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畲族地区生态茶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路径

2024-03-29 22:30卢思宇蓝文鑫
福建茶叶 2024年2期
关键词:福鼎畲族茶园

卢思宇,韩 恬,蓝文鑫

(浙江农林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福鼎,作为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以及中华茶文化之乡,拥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丰富的茶叶资源,其茶文化底蕴深刻。与此同时,茶在福鼎畲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连接人与自然、沟通人际关系的媒介。在畲族的衣食住行中,茶文化以独特的方式深刻地融入各个层面。因此,在福鼎茶园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提取畲族传统纹样中的文化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入环境设计中,以确保茶园呈现出古色古香、历史韵味的特性。这样的设计不仅突显了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茶园景观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氛围。

1 福鼎畲族与生态景观设计的概述

1.1 福鼎畲族历史源流

明清两期,畲族民众水陆并进,自南往北迁徙闽浙沿海。处于闽浙边界、东南沿海的福鼎,成为畲族迁居地之一。他们筚路蓝缕、攻坚克难、不忘初心、九转功成,完成了艰苦英勇的跋涉路程。《福鼎畲族志》载,畲族从广东潮州凤凰山而来进入福建,然后一路继续往浙南方向迁徙。[1]唐末,畲族一支先祖在水上助闽王攻下福州,以勤王战功卓著而受嘉赏。部分后裔从水路登连江、罗源栖居下来,完成了从广东入福建的迁移。至明初,时局发生了变化,一支畲族民众又从连江、罗源一带走水路,挺进闽东、浙南。有部分人往内地走,也有一部分人往沿海线走,其有一部分畲族从平阳回迁福鼎。概而言之,落居福鼎的畲族沿海迁徙路径大体是:广东——福建——福宁——福鼎,吻合志载“福鼎多山、港湾、岛屿遍布沿海。福鼎畲族多散居于境内沿海、高丘和山区一带”。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畲族雷肇松一家从罗源进发迁入白琳,是开辟入鼎最早的一支迁徙。永乐二年(1404年),钟舍子由建宁右卫迁入店下西岐屯种,李万十三郞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霞浦迁入白岩。之后的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各个时期,都有畲族民众即从罗源、福安、平阳迁入,汇集福鼎沿海定居生活。畲族在明初期就往沿海而来,明朝国家初定,连年征战,需要休养生息。兵力裁员,官兵充实到地方屯种,以发展农业经济。而福鼎沿海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可提供充足的生活物资资源。畲族第二次迁徙沿海是在清前中期。那时沿海民众被迁入内地,史称“迁界”。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海禁解除,清政府废迁界,复将居民迁回沿海。据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载:“将沿海应给民耕种田地,即与耕种,令其复业。”历史机遇使畲族民众就此从山区走向沿海。“康乾盛世”也是畲族迁入福鼎的高峰期,从康熙七年(1668年)始,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有二十多支畲族又迁入白琳、前岐、店下、桐山的沿海地带,福鼎人口逐渐绸密起来。[2]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福鼎畲族人口约一万二千户,四万九千人,分布在沿海各区,并形成聚落,奠定了境内畲族分布的基本格局。清末主要畲族聚落有浮柳、麻坑底、车头山、才堡、梧埕、后樟、华阳、王家洋、焦宕。畲族耕山牧海,在五六百年时间里,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性格,也烙上了沿海生活的习俗印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3]

1.2 畲族生态茶园景观设计

畲族茶园景观设计的关键焦点应当着眼于深度融合畲族茶文化氛围,通过有机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以提升茶园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这一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现代茶园设计的潮流趋势,更是在传承和提升茶文化价值方面的重要实践。在茶园建筑和茶文化设施的设计中,将畲族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运用,实现了茶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形成一种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这不仅仅使游客能够享受到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参观茶园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满足物质需求,更能够得到对畲族茶文化的双重满足,从而实现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及畲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2 福鼎畲族生态茶园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平衡考虑不足

生态茶园的规划与设计应重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包括对植被选择、水资源利用和采用可持续农业实践等方面的考虑。未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景观设计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我国现有茶园大多处于分散小规模种植状态,茶树品种参差不齐,且呈现分散式种植格局。许多茶园已进入老龄化状态,土壤质量年年下降,对植被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效应。此外,许多畲族茶园位于山坡或高山地区,大多采用梯田模式,但在规划中未充分考虑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例如,存在过度灌溉、水源污染或排水不畅等问题,可能导致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系统破坏。因此,在生态茶园的规划中,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管理的关注,以确保合理的水利利用,防止不当的灌溉行为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2 畲族文脉缺失

