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组织任务驱动活动的有效策略

2024-03-29 19:58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学校曹红军
天津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驱动信息技术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学校 曹红军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素养也成为衡量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小学阶段,这一时期是学生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起点,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具有奠基作用,所以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强调教学活动要能够反映数字时代正确的育人方向,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并组织真实性的学习。为了有效推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的要求逐步落实,教师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模式。简单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围绕课程内容设置恰当的学习任务,并以学习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讨论、协作等多种方式完成任务,并最终实现知识建构以及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不难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比较吻合的。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准确把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实施方法,并着眼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具体的教学环节加以设计和改进,从而逐步构建高品质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组织过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不充分。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不足,很多时候仍然处于从属位置,只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接受课程知识,没有体现出自身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探究活动中,留给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充足,学生对任务的探究有时显得比较仓促,导致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流于表面。

第二,信息技术课程组织方法相对单一。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逐渐总结出一些组织信息技术课程的经验,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方法,如语言讲授、操作示范、课件展示等手段是教师常用的。从实际效果来看,尽管这些方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建构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往往存在一定的脱节,难以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第三,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知识的现实意义。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活动的重点会比较片面,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操作技巧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培养。

第四,评价环节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对评价环节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将教学评价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在教学结束阶段进行了简略点评。另一方面,在现有的评价环节中,教师所选择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对评价过程缺乏系统设计,导致评价环节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组织任务驱动活动的原则

为了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效组织任务驱动活动,必然要以恰当的原则作为引领。

第一,主体性。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直接目的是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以任务为载体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所以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必然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为学生创造相对充足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结合自身需要安排学习活动,将以往被动的参与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能动性得以体现,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

第二,情境性。在任务驱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内基础任务的探究,还是课后对学习任务的拓展与延伸,都需要以恰当的情境作为依托。如果任务驱动活动脱离真实的情境,容易使学习任务丧失原有的现实意义,从而削弱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反思性。反思性原则强调在任务驱动活动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任务探究的结果,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回顾。只有不断地反思,学生才能更准确地发现任务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有益的学习经验,从而实现学习质量的持续提高。

第四,发展性。从整体来看,学生普遍处于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教师在组织任务驱动活动时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教师要及时对任务目标、任务难度、任务要求等各个方面做出调整,以便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组织任务驱动活动的策略

(一)明确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目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以清晰的目标作为引领,才能使教学过程有序开展。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贸然提出学习任务,而是要结合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任务驱动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走进网络世界》一课时,结合本课内容,笔者从以下几个维度设置了相应的课程目标:第一,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Internet,初步认识IE 浏览器,了解一些比较常用的网络功能;第二,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实践、列举归纳等方法对因特网的基本功能以及应用进行探究;第三,情感目标:了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明白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网络行为加以规范。总之,在任务驱动活动中,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必要的。

(二)创设任务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前文提到任务驱动活动的进行需要以一定的情境为依托,恰当的情境不仅是组织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必要保障。从认知特点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有时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对学习活动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能够增强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桌面的个性化设置》一课时,本课需要学生学习设置桌面背景、主题以及锁屏界面,掌握声音、显示、电源的设置方法。首先,教师对比呈现了两组桌面图片,一张桌面的亮度比较暗,界面比较单调,另一张桌面图片亮度柔和,界面主题非常丰富、引人入胜。其次,教师据此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设置更有趣的桌面。

再如,在教学《查找网上信息》一课时,本课需要学生了解一些比较常用的搜索引擎,学习怎样利用关键词查找信息。结合本课内容,教师询问学生:“大家知道哪些名胜古迹呢?”很多学生提到了莫高窟、玉门关等景点。但是在让学生介绍这些景点的详细信息时,很多学生感到比较困难。教师顺势说:“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怎样利用网络迅速查找一些与这些景点有关的信息。”利用上述方式创设课堂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不仅顺利引出学习任务,而且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任务探究。

(三)合理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出示探究任务无疑是关键环节。同时,如上文所述,在任务驱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为学生创造相对充足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结合自身需要安排学习活动,将以往的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探索。也就是说,在出示任务后,教师要避免过多解读,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与教师直接讲授相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能够产生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保存网上信息》一课时,结合本课内容,教师设置了以下探究任务:保存网页中的文字;保存网页中的图片;保存网页中的歌曲;保存网页中的视频;保存整个个人网页。对于这几个任务,教师没有直接示范,而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探究,并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完成任务初步探究后,教师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初步认识。同时,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优化了任务解决方案。由此可见,在任务驱动活动中,利用恰当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有效的措施。

(四)尊重学生差异,注重任务分层

在任务驱动活动中,教师需要遵循发展性原则,目的是通过恰当的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明白,从整体认知规律来看,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轨迹并不是同步的,而是会逐渐出现一些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使任务探究活动更加契合学生实际学习需要,从而帮助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在每次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以此了解学生在知识积累、学习兴趣、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的表现,在综合分析学生各方面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适当划分学生层次。其次,对任务驱动活动进行适当分层。比如设置一些不同难度、不同训练重点的任务,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要完成的任务。最后,学习是一种动态的活动,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学习任务。

(五)活用思维导图,梳理任务内容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中,“碎片化”学习现象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不能仅仅放在每次任务探究活动中,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探究活动后,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任务内容,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

例如,在完成《管理自己的计算机》教学后,为了使学生构建起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单元内容。有的学生将“计算机”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并将本单元内容汇总为计算机磁盘、计算机文件、计算机桌面三个分支。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一步对思维导图进行了细分,针对计算机磁盘,设计了计算机存储器、存储器分类、存储量、U 盘等三级主题;针对计算机文件,设计了文件查找、文件选择、文件复制、文件移动、文件删除、文件恢复等内容。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对本单元的任务探究活动进行了总结,了解了课程内容的相互关系,从而对本单元知识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六)进行任务拓展,促进体验升华

从任务驱动活动的全过程来看,课内任务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方法,并初步促进学生学习体验的优化。仅通过课内基础任务的探究很难帮助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引导学生初步完成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及时对学习任务进行适当拓展,使学生在拓展性的任务探究活动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查找网上信息》一课时,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对利用关键词查找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学习了设置浏览主页与收获网址的方法。完成本课教学后,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生活,想一想自己对哪些生活现象或者生活中的问题存在疑惑,然后利用课内所学知识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分享自己获取的信息,并介绍自己在信息查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通过课内合作交流进一步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知识的现实意义。

(七)完善任务评价,提升教学实效

评价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同样是影响最终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探究后,教师要及时展开教学评价,利用恰当的评价准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据此对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出适当调整,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任务驱动活动评价环节,首先,教师要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任务探究活动的主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主观感受,这些感受是教师的讲解无法取代的。因此,在完成任务探究活动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展开相互评价。其次,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评价,除了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之外,还要着重评价学生在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研究态度、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表现。最后,注意评价反馈的及时性。教师结合学生的想法以及自己的观察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之后,要及时将评价内容反馈给学生,以便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并主动对学习活动进行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毋庸置疑,任务驱动活动的组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优化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逐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驱动信息技术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