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护理健康科普工作探索与实践

2024-03-26 13:21刘雨晨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护理部科普素养

刘雨晨, 任 丽, 金 琦

(北京市普仁医院 护理部, 北京, 10006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逐步普及,人民群众健康科普需求日益增长。公立医院作为医学科学的实践单位,责无旁贷应该肩负起开展健康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护士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力军是专业的健康教育者,更应作为健康科普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本文结合北京市普仁医院护理部在门诊开展护理健康科普工作的具体做法为例,探索公立医院健康科普工作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 年1 月—6 月门诊就诊患者558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3 例,女285 例;年龄16~91 岁,平均(62.00±2.99)岁;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54 例,初中112 例,高中/大专278 例,本科及以上114 例。本研究通过本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并符合2013 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科普知识传播模式及过程

1.2.1.1 加强品牌建设,营造“重科普”的良好氛围:护理部以健康科普比赛作为2022 年度工作重点项目之一,组织召开护理健康科普专题座谈会,与22 个护理单元的护士长、护理骨干共同商议护理健康科普比赛的实施方案,迅速掀起全员参与科普的良好氛围。首届科普比赛共收到来自22个护理单元的科普作品71 件,成立由院长、党委书记还有来自护理部、科研教学办公室、疾控防保科共计9 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采取个人报名、科室推荐、线上打分、现场评审等方式,最终遴选出19 名护理骨干吸纳到“护理之声”健康科普队伍中。

1.2.1.2 加强质量管理,挖掘优质科普选题:“护理之声”科普队伍由包括来自护理部主任、教学护士长、护理部干事及护理骨干共计24 名成员组成,并设立组长1 名,副组长1 名,秘书2 名,该队伍平均年龄38 岁,中高级职称占比70%,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占比96%。领导小组每月召开选题会,通过调研和临床工作中的积累,激发协同智慧,精准捕捉民众的健康知识需求,提炼出“百姓最想知道”“百姓最应该知道”“百姓最易误解”的话题[1],明确每月健康科普传播的主题。秘书组负责协调授课时间及场地安排、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并加强正向宣传。质量组运用PDCA、品管圈等持续质量改进工具,及时考评、总结,加强质控力度,使健康科普工作有条不紊地纳入到质量监制的良性循环轨道。授课者根据主题做好科普内容的创作,先试后讲,由专家评审团对授课内容、展现形式等进行指导,通过后方可进行公开授课,不断提高护理健康科普宣讲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权威性,确保护理健康科普工作的质量。

1.2.1.3 立足临床经验,做精科普内容创作:科普内容以各种健康宣传日为契机,如爱耳日、爱眼日、高血压日、世界糖尿病日等开展健康科普宣教和义诊活动,向前一步主动宣传,提升大众对基本疾病的认识和预防;科普工作的内容还应根据季节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夏季暑伏天来临以“持续高温,如何应对中暑”为题,秋冬季节交替时会以“生命的那些“猝”不及防”为题等季节性常见病、多发病的疾病防治、注意事项等内容将科普内容更贴近患者。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组成文化,科普工作还应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大力弘扬和普及,做好中医健康科普传播工作[2],将健康的种子播种到受众者心中,以端午节为例,来自护理健康科普队伍的成员联合中医科“组团式”走进患者身边,在传统节日融入中医文化,宣传科普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介养生操、药食同源,让中医文化更广泛地融入日常生活。

1.2.1.4 增进护患沟通,实现科普工作常态化:医院作为一个服务平台,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宣传环境[3]。自2023 年1 月份成立“护理之声”健康科普队伍以来,通过“结对子”等形式走进门诊大厅,充分利用患者7 时30 分—8 时、12 时30 分至13 时候诊时间段,围绕医学常识、护理技巧、个人保健、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通过科普讲座、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健康咨询的形式向公众提供多种多样的健康知识,目前已经完成20 场的健康科普工作,受众者558 名,授课内容详见表1。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在门诊医院门诊大厅、住院部护士站等醒目位置实现官方微信、“抖音”、“快手”二维码标识全覆盖,医护人员主动引导患者使用平台[4],课程表的内容定期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护理科普展示”栏目,向社会宣传健康科普知识。通过常态化开展健康科普工作,与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属形成良好互动,而使得患者更好地配合医院的诊疗思路。

表1 科普健康讲座课程安排

1.2.2 科普实践效果评价

1.2.2.1 评价工具:以随机选取受众者作为基础,将授课知识掌握程度作为效果评价指标,由授课老师综合授课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受众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学历、自身所患疾病等)、问卷内容,20道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对参加护理健康科普讲座的感受),满分100分。

1.2.2.2 应用方法:授课前向受众者发放调查问卷,统一完成调查问卷后开始护理健康科普讲座,授课结束后安排问答互动环节,待全部结束后再次发放相同的调查问卷,现场统一收回。共完成20 场科普讲座,所研究对象均完成到场率及试卷完成率为100.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计数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 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除《甜蜜不再是负担,您会“挑食”吗》课程外,参加护理健康科普讲座的受众者对相应讲座的健康知识掌握度要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就诊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M(P25,P75)]分

3 讨论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2021 年健康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中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5.40%,较2016 年的11.58%增长13.8个百分点,较2018年的17.06%增长了约8.3 个百分点,整体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数据也意味着以2021 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5.4%为计,每100 个15~69 岁的人中,仅有25人具备了基本的健康素养,了解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理念、掌握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和行为内容并具备基本的健康技能。

“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国家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5]。2022年9月4日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将科普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提出要将科学普及放在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了科普工作的政治属性。

护理部作为医院综合职能科室,在工作中应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文件为总体纲领和行动指南,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护理服务需求,持续深化“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牢牢站稳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守正创新,步履不停,强化专业素养,多角度延伸服务链条,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6]。优秀的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要在健康科普工作中发挥专业优势,将健康科普工作不断做精、做专、做实,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光荣事业中贡献护理力量。本研究通过实践与模式探索,从专业人员构成、课程内容的精挑细选,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值得继续推广和创新,更好服务百姓。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护理部科普素养
护理部管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
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延续性护理在老年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出院患者预后中的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