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水生动物病情分析

2024-03-26 18:03王晶晶方苹陈静袁锐吴亚锋刘肖汉
水产养殖 2024年3期
关键词:测报肠炎细菌性

王晶晶,方苹,陈静,袁锐,吴亚锋,刘肖汉

(1.南通市海门区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南通 226100;2.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6)

从2000年开始,江苏省根据原农业部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部署省病害测报工作。为了规范水产养殖病害测报,2015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编制了《水产养殖动植物疾病测报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行业标准;组织开发并决定自2016年1月1日起启用“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信息系统”,“病害测报系统”相关指标的确定,以《规范》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对病害测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个测报员通过系统登录账号和密码,县(市)级、地(市)级和省级测报组织、实施机构,分别于每个监测月度的翌月3、6、9日前,对辖区内报表数据汇总,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和月度统计报表,一同报送上级测报组织。

1 测报点概况

2022年,江苏13 个市76 个县(市、区)共设立水产养殖病情测报点386 个,包括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75 个,国家级原良种场1 个,省级原良种场6 个,重点苗种场6 个,观赏鱼养殖场2 个、其他养殖场96 个;设立测报员433 名。通过“智能渔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开发,2016年启用)实时上报水产养殖病情数据。全年上报测报记录4 957 条。监测养殖品种共33 种,其中养殖鱼类18 种,虾类8 种,蟹类2 种,藻类1 种,龟鳖类1 种,观赏鱼3 种。监测面积:海水池塘306.06 hm2、淡水池塘36 048.53 hm2、淡水网箱38.50 hm2、淡水工厂化203.01 hm2、其他1 475.47 hm2。

2 病害总体情况

2022年江苏省测报点监测养殖品种共33 种,监测到发病种类26 种,未发病种类7 种。发病种类中养殖鱼类占比69.42%、虾类8.16%、蟹类20.90%、观赏鱼1.43%、龟鳖类0.09%。测到的疾病种类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病毒性疾病以及真菌性疾病等。其中细菌性疾病占比48.79%,病毒性疾病占比7.71%,真菌性疾病占比6.37%,寄生虫性疾病占比15.07%,非病原性疾病占比13.99%,病原不明占比1.43%,其他病害占比6.64%。测报点因病害导致经济损失最高的养殖品种主要是草鱼、鲫、河蟹等,各养殖种类平均发病面积率见表1。

表1 各养殖种类平均发病面积率

2022年江苏省不同季节水产养殖全部类别发病面积比见图1。由图1 可见,3月份发病面积比迅速上升,4月份达到第一个高峰后下降,5—7月份随着水温持续上升,发病面积比再次缓慢上升,7月份达到第二个高峰后,发病面积比缓慢下降。全年发病面积比最高的月份是9月份,此外12月份入冬期间水温下降,发病面积比又再次攀升。总体来看,换季时期,由于水温剧烈变化,昼夜温差大,鱼病也往往频繁发生。

图1 江苏省不同季节水产养殖全部类别发病面积比例

3 不同品种养殖病害

3.1 鱼类

测报点上报次数最多的病害是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占比33.02%;其次是细菌性肠炎病,占比14.29%。其他上报发病次数较多的病害有水霉病、锚头鳋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等。早春气温低,加上越冬后鱼类抵抗力差,真菌类疾病和体表细菌性疾病暴发率较高,鱼类易感染水霉病、竖鳞病、赤皮病。夏季水温高,易患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秋季气温下降,进入养殖关键阶段,养殖密度大,水质易恶化,发病率又继续升高[1]。测报点监测到的鱼类病害汇总见表2。

表2 2022年监测到的鱼类病害汇总

3.1.1 异育银鲫

鲫养殖主要包括草鲫混养模式和精养模式,养殖分布范围广,以盐城地区居多。近年来鲫病害损失严重,精养模式逐渐减少,混养较多。监测点平均发病面积比例1.45%,发病区死亡率4.12%。2022年测报点仍然监测到了鲫造血器官坏死症和常见细菌性、寄生虫性和真菌性疾病(图2)。

