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2024-03-22 08:06许建方张新峰曾现英柴晓贞王洪滨
科学养鱼 2024年2期
关键词:幼体刺参弧菌

许建方,张新峰,王 冲,曾现英,柴晓贞,王洪滨

(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 滨州 256600)

刺参养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养殖密度过高、药物滥用、处理不恰当、操作不规范等原因使病害问题越来越突出,给刺参养殖从业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要大力发展刺参产业,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优先解决其病害问题,减少疾病的发生。

一、刺参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的发生是特定病原、养殖品种和养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刺参疾病的发生一般是由于外界环境发生不良改变、病原增殖达到一定数量以及机体自身免疫水平下降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水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多年养殖后未及时清理池底,是引起刺参疾病的重要原因。长时间不清理池底,池底的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多,有机物积累,导致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大量繁殖。摄入的饲料、栖息环境、季节变化对刺参机体免疫水平有很大影响,夏季的夏眠和冬季的越冬都会导致刺参抗逆水平下降,增加疾病的发生率。有些养殖户在追求高产量和高利润的过程中,过于片面地提高养殖密度,导致池塘中的饵料不足,进而引发营养不良或强烈的应激反应,使养殖品种抵抗力下降,养殖成活率降低。苗种繁育过程中药物的滥用使苗种形成长期“依赖药物”的局面,投苗后,这些苗种难以适应自然环境,在无药物情况下容易感染而致病。

二、刺参幼虫阶段的病害及其防治

1.烂胃病 该病主要在中耳幼体和大耳幼体时期发生,当气温较高或培育密度较高时容易发病。发病后,幼体死亡率高达90%以上,是幼体时期最容易发生的疾病。发病时,幼体的胃液不再流动,胃壁增厚变粗糙甚至发生糜烂,胃的边缘模糊不清,进而缩小。同时,患病幼体的摄食能力会下降甚至停止摄食,发育缓慢。该病主要是由饵料品质差、水质不良和灿烂弧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对于投喂不合理饵料造成的烂胃,要及时调整饵料种类和投喂量,可以投喂盐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和中肋骨条藻等单胞藻,也可以投喂酵母、光合细菌、EM 菌等代用饵料。如果是水质问题,可以将育苗用水进行沉淀、过滤、消毒处理,同时增加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病原数量和有害物质,缓解发病程度。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烂胃,可全池泼洒抗生素进行治疗。

2.烂边病 主要发生在刺参耳状幼体后期,是一种在苗种繁育时期比较常见的疾病,每年的5—7 月是此病的高发期。当水质条件变差、温差超过2℃时,容易发生此病,幼体死亡率较高,达80%以上。在患病初期,耳状幼体表现出厌食和活力下降等症状。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幼体边缘处组织增生,身体萎缩,逐渐溃烂。其病因可能是由卵的质量差导致的,也可能是由迟缓弧菌引起的。如果是卵的质量较差引发,可以选择发育好的亲参重新组织生产;如果是由迟缓弧菌引起的,可以使用1~2毫克/升的恩诺沙星药浴杀菌。

三、稚参阶段的病害及其防治

1.滑板症 该病也被称为“化板病”,是稚参培育阶段一种危害极大的流行性疾病。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极快的发病速度,可导致90%以上的稚参死亡。发病时,稚参会收缩成团状,伸展能力减弱,活力明显下降,附着力降低,易从附着基上掉落。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患病稚参的体表被一层透明的薄膜包围,躯体逐渐溃烂、解体。该疾病由副溶血弧菌、迟缓弧菌等细菌感染所致。此外,病因还包括水质恶化、饵料不新鲜、原生动物泛滥等。根据不同的病因,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是弧菌引起的,可以在池水中泼洒抗生素,并投喂药饵,通过药浴和口服的方法联合治疗。如果是水质不良原因引起的,可以优化水处理工艺,定期泼洒光合细菌、EM 菌等微生态制剂,及时清除残饵、粪便、有机物等。

2.细菌性溃烂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体长5 毫米/只以内的稚参阶段,感染速度快,个体患病后死亡率较高。发病时,稚参的摄食能力减弱,附着力下降,活力降低,躯体收缩变成白色球状;同时,部分组织开始溃烂,并且面积越来越大,最终稚参解体、死亡,在附着基可见白色痕迹。该病主要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在附着板上,该菌的菌落可能会呈现蓝色、紫红色或粉红色等不同的颜色。当水质恶化、菌相失衡、有害菌群滋生时,稚参容易感染此病。该病发生后,可以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氟苯尼考或聚维酮碘等抗菌药物治疗,也可以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底质进行预防。

四、幼参和成参阶段的病害及其防治

1.腐皮综合征 该病也被称为“化皮病”或“皮肤溃烂病”,是目前刺参保苗和养成过程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疾病。该病的高发期是12 月—翌年3 月,当水温低于9℃易感染此病,死亡率可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发病时,刺参体表暗淡无光泽、反应不灵敏、身体僵直、肉刺发白、体表出现溃疡,随着病情发展溃疡面积逐渐扩大,最终刺参死亡并溶为鼻涕状。此病主要致病菌为灿烂弧菌和假交替单胞菌,细菌感染产生的创伤面容易感染霉菌和寄生虫,使病参死亡的速度加快。为防治此病,在培育过程中,应加强水质和底质管理。购买参苗时要进行苗种健康检查,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和病原检测等手段确认苗种健康程度,购买活力强、生长快、无疾病的苗种。当发现病参时,要尽快治疗,可以使用1~2毫克/升恩诺沙星进行药浴。如果刺参病情较轻,可以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进行治疗。

2.后口虫病 主要发生在气温较低的秋季和冬季,刺参感染此病后死亡率较低。发病后,患病个体会变得消瘦,抗逆性降低,有些会有排脏现象。此病的病原为后口虫属的一种纤毛虫。该纤毛虫大约有60 微米长、25 微米宽,主要寄生在刺参的呼吸树中,会导致呼吸树受损和溃烂,造成刺参排脏反应。为预防此病,在培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微生态制剂净化水质和底质环境,加大换水频率。

五、讨论

近年来,刺参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浅海网箱养殖、底播增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养殖产量逐年增加,在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供优质蛋白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降低刺参病害的发生,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为了保持良好的水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每半个月喷洒1次光合细菌、EM 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能有效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定期对池水进行消毒,以二氧化氯、二溴海因、聚维酮碘等消毒剂为主,施用量为0.1~0.3 克/米3,每半个月左右使用1 次,经济实用、可操作性强。配合饲料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饲料中可以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氨基酸、多糖类和中草药制剂来提高刺参的免疫力。加强刺参度夏管理,夏季池塘水深要大于1.8米,加强肥水,培育浮游生物,减小透明度,透明度控制在30 厘米左右,有条件的池塘可以铺设遮阳网。采用参、虾混养模式,刺参夏眠阶段前期桡足类大量繁殖,桡足类是刺参的敌害生物,但却是虾苗很好的动物性饲料,通过刺参、对虾混养实现生态养殖,既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又可以充分利用池塘空间,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猜你喜欢
幼体刺参弧菌
销量增长200倍!“弧菌克星”风靡行业,3天杀灭98%弧菌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夏眠的刺参
夏眠的刺参
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探究“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实验创新
奇异海蟑螂Ligia exotica幼体的生长特征研究
光照对白刺参、青刺参和紫刺参生长、消化及免疫的影响
如何有效防控对虾养殖中的弧菌病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微胶囊的制备及在饵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