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的信仰

2024-03-30 07:59杨健民
海峡姐妹 2024年3期
关键词:楼盘房价信仰

文/杨健民

住房一直是国人伸长脖子都想圆的梦。无论当今的房价如何地豪赌,即便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想拥有一处或是刚需或是改善的住房,一定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茶余饭后,哪怕几句闲聊,一提起节节攀升的房价,立马可以让所有人亢奋 起来。

我们往往在抵达一座城市之后,询问房价变成一种热门话题,甚至超过了询问名胜古迹的兴趣。放眼望去,周围的楼房越盖越多,楼层越来越高,给人们带来的是心理的无比恐慌。城市里的“老破小”相继被拆除,告诉人们:土地已经不可再生了,这里的一切正在一步步地隐退,它几乎连躯壳都不会留下。

马克·吐温早就说过:赶快抓住土地吧,上帝已经不制造了——至于这个地方将会矗立起一种什么样的期待,那只能是翘首以待。拆迁——成为人们一个狂欢的节日。

数年前,我的一位年轻同事原来住的城中村被拆,他家获得补偿金近千万,安置房拿了六套,一夜之间成了“拆二代”。最近,我居住的这座城市又有一批“老破小”要拆迁了,一位大学教授一边沾沾自喜,一边也在积极盘算着——究竟可以增加多少平方呢?是拿一大套还是分成两小套?

我曾经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地带住过多年。2000年,最后一批集资房修建后,我搬到一座小高层的顶楼居住。从楼上一眼望去,无规则的错落而显得杂乱的民房,从早到晚市声嚷嚷,一片嘈杂。深夜里,不时会听到一声摔杯子的脆响,或是一两声奇怪的尖叫,时而还有犬吠和母猫叫春的哀嚎。

滚滚红尘,风吹云散,我对那一带的深巷是有记忆的,它的每一处轮廓都深刻着一种属于街巷人家的乡愁。的确,不需要太多的历史事件的陈述,我都能触摸到它的某些有意思的局部。

迄今为止,我已经在这座城市里移居多处,对于楼盘的梦想逐渐麻木。无论房价变成什么样的神话,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奇迹将要发生,我都会无端地去怀念一座城中村的历史乃至一条街巷的记忆,去回望它的气息。

即便房子终究会成为一片薄薄的影子或者一个概念,没有住房那是万万不能的。就连作家伍尔芙都要求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当然,她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文化闺房”,其目的是为了拒绝男性目光的探访。而作为平民百姓的我们,需要的仅仅也是一个“窝”——这是我们的“小目标”么?于是,我选择了这座城市一条内河边上的一个楼盘。很大的一个理由,在于这里有一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石板桥,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人文底蕴深厚。居住在这里,我想说不定也会像古代那个诗人倒背着双手,朗声长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不仅是我的栖身之所,而且是我的精神空间。

其实,房子不就是一个家吗?小时候,每当天黑下来,疯跑过后的我们一批小伙伴,就各自推开斑驳龟裂的木板门,各找各妈去了。我清楚地记得:木板门背后就是我的家。

1969年,我刚刚上初一,就和爷爷一起谋划着盖了一座土瓦房,两层楼,楼上楼下两个厅,五个房间,一间厨房,我清楚地记得总共花了2700元人民币,因为记账的是我——一个少年“账房先生”。2700元在当今该换算成多少元?现在的房子除了地段、楼层、面积,它的主题就剩下一个:价格。价格之外没有任何的传统和历史,也没有任何额外的观念,房子就是一摞摞钞票叠起来的。有人说,如今银行存折上的数目,可以决定一个人居住何处。

这难道就是我们居住的信仰?

买房绝对是对人们心理的一种极度考验。犹犹豫豫地站在那些鳞次栉比的楼盘前,摸摸口袋里攒着的那几文钱,一脸茫然。买还是不买?是看紧钱包还是倾囊而出?一时间像是在经历着一场生死存亡的豪赌。有的人眼睁睁看着一平方米逾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楼盘,几乎都快疯了——我那几文钱还不够买它一个 厕所。

如果说,这就是我们居住的信仰,那么,这种在畸形消费社会里远远超出物质本身价值的消费行为,它所导致的一定是朴素的居住伦理的沦陷和崩塌。造成这种崩塌的究竟是谁呢?当然不是乡村,而是城市——因为定价权在城市,乡村不过是供给侧。说起来,这是个严重的经济学问题,在这里似乎是扯不清的。

法国作家西尔万·泰松,2010年在贝加尔湖畔一间西伯利亚小木屋居住了六个月,写了一部小说《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于2016年获得了第八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新人奖。泰松说,那间“小屋是一个捕捉自然颤动瞬间的理想观测站”,“六个月,好像一生”。在他看来,“木屋是个简化的王国”,“在城市中,每个动作的进程都得牺牲上千个其他行为。森林将城市所分散的集中起来”。他离开了城市的墓穴,把原先是“一匹狼”的自己变成了“一头熊”,是“此地的神灵助我驯服了时间”——这就是泰松所需要的生活,也是他的居住的信仰。

那我们呢?我想,你所居住的,无论是隐在郊外绿树杂错的斜坡上的别墅极品,还是城市中心的高层公寓,无论是繁茂而生机勃勃的环境,还是幽静的清风明月般的灯火阑珊处,如果能够像泰松那样,我们或许就可以明白生活的意义——这种意义除了必要的居住的需要之外,还有那些自由自在的静谧的激情,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天地人合一的情景,它们唾手可得,触手可及。

人间草木太匆匆。人这一生,可以购几次房呢?无论如何,购房的第一要义就是为了居住;而更高的要义就是为了诗意地栖居——这才是我们居住的信仰,才是选择一种行动的生命,才是祈求一种灵魂相望的感动。

猜你喜欢
楼盘房价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两大手段!深圳土地“扩权”定了,房价还会再涨?
番禺:江景“楼王”+全城热卖 TOP1+“巨无霸楼盘”齐登场!
防范未然 “稳房价”更要“稳房租”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幸福里(外一首)
去库存的根本途径还在于降房价
2016房价“涨”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