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建设:意义、困境及破解之道

2024-03-31 19:08杨婷婷
高教学刊 2024年37期
关键词:评价模型改革路径评价体系

杨婷婷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呈现年轻化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拥有更多新鲜血液的同时,同样面临着青年教师育人能力不足的问题。育人能力提升有其现实意义,分析困境提出育人能力提升的破解之道,通过师德育人,明确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通过思想育人,提高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机制育人,提供育人的保障和外生动力;通过数字育人,落实“三全育人”改革路径;通过评价育人,健全育人导向式评价体系。

关键词:青年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评价模型;评价体系;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155-0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generally shown a trend of becoming younger. While the teacher t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has more fresh blood, they also fac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educational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ability ha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solutions to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ability, that is, the role positioning of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rough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termi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ideolog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The guarantee and exogenous motivation for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mechanisms should be provided. The reform path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hrough digital education is finished. The education oriented evaluation system by evaluat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should be improved.

Keywords: young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al 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evaluation system; reform path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教育发展大计。青年思政课教师面对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  提升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的意义

(一)  有利于教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回应时代诉求的重要内容,也为当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根本遵循。根据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高等教育专任教师188.52万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但是面对新时代信息化、国际化的挑战,需要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机制,融入现代科学教育技术,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学生的立场,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青年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教育的热点问题,要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只有构建多方协调的育人机制,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青年思政课教师作为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品德,让其充分就业,为大学生今后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等表述,为建设具有世界水平、优质的现代化教育,建设个性化、终身化学习型社会指明具体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1]”更好的把教育的发展落到实处,让每一位教师和大学生从中受益。

(二)  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育人的价值旨归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鲜明的成果,是高校推进青年育人能力提升的行动指南,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立足点。人的道德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育人的基本前提。

将“立德树人”的定位置于“全面发展”角度。1957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丰富育人的根本指向。

青年思政课教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建设者,需要将育人和立德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育、社会实践各个环节,教师围绕“立德和育人”来设计课程,学生围绕“立德”来认真学习,将思政课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

(三)  有利于践行以生为本,培养高素质师德教师队伍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新时代新机遇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青年思政课教师需要重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学生学习的质量。作为青年思政课教师,把握好育人为本师德建设的内涵。

一方面,坚持育人优先、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育人的对象、自我生命活动和个人生活世界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教会学生做事先做人,为人处世、与人沟通的能力。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对象,关爱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另一方面,教师坚持自律,真心爱大学生、悉心育大学生,以身作则。随着后疫情时代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到来,面对西方对华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考验,高校在人才发展方面,要努力培养更多大师、科技人才、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四)  有利于提升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信心

高校教学信心问题是大学教学论的一个必须回答好的理论问题,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实践问题。高校教师教学信心研究,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心理学基础是自我效能理论和归因理论,教育学基础是主体性教育理论。

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心理动力在高校教学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具有转化性、多样性等特点,培养和强化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与教学信心密不可分。一方面,教学信心可以促进教师自我提升和改善管理。社会的不断变化,对教育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离不开教学活动的创新和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的教学信心外部受到人际关系、工作环境、教学目标的影响,内部受到自身的教育观、学生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因为有时教学目标设定得太高,学生达不到,教学内容无变化、教学方法陈旧老套,都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互促进,成为育人的有机体;另一方面,育人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强化教师的学习信心。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会积极投身到教学活动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讲课,教师的执教行为也会持续增强教师的信心。

二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现状

(一)  育人意识亟需增强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是指专职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的,年龄普遍在35周岁及以下,高校教学经验较少、科研水平较低的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教学中对学生成长的指导,育人格局缺乏整体性。

一些教师缺乏育人育己的自觉意识。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己。部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方面探索不够。一些教师缺乏育人育才的协同意识。教师要领会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关系,一些教师只传授知识,注重能力和技术的培养,忽视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在思想上,少部分学校的思政课程育人目的不是在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方向,而是为了完成上一级部门下达的考核任务。少数青年思政课教师注重知识传授,轻视价值观引导,仅仅是外嵌式育人,不是内生性育人。

(二)  育人方式方法单一化

大多数青年思政课教师是师范院校毕业或者博士,也有一些老师是硕士非师范院校,还存在本硕专业不一致,跨专业较大的教师,教学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论功底不扎实,虽然在招聘中成功应聘,但还是有套模板的现象。经典原著读得更是少之又少,接受碎片化的知识点,总体来说,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在教学方法方面,集中传统式讲授法,加之一点案例互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持续性的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还需继续改革教学方法。

(三)  育人结果实效性不强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我国教师队伍存在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的问题。新时代的大学生,学生个性化差异较大,教学方式还是多以讲授为主,有基于线上的平台,但学生偷懒的现象也有,捕捉不到学生真正学习到了什么。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和育人现状来看,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教师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感受,以分数定成败,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逐渐减弱。

