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描写借词的地理变异

2024-04-01 07:37张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银圆吴语借词

张正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吴语,又称 “吴方言” 或 “江浙话”,主要是指通行于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方言。现有的研究表明,吴方言的内部存在相当的分歧。苏南和浙北各地吴语比较一致,相互交谈不成问题。钱塘江以南浙江中部、南部地区方言差异较大,相互之间通话存在困难。不难发现,影响北部吴语通话和南部吴语通话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语音方面,但词汇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方言词汇中,往往有多个层次。例如,南部吴语的代表温州话是多层次构成的,有最古老的古越语层次,属底层词,有古楚语的遗留层次,有古江东方言层次,还有借入其他方言形成的借词层次[1]。而该文讨论的对象是吴语词汇中的外来借词。

1950 年,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里专设一章讨论借字,他将近代汉语里的外国借字分作4 项。(1)声音的替代。即把外国语词的声音转写下来,或混合外国语音和本地的意义造成新词。(2)新谐声字。如化学名词 “铝、钙” 之类。(3)借译词。多为抽象名词,从外语中直译而来。如 “自我实现、超人” 等。(4)描写词。指有些外来的东西找不出对应的本地名词,于是就造一个新词来描写它。或者在相似的本地物体上加上“胡”“洋”“番”“西” 等字样或国名。前者如把“match” 叫 “火柴”,后者如 “胡椒、洋火、番薯、西红柿、荷兰水” 等[2]。

具体而言,该文讨论的对象限于吴语借词中的描写词,下文称作描写借词。笔者在对吴语中的描写借词进行考察时,发现北部吴语与南部吴语在描写借词的使用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异。这种描写借词的差异在地理分布上似乎具有一定的规律。不同于以往在方言研究中多论及的历时差异,即语言的层次问题,这种随地理空间变异的规律有助于揭示外来借词在方言中和方言间的接触与传播过程。

笔者以苏州方言作为北部吴语的代表,以温州方言作为南部吴语的代表,选取这两种方言的描写借词的语料,并引用宁波方言的描写借词作为补充,丰富语料,增强说服力。其中苏州方言的语料取自《苏州方言词典》(叶祥苓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和《苏州方言词语》(汪平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年版),温州方言的语料取自《温州方言词典》(游汝杰,杨乾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宁波方言的语料取自《宁波方言词典》(汤珍珠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1 吴语描写借词汇释

汉语中许多描写借词都是由方言借词首先引入,而由海路引入的外来事物往往在沿海省份首先出现。近代以来,上海和广州是中国向外部世界开放的两个最大门户,有许多外来词首先在这两个地区的方言中流行开来[3]。因此,处于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方言中往往保留了更多外来描写借词的本来面貌。以 “洋”“番” 构词是近现代汉语描写借词的一大特色,这一现象在吴语中同样存在。

