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蚶新品系分级养殖技术示范

2024-03-22 08:06陈丽芝
科学养鱼 2024年2期
关键词:三门县原种藻类

刘 琦,张 磊,陈丽芝

(1.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 三门 317100;2.三门县张磊青蟹养殖专业合作社,浙江 三门 317100)

三门县海水养殖模式以虾—蟹—贝混养为主,其中贝类占水产品产量的80%以上,主要养殖品种为泥蚶、缢蛏。泥蚶又称血蚶,全县年产量达7 万吨,年产值超10 亿元,是三门县渔业支柱产业。三门县泥蚶养殖产量保持较稳定的增长,但是泥蚶养殖周期较长,需要2~3 年才能养成,且养殖池塘的租赁价格普遍升至4 000 元/亩以上,成本较高,养殖效益有所降低。因此,选取优良的泥蚶新品系、提高生长率、缩减养殖周期势在必行。

三门县张磊青蟹养殖专业合作社从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引进泥蚶新品系苗种,该新品系由泥蚶“乐清湾1号”选育而成,针对县域内泥蚶养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养殖需求,集成已有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包括新的高效陆基集约化平面流养殖技术,建立泥蚶新品系分级养殖技术示范,并通过新品系泥蚶与原种泥蚶的对比养殖试验,为泥蚶后期的性状改良、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的养殖推广等提供基础数据。

一、试验材料

三门县张磊青蟹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系泥蚶苗种,开展优良性状新品系泥蚶分级养殖,并与原种泥蚶养殖进行对比。养殖塘共2口,实际试验用面积共6亩。

2022年7月开始,利用陆基集约化平面流装置进行新品系泥蚶苗种中间培育,平面流养殖面积500米2。12月,将培育后的苗种放入1号池塘,池塘面积18 亩,选取相同规格的原种泥蚶在同一池塘、相同密度条件下进行养殖对比试验,试验用面积各1亩(养成泥蚶中苗);在本专业合作社养殖的泥蚶中筛选出规格约300 粒/千克的新品系泥蚶和原种泥蚶放入2号池塘开展对比养殖试验,池塘面积35 亩,试验用面积各2 亩(养成商品蚶),分别从成活率和产量等方面比较新品系泥蚶与原种泥蚶的差别。

二、试验方法

1.陆基集约化平面流苗种培育设施构建

构建滩涂贝类苗种的中间培育装置,包括用于培育苗种的平面水槽和供水蓄水装置。平面水槽为顶部开口且底部为平面的容器,有供水管对水槽进行供水,水槽上连接有排水管,排水管连通于池塘,实现循环供水,排水管的出水口位置高度可调设。

2.泥蚶新品系苗种平面流中间培育

利用陆基集约化平面流苗种培育技术将新品系泥蚶小苗(规格20万~40万粒/千克)标粗至规格2 万粒/千克,然后放入养殖塘进行同池塘、同密度、同规格对比养殖。

采用平面流技术培育时铺设4 厘米的泥底质,抽取养殖池塘水进行循环流水培育。通过供水管进行不间断供水,培育槽内的水面高度保持在10~15 厘米。每10 天用网目适宜的“淌苗袋”刮取蚶苗1次,去除杂物,并根据蚶苗个体的大小分规格进行疏养。

3.养殖塘准备

彻底清除池底淤泥和有机物,做好清塘工作。对泥蚶养殖区域进行围网,聚乙烯网高2 米、网目40 目,以避免青蟹等生物捕食泥蚶苗种。池塘做好水质调节工作,pH 在7.5~8.5,安装功率为3千瓦的底增氧设备,以形成池塘立体增氧,提高水体溶氧。

4.放苗

2022年12月,选取同规格(1.4万~1.6 万粒/千克)的新品系泥蚶和原种泥蚶放入1 号池塘进行养殖对比试验;选取规格约300 粒/千克的新品系泥蚶和原种泥蚶放入2号池塘开展对比试验。所选泥蚶苗种体质健壮、规格整齐。

5.清除敌害

敌害清除选择在大潮期间进行。排干池塘水、露出滩面后,及时刮除浒苔、螺等敌害生物;检查、加固围网设施,及时清除围网上附着生物。

6.饵料管理

泥蚶主要以藻类或有机碎屑为主要饵料,养殖期间选择微生物、藻类营养盐等进行池塘藻类培育,适当添加VC及免疫多糖。

7.水质管理

(1)换水。换水视塘内水位、水质、饵料生物量等综合因素而定,水质良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不换水或少量换水,遇高温或寒冷天气时多蓄水,海区发生赤潮时不进水。