图2 异育银鲫发病面积和死亡率占比

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是目前威胁鲫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水温广泛,在15~30 ℃均可发病,25~28 ℃为疾病流行高峰,目前仍然是引起测报点经济损失较严重的病害。孢子虫病近年来也对鲫养殖产业造成较大影响,一旦感染,治疗非常困难。因此养殖过程中,应重视清塘、改底和调水,阻断孢子虫感染途径[2]。此外,前期养殖暴发越冬综合征的池塘较多,发病情况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养殖鱼类越冬后体质差,抗应急能力弱,随着开春水温回升,投喂量增加,鱼体肝脏和肠道负担突然加重,加上病原菌繁殖,常诱发肠炎、烂鳃、赤皮等多种疾病。

3.1.2 草鱼、青鱼

测报区平均发病面积比例3.81%,平均发病区死亡率4.54%。春季以溃疡病、赤皮病、竖鳞病、水霉病等居多,主要发生在存塘鱼密度大、载鱼量多的池塘以及有过转鱼的池塘,病情发展快,死亡量大,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损失。夏季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比例较高[3]。秋季草鱼、青鱼易发脂肪肝、肝胆综合征等疾病,此外也监测到车轮虫、指环虫、锚头鳋等常见寄生虫病(图3)。养殖草鱼、青鱼,在追求生长速度和大规格的同时,要注意保肝护胆,降低肝胆负荷,增强鱼体质。

图3 草鱼、青鱼发病面积和死亡率占比

3.1.3 鲢、鳙

测报区鲢、鳙平均发病面积比例4.07%,平均发病区死亡率6.23%。监测到病害主要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烂鳃病、赤皮病、打印病、水霉病、鳃霉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病面积比率最高,发病区死亡率最高的是赤皮病(图4)。

图4 鲢、鳙发病面积和死亡率占比

3.1.4 鳊

测报区平均发病面积比例15.61%,平均发病区死亡率3.22%,监测到病害主要有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锚头鳋病、舌状绦虫病等。测报点细菌性败血症和锚头鳋病发病面积比例较高。发病区死亡率最高的病害为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图5)。

图5 鳊发病面积和死亡率占比

3.1.5 鲤

测报区平均发病面积比例3.32%,平均发病区死亡率0.35%。主要疾病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水霉病、小瓜虫病等。水霉病发病面积比例和发病区死亡率均最高,分别为7.14%和1.87%(图6)。

图6 鲤发病面积和死亡率占比

3.1.6 鳜

测报区平均发病面积比例1.21%,平均发病区死亡率6.25%。监测到病害主要是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细菌性败血病等(图7)。传染性脾肾坏死病主要流行7—8月,平均发病面积比例4.24%,平均发病区死亡率22.24%。该病是当前鳜养殖的重要疾病,水温25 ℃以上多发,天气剧烈变化、缺氧、水质恶化、过量投喂等严重应激都可能诱发疾病。

图7 鳜发病面积和死亡率占比

3.1.7 其他养殖鱼类

3.2 蟹类病害

测报区平均发病面积比例2.78%,平均发病区死亡率4.79%。从近几年测报情况看,蟹类病害以蜕壳不遂症上报比例最多,2022年上报疾病次数占比29.87%,其次为肠炎病、烂鳃病、水瘪子病等(表3)。

表3 2022年监测到的蟹类病害汇总

2022年河蟹监测到的病害有蜕壳不遂症、腹水病、烂鳃病、弧菌病、肠炎病、水瘪子病、固着类纤毛虫、颤抖病等(图8)。河蟹养殖初期监测到病害为蜕壳不遂。河蟹水瘪子病在养殖的全年均有发生,影响河蟹的产量和规格,造成回捕率低、规格小,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该病发现时间通常起始于5月份,在6—7月份为高峰期[4]。河蟹养殖过程中可在饵料中添加适量营养物质,增强河蟹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蟹池在高温季节水质富营养化,池底淤泥深厚,河蟹常发生蜕壳不遂和高温缺氧等,引起塘口出现大批死亡,高温期应避免盲目投喂,营造良好的水质环境,做好管水、护草、控饵,给河蟹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5]。