在生态茶园景观规划中,部分茶园在景观设计方面未充分弘扬本地传统风情,导致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浪费,并破坏了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和谐。例如,缺乏畲族建筑和符号:规划设计中忽略了畲族传统建筑和符号,导致茶园缺乏畲族文化的独特性。文化体验单一:只强调自然生态,而忽视了畲族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游客体验缺乏深度。缺少互动性和参与感:规划设计过于静态,缺乏与游客互动和参与的元素。缺乏传统文化表演:没有规划畲族传统歌舞表演,使得茶园失去了展示畲族艺术的机会。因此,景观设计应当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化,并在创新发展中保持平衡,从本质和精神上延续这种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延续和文脉相传。

2.3 基础设施老旧

由于畲族历史迁徙原因,畲族茶园通常位于高山和丘陵地带,对于生态茶园模式的生境斑块、生态植物配置、以及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科学施肥技术以预防土壤酸化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进行集成和优化。[4]除了存在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之外,道路交通网络主要满足人行需求,未能提供车辆通行功能。此外,其他旅游观光相关的配套设施,如餐饮、住宿、休闲体验等基础设施存在不足,亟需进行完善。[5]

综上所述,评估景观规划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各项问题,确保设计充分满足多方面的可持续性和综合性需求,包括生态、文化和社会层面,实现多成分、多层次、多功能、结构稳定、系统平衡的茶园。畲族生态茶园景观的构建以茶树为核心,将畲族文化巧妙融入生态茶园规划设计中,旨在创造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生态友好和社会可持续性的茶园。

3 生态性畲族茶园景观规划设计的路径

3.1 生态提质增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态茶园的提质增效亦需从根本出发。土壤作为茶树健康生长的基础,其培育与合理施肥对茶叶品质至关重要。通过科学适宜的生态种植技术维护茶园土壤的健康,有助于提升春茶品质并增效。

3.1.1 保障茶园的生物多样性,保留山顶植被、山腰完整生态圈、山脚带状流水,均有助于茶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6]在生态茶园中引入大豆、油菜等绿肥和绿色栽培的创新模式,通过富集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使茶树蕴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借助已有的生态茶园基础,采用因地制宜的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物理防控等组合技术,有序有效地提升了生态茶园建设水平。[7]

3.1.2 为满足茶园用水需求,考虑了生态茶园病虫害的特点。通过在蓄水池、沉沙池内引入净化水质的生物,吸引或释放茶园病虫害天敌,配置水动力系统等措施,建立了闭环动态水利系统,从而减少了病虫害的数量及迁移扩散速度。同时,合理保护和保留了茶园原有的水系、林木和地表植被。在生态茶园植物配置方面,选择考虑与茶园的共生关系、病虫害管理、环境价值、管理成本等因素,形成了多样化、多变化的叶色和植物种类,为茶园创造了丰富的景观。

3.1.3 通过多作物间作、栖息地和缓冲带的设置,以及种植蜜源植物来吸引或保护茶园中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生物,实现了虫害的生物防治。借助趋避诱集型植物如艾草、迷迭香等,吸引了益虫、驱赶了害虫。生态茶园的建设不仅考虑了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也符合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自然法则。因此,生态茶园的提质增效不仅解决了茶叶生产对化学依赖的问题,更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根本性提升。

3.2 融入畲韵特色

结合各片区特色,丰富产业结构,建设以茶产业为主导、多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功能茶园体验区,带动当地茶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景区形象力和综合竞争力。茶园建设以观光体验茶园为核心,重点打造休闲娱乐、茶文化体验等,将茶叶工艺、生态与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一个集生产、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茶产业园区,以茶园核心区的畲韵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收入,增强企业与农户的合作,丰富景区的看点,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

3.2.1 通过畲族茶园节目表演的形式,在给予游客感官上愉悦的同时,传播畲茶文化。打破呆板、单一的观赏形式,营造集娱乐和文化科普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宝地。茶不仅是华夏民族传统饮食,更是文化艺术,茶道文化展示的形式推广茶文化、茶艺术、茶传统。使游客在观茶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学茶”的乐趣,了解福鼎畲茶。以茶艺表演,品茶歇息的形式推广茶文化,销售茶产品。使游客在观茶的同时也能够体会茶的味道,从而了解福鼎畲茶。一盏茶,一缕香,推开窗闻茶香、观福鼎山,体验晨昏与季节的变幻而发生无穷的奇妙美景。心在茶香里安静,在静谧中沉思,回归本真的自我。茶制作过程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以福鼎畲茶制茶工艺展示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制茶文化的魅力。以茶田滑道的方式将畲茶田进行串联,并在每一个茶田设置停息点,可品茶,可观茶。通过动态的娱乐方式,让游客在满园茶色间穿行,体会急速穿越的快感,感受自然。

