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研究

2024-04-06 06:19谢媛春
中国军转民 2024年3期
关键词:舆论大学生

谢媛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随着科学技术与网络信息的日新月异,网络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最大变量,网络意识形态已成为关乎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的新生力量。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网络意识形态发展,在结合我国现实基础上针对网络意识形态提出了富有卓见的新思想、新论断,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紧密,国家安全的内容体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过去以军事战争应对外部威胁延伸到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网络的较量与安全防护。国家安全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涵盖到了文化、社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等领域。国家间的利益争夺与实力较量也由以往的“硬实力”转移到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发展具有“无屏障”的优势。

对于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马克思也早有前瞻性见解,“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意识形态作为无形的软力量事关国家、民族和政党的千秋大计、永续发展。而其与互联网技术的交织融合,进一步将这种软力量无限放大,成为国家发展构建的新疆域,因此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是维护国家安全。习近平指出:“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3]互联网因其虚拟性和复杂性已成为各种舆论热点的集散地和思想交锋的主战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占据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制高点,能够为维护本国发展谋求更多的机遇,为世界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因而不论是着眼于国家安全还是世界发展的长远之计,都要打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防卫线。

(二)是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的需要

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活力的青年群体,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又因其生活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说大学生是网络的主力军。网民数量的不断壮大也使网络成为文化交流、思想争论和利益交锋的重要场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大学生不仅是网络舆论的制造主体也是网络舆论的消费对象,深受网络影响。

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永续发展大计的重担,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的需要。对其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引导树立正确观念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过程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做有志气青年的过程,是锤炼坚毅品格、赓续红色血脉、做有骨气青年的过程,也是善思明辨、增强文化自信、做有底气青年的过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关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和学生成才。在错综复杂的百年大变局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在互联网盘根错节的舆论争锋点上,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使其在新的斗争形势下更显使命担当,增强做中国新时代青年的自觉和主动,不负青春使命、不负党和国家的期望。

二、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实挑战

网络的纵深发展,信息的海量性、传播的即时性以及人们在网络上交流的个性化和群体化,加剧了网络空间的观点交锋和思想碰撞。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着现实挑战,需要我们直面应对,在危机中孕新局。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加剧网络环境的复杂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广大民众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观念较为先进的大学生提供了政治倾向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选择,也造成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复杂性。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国外不良思潮以及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在西方资本主义操纵下通过互联网冲击国内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此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以及资本家在资本逻辑驱动下通过企业媒体和广告大肆宣扬消费主义,鼓吹及时行乐的消费方式,这种举着张扬个性和取悦自己的噱头背后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意识形态霸权”,因为这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奴役,长此以往,为消费而消费,不考虑代际幸福的消费理念也如同中世纪的宗教一般,成为支配人们生活的精神鸦片。并且由于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隐匿性特点,西方敌对势力对国内思想文化的渗入也变得更加隐蔽性,更有甚者在网络中游说策动知识储备较低、法律意识弱的大学生。

(二)网络舆论的非理性传播弱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随着网络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覆盖,网民群体呈现出向低学历、低收入人群扩散的趋势,民意登上网络平台的同时也使舆论的传播形态发生变化,加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难度。大学生无论对事物的好奇心与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都比较强,在这种主体意识驱动下,也更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并且随着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崛起,以其内容新颖、营销别具一格等优势使得官方媒体的地位和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加速了网络媒体发展的大众化、自主化。网络释放了巨大的信息生产,社会群体在参与网络生活,在对客观事实的讨论和发声过程中,掺杂着个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网民的意识形态走向。有探讨就会有意见不一、有争执,大家各执己见,无硝烟的战争一触即发。其中不乏无视事实本身、随波逐流者,缺乏对社会事实的分析判断,并在别有用心者的包装煽动下,对社会突发事件加以发酵并不断酝酿发展成为政治事件,助长舆论的再发酵,借助舆论暴力让正义执言者“失语”。

(三)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的局限性

大学生是生命力彰显、富有希望的一代,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期望。在西方借助网络媒介诋毁中华民族历史、传送西方价值理念的影响下,富有个性的部分大学生容易被一些负面信息吸引眼球,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匿名性,观点输出与信息发布相对随意,容易导致大学生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网络多元文化“糖衣炮弹”般的攻势与自身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道德的一时松懈加之思想认知的“碎片化”状态,也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一定的挑战。不可否认,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接触和认知有助于大学生开阔知识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但同时,网络信息海量繁杂、真假难辨,极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绪波动进而导致思想上的困惑与行为上的偏差,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

三、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探析

网络安全是固国安邦的新疆域,没有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就没有保障。新的历史方位下,更要科学认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行之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打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战。

(一)理论指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

习近平明确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4]当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能不能打好互联网这一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上升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外部势力渗透加剧且极具隐蔽性,并企图通过歪曲历史事实、制造舆情焦点、将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上升为政治事件,质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宣扬西方价值理念,动摇马克思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弱化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为此,“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5]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学习能力,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格外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网络信息泥沙俱下,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肃清网络空间的不正之气,抓好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脉,坚守和筑牢马克思主义的红色阵营,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二)舆论引导: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领导一切,要坚持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权。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发展的千秋大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政治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加紧对网络媒体和相关新闻网站的政治审查、法律监督,确保网络媒体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的正确性,肃清“网络无法律”的不良倾向。对于歪曲客观事实,刻意制造网络舆论热点以引起网络骚动和政治事件的营销媒体或网民个体,严厉进行法律惩戒与深刻教育。大学生群体处于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容易被新奇独特的事物吸引眼球,也由于其自身的认知缺陷和情绪管控能力有限容易随波逐流,缺少网络法律意识,造成网络舆论的一边倒现象。网络无国界,但网络信息、舆论评价有国界,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坚持党管网治网、引导网络意识形态发展趋向,真正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重要工作抓手,使网络空间成为传播先进思想的坚强阵地。另一方面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法治管理,加快网络立法进程,严格按照法律监管网络生活,做到网络生活的公开、透明化,促进网络舆情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生活提供良好风向标。

(三)价值引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播撒希望的聚集地,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交锋的争夺地,习近平同志深刻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6]因此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性,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需要各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魂育人,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筑牢大学生的思想根基,在网络上大张旗鼓传播好中国声音。此外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功底和学术水平,保持坚定的政治信仰,做到经师人师。理论彻底才能说服人,才能变成强大的力量,思政课教师自身需要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创新思维,创新课堂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广大青年学生,将道理讲清楚、弄明白,不仅要讲通思政课的学理性,更要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锻造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重合力筑牢学生的思想防线,有理有据地批判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学生是网络的主力军,更是民族发展的顶梁柱,要规避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发展的新疆域,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舆论大学生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