图8 河蟹主要病害发病面积和死亡率占比

3.3 虾类病害

虾类养殖病害主要为虹彩病毒病、肝肠胞虫病、弧菌病、固着类纤毛虫病、白斑综合征、蜕壳不遂等(表4)。弧菌是一类条件致病菌,当水体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养殖动物体质下降,同时弧菌数量太多则容易引发弧菌病,在育苗和养成期间,应注意消毒预防,合理放养,保持适宜的密度,在捕捞与运输过程中,避免受伤,及时更换新水,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洁,防止因有机质增多而导致该病发生。测报区内白斑综合征、虹彩病毒病上报次数较多,如2022年罗氏沼虾主要养殖区爆发虹彩病毒病,给生产带来较大经济损失。虾类病毒性疾病重在预防,从提高对虾抗应激能力、改善和优化水体环境、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等方面着手,尽量少用药,要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对症或对因用药,防止细菌继发感染等,实施全面健康的养殖管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虾类不明原因疾病上报仍较多,需加强检测,明确病原,提高测报精确度和测报水平。

表4 2022年监测到的虾类病害汇总

3.3.1 克氏原螯虾

主要病害有烂鳃病、蜕壳不遂、肠炎病、白斑综合征、蓝藻中毒等(图9)。从5月份开始,随着温度升高,养殖密度增加,抵抗力随之下降,极易感染病原性细菌、病毒,造成“五月瘟”、肠炎、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集中暴发。因此平时应做好养殖池消毒、育苗用水过滤消毒处理,及时清除池底污物,投喂适量饵料,做好疾病预防。

图9 克氏原螯虾主要病害发病面积和死亡率占比

3.3.2 南美白对虾

养殖主要分布在盐城、南通等沿海地区[6],测报区监测到虾桃拉综合征、弧菌病、肠炎病等。发病区域死亡率最高的为桃拉综合征。虾类由于高密度养殖以及苗种质量等多种原因,一旦发病,使用消毒剂、内服药等效果一般,较难控制,死亡率较高(图10)。

图10 南美白对虾主要病害发病面积和死亡率占比

3.3.3 青虾

江苏青虾养殖主要分布常州、苏州、南京等地区,测报区监测到的病害为缺氧和不明原因疾病(图11)。

图11 青虾主要病害发病面积和死亡率占比

3.3.4 罗氏沼虾

主要分布在扬州高邮、江都等地区,病害有十足目虹彩病毒病、固着类纤毛虫病、蜕壳不遂等(图12)。

图12 罗氏沼虾主要病害发病面积和死亡率占比

3.4 其他种类病害

监测到的病害主要有鳖溃烂病和鳖红底板病。观赏鱼病害主要有锦鲤疱疹病毒病、水霉病、小瓜虫病等,多为点状散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

4 病害流行预测

根据疾病流行规律和趋势来看,今后需重点关注鲫造血器官坏死症、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草鱼出血病、锦鲤疱疹病毒病、疱疹病毒病I 型引起的斑点叉尾病毒病、虾类白斑综合征、罗氏沼虾虹彩病毒病、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以及常规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5 建议

5.1 加强水质管理

通过改善池塘水质和地质条件,优化养殖环境,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喂,保证养殖动物充分摄食,健康生长,避免饵料过量投喂,导致营养不均衡[7]。适当添加免疫增强剂,精粗饲料合理搭配;适量拌入多维、免疫多糖等,增强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力。

5.2 精选高效药物

在养殖过程中,针对鱼体常见寄生虫和从患病鱼体中分离的致病菌,采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方法,精选高效药物。对水产种类进行药物防控时,使用剂量科学、合理,避免多次、大量使用各种药物,对养殖鱼类造成应激性刺激;尽可能选用对养殖水体中浮游动、植物与益生微生物破坏作用小的药物,消毒水体;选用毒副作用小的药物内服,避免长时间高剂量使用药物。

5.3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遵循生态互补原则,充分利用水体生态位,最大限度减少密度胁迫,合理配养,提高水产动植物对生长环境的抵抗性和耐受性,减少因环境刺激而暴发的病害现象[8]。

5.4 加强病害监测和研究

加强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和防控,减少病害危害,服务渔业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安全,除了加强监测点病害的监测外,对突发疫情、新发疫情及时上报,掌握重大病害流行规律,特别是病害高峰季节,防止疫情暴发和蔓延,促进水产养殖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测报肠炎细菌性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夸夸咱们的测报员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与防治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