(2)溶氧控制。以底充式微孔增氧设施进行增氧,在养殖前期与后期根据需要适时增氧,中期主要是夏季高温期间每天开6~8 小时,以夜晚开启为主,并坚持晴天中午开2小时,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3)水质调节。放苗1 个月内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 厘米左右,放苗1 个月后透明度逐渐控制在20~30 厘米。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调水,养殖前、后期水温在15℃以上时,采用EM 菌+芽孢杆菌进行培水,高温期间使用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进行培水,使用时结合增氧进行,注意阴雨天气不用、平时少量多次使用、水质肥时不用、高温天气少用。

三、效益

2023 年11 月20 日进行测产,以试验用面积计,1号池塘新品系泥蚶规格为218粒/千克,亩均产量1 874.27千克,成活率51%;原种泥蚶规格为258 粒/千克,亩均产量1 547.44 千克,成活率49.83%。

2号池塘新品系泥蚶规格为116粒/千克,亩均产量3 549.55 千克,成活率69.66%;原种泥蚶规格142 粒/千克,亩均产量2 949.25 千克,成活率68.56%。

1号池塘泥蚶规格可达到中苗规格,新品系泥蚶较原种泥蚶产量高约21.12%。2号池塘泥蚶养至春节前后可达到商品蚶规格。本试验2号池塘新品系泥蚶较原种泥蚶产量高约20.35%。综上,新品系泥蚶较原种泥蚶增产可达20%以上。

四、分析与讨论

泥蚶生长速度主要取决于水源、水质、饵料、管理等条件。泥蚶喜栖息在软泥滩涂上,适宜盐度范围为10~20,适宜水温为15~25℃。泥蚶为滤食性贝类,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泥蚶不适宜长时间高温、高盐或低盐条件,出现不适气候会使泥蚶代谢失调、功能紊乱产生病变。养殖过程中,遇到高温时笔者采取适当增加养殖池塘水位的方式达到降温效果,同时使用维生素等免疫增强剂提高泥蚶体质,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节,有效避免泥蚶死亡的发生,提高泥蚶的成活率和产量。

泥蚶性腺在5月开始发育,泥蚶养殖时应尽量避免在繁殖期大面积换水,要降低换水的次数。换水和干露会使泥蚶大批量产卵,如果换水次数频繁就会导致泥蚶长期处于产卵期,体质出现下降造成泥蚶死亡,从而影响养殖收益。

泥蚶养殖过程中,采用原种时建议放养规格大于2 000 粒/千克。一般放养规格在200~2 000 粒/千克的泥蚶苗,养殖放养量为1 千克/米2,可提高泥蚶养殖成活率。养殖中要控制池塘中藻类的生长。6—9 月由于温度较高,池塘有机质过剩等容易导致藻类繁殖过快,夜间大量藻类的呼吸作用有可能导致池塘缺氧,从而使泥蚶死亡造成损失,所以在高温季节要多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夜间多开增氧机增氧;而在1—5 月、10—12 月,因气温和水温比较低,养殖池塘中的藻类不容易繁殖,泥蚶又主要摄食藻类生长,故在此期间要多添加肥水产品来达到肥藻的目的。整个养殖过程中也要避免蓝藻、夜光藻等有害藻类的暴发,因有害藻类不仅不适合泥蚶摄食、生长,藻类死亡后还会导致水体缺氧、水质变差,造成泥蚶死亡。

采用陆基集约化平面流苗种培育设施培育泥蚶苗种时,要注意控制放养密度;养殖期间为避免浒苔的滋生,可以在设施上方盖一层遮阳网,以减少光照,降低浒苔生长的速度,同时要定期人工去除浒苔。

猜你喜欢
三门县原种藻类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千舟竞发
细菌和藻类先移民火星
三门县“五老” 引领文明用餐新风尚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吃蔬菜有个“321模式” 三两叶菜类,二两其他类,一两菌藻类
浮游藻类在水体PAHs富集与降解中的研究
以三门县为例探讨海岸基干林带、平原农田林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