下文笔者将对吴语中的描写借词进行整理分类。

1.1 “洋” 系列

1.1.1 苏州方言

(1)洋山薯=洋芋艿=马铃薯

(2)洋油=火油=煤油

(3)洋油手照:没有罩子的简单洋油灯。

(4)洋瓷碗:用搪瓷做的饭碗,多为儿童使用。

(5)洋机:缝纫机。

(6)洋布:旧时称机械织的比较薄的平纹布。若有花纹图案,则称花洋布。

(7)洋镐:挖土工具,鹤嘴镐的统称。

(8)洋铅皮=白铁=马口铁:薄铁皮外面镀锡。

(9)洋马桶:搪瓷制品。便器有提手,有盖。

(10)洋画:原指西洋风景画的印刷品,后来泛指一切彩色图画的印刷品。

(11)洋片:旧时香烟匣里的彩色画片。

(12)洋钿=银洋钿:银圆。清末和民国初年使用的货币。

(13)洋线团:缝纫机上用的线团。

(14)洋胡桃:也称外国胡桃。

(15)洋姜:菊芋,当蔬菜食用。

(16)洋房:西式房子。

(17)洋樟脑:樟脑丸。

(18)洋装:西装。

(19)洋装书:用西式的方法装订的书。

(20)洋盆=搪瓷浴盆。

(21)洋灯:有玻璃罩的煤油灯。

(22)洋灯罩:安在煤油灯上的很薄的玻璃罩。

(23)洋钉:机制铁钉。区别于铁匠铺中手工打的钉子。

(24)洋葱:作为蔬菜,叫洋葱头。

(25)洋红:粉红色。

(26)洋袜=袜,针织品。区别于布做的布袜。

(27)洋辣子:刺毛虫。

(28)洋蜡烛:灯心为棉线,燃烧时不用剪烛。

(29)洋夹=天牛

(30)一只洋:一块钱。

(31)一角洋钿:一角洋钱。

(32)鹰洋:与清朝龙洋通用的墨西哥银圆。

(33)兑洋坯:用银元兑换成铜板。

(34)小洋:旧时每一银元为十二角小洋。

(35)大洋:每一银元可以兑换十角大洋[4-5]。

1.1.2 宁波方言

(1)洋钿:钱。

(2)洋钱饼:金钱饼。

(3)洋籼米:外国进口的籼米。

(4)洋油:火油。

(5)洋娃娃=洋囡囡:玩具小人儿。

(6)洋泡泡:吹泡泡。

(7)洋抄簿:拍纸簿。

(8)洋拷:现在通用的手铐。

(9)洋车:铁车(缝纫机)。

(10)洋纱团子儿:绕线儿;绕线用的轴形物。

(11)洋瓦:机制的新式瓦片。

(12)洋铅皮=铅皮=白铁=马口铁:表面镀上一层锌的薄铁板。

(13)洋铅面桶=钢中面桶:铝制的桶。

(14)洋火:自来火。

(15)洋生姜

(16)洋房:西式的房屋。

(17)洋装=西装

(18)洋行:①外国商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②专跟外国商人做买卖的商行。

(19)洋粉袋=面粉袋

(20)洋钉=钉子

(21)洋葱头:洋葱。

(22)洋辣毛:毛毛虫。

(23)洋蜡烛=洋烛

(24)洋芋艿=洋番薯=红毛番薯:马铃薯。

(25)银洋钿:银圆。

(26)船洋:铸有帆船图案的外国银圆。

(27)鹰洋:铸有鹰的图案的外国银元。

(28)龙洋:清代流行的铸有龙的图案的银圆[6]。

1.1.3 温州方言

(1)洋面盂:搪瓷脸盆。

(2)洋蜜:旧称甘油。

(3)洋剪:理发师用的推子。

(4)洋线:机制的缝纫用的棉线,区别于手工生产的苎线。

(5)洋线儿:缠着机制的缝纫用的棉线的轴形物。

(6)洋糊泥:糨糊。

(7)洋碗:搪瓷碗。

(8)洋番薯=洋芋=番人芋

(9)洋奶:炼乳。

(10)洋蜡:石蜡。

(11)洋蜡烛=洋烛:用石蜡制作的供照明用的蜡烛。

(12)洋蜡娒娒=洋蜡娒儿:洋娃娃,儿童玩偶。

(13)洋皂=油皂:普通肥皂,专指用于洗涤衣服的块状肥皂。

(14)洋号:铜管乐器的总称。

(15)洋房式:指本地近代中西合璧式的建筑。

(16)洋袜

(17)洋纱:旧称机器纺成的棉纱。

(18)洋漆:碰漆,人造漆的一种。

(19)洋飞面:进口的面粉。

(20)洋油:灯用煤油。

(21)洋油灯:煤油灯。

(22)洋布:机制棉布。

(23)洋粉:粉丝。

(24)洋粉面:用粉丝制作的点心。

(25)洋巾=绒巾:毛巾。

(26)洋金瓜:笋瓜。

(27)洋钉=钉[7]

