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胃专家”告诉您:胃癌如何防治
——专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田艳涛

2024-03-18 11:44周白瑜
保健医苑 2024年2期
关键词:胃镜科普胃癌

◎文/周白瑜

胃癌是我国危害最大、发病率最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胃癌在常见癌症中位居第四,而死亡率则排名第三。我国2020 年胃癌发病人数为47.9 万例,死亡37.4 万例,分别占全球胃癌发病和死亡的44.0%和48.6%。在我国,胃癌防治的现状是“一高三低”:发病死亡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手术根治率低,五年生存率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患者发现就诊时,普遍分期偏晚。另一方面,一部分患者对必需的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在认识上存在偏颇,不能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科学的治疗,而采用一些“偏方”“土法”,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胃癌防治知识,本刊编辑部特别专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田艳涛教授。田教授在胃癌防治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希望通过田教授的介绍,读者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提高对胃癌的防范意识。正本清源,早诊早治,守护健康人生。

专家简介

田艳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代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外科学组副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

长期从事胃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对印戒细胞癌、残胃癌的诊治预防工作研究深入。发表统计源论文及SCI 收录期刊论文200 余篇,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获中国科协“典赞·2022 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人物等多项奖励,目前已主编出版《漫画胃癌防治》《你不了解的胃癌》《胃,你好吗》等8 部科普书籍,获多项国家级荣誉,版权输出至多个国家。

问题1:导致胃癌的“幕后黑手”有哪些?

田主任:胃癌的病因比较复杂,可由多种外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导致。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吸烟和二手烟、酒精、高盐高油等不健康饮食、EB 病毒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环境致癌因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划为最高警示级别的1类致癌物。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比其他人群的胃癌发生率高出2~4 倍。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宿主,其主要通过口-口、粪-口途径传播。如不能很好地做到分餐,往往是“一人感染,全桌遭殃”。

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们常常过于关注饮食等外部因素,实际上,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带来的精神压力同样也会给人体的胃肠道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会“压出来”胃癌!在人过度紧张焦虑时,交感神经亢进,而其中神经末梢的突触会分泌一种名为乙酰胆碱的物质用以传输神经活动。在正常情况下,乙酰胆碱是传递人体神经活动的重要物质。但是一项美国和日本科研人员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过量的乙酰胆碱会促进胃部异常神经的发生,在这些胃肠异常神经的支配下,机体异常的信号传导通路激活,产生的基因突变诱导了胃癌细胞发生。

胃癌也跟家族遗传相关。有一级亲属得过胃癌的人,其胃癌发病率会较一般人增加3 倍。常见的家族易感性胃癌包括遗传性弥漫型胃癌、家族性肠型胃癌、胃腺癌和胃近端息肉病、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因素导致的胃癌常常发病较早,预后一般也较差,治疗较为困难。如果有胃癌的遗传家族史,建议这类人群早期进行筛查干预。

问题2:胃癌早期有哪些难以察觉的症状和表现?老年人胃癌有什么特点?

田主任:通常来说,胃癌早期不会出现特别的症状,可能仅有一些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非特异性表现。在临床上,通常早期胃癌的发现与胃镜筛查有关,往往是在一次体检中偶然发现。我常说,如果谁发现了早期胃癌,我却要“恭喜”他,因为在我国大多数的人查出胃癌时,几乎都是进展期甚至晚期。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相比,5 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手术根治后往往能达到治愈的效果,通常不需要进行化疗等后续治疗,可以说无论是在生活质量还是在治疗花费上,发现早期胃癌都可以认为是一件幸事。

很多老年人缺乏体检查体意识,往往是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消瘦、进食后出现哽噎感或者胃部不适感、黑便或者呕血等相对明显的症状后再前来就诊,此时往往发现都是中晚期胃癌。老年人胃癌的发病率较高,一方面与年龄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癌症的发生率相对增高,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的胃癌其实是“生活方式癌”,在门诊和病房,经常可以见到患有食管癌或胃癌的老年人。回过头来分析他们的饮食习惯,趁热喝稀饭,爱喝热水、热茶,是重要的致癌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65 度以上的热饮是2A类致癌物质,对于热水、热粥、热汤等,不妨放凉后再饮用,改掉食物“趁热吃”的坏习惯。同时要注意减少腌制食物摄入,这类食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盐分及亚硝酸盐,对人体的胃黏膜会造成不小的负担。

问题3:做对哪几件事能远离胃癌?

