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甲基哌啶的合成方法研究

2024-03-15 02:27何小强郝磊向龙李倩文
浙江化工 2024年2期
关键词:甲酸钠哌啶环己烷

何小强, 郝磊, 向龙, 李倩文

(重庆华歌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重庆 404000)

N-甲基哌啶,分子式为C6H13N,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主要用于医药、农药等的合成[1]。N-甲基哌啶也是合成甲哌鎓的重要中间体,与甲哌鎓具有相似的结构(见图1),普遍存在于甲哌鎓原料以及商品化甲哌鎓剂型中[2-3];还可以用作环氧树脂固化剂、橡胶促进剂、离子交换膜的合成等[4-7],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

图1 甲哌鎓与N-甲基哌啶的化学结构图

合成N-甲基哌啶主要有哌啶甲基化法[8-12]、酰胺还原法[13-15]以及胺醇脱水环化法[16-18],工业上以哌啶甲基化法为主。Da Silva 等[19]采用哌啶和甲醛溶液反应,锌粉为还原剂,乙酸为添加剂制得N-甲基哌啶,反应条件温和,安全性较高,但锌粉难回收,易产生固体废物。 罗超然等[20]以哌啶、多聚甲醛、氢气为原料,在γ-Al2O3的催化下,一锅法制得N-甲基哌啶, 产品纯度高, 但反应时间长(10~52 h),生产效率低,同时需高温反应(500 ℃~600 ℃),存在安全隐患且不易实现工业化。烷基化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合成手段,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过程,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会导致反应体系快速升温或快速产生气体等,若不能延缓反应速率或及时移除热量可能会存在安全风险,甚至引发火灾和爆炸。 因此,通过优化工艺将其危险程度降低到易于控制的范围内,将更有利于工业化。 另外,N-甲基哌啶与水互溶,沸点相近,易共沸,导致含水哌啶除水相对困难。 虽然有报道用三元共沸或物理干燥的方式脱水[20],但三元共沸时间久、效率低、能耗高,而物理干燥方式需要大量干燥剂,干燥剂再生程序复杂,工业化生产成本也较高。

本研究以哌啶和甲醛为原料,甲酸钠和甲酸为还原剂, 经烷基化反应得到N-甲基哌啶溶液,再经环己烷萃取及精馏得到N-甲基哌啶。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1.1 仪器

精馏塔(带智能磁力搅拌器),明远仪器设备有限公司;DF-101S 型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GC-2010 plus气相色谱仪,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PHS-3C 型pH 计, 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托盘天平、恒压滴液漏斗、梨形分液漏斗、四口圆底烧瓶、球形冷凝管、玻璃棒、烧杯等。

1.1.2 试剂

哌啶、甲酸钠、88%甲酸溶液、37%甲醛溶液、液碱、环己烷、苯、二氯乙烷、三氯甲烷。

1.2 实验方法

将甲酸钠、甲酸、甲醛混合后向其中滴加哌啶,反应得到N-甲基哌啶溶液。 利用环己烷对所得反应液进行萃取,得到含水量为0.14%的N-甲基哌啶与环己烷粗产品,粗产品经简单精馏即可得到合格的产品。 水相中少量N-甲基哌啶可通过普通蒸馏回收, 同时馏分可直接回收利用,避免了常规萃取后再次干燥脱水的繁琐操作。 另外,精馏回收的环己烷也可直接回收利用,既降低反应成本又简化生产工艺。简易流程图见图2。

图2 实验简易流程图

2 实验过程

2.1 N-甲基哌啶的合成

将甲酸钠(126.9 g,1.85 mol)、88%的甲酸溶液(48.8 g,0.93 mol)和37%甲醛溶液(227.6 g,2.80 mol)混合,形成均匀的反应液A。将哌啶(200 g,2.34 mol)以3.33 mL/min 的速度滴加至反应液A 中, 控制反应温度低于70 ℃, 当滴加量剩余1/3 吡啶时,控制反应温度为80 ℃,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反应2 h 后,使其自然降温至40 ℃,滴加液碱调节pH≈10,得N-甲基哌啶溶液475.6 g,气相色谱法(GC)检测,含量为99.1%。

2.2 N-甲基哌啶的快速纯化

将2.1 中制备的N-甲基哌啶溶液与环己烷以1:1.5 体积比进行萃取脱水,静置30 min 后分层。将油相在精馏塔中精馏,前馏分为含有少量N-甲基哌啶的环己烷,直接用于下次萃取脱水使用,在塔顶温度为80 ℃~82 ℃、 塔釜内温度为110 ℃~112 ℃的条件下采集馏分, 即得到N-甲基哌啶,GC 检测,含量为99.5%,收率为98.7%。