1.2 “番” 系列

1.2.1 苏州方言

(1)番茄

1.2.2 宁波方言

(1)番薯:甘薯,有红心、白心等品种。

(2)番薯干:生番薯刨成丝晒干制成。

(3)番薯糊辣:用红薯块加汤加浆粉煮成的糊状甜点心。

(4)番薯瘪=番薯片=番薯锡

(5)番茄

(6)番茄酱

1.2.3 温州方言

(1)番钱:①银圆。原为广东、福建对外国银圆的俗称。②金钱。今指人民币。

(2)番钱包:随身携带的装钱的小包。

(3)番姜=辣姜:辣椒。

(4)番姜酱:辣椒糊。

(5)番女:外国妇女。

(6)番茄

(7)番鸭:鸭的一种。

(8)番话:指使人无法听懂的话。

(9)番薯:甘薯。

(10)番薯丝:呈丝线状的干的甘薯。

(11)番薯饼儿:用甘薯粉制成的饼。

(12)番薯干:呈薄片状的干的番薯。

(13)番薯干烧:以甘薯为原料,经发酵、蒸馏制成的白酒。

(14)番薯干饭:大米和晾干的甘薯丝混合煮成的干饭。

(15)番薯饭:大米和鲜甘薯混合煮成的干饭。

(16)番薯奶:指甘薯块根分泌的白色汁液。

(17)番薯枣儿:将甘薯煮熟后切成薄片再晾干而成的一种食品。

(18)番薯种:甘薯的种薯。

(19)番薯镬:用明炉亮灶供应煮熟的甘薯的饮食摊子。

(20)番薯臭虫:风虫。

(21)番薯粉:用番薯干丝磨成的粉。

(22)番薯藤:甘薯的蔓生茎。

(23)番薯松糕:用甘薯粉代替米粉制成的发糕。

(24)番人:洋人。

(25)番人荷花:水荷花。

(26)番人芋=杨梅芋=洋芋=洋番薯:马铃薯。

(27)番人馆:旧称洋人在温州建造的房舍。

(28)番人教:旧称基督教。

(29)番人油:旧称进口的煤焦油沥青。

(30)番人婆:洋人中的老太婆。

(31)番人儿:洋人小孩。

(32)番瓶:旧称长颈的玻璃瓶子。

(33)番葱:香葱。

(34)一角番钱:一角钱。

(35)一个番钱=一个钞票:一块钱。

(36)龙番:龙洋。清末各省用机器铸造的背面有蟠龙纹的银圆。

(37)雕鹰番:墨西哥银圆。

(38)银番钱:银圆。

2 吴语描写借词的异同

2.1 吴语描写借词的相同之处

吴语在 “洋” 系列描写借词的使用上较为统一,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数量上。基于已经统计汇总的语料,苏州有 “洋” 系列描写借词35 个,宁波有 “洋” 系列描写借词38 个,温州有 “洋” 系列描写借词37 个。虽然这些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至少在绝对数量上,三地的 “洋” 系列描写借词较多。这反映了无论是北部吴语还是南部吴语,“洋” 都是描写借词中十分活跃的构词语素。

其次在种类上。三地的 “洋” 系列描写借词的种类分布较为统一,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产品、工商业产品和货币三类。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洋” 系列描写借词分类总览

从表1 中不难发现,带有 “洋” 语素的描写借词,除了少数农产品以外,大多数都是在西方工业革命后,随着沿海的通商而传入中国的事物。这些描写借词指称的事物中,一部分是西方人在中国建立工厂生产的产品,一部分是中国的政府官员或新兴阶层开办民族工商业,引进外来技术设厂生产的产品,还有一部分是随着商品贸易直接进入的外来商品。在吴语区,随着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吴方言区的上海和宁波成为第一批通商口岸。在之后漫长而又屈辱的近代史中,吴方言区的南京、镇江、温州、苏州、杭州等地相继成为通商口岸。这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吴语词汇系统,使吴语中产生了大量与工商业用品和生活用品密切相关的描写借词。

最后在词形上。三地的 “洋” 系列描写借词存在一些完全相同的词形,尤其在工商业产品方面。例如:洋油、洋钉、洋房、洋蜡烛。此外,还有不少近似的词形。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方言中的描写借词同样如此,吴语中的 “洋” 系列描写借词在词形上的趋同恰恰表明外来工商业产品流入后,吴语各地区对它们的传播接收快,其进入语言层面的过程非常迅速。

2.2 吴语描写借词的不同之处

虽然吴语中的描写借词存在一定的相同与相似之处,但是从客观上来看,他们之间的差异显然超过共性。高晓虹、刘晓海在《汉语描写借词的地理变异——以 “水泥、肥皂、西红柿、马铃薯” 等为例》(2008年)中指出 “‘洋—’和‘番—’的分布地域都非常广,一种事物同时有两种说法时,则‘洋—’在北,‘番—’在南”[8]。在吴语描写借词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首先,从 “番” 系列描写借词的数量进行考察。基于已经统计汇总的语料,苏州方言仅有1 例,从《苏州方言词语》中搜集而来(《苏州方言词典》并未收录)。宁波方言中有6 例,温州方言中有38 例。显然,“番” 系列描写借词在地理上呈现出与 “洋” 系列差别较大的状况。南部吴语的 “番” 系列描写借词的数量更多,类别更全。对《福州方言词典》进行统计,共有29 项描写借词带有语素 “番”,且明确列出 “番” 是指外国或外族。对《广州方言词典》进行统计,共有11项描写借词带有语素 “番”,且明确列出 “番” 词条,是指外国的、外洋的,多指西洋。这从侧面证明了温州方言 “番” 系列描写借词近于闽粤方言而异于北部吴语。

