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池塘养殖现状及建议

2024-03-26 18:25韩亚慧孙琳周小愿李涛江波
水产养殖 2024年3期
关键词:养殖面积虹鳟单产

韩亚慧,孙琳,周小愿,李涛,江波

(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陕西 西安 710086)

池塘养殖是陕西省水产养殖业的“主力军”,统计数据显示[1],目前陕西省池塘养殖水产品产量占全部水产品总量约70%。为了解陕西省池塘养殖的发展现状,于2023年8月对全省11 个地市的池塘养殖情况开展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1 池塘养殖基本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池塘养殖面积为10 773.40 hm2,水产品产量为12.865 万t(表1)。其中普通池塘4 870.00 hm2,水产品产量3.155 万t;精养池塘5 901.40 hm2,水产品产量9.710 万t。

表1 陕西省池塘养殖面积与产量

陕西省池塘养殖,主要集中在沿黄滩地的渭南市、陕南汉江流域的汉中市和安康市,3 个地区池塘养殖面积和水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3 位,其合计总量分别占到全省总数的65.82%和73.39%。延安市和榆林市池塘养殖面积也较大,其2 地池塘养殖面积占全省总数的19.07%,但水产品总量只占全省总量的4.42%。其余市的池塘养殖面积较小,在全省总数占比低。

2 池塘养殖主要品种及养殖状况

2.1 主要养殖品种及养殖区域

陕西省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为鲤、草鱼、鲢、鳙、鲫、罗非鱼、泥鳅、斑点叉尾、黄颡鱼、大口黑鲈、鲟(主要为杂交鲟和匙吻鲟)、虹鳟、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等。养殖面积较大的品种为鲤、草鱼、鲫、鲢、鳙等大宗淡水鱼类。榆林、延安、铜川、渭南、咸阳、宝鸡等地,大宗鱼类的池塘养殖面积占当地池塘养殖总面积的90%以上。鲟、虹鳟及土著品种(如齐口裂腹鱼、多鳞白甲鱼)等冷水鱼,为陕西省特色品种,在池塘养殖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

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冷水鱼池塘养殖面积为354.62 hm2,产量0.517 万t,分别占全省池塘养殖面积和产量的3.29%和4.02%。冷水鱼养殖基本集中在冷流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秦巴山区,如商洛、汉中、安康以及宝鸡和西安市靠近秦岭北麓的部分地区。咸阳、渭南和榆林等地区也有少量养殖面积。在陕南地区,尤其是汉中市,池塘养殖品种为斑点叉尾、黄颡鱼、泥鳅及罗非鱼等,这与苗种供应以及消费市场需求有关。此外,罗非鱼属热带鱼类,其池塘养殖主要集中在地热水资源较为丰富的渭南和西安等地。

近年来,随着池塘养殖品种结构的不断优化及受消费市场影响,大口黑鲈、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和中华绒螯蟹等品种的池塘养殖面积逐步扩大。

2.2 养殖模式及单产情况

陕西省池塘养殖模式包括专养和混养2 种。其中专养品种包括鲤、草鱼、罗非鱼、斑点叉尾、泥鳅、大口黑鲈、鲟(主要为杂交鲟)、虹鳟、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混养主要模式包括:主养草鱼或鲤,与鲢、鳙、鲫混养模式,斑点叉尾与鲢、鳙混养模式,鱼虾混养模式,鱼蟹混养模式等。

陕西省池塘主要养殖品种单产见表2。由表2可见,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鲤和草鱼的专养和混养的单产变动幅度较大。其中,精养池塘的单产明显高于普通池塘,这主要得益于精养池塘的各项设施较之普通池塘更为完善。陕西省2010年设立了渔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通过贷款贴息、补贴等方式支持经营主体进行池塘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目前,在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基础设施提升方面,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以渭南市为例,该市目前的池塘养殖总面积为3 937.00 hm2,其中标准化改造的精养池塘有3 600.00 hm2,占比达到91%以上。另外,池塘养殖单产也与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有关,如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等地,鲤、草鱼的专养和混养的单产均较低,就与当地常年平均气温较低以及其他因素,如养殖主体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等有关。