(四)  教師育人机制不完善

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都会经历教师培训,有线下的专题培训,少则一周,多则上月,培训的种类很多,专家老师类型丰富,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据调研,更加关注吃住的环境怎么样。在学校,青年教师会受到学历、职称、职场和督导评价等方面影响,打击到教师的积极性。

思政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中存在学科交叉型师资不足的问题,教学团队内部缺少多学科交叉融合,大部分教师自身的研究领域和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  构建“多元素”育人模式,提高青年思政教师育人能力

新时代对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性、理论说服力和师德亲和力。青年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其育人能力直接影响教育质量,贯彻落实各个方面的措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利于发挥不同要素的育人优势,强强联合。

(一)  通过师德育人,明确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而师者的政治素养、人格特质、师爱情怀和在工作生活中体现的作风可以称之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师通过调节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关系,促进职业发展,需要内化于心的自我德性,外化于行为的职业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当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首先要切实增强教师的政治素养,促使教师练好内功,不断提升政治鉴别能力与政治责任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红线意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前行。

青年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群体,热爱党和国家,拥有伟大抱负,激情勃发,在教学教育方面积极向上,勇于自我探索,拥有踏实肯干的态度,非常关注自身的职业前景。青年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好“经师”,也需要更加做好“人师”。教师的育人素养与师德师风密切关联。目前,学界普遍从教师思想意识、教学业务水平、学校制度约束等探究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在一项调查思政课教师德育报告中,关于“你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吗?”有29.5%的教师选择非常同意,比较同意占54.7%,而很不同意只占2.1%,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4]。从引导教师提高自律意识、树立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感、突出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加强学习观念等举措来提高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师德。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5]”要提高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首先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只有学识“过厚过硬”,学生才会信任,给学生带来深刻的知识学习体验。加强自主学习的自律能力,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利用碎片化时间多看经典书籍,学习教育学相关知识。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多向教研室专业教师请教,把握好讲座、培训的学习机会。其次要有大历史观,讲好中国故事。青年思政教师善于从历史长河和国际形势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这一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教师要重视立德和育人相结合。青年思政课教师要着力解决好大学生能力培养和品德养成一体化的问题,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抓住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成为德技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二)  通过思想育人,提高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育人意识,是指教师在专业教育中自主自觉渗透育人元素。把握好育人元素的前提是教师思想的转变,教师应不忘教育初心和使命,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充分了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学生教师都不了解,如何从教学方面深入人心,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青年思政教师在教学风格方面,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大学生关心的兴趣点,与大学生同频共振,达到提升教师亲和力的效果;可以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教育特色。据有关调查,学生喜欢青年教师的占比较大,对精明干练型的教师外貌形象感兴趣、对语言表达风格方面,喜爱不脱离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型,学生更倾向于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在课后也与同学交流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器,要明白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讨厌什么样的老师。从两个方面加强教师个性的受学生喜欢的教学风格,首先,需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真信真懂真爱马克思主义,其次需要亲近学生,紧跟时代潮流,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平等交流,做“情感型”“道德型”“知识型”新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积淀,需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的敏锐性,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坚持更新观念。

青年思政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大学多以案例式和讨论式教学为主,因为案例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教学重难点,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真实鲜活的案例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环境回忆,提高核心素养,让思政课真正入心、入行。例如,在工科院校中,工科课程设计思路是围绕:“为谁培养人”——从社会、国家、行业、学生层面树立思政育人的新理念;“培养什么人”——从家国情怀、技术能力、知识储备、职业素养等方面制定符合工科院校的思政教学新目标;“用什么培养学生”——从国家人才需求、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去挖掘整理思政素材和案例;“怎样培养大学生”——从硬件和软件同向而行,利用智慧教室、多元平台和项目实践教学使得思政教学融入新科技,用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方式讲授知识。

青年思政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那么青年思政课教师如何通过教学反思来强化思政能力和育人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师有反思,教师就会有发展,学生就会有所得。一方面,教学反思的前提是充分运用好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能仅仅依靠统一的课件,而要深入挖掘不同的内容,因为相同的思政材料和案例会使学生疲惫;另一方面,教学反思重在“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课前反思需要找准教材與学生价值观的切合点,课中反思需要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如发现不适合学生,反馈互动不佳等问题,立马转换教学方法,课后反思需要自觉主动的精神,通过课堂录像反馈、课外学习、专题培训学习来促进反思的发生。

(三)  通过机制育人,提供育人的保障和外生动力

提升青年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需要教师自己努力是措施之一,还需要强有力的平台支持和机制保障。

