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虹鳟三代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4-03-22 08:06任朝颖
科学养鱼 2024年2期
关键词:虹鳟鱼病虫病

李 杨,贺 蝶,任朝颖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重庆 402460)

随着虹鳟养殖规模扩大、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病害频发。近日,重庆市彭水县某养殖场发生了一例虹鳟寄生虫感染致死的病例,诊断为三代虫病,现就此例,从基本情况、病原及流行情况、病情诊断、治疗方法和防治建议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国内养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基本情况

2022年8月2日,重庆市彭水县某养殖场出现一例虹鳟死亡现象,养殖水体pH 为7.9~8.3,溶氧为7.2~7.5毫克/升,水温18.3℃。该养殖场设完善进排水、排污和增氧设备,24 小时不间断增氧。据笔者现场观察,病鱼有行动缓慢、离群独游、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悬浮于水中或浮于水体表面、出现摩擦壁池等现象,同时伴有吃食情况不佳、体形消瘦等情况。

二、病情诊断

从养殖场带回患病鱼100尾,观察显示,患病鱼在水中活动力明显减弱;体表暗淡无光泽且呈灰白色;鳃部膨大,且鳃丝黏液较多;体形消瘦、腹部凹陷。

在超净工作台中,分别剪取病鱼鳃、少量鳍条,刮取体表部分黏液,于载玻片,加适量蒸馏水制作水封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均观察到大量虫体,且虫体呈纵长扁平状,清晰可见其体前端具两个突起可伸缩头器,两条盲管状肠在体两侧,体后端有固着盘,盘中央有被两个横棒相连的两个大锚,可见边缘有16个小钩。

无菌环境下,取濒死病鱼解剖,发现肠道内容物较少,其余内脏颜色、形态无异常;用无菌接种针依次从其肝脏、脾脏、肾脏、腹腔接种划线于固体培养基上,28℃下培养24 小时,未分离到致病性病原菌。

综合以上诊断及分离鉴定结果,可判断此次虹鳟所患疾病为三代虫病。

三、治疗方法

确诊三代虫病后,本次使用药物浸泡杀虫,选用高猛酸钾(PP 粉),用水稀释成2.5 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在晴天正午全池泼洒,药浴1 小时,1次/天,连用3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鱼血康和免疫多糖,每日饲喂1次,连续7天。治疗后,鱼群摄食、游动恢复正常,经镜检,三代虫均无残留,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治疗结束须消毒调水,并将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兑水稀释后全池泼洒以改良水质。

四、防治建议

为保障虹鳟健康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生产中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三代虫病的发生与流行,除与病原生物有关外,还受虹鳟苗种来源、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养殖场要严格控制虹鳟苗种来源、提前进行苗种检疫,选用体质好、未携带病原的苗种;在虹鳟进池前要严格做好池塘消毒工作,提前开增氧机备用,做好水质调控工作。

三代虫感染前期较为隐蔽,养殖户须根据水温变化及三代虫繁殖规律定期开展苗种疾病抽查、检测工作;每天定时巡塘,观察鱼群反应、摄食情况,填写日志,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做到病害早发现、早防治。

鱼病发生前,可定期使用光合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净化水质、改善底质,增强吸收、促进生长,以提高鱼体免疫力、增强耐受力、改善品质。鱼病发生时,准确诊断疾病、科学合理使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是提高鱼病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极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同时需增强对药物的管理,控制药物浓度,避免在恶劣天气时使用药物。

猜你喜欢
虹鳟鱼病虫病
水产养殖中鱼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羊泰勒虫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治措施
肉牛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震撼!屈老师第六期渔医培训班座无虚席,“一滴水诊断鱼病”新增内容惊艳全场
要注重防控2019年春季鱼病的再度暴发
虹鳟人工繁育研究综述
海水工厂化养殖虹鳟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牛贝诺孢子虫病的发生、病理性诊断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