只有优秀的音乐作品,才能把歌唱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歌曲创作中的生态学,意味着作品创作应考虑生态学原理,表达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音乐作品。

在我国古代的歌曲创作中,有许多表达自然美的作品,例如,知名古琴曲《高山》和《流水》,这两首作品不仅记录了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故事,而且描绘和表达了音乐创作者对于自然界美好景物的颂扬。音乐作品《二泉映月》,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阿炳(1893-1950)的代表作品,作品内容上虽然是在描绘月色,实际上,却承载了阿炳的人生经历,把19世纪末普通人的社会际遇展现了出来。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中,也不乏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歌曲创作。张平教授谈到了著名歌手谭维维演唱的《给你一点颜色》,该作品以陕西“华阴老腔”的曲调为创作核心,歌词中融合了人们对自然生态保护的思考,该作品是一首具有社会责任心的流行音乐作品,也是年轻歌手对生态保护意识的体现。

总之,歌曲创作绝不能仅仅以流行的创作思路为主。音乐的美,还包括了自然生态的美,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因此,歌曲创作应逐渐回归自然生态,把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作品创作出来,才能使歌唱艺术更加具有生命力。

五、结语

从张平教授的论文集中,可以窥见音乐艺术中的声乐学与生态学之间紧密的关系。由于声乐艺术具有直抒胸臆的特点,其是音乐艺术中最古老的品类,而我国的古代声乐艺术缺乏相当的音视频材料,只遗留下了描述性的文字,为我们保留中国传统声乐的本真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音乐生态学视域为我们发掘传统声乐演唱技巧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罗小平.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J].人民音乐,2010(12):84-87.

[3]王文卓.生态聆听与生态审美——生态审美范式的音乐学阐释[J].艺术评论,2023(12):127-138.

[4]罗晗绮.聆听人与生态——生态音乐学研究中的“本体论”转向[J].黄河之声,2023(19):

167-171.

[5]李倩茹. 从民族唱法“学院派”与“原生态”的争论看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构建[D].西南大学,2006.

[6]刘鸿兵.资源保护与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发展路径[J].环境工程,2023,41

(08):332.

[7]陈丽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大理白族原生态音乐的嬗变为例[J].今古文创,2023(21):89-91.

[8]江渤文.从在场到不在场——生态美学视角下环保音乐的发声超越之路[J].中国文艺家,2023(02):29-31.

(作者简介:吴旦,女,硕士研究生,江西九江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艺术)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原生态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原生态静宁苹果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