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渔业民俗初探

2024-03-22 08:06刘晋羽程镇燕乔秀亭
科学养鱼 2024年2期
关键词:赫哲族渔民渔业

张 莹,刘晋羽,程镇燕,乔秀亭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92)

黑龙江地区渔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调查,探究黑龙江渔业生活和生产中的渔文化,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保护和传承黑龙江渔文化。

一、黑龙江地区渔业生活中的渔文化

黑龙江地区有许多具有特色的鱼品种和历史悠久的相关菜肴、艺术品、旅游景点等,如抚远县由鱼皮制成的艺术品就让人赞不绝口。抚远县地理位置独特,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两条大江流经此处,为当地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了多种淡水鱼,每年春天有很多鱼在这里栖息和繁殖。抚远县的渔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里的土著渔业民族赫哲族的祖先就已经拥有了制作鱼皮衣的工艺,其手艺、饮食和生活方式、习惯也开始有了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已经失传了,还有的流传至今(石好,2014)。

在黑龙江一些鱼的相关菜肴和烹饪方式也很有特点。黑龙江人对鱼的做法大多数是蒸、炸、炖等,相对而言不爱生吃和煲汤,一些地方著名菜品有得莫利炖活鱼、鲇鱼炖茄子、烤奶汁鳜鱼、同江赫哲全鱼宴、镜泊湖鲤鱼丝、铁锅炖鱼、熏五香大马哈鱼、香炸马哈鱼等(王建中,2006)。

此外,黑龙江是国内少有的能把冬季水域当做特色旅游景区的地方,开辟了以冰为主题的旅游文化,比如哈尔滨松花江的冬季景观、孙吴的开渔节,还有历史悠久的新开流遗址。哈尔滨松花江的冬季景观已经成为了黑龙江冬季时期的典型代表,在这里不仅有精美的冰雕,在观赏的同时还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活鱼被冻在其中,哈尔滨每年的冰雕用冰基本是在松花江里开采的(孙琪深,2014)。在松花江周围还有以渔为主题的饭店,在屋里用大锅炖着鱼、喝着酒、欣赏着外面的冰雕和冰灯,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能领略冰和鱼的结合。孙吴开渔节也很热闹。孙吴开渔节不仅仅局限在“开渔”,还会把一部分鱼直接当场烹饪,供观看的游客免费尝鲜,在此期间还有各种各样传统的表演如敲锣打鼓、民族舞蹈,并且现场还会拍卖“头鱼”,一些游客为了讨个好彩头纷纷出高价去争夺“头鱼”,好不热闹。

二、黑龙江地区渔业生产中的渔文化

黑龙江渔业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捕鱼用的器械也有一段非常复杂的进化过程,从新开流文化时期渔民用的鱼卡、鱼钩、鱼镖、鱼叉、镞等工具到现在的地方特色捕捞工具,比如冰下挂网、袖子网、冰下大拉网、捋钩、铃铛网、梁子、冰槽子等,再到机械化现代工具,无一不展示了黑龙江渔业生产的发展历程(韩光明,2012)。黑龙江冬天开冰捕鱼也是一种渔文化,每年过年前几天,黑龙江大部分的水域都开始开冰捕鱼,过程主要包括祭祀、凿冰眼、撒网、收网、摘鱼等环节,作业量巨大的同时场景也十分壮观。渔民们最先做的是祭祀,每个地方的祭祀方式都不同,但是目的都一样,那就是祈祷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安丰收、风调雨顺,下网捕鱼也能赚得盆满钵满。渔民们拿出开冰的工具,在冰面上循序渐进地凿出冰窟窿,由于天气寒冷,冰窟窿不是很大,所以很难大面积进行撒网。这就体现出渔民的智慧,为了方便和提高捕获量,在冬天湖水还没有冻住时,渔民就已经把渔网下好了,渔网在湖下已经完全展开,把里面的鱼围住,不难想出,每次作业的收获量会有多大。收网也是一道难关,非常考验渔民经验,在需要技术的同时还要使用巧劲,体力不好很难度过这关,要团结、齐心协力的往一个方向用力,才能把网收起并且获得数以万计的鱼,其中每年都会收获几条“鱼王”。这是一种渔猎文化,在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下,刚出水的鱼密密麻麻地把冰面盖住,形成一道风景线,空气中都弥漫着鱼的味道。每年黑龙江的这种大规模冬捕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围观,渔民有时会给游客免费发鱼,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的同时也把这份喜悦传递给游客。“人欢鱼跃兆丰年”,冬捕已经成为了一些地方节日,并且意义重大,非常隆重,敲锣打鼓的阵仗不输给新年庆祝时,这也从侧面反应映了黑龙江特有的渔文化。

三、黑龙江从事渔业民族的生活习俗

黑龙江地区有近40 个民族长期居住,其中有一个民族从古至今都以渔业为生,那就是赫哲族。赫哲族渔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所有民族中最能代表渔文化的民族之一。古代时期的赫哲族人定居在水域周围,家家有船,户户有网,渔猎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他们生存所必需的技术,一般两个人一条渔船进行捕捞作业,多为“兄弟船”“父子船”或“夫妻船”(谭杰,2012)。一次次摸索经验,最后形成了一套属于赫哲族的渔猎技巧。在夜以继日的沉淀下,鱼肉等水产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会使用鱼皮制作衣物(Zhang等,2020)。随之继承下来的还有传统的捕鱼习俗和技巧,赫哲族会使用桦树皮造的皮筏去捕鱼,并且对如何制作和保存这些捕鱼道具有着独特的工艺和严格的规矩,著名的乌苏里船歌就是赫哲族在捕鱼时唱的歌曲。

四、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以赫哲族为代表的黑龙江地区渔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传承对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关注。2006 年以来,佳木斯市和同江市人民政府相继颁布文件,把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列为重要工作内容。除了制定政策文件,佳木斯市等地还成立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文化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保护工作,大力推进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赵蕾等,2014)。随着时代的发展,赫哲族与现代社会产生了充分的接触,这对赫哲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赫哲族人口稀少,加之现代社会的冲击,能继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赫哲族人可以说少之又少。而赫哲族独有的鱼皮艺术、鱼骨艺术如果失传,则是对世界渔业文化的一大损失。而且对于湿地的过度开发也导致渔猎文化存续的环境愈发恶劣,近些年来黑龙江省政府对环境保护愈发重视,已经颁布了相关保护文件,现状有所改观,但对于黑龙江省尤其是赫哲族渔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有很长的路。

五、小结

黑龙江地区虽然河流和水域较多,但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有一些渔文化已经失传,流传下来的渔业习俗也有部分已经无从考究起源,因此保护和发展现存的渔文化遗产已经迫在眉睫。黑龙江作为我国能把冰和渔结合起来的典型代表,对于现有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和作品,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方法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和保护。在现代社会,加强黑龙江渔文化的宣传,可以大力发展旅游景区,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旅游模式,也可以在地方开渔节进行手机直播或者邀请当地知名人士参加,以扩大宣传力度,将渔文化发扬光大,让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赫哲族渔民渔业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