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共学”模式下《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教学策略

2024-03-24 11:27刘晓萌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同伴文化遗产习作

刘晓萌

“同伴共学”是一种以同桌(不局限于同桌)为单位的学生之间基于学习任务共同学习、合作探究、互相评价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教学为例,谈谈同伴共学的路径和策略。

一、在搜集资料中共学

同伴共学强调学生在共同学习中探究,并且不局限于课堂学习。在指导学生学习尤其是前置性学习时,教师应基于学情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按照“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原则自由组成课外同伴共学小组,共同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前,学生已经通过该单元阅读板块三篇课文的学习,大体了解了世界各国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本次习作对象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旨在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介绍,进一步提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介绍资料的能力,探寻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文明结晶,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笔者所在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通过前期调查,笔者发现,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孩子有机会随父母外出旅游,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关于文化遗产的知识储备;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外出游览,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不多。同时,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搜集资料的方式单一,大多借助爷爷奶奶的手机上网查阅。这些客观原因严重制约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习作教学。据此,笔者充分发挥同伴共学的优势,指导学生根据家庭住址的远近,组成以6人为一组的同伴共学小组,家里有电脑且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家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大家共同确定一至两处大家都感兴趣的世界文化遗产,首先由同伴共学小组长分派搜集资料的任务,如搜集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建造情况、外观结构、建筑材料、作用等资料,带领组员到自己家里上网查阅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小组长将组员提交的资料进行整合、补充和完善,再分发给组内成员。最后,同伴共学小组集体讨论,确定最能代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征的资料。

同伴合作搜集资料,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集体智慧,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既节约了时间,又促进了同伴间的相互合作,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很好地体现了共学,为顺利写作奠定了基础。

二、在合作整理中共探

课堂学习中,笔者按同伴共学小组调整座位,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方便组员共同探究。为避免学生在课堂共学时走过场,笔者结合学校第六届体艺文化节,创设了共学情境:教联体学校校本刊物要推出一期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专栏,编辑向同伴共学小组征稿,作为小组长,你将如何带领同伴介绍小组搜集、整理后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情境源于学校真实的工作安排,学生的共学动机被激发出来,共写、共创的热情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1.生生共探

有了真实的共学情境,笔者先引导学生围绕“怎样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才能給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后认为:紧扣文化遗产的特点、别人最想了解的内容、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介绍,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接着,笔者引导组内同伴及班级内组与组之间同伴共同梳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给学生提供了学习任务单(如下表)作为探究示例。

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单后,笔者让某一小组成员进行汇报,组内同伴进行补充和评价。该小组汇报完毕,其他小组成员对该小组的汇报进行补充及评价。其他小组的汇报均以这种形式进行。在汇报、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学生深刻认识到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必须紧扣文化遗产独特的形制和历史价值来写,所写内容还应有可读性。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将补充和完善后的资料概括成文化遗产的外形、建造过程、当时的作用、对后世的价值或影响等,并要求学生以此为习作提纲,写作难度因此而降低,学生动笔写作的热情立即被调动起来了。

2.师生共探

拟好习作提纲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写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将搜集到的资料变成作文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很容易照搬照抄搜集到的原始资料。此时,教师的助学尤为重要。

“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介绍清楚”是本次习作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笔者以学生同伴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处理第三同伴共学小组搜集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站在学生角度将这些资料改写成自己的话,并提示学生关注资料中重复介绍的内容。学生听了笔者对颐和园的介绍后,结合笔者的提示,一致认为,要对原始资料“删一删”,保留重点内容;删改后的内容可能前后不连贯,可以“连一连”,即用关联词语或者过渡句让前后文字或者段落变得自然顺畅;原始资料的表述非常简洁,可以“补一补”,补上能说清楚的内容。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并引导:“为让自己的习作写得更吸引人,我们可以利用修辞手法让文字更生动,也可以引用诗句让自己的介绍更有文学色彩。”在师生共同探究中,学生认识到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时,必须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从中找出最能突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特点或价值的内容,以及能吸引读者的内容,再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处理。

三、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同伴共学不但强调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而且非常注重同伴间的互相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

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教学中,笔者不仅在学习任务单中设计了自我评价内容,还设计了习作星级评价表(如下表),为学生评价指明了方向。

学生当堂完成习作后,笔者让各同伴共学小组互相评价本组成员的习作。在互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自然而然地内化习作技巧。例如,一名学生的习作是介绍黄鹤楼的,该作者虽然很好地整理了所搜集的资料,也能利用过渡语将资料联接起来,但作者所在共学小组的成员发现这篇习作语言干瘪、不生动,作者修改后,又被其他共学小组的成员依据星级评价表找出问题:介绍形式单一,不能吸引人;介绍杂乱,中心不突出。该作者所在共学小组成员纷纷支招,最后,该作者以讲解员解说的形式介绍黄鹤楼,并围绕黄鹤楼的人文影响来重点介绍。这篇习作最终被修改成同年级学生习作的范文。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附属荆州高新区学校)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同伴教学促进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2021JB319)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同伴文化遗产习作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寻找失散的同伴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习作展示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