其次,从 “洋” 系列描写借词中的货币一类进行考察。南部吴语的代表温州方言中,没有一个构词中带 “洋” 的描写借词。温州方言中的货币统统采用“番” 这一语素。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洋” 系列描写借词货币小类

为了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笔者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修订本)》(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中华书局,1999 年版)中,对带 “番” 语素的货币义词条进行考察,搜集到 “番钱” 与 “番钱仔” 两项词条。“番钱” 除了在吴语部分地区泛指钞票外,在吴语(福建浦城)、闽语(福建福州、沙县、建瓯、莆田、松溪)等方言点有银元的词义。“番钱仔” 在闽语(福建建瓯)方言点指辅币[9]。这些例子说明了在描写借词的货币这一类别上,南部吴语与闽语的许多方言点更加相近,而与北部吴语的差别明显。《温州方言词典》中 “番钱” 词条的第一个义项 “银圆。原为广东、福建对外国银圆的俗称” 也印证了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时期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非常繁盛,工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巨量的商品贸易。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也证实了温州是龙泉瓷大规模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必然与福建泉州、广东广州等其他城市早有密切的贸易往来。温州方言中 “番钱” 一词很可能由此在方言中固定为货币的称谓。林玲在《20 世纪中叶浙江方言词语的地理语言学考察》(2022 年)中认为:“马铃薯引入中国的时间要晚于番薯,时间大致在明朝后期,传播路径中的一条是通过中南亚地区的印度、缅甸传播到中国两广云贵等地,多称为洋芋或阳芋。还有一条路径则是通过沿海地区的广东和福建并传播到浙江、江苏一带。因此可以推测洋芋类说法与前一条路径相关,而洋番薯的说法同后一条路径相联系。”[10]结合描写借词在马铃薯与货币上反映出的地理变异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吴语方言中 “洋”“番” 两个系列描写借词很可能存在不同的传播路径。

最后,在温州方言描写借词的 “番” 系列中有一类特殊的称谓词,即 “番人、番女、番人婆、番人儿”。这类称谓引申出 “番人荷花、番人芋、番人馆、番人教、番人油” 等一系列借词。这些借词中的 “番人” 语素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而在北部吴语的描写借词中不存在成系统的 “番” 或 “番人” 的用法。考察《福州方言词典》和《广州方言词典》,福州方言有 “番囝”“番婆”“番儂”“番囝婆”“番囝囝”,广州方言有“番鬼”“番鬼佬” 等词语,这些称谓词及成系统的 “番” 系列描写借词都与属于南部吴语的温州方言十分相近。

3 结束语

笔者分别以苏州、温州方言作为南北吴语的代表,补充宁波方言与部分闽粤地区的方言语料,对吴语中的描写借词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南北吴语中描写借词的地理变异进行初步的探索。基于当前在方言词典中搜集的语料,笔者发现吴语在 “洋” 系列描写借词的使用上较为统一,在数量上南北吴语都存在大量的 “洋” 系列描写借词,且其中大部分集中于外来工商业产品。吴语在 “番” 系列描写借词的使用上差异较大,在数量上呈现出南北吴语使用上的不平衡的特征,南部吴语的代表温州方言中有成系统的包含 “番”“番人” 等语素的描写借词,与闽语、粤语相近。此外,南北吴语在货币一类词的使用上最能体现出描写借词随地理变异的特殊性。北部吴语中统一由 “洋” 指称的货币在南部吴语中却仅有 “番” 这一种称谓,这种现象揭示了在吴语方言中 “洋”“番” 两个系列描写借词有不同的传播路径,北部吴语内部接触更为密切,南部吴语则与闽语、粤语接触更为密切。

猜你喜欢
银圆吴语借词
诚实的渔夫
一担银圆示忠诚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一枚银圆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吴语闲话(之四)
吴语闲话(之三)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