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2024-03-29 07:53王佳苗
关键词:乐曲德育音乐

王佳苗

(如皋市港城实验初中,江苏 南通 226532)

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音乐教育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义务教育阶段掀起了素质教育研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浪潮。为保障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充分凸显音乐课程人文、审美和实践的三大特性,教师应尝试将学科知识与德育元素进行整合,寻找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根源,使德育成为音乐教育的灵魂,音乐课堂成为德育的载体,由教师借助音乐教育以感性、愉悦的表现方式传递价值观念,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为育人发挥力量。

一、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整合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美”的教育,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思维品质、三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学生都会在无形中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阻碍其人格品质的健康发展。教师有效利用音乐教育实现德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在鉴赏、演唱中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感内涵,通过学习获得思想道德认知的提升。区别于传统刻板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深度融合能使音乐教育反映道德的灵魂,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德育深入人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在优美旋律、深沉情感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凸显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

(二)能顺利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现立德树人、全科育人,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对初中音乐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教师合理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寻找与德育相关联的元素,顺利在教学中导入德育知识,能有效提高教学活动质量,帮助学生在学习乐曲知识的同时理解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使德育的内在精神以直观的方式传递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内化。通过长期实践,音乐教育将成为让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顺利实现整体发展,凸显音乐教育中包含的家国情怀、民族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良好人际交往技能

音乐是传递情感的有效途径,艺术不分国界,不同国家、地区的人都能通过音乐完成思想与灵魂的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时,将德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可以帮助学生在德育的影响下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用更加宽容的心态对待身边每一位同学,学会处理矛盾,在音乐表演中与同伴积极合作,呈现不一样的视听盛宴,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其后续参与音乐乃至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使班集体更具凝聚力。

二、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整合的方法

(一)依据德育内容统筹目标,保障教学目标的科学性

教育目标的合理设计能影响德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融合质量。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基于德育内涵围绕核心主题,设计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学科目标,以此统领学科概念,帮助学生顺利明晰学习的方向,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以苏少版七年级下册“儿行千里母担忧”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发现,本首曲目为“西皮流水”唱段。在我国传统文化京剧中,京剧唱腔分“西皮”“二黄”两大声腔系统,通过曲调、速度、节奏、节拍的变化,演化出一系列不同的板式,“西皮流水”便是其中之一。以此作为德育资源,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形成积极传播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依据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对德育渗透目标进行整理:1.通过《儿行千里母担忧》了解京剧的形式特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能跟着范唱熟练演唱《儿行千里母担忧》,并能背唱“娘生儿……”到结束的一段唱腔,参与多种伴奏形式的演唱,感知京剧四大行当及行当扮演的相关角色。3.巧妙借助京剧的学唱练习,引导学生体验京剧的构成要素,尝试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京剧舞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演唱水平。4.《儿行千里母担忧》反映了母亲对儿子远行的担忧,无声流露了浓厚的母爱,请尝试与同伴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还有哪些京剧曲目是表达母爱之情的,在班级中进行分享。

上述教学目标紧密围绕“京剧”主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渗透德育,学生能通过目标及时了解本课学习重点,积极参与其中,提高自身学习成效。

(二)深挖乐曲背后情感故事,提高学生对德育的认识

苏少版教材是经过诸多学者共同研究,依据初中生学习发展需要编撰完成的学习材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乐曲知识,是开展德育的有效素材。在教学阶段,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乐曲知识,掌握演唱发声方法,还要带领学生深挖乐曲背后的情感线索,以此作为德育切入点,增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以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爱我中华”一课教学为例,感受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特色乐器和音乐民俗;聆听用民歌素材创作的乐曲,尝试分析乐曲结构,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前,首先带领学生对歌词进行朗读,了解歌词的具体内容,尝试分析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在这一环节,大家都能体会出歌词包含创作者对祖国母亲深厚的情感,但对“咳啰咳啰咳啰”在歌词中的应用意义存在质疑。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可以带领大家深挖歌曲内容,邀请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解读创作背景。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结合教材提示自主整理资料,了解到:作曲家在创作时考虑到民运会是在广西举办,最好要有广西风格,在曲调的设计上推陈出新。比如,“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的旋律及后面的衬词“咳啰咳啰咳啰”具有明显的云南风格,使得整首歌在演唱的过程中更具民族风味。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形成正确面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态度,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教材是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重要素材,教师指导学生深挖乐曲内容,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对音乐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悄无声息中实现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完美融合,促使学生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