田主任:刚才我们已经讲了胃癌的发病原因,那么只要我们能够尽量避免上面的各种危险因素,就能够做到早期预防。首先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保持健康的体重(BMI 18.5~23.9 千克/米2)、积极锻炼和健康饮食、规律的作息等。把锻炼身体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周至少进行150 分钟的适度运动或至少75 分钟的中强度运动。

2.调整饮食,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限制腌制食品、高盐食物、高脂肪或高糖等加工食品的摄入,加工红肉每周摄入不超过350~500 克,戒烟戒酒,准点吃饭,使用公筷或直接分餐制,吃饭时细嚼慢咽,尽量不吃剩饭剩菜。

3.重视心理调节,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积极乐观地生活和工作,降低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癌症发生率。

4.积极治疗胃部基础疾病,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感染源。

除了病因学的预防外,体检必不可少。在胃癌早期筛查中,胃镜不可或缺,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应尽早开启胃镜筛查。那么哪些人应该定期去做胃镜呢?根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建议,我国胃癌筛查对象为年龄大于等于40 岁,同时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③患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④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常食高盐、腌制食物,吸烟,重度饮酒等)人群。早期预防做好了,自然能够大幅降低患癌风险。

问题4:我听说做胃镜非常痛苦,还有别的胃癌筛查方式吗?

田主任:胃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因此很多患者对其存在恐惧心理,导致配合度较差,不但提高了检查的难度,而且增加了检查的风险。其实,胃镜检查准确率高、微创、风险相对较小,是上消化道疾病首选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如果没有基础性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肺功能不全等,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胃镜检查管道很细,一般患者疼痛感不强。检查后可能有轻微地不适,但一般人群不必过分顾虑检查风险。如果实在接受不了普通胃镜检查,还可以选择无创、无痛的检查,如无痛胃镜、胶囊内镜等。

无痛胃镜指在静脉麻醉或者清醒镇静下完成的胃镜检查。在进行胃镜检查前将患者麻醉,这样整个检查过程在患者不知不觉中完成,就不会有疼痛不适感。无痛胃镜基本上可以消除患者做胃镜时的痛苦。虽然无痛胃镜痛苦少,但无痛胃镜对患者体质要求较高,除了要做一般的血常规、乙肝、丙肝等感染检测之外,还要评估患者的麻醉耐受情况。

胶囊内镜是指口服内置有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自身蠕动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消化道内壁结构图像,通过体外的影像工作站了解整个消化道内壁的情况。与传统的胃镜相比,胶囊内镜有操作简单,且无痛、无创、无需麻醉、无交叉感染的特点。不过,胶囊内镜不能替代普通胃镜。传统的胃镜有抽吸作用,可以吸出胃内大量的黏液,有利于观察。胶囊内镜不具备抽吸功能,摄像头容易被黏液糊住,造成视野不清,导致漏检。而且胃腔很大,胶囊内镜不能完全按医生检查的需求做任意角度的运动,所以耗时较长。同时,它也不能像普通胃镜一样,在医生直视下取病理进行活检,或对早期病变进行治疗。

问题5:胃癌治疗有哪些最新进展?

田主任:目前胃癌的常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通常是以手术治疗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具体需要根据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来决定。手术可分为传统的开放手术及微创手术。开放手术就是传统的开腹手术,虽然可以直视腹腔病变位置,但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目前我们通常应用腹腔镜手术等微创手术技术,只需要在皮肤上打几个小孔,从小孔放入手术器械及镜头,外科医生双眼盯着屏幕进行手术操作,最后再取一个小伤口取出标本,对患者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在手术治疗前后,通常也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化疗是“地毯式轰炸”,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伤害,而靶向治疗则是“精准制导”,对正常细胞的干扰相对较小。多种治疗方式相互配合,是手术治疗前后的有力辅助。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肿瘤治疗现阶段正逐步迈向精准治疗时代,利用分子水平检测、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指导具体诊疗方案,最终实现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我们团队在胃癌的治疗上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我们在国内外首次建立小鼠十二指肠胃反流模型,证实了其在残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对胃印戒细胞癌耐药机制和临床特征、预后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成功构建了胃癌类器官,创新性提出了“剪裁式胃次全切除术”治疗胃中部癌,尽可能保留胃癌患者的胃,使胃癌患者更快的恢复。针对我国胃癌患者常常合并有幽门梗阻的特点,我们探索新型的模块化治疗策略,分两步手术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多数患者生存良好。

猜你喜欢
胃镜科普胃癌
科普达人养成记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