表2 陕西省池塘主要养殖品种每667 m2 的产量kg

冷水鱼中一些主要养殖品种如鲟和虹鳟的单产变动幅度也较大,这主要与特定的养殖场冷流水供给以及所处地理位置有关。低海拔养殖场,夏季养殖池塘水温会短期过高,苗种放养密度受限,以及冷流水供给不足等,制约单产产量。部分新品种如三倍体虹鳟,其具有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等优点,因此,每667 m2的产量能达到18 000 kg。虾蟹类养殖品种中,克氏原螯虾养殖区域分布较广,具有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易管理等特点,因此池塘养殖单产的变动幅度不大。池塘精养每667 m2的产量为500 kg 左右,普通池塘养殖产量为75 kg左右。除了上面提及的三倍体虹鳟外,陕西省近年来加大力度进行养殖新品种引进和养殖结构调整,2008年起,引进了异育银鲫“中科3 号”系列、长丰鲢、长丰鲫等新品种,并在有关示范区(点)进行推广养殖。近5年来,引进异育银鲫“中科3 号”系列和长丰鲫等苗种近3 000 万尾,建立了长丰鲢自繁技术体系,繁殖并推广良种苗种共计1.5 亿尾[2]。在汉中建立了大口黑鲈繁、育、推一体化技术推广示范点,加大大口黑鲈等新品种的引进和技术培训,扩大新品种的覆盖面。

3 影响产量与效益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陕西省池塘养殖产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包括养殖设施、养殖品种、养殖技术、外部市场以及养殖主体的经营类型等。养殖池塘的配套设施齐全,装备化水平高,可保证进、排水方便,清淤及消毒彻底,供氧及时,饵料投喂精准等,均为池塘养殖获取较高的产量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据统计,渭南市进行标准化改造后的精养池塘养殖效益,较普通池塘每667 m2增加了约2 000 元[3]。养殖技术和养殖品种也是影响池塘养殖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方面。例如:南美白对虾池塘加盖保温大棚后,可以实现虾的多茬养殖,获得较高的养殖产量和效益。养殖技术和养殖品种,是影响池塘养殖产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例如,西安草鱼和鲤,普通池塘混养的每667 m2产量均高于1 000 kg,部分养殖池塘达到2 500~3 000 kg。气候和水源条件更好的陕南地区池塘,每667 m2产量为300~400 kg。这主要与西安地区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相关。就养殖品种而言,三倍体虹鳟、异育银鲫中科3 号、长丰鲢、长丰鲫等水产新品种单产,远高于普通品种。

外部市场直接影响池塘养殖效益。近年来,饲料价格上涨,水产品价格没有上涨,部分品种还出现下跌,因此池塘养殖效益不高。

4 建议

(1)继续加大养殖池塘的设施改造。着力于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改造、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养殖池塘的硬件设施的同时,做好渔业水环境保护。

(2)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产品质量。不断优化养殖结构,引进和推广大口黑鲈、南美白对虾、异育银鲫“中科3 号”系列新品种以及三倍体虹鳟等。与此同时,加强陕西省土著经济鱼类的苗种培育、驯化及繁殖,充分挖掘和发挥本土水产种质资源优势和潜力。进一步提高水产品质量,创建一批水产品标准化池塘养殖示范基地,引导和鼓励渔业经营主体积极申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强化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质量控制,以高品质彰显差异化和独特性。

(3)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品牌创建。针对目前池塘养殖主体“散、弱、小”的特点,以及技术水平低和经济实力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倾斜,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池塘养殖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创建池塘养殖水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省级著名商标等,以品牌创建,推动养殖生产的标准化及水产品质量的提高。通过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向品牌要效益。例如:安康市创建了“汉水鱼”公用品牌,加入品牌旗下的水产品,销售价格明显高于普通品种,养殖主体的养殖效益有保证,同时也推动其养殖生产的标准化。

猜你喜欢
养殖面积虹鳟单产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出苗量增长30%仍畅销!养殖面积、饲料容量再增!这条“网红鱼”开年拿下第一局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虹鳟人工繁育研究综述
1斤鲫鱼能卖10元!现鱼苗紧缺,养殖面积和产量锐减!对这条鱼,养殖户是忍痛放弃还是继续坚持?
35元/尾却还是一苗难求!台山养殖面积锐减80%,这个品种还有未来吗?
海水工厂化养殖虹鳟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