(三)组织合唱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强化合作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的“友善”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合作中为其他同学提供支持与帮助,与他人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为实现培养学生友善精神的目的,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的实践特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活动,在合唱中增强其团队协作意识,在表演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开放的音乐学习氛围,增强德育的融合效果。

以苏少版七年级上册“我和你”一课教学为例,本首歌曲被选为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歌,内涵丰富、温暖抒情且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味,是开展德育的有益素材。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熟练地视唱旋律和中英文歌词,相互配合,协调完成二声部合唱。为激发学生对乐曲的演唱热情,教师可以在班级播放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以真实的影像资料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大家体会举国上下共庆奥运会的盛况。接下来,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合理进行分组,指导学生按照教材提示的内容跟着教师的节奏清唱,感受不同声部的旋律特点。在学生参与合唱的过程中要积极配合,保证曲调的和谐统一,力求声音柔和亲切。这样,学生能在指导下顺利进入演唱活动中,根据乐曲传达的思想内核与本声部其他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提高整体演唱质量。

教师在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基于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并在组员出现合作问题时及时进行调整。

(四)拓展丰富学习资源,增强音乐与德育的整合效果

教材中提供的学习资源有限,难以满足部分学生对乐曲背景故事、情感表达、思想理念的探究需求。为保障德育与音乐教学的顺利融合,教师可以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补充德育知识,为学生分享与乐曲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源,借此达到丰富学生文化视野、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为学生后续参与高中阶段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以苏少版九年级上册“心愿”一课教学为例,本首歌曲充满浓郁的西部风格,歌中铿锵高亢的音调,唱出了纯朴的西部人民的坚强性格和美好心愿。在学唱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西部地区的生活经历,在演唱中难以将热情、饱满的情绪充分体现出来,导致歌曲演唱绵软无力,缺乏美感。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根据歌词中“当年我打起腰鼓诉说心愿,纯朴的人们翘首期盼”“我们对着长江说,追求不会改变”“我们对着黄河说,生活总会改变”等内容,为学生补充黄土地上腰鼓表演的景象及黄河生生不息的壮丽景观,以真实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体会西部地区特有的人文风情,使学生通过补充资源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增进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进行资源补充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尽量选择学生能理解的内容,避免因资料难度过高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几点反思

音乐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倘若出现德育内容与音乐教育相分离的现象,将会阻碍学生的素养形成及课程改革发展。在实践中容易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德育工作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有的教师会直接向学生分享德育学习材料,忽视了德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导致二者出现脱节的情况,德育的空间和时间被严重压缩,学生难以提高对德育及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只是应付了事,难以形成深刻印象。就此问题,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读教材,把控好教材内容与德育的连接,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深度融合。第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学生发展的角色。在实践中,教师要充分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选择学生能理解且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德育元素,增进学生对家国情怀、民族文化、社会价值观等德育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在训练中发展核心素养。第三,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开展初中音乐教育活动时,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德育渗透的效果,及时根据评价内容对教学策略及渗透方法做出调整,避免教学形式僵化,影响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利用有效手段促进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契合当前时代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能充分展现学科育人价值,凸显美育特征,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获得全面发展。美育可以培养国民的审美认知,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实现全民审美素养的转变与提升。相信在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初中音乐教育将实现深层次发展,进而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乐曲德育音乐
始乱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音乐
悲伤的乐曲
音乐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