一方面,加强考评激励机制建设,建设好“传-帮-带”育人新机制。制定合理的新教师教学培养方案,刚毕业不久的老师,会出现一些经验不足但热情高涨的情况,这时学校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对他们存在的疑惑进行调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奖罚分明,以激励为主。例如,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办法非常全面,考核方案采取院级考核和系(室)级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和群众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坚持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强调过程性管理和监督,重在平时参与、学习、落实;又要突出结果性对照检查,重在目标达成、成果产出和显示度彰显。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提高新教师的育人能力,“三进三助”旨在要求思政课青年教师必须进团队、进项目、进平台,当好助教、助研、助管;“三课三精”的目的是教师要对教材、课程和教学比赛要用心准备;“三有三度”注重强调过程性,对青年教师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清晰地认识,达到较高的参与度,认可度和显示度。

另一方面,打造青年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同盟与共育平台。思政教育同盟关系。有学者认为全部教学论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由主体互动及其具体形态所承载和表现的众多关系的复杂教学论网络[6]。在探讨教与学的关系时,要处理好教学实体要素的系统性和教学关系的动态生成性。青年思政课教师同盟的建立,可以促进大家相互交流各种问题和分享经验,如何建立?需要联合高校和国家网站,建立全国青年思政课教师同盟官网,设置教案区、课件区、教学区、学习区、资源区和交流区等,利用网络联系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专职思政课青年教师,进行思想交流和学术互动,有效提高思政教育成效。

(四)  通过数字育人,落实三全育人改革路径

传播学“使用与满足论”认为:“受众是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使用媒介以滿足个人的需求;传播者只有把信息传播与受众需求满足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7],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知识了解较多较广泛、对周边事物有独特的看法,教师利用好媒体素材,让大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加快实现高校数字网络育人的三全路径建设,开阔高校思政育人的广度。

首先,全员化,建立青年教师共同的网络资源库。青年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各职能部门,全校资源共享,达到区域与学校构建以育人能力为核心的发展共同体,实现育人能力共同提高。一方面,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结合信息技术,搭建日常学生交流管理群,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资源库的建立,便于思政课教师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校企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机制。邀请优秀企业家走进课堂,企业家们勇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价值观品质,值得大学生学习,引导企业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得大学生毕业后与工作有直接的适配度,实现就业指导“精准化”。

其次,全过程育人,从专业的培养方案、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教材选择、教学过程评价与监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向同行。加强国内高校内部学科和院系之间关系,解决存在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这两个课程育人的社会网络“孤岛效应”。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结合教师数字素养,提高育人效能。教师数字素养,是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发现和使用数字资源,创新并变革教育教学活动。

最后,全方位育人,建立联合型育人社会网络。联合型育人社会网络是由“节点”与连接节点的“关系”构成的。“节点”是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也可以是班级、院系、课题组、宿舍、学生社团等,“关系”则是节点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是传递知识信息、思想情感等各类育人元素和资源的桥梁纽带。延展高校网络思政的“流量化”作品路径,将学生优秀思政作品(思政实践课作品、学习时政心得、大学生讲思政课作品)推选到文化建设部门或者有主流价值观影响力的网站,使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潜移默化地提升,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教育信息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五)  通过评价育人,健全育人导向式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与教育的发展大局和方向是紧密联系的,现阶段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围绕教学效果一方面,还要注重学生这一评价主体。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首先,在评价层级方面,高校需要对青年思政课教师设定评价的层级,分三级,刚入校两年之内的、入校3至5年的教师和转岗教师都属于青年思政课教师范畴。每一级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这里可以使用德尔斐法。德尔斐法是一种直观预测方法,比较精确反映专家的主观判断能力。专家,可以是高校的院长、教学名师、育人楷模和教研室主任等。在青年教师的教学视频下,专家对教学效果进行匿名评价,指出教师的教学优缺点,最后对专家的评审结果进行汇总,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并帮助其改正缺点,促进其进步。

其次,在评价方法方面,“评”“建”结合。找到教师发展的激励区。评价原则的构建,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青年同事互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专家评价与自我自评相结合”三项评价原则。而“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定量评价方法,处理定性的、不确定及信息不完善的问题有很大的优越性”[8]。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青年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指数得分可以由综合权重和教学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加权平均得出结果。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传统的督导评价和专家打分,除此之外,人工神经网络应用评价法,提高评价的精度和效率,由于育人评价结果是用法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其影响因子较多,如图2所示的育人评价模型,则采用BP神经网络应用,模型误差小,预测结果有助于思政课堂教学育人质量进行定量评价。

图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育人能力评价模型

四  结束语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青年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系统的过程,并非一时之功。青年思政课教师紧紧抓住育人工作中的问题,全面、科学、及时地学习最新教育理论,解决好教育教学中的难题,以学生为本,协同各方力量,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引领时代新人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 毛泽东论教育[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72.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4] 黄婉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示范引领作用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20.

[5]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6] 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当代教学论的几个问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55-156.

[7] 陈雪奇.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受众开发维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38-146.

[8] 刘凌,孔文茜.“一带一路”国内节点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实证[J].国际商务研究,2023,44(2):29-40.

猜你喜欢
评价模型改革路径评价体系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