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CM-SM)手术前后的MR影像表现*

2024-03-24 10:06王冬青董安珂娄永利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蛛网膜空洞下腔

王冬青 董安珂 娄永利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07)

Chiari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s,CM)属于一种先天性畸形,还被称为Arnold-Chiari畸形,该疾病在临床中还称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该疾病主要是颅底解剖畸形,是指枕骨大孔有小脑扁桃体疝入,其中最常见的位置为是颅颈交界区[1-3]。该疾病随着治疗的进展,极易合并发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极易产生神经功能恶化,并具有进行性。现阶段仍未明确CM-SM的发病机制,且检测、治疗和随访尚未统一。目前用于诊断该疾病的手段包含MR、体外模拟脑脊液流体力学模型、核素脑池造影、颅内压检测等,均有一定优势,而MR具有无创性,可以获取脑脊液流体力学相关数据[4-6]。因此此次研究针对CM-SM患者使用MR检查,分析其术前术后指标变化,旨在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后效果的评估提供参考。进而本次针对本院收治的33例CM-SM患者术前、术后的MR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收治的33例CM-SM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和术前(如图)、术后MR(如图)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中16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35.96±9.87)岁。病程为3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4.20±1.19)个月。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18岁以上;患者有头疼、头晕、肢体乏力、走路不稳、呛咳时头部不舒适、肌肉萎缩、运动障碍、视物模糊等症状;患者经MR检查显示小脑扁桃体下疝,枕骨大孔在5mm以上,确诊为CM,并伴有SM;需要手术治疗,无影响手术的心肺功能异常疾病;术后随访资料完整;所有患者开展小脑扁桃体切除+后颅窝减压+枕大池硬膜成形术治疗。排除标准:既往手术史患者;脊柱侧弯患者;扁平颅底患者;脑积水患者;寰枢关节半脱位或者脱位患者。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所有患者使用3.0T的西门子(Siemens)MR型号为Skyra进行检查,对头颈部进行常规T1WI、T2WI矢状位扫查,对病变位置和范围进行确定。之后开展PC-MRI正中矢状位扫描,对脑脊液流动动态进行观察,128×256为矩阵、10°为翻转角、1mm为层厚、8ms为回波时间、21ms为射频重复时间、流速编码为5cm/s。脑脊液流速测量使用轴位扫描,将桥脑延髓池、中脑导水管、和C2-3椎间盘的中心层面选择。以可见脑脊液流动信号的垂直位置为扫描线,128×256为矩阵、10°为翻转角、1mm为层厚、8ms为回波时间、21ms为射频重复时间、流速编码为5cm/s。

1.2.2 图像分析 完成检查后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性处理,对脑脊液流体力学使用Q-FLOW软件分析系,由于椎管内与蛛网膜下腔有较复杂的解剖结构,再加上有多种因素影响脑脊液流动,为了充分显示脑脊液流动详情,需要在三个不同层面的脑脊液流动区域放置ROI。三个同层面包含:(1)中脑导水管层面,中脑导水管中心;(2)桥脑延髓池层面,脑干前侧蛛网膜下腔;(3)颈椎间盘层面,C2-3椎间盘脊髓左边的近椎间孔。每个心动周期,一个层面重建12相位数,进而取得和心脏舒缩有关的脑脊液双向流动图,其中正值以高信号表示,代表运动方向为足向头;负值以低信号表示,代表运动方向为头向足,流速以信号强弱表示。

定量分析指标:(1)每搏输出量(strokevlume),足侧和头侧之间流量的绝对值差异;(2)平均流量(meanflux,MF),一个心动周期,脑脊液流经ROI的平均值;(3)反流分数(regurgitant fraction,RF),头向足运动方向的比例分数;(4)最大峰值流速(Vmax),包含足向Vdmax和头向Vumax选择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对图像分析和测量,如有不一致意见要分析讨论以达成一致意见。

1.3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应用统计软件SPSS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用卡方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A-图1G 患者,男,11岁,Chiari畸形并拴系综合征,术前影像;图2A-图2D 患者,男,11岁,行脊髓终丝切断术+椎管扩大减压术+粘 连神经松解术+脊髓外终丝松解术---术后影像。

2 结 果

2.1 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MRI检查影像表现33例患者手术半年后均未发生死亡、神经功能进一步损伤情况,其中2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是有7例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变。术后经MRI检查提示,脊髓空洞明显缩小的有26例,脊髓空洞轻微变小的偶6例,无明显变化的1例。手术后患者枕大池成形较好,小脑下疝堵塞有所改善,脑室出口通畅,术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明显多于术前。

2.2 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中脑导水管脑脊液定量参数对比术前患者的中脑导水管脑脊液RF、MF、SV均明显少于术后6个月,Vdmax与Vumax高于术后6个月,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中脑导水管脑脊液定量参数对比(n=33)

2.3 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桥延池脑脊液定量参数对比术前患者的桥延池脑脊液MF、SV均明显少于术后6个月,Vdmax与Vumax高于术后6个月,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RF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桥延池脑脊液定量参数对比(n=33)

2.4 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C2-3椎间盘脑脊液定量参数对比术前患者的C2-3椎间盘脑脊液MF、SV均明显少于术后6个月,Vdmax与Vumax高于术后6个月,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RF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C2-3椎间盘脑脊液定量参数对比