3.2.2 建设以“畲”韵的茶舍,以不一样的赏景方式,通过视距、视角形成窗洞景,俨然天然图画;使游客在别样的空间中体会别样的“框”与别样的“景”,领略自然风采。驿站建筑以生态环保为主题,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打造普通而又别致的新民间院落。为游人提供食、住之便,感受禅意式的儒雅生活。在品茶、赏茶的同时提供产品推广与消费。以规整茶田与自然生长的茶树相结合,以开花树木作为背景点缀。营造一个整洁而又不失自然,统一而又丰富的观茶、观山,生态宁静的旅游胜地。

3.2.3 保留现场阶梯式耕地,将现场坡度较大区域进行整治填挖形成阶梯式台地,用于种植茶叶,形成独特的茶叶梯田景观。保留现场部分满足茶叶种植坡度地形,平整地面,种植茶叶。保留现场耕地旁部分造型美观,密度适佳的原生石林,并进行开挖,将石头裸露,结合周围茶田种植,形成独特的“石林茶语”奇景。

打造生态茶园文旅项目时需着重两个方面:首先,要高度重视茶文化,将中国和世界的茶文化系统化联动,将“茶文化”和“畲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畲茶文化旅游区的核心灵魂。其次,需要实现差异化的品质旅游,利用科技要素丰富旅游体验。通过茶文化旅游综合体的建设,以福鼎畲族畲歌、畲舞、三月三的乡间民俗为龙头,串联和完善周边旅游资源点,形成综合的吃、住、行、游、购、娱环境。这种综合发展不仅能带动农户创业增收,也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岗位,全面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福鼎的自然生态基础上,塑造全国性的茶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

3.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交通是连接农村茶园与外界的纽带,为茶园产品的销售、外部资金的引入奠定了基础。正如乡村格言所云:“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格言表达了在缺乏良好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农村发展将受到限制的核心理念。在茶园生态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对茶园周边道路网络和与外界高速公路路网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3.3.1 对于茶园道路建设,用水泥硬化茶园主干道、支步道,达到晴雨畅通的标准,配套建设排蓄水系统。具体措施如下,路网规划:进行细致的路网规划,确保道路能够覆盖茶园内的主要区域,连接各个茶园片区。考虑到地形、茶园分布和水源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道路布局。道路宽度和铺设材料:根据茶园内不同地段的需要,确定道路的宽度。对于主干道和重要通道,可以选择更宽的路面。选择适当的铺设材料,如石头、碎石、水泥等,以确保道路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防滑设计:在选择铺设材料时,考虑到茶园可能遇到的天气条件,采用防滑设计,以防止在雨季或潮湿条件下道路变得滑溜,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路标和标示:在道路上设置清晰的路标和标示,以指引茶园工作人员和访客。这对于提高效率和减少迷路的可能性非常重要。

3.3.2 因地制宜构建茶园蓄、排、灌系统。具体措施如下,水源调查:在茶园建设前,进行详细的水源调查,了解水源的稳定性和水质情况。选择可靠、稳定的水源,确保灌溉水源的充足性。排水系统:设计和建设有效的排水系统,以防茶园内积水,特别是在降雨较多的季节。良好的排水系统有助于保持道路的质量和稳定性。水库和蓄水池建设:根据水源调查的结果,在茶园内适当的位置建设水库或蓄水池,以储备灌溉水源。水库可以在雨季蓄水,在旱季进行合理的灌溉,确保茶树生长所需的水分。灌溉系统设计: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系统,可以根据茶园地势和植被分布设计滴灌、喷灌或渠道灌溉系统。确保灌溉水均匀、高效地输送到茶树根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排水系统建设:针对茶园地势,设计排水系统,防止水涝和积水。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等设施,确保雨水或灌溉水迅速排出茶园,防止水分滞留导致土壤板结或病虫害滋生。水质处理:如果水源的水质不佳,需要考虑水质处理设施,如过滤器、沉淀池等,确保灌溉水质符合茶树的生长需求,减少对茶树的不良影响。智能灌溉技术:结合现代科技,引入智能灌溉技术,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因素,实现精准、节水的灌溉,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节水措施:在灌溉系统中加入节水措施,如定期检查和修复漏水点,调整灌溉量和频率,避免浪费水资源。设施保护:对于灌溉系统的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防止因设施损坏导致的水源浪费或灌溉效果不佳。

4 结语

福鼎畲族生态茶园作为新兴经营模式和社会绿色发展策略,其规划设计需在生产、服务和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综合思考。深入挖掘当地文脉和历史脉络,保护福鼎畲族村落精神,保存建筑风貌,规划专属于民俗活动的场所融入整体设计,以确保生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地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基于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理念,构建一个生态、现代、可持续的生态茶园,为当地地区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福鼎畲族茶园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福鼎茗洋村:红是我们的底色
畲族三月三
湄潭茶园
畲族民歌
茶园观色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