3 结果及分析

3.1 还原剂组分配比的影响

选择甲酸钠和甲酸为还原剂,在哌啶和甲醛的摩尔比为1:1 的条件下, 考察了还原剂组分配比对合成N-甲基哌啶的影响, 共设3 个批次,结果见表1。

表1 还原剂组分配比对合成N-甲基哌啶的影响

由表1 可以看出,当甲酸钠和甲酸的摩尔比为1:1 时,升温较快,产生大量白雾和气泡,反应较剧烈;当摩尔比为2:1 时,升温平缓,仅产生少量白雾和气泡,再增加甲酸钠比例,反应升温缓慢且产物含量降低。 综合考虑反应过程的安全性及经济性,确定还原剂组分甲酸钠和甲酸的摩尔比为2:1。

3.2 投料摩尔比的影响

在还原剂组分摩尔比为2:1 的条件下, 考察了投料摩尔比(哌啶、还原剂组分、甲醛)对合成N-甲基哌啶含量的影响,共设6 个批次,结果见表2。

表2 投料摩尔比对合成N-甲基哌啶含量的影响

由表2 可以看出,当投料摩尔比(n(哌啶):n(还原剂组分):n(甲醛))达到1:1.2:1.2 时,N-甲基哌啶含量几乎不随摩尔比增加而明显增加。 因此确定最佳投料摩尔比为1:1.2:1.2。 另外, 因为3.1 中确定还原剂组分中甲酸钠和甲酸的配比为2:1 时最佳,所以最佳投料摩尔比设定为1:0.8:0.4:1.2。

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在投料摩尔比(哌啶、还原剂组分、甲醛)为1:1.2:1.2 的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对合成N-甲基哌啶的影响,共设4 个批次,结果见表3。

表3 反应温度对合成N-甲基哌啶的影响

由表3 可以看出,反应温度过低,哌啶反应不完全,底液浑浊;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N-甲基哌啶的含量也增加, 当达到80 ℃时哌啶含量最高;继续增加温度,反应液体共沸,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和气泡,反应体系呈不安全状态且含量略有降低。综合考虑确定最佳反应温度为80 ℃。

3.4 滴加速度的影响

在投料摩尔比(哌啶、还原剂组分、甲醛)为1:1.2:1.2,反应温度为80 ℃的条件下,考察了滴加速度(哌啶用量一定,以滴加时间控制速度)对合成N-甲基哌啶的影响,共设5 个批次,结果见表4。

表4 滴加速度对合成N-甲基哌啶的影响

由表4 可以看出,滴加速度过快,产生大量白雾和气泡,导致升温剧烈,后期反应温度偏高,反应体系不安全;滴加速度过慢,导致后期升温速度慢,需要二次供热,能耗偏高;随着滴加时间的延长,N-甲基哌啶的含量也增加,当达到60 min时含量最高,反应较为温和,再延长滴加时间,含量增加不明显。因此确定最佳的滴加时间为60 min,滴加速度为3.33 mL/min。

3.5 萃取剂种类及使用量的影响

在投料摩尔比(哌啶、还原剂组分、甲醛)为1:1.2:1.2,反应温度为80 ℃,滴加速度为3.33 mL/min的条件下,考察了萃取剂种类及使用量对合成N-甲基哌啶干燥脱水的影响,共设4 种类型,3 个体积比,结果见表5。

表5 萃取剂种类及使用量对油相含水量的影响

由表5 可以看出,用环己烷萃取时,分层较快,萃取后油相含水量相对较低,效果显著;当环己烷与N-甲基哌啶的体积比为1.5:1 时, 油相含水量为0.14%,继续增加环己烷用量,油相含水量降低不明显;另外,将环己烷萃取后的混合液置于精馏塔精馏,N-甲基哌啶含量为99.5%, 收率为98.7%。 因此选择环己烷为萃取剂, 环己烷与N-甲基哌啶的体积比为1.5:1。

4 结论

(1)以甲醛、甲酸钠、甲酸、哌啶为原料合成N-甲基哌啶,经环己烷萃取干燥,精馏后,含量为99.5%,收率为98.7%,成功开发出一种N-甲基哌啶的合成方法。

(2)最佳的合成条件:投料摩尔比(哌啶、还原剂组分、甲醛)为1:1.2:1.2,反应温度为80 ℃,滴加速度为3.33 mL/min,滴加时间为60 min,萃取剂为环己烷,环己烷与N-甲基哌啶体积比为1.5:1。

(3) 本研究的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反应过程平稳、工艺流程简单、易实现工业化的优点。

猜你喜欢
甲酸钠哌啶环己烷
高浓度碘化物比色法探讨与改进
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对照研究
环己烷催化氧化生产环己酮催化剂的专利技术综述
膦甲酸钠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吸收法处理有机尾气技术研究
环己烷冷液倾析器腐蚀与选材
甲酸钠酸化法生产甲酸工艺改进
新型CCR5拮抗剂:N-[1-{5-溴-2-[(4-氯苄基)氧基]苄基}-4-哌啶基]-N-乙基吡啶甲酰胺的合成
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
N-(1-(5-溴-2-((4-氯苄基)氧基)苄基)哌啶-4-基)-3-氯-N-乙基苯甲酰胺的合成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