3 讨 论

在人体的椎管内和颅腔中存在脑脊液,并处于持续流动状态,其正常流动则是维持生理功能的重要条件。CM是因小脑扁桃体下疝导致的先天性头颈交界区畸形,并具有多种神经功能障碍[7]。现阶段仍未明确该疾病发病机制,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在胚胎中中胚叶轴旁体节发育异常,进而影响枕骨发育速度,导致后颅窝在空间上狭小,在不足空间的后颅窝中,发育正常的脑组织会收到过度挤压,最终产生了疝。该疾病一般发生于25-45岁群体,疾病进展速度缓慢,且病情逐渐加重,临床表现多具有多样性,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神经根受压型、脊髓受压型、小脑受损型、脑组织受压合并脑积水[8-10]。CM较为常见的合并症为SM,有报道显示,CM合并SM占比65%以上。然而现阶段仍未明确CM-SM的发病机制,与其相关的研究仍在不断开展和深入,学者们之间的意见也有一定出入。既往有学者将流体动力学说提出,也就是发育异常的后颅窝阻塞了第四脑室循环,进而影响脑脊液循环,此外脉络丛搏动会产生冲击力,逐渐涨大脊髓中央管,进而产生脊髓空洞[11]。但是也有学者与上述观点不一致,并认为CM-SM和椎管内与颅内压力失衡相关,即中心静脉压间歇波动导致椎管内与颅内压力失衡,第四脑室脑脊液分流至中央管,进而生成脊髓空洞[12]。此外压力失衡也会引起脑脊液上下运动,进而不断增大空洞。虽然上述观点又较大差异 ,但是均促进了SM治疗方面研究的发展,并认为消除脑脊液循环障碍,确保脑脊液循环通路通畅是治疗的重点,进而颅窝减压术也逐渐用于该疾病的治疗[13-14]。在Oldfield等人的研究中[15],通过动态MRI影像对CM-SM进行了研究,并认为脊髓空洞产生后逐渐向下发展与枕骨大孔梗阻时,小脑扁桃体发挥了活塞作用而将其堵塞,导致颅颈交界区无法正常通过脑脊液,再加上压力波的影响,脑脊液逐渐在髓内渗入。

近几年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脑脊液流动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本次研究针对CM-SM患者进了MRI检查,结果也支持Oldfield提出的脑脊液渗入学说,其主要原因包含两种:即(1)研究所选患者全部存在脊髓蛛网膜下腔狭窄,且枕大池未成形。颅内脑脊液流量和流速较,但是流量少,特别是枕骨大孔区及高位脊髓蛛网膜下腔[16]。这极有可能和脊髓蛛网膜下腔狭窄与梗阻相关,因脑搏动动能稳定,泵出脑脊液体积相同,如果出口狭窄,脑脊液,会以喷射状流出,这会增加流速,如果出口十分狭窄会减慢脑脊液流速,这就会引起脑积水[17-18]。(2)脑脊液流动异常可引起脊髓空洞,如果脊髓空洞严重,空洞内的脊髓液会随着心脏搏动改变,其信号同步于脊髓蛛网膜下腔脑脊液[19],这也表示脊髓蛛网膜下腔和空洞腔互通,但是脊髓中央管无开放,也就是未见瘘口。

目前CM-SM治疗的唯一手段为手术,其作用则是消除枕大孔区梗阻,促进复脑脊液循环恢复正常,进而脊髓和脑功能[20]。此次研究分析了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脑脊液变化,结果提示,手术将下疝引起的硬膜压迫和脑干骨性束缚解除,促进脑脊液循环通路恢复;患者的脑脊液流体力学也明显改善,蛛网膜下腔恢复正常,患者枕大池成形较好,小脑下疝堵塞有所改善,脑室出口通畅,术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明显多于术前。术前患者的中脑导水管脑脊液RF、MF、SV均明显少于术后6个月,Vdmax与Vumax高于术后6个月,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前患者的桥延池脑脊液MF、SV均明显少于术后6个月,Vdmax与Vumax高于术后6个月,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RF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患者的C2-3椎间盘脑脊液MF、SV均明显少于术后6个月,Vdmax与Vumax高于术后6个月,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RF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前脑脊液流速快、流量少,流动呈现喷射状,而术后流速下降、流量增多,特别是C2-3椎间盘流速下降显著,明显增加脑脊液流动通畅性。在脊髓空洞的改变上,术后患者脊髓空洞有所减小或者未继续扩大。分析其原因:在C2-3和C3-4层面上,脑脊液压力差异较大,这有可能是引起脊髓空洞的因素,而大部分患者脊髓空洞处于该位置。手术将脊髓蛛网膜下腔梗阻解除,延长了蛛网膜下腔有,将枕大池和周边位置脑脊液流动重建,将脑脊液压力梯度恢复至正常,以有效缩小空洞或者抑制空洞的进一步扩大。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患者术后MRI的各项参数和临床症状同步改善,这也说明MRI可用于CM-SM术后评估。

综上所述,MRI用于CM-SM患者手术前后检查,可以确定枕大孔区不全梗阻引起的脑脊液循环异常可形成脊髓空洞,经手术治疗后,枕大孔区梗阻解除,恢复脑脊液流动。

猜你喜欢
蛛网膜空洞下腔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空洞的眼神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用事实说话胜过空洞的说教——以教育类报道为例
臭氧层空洞也是帮凶
班有活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