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2024-04-06 06:19蒋祥熙袁登银
中国军转民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特色理论

蒋祥熙 袁登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的成就,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其中“十个明确”重点突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之路的理论基石;“十四个坚持”为我们稳步前行,扎实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十三个方面的成就”梳理了十八以来的成果,向世人庄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可行。

一、主要创立者

在十九大召开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王晓晖表示:“实际上用党的领袖来命名理论或者指导思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通行做法,比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比如我们国家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际上在西方思想理论界用主要创立者的名字来命名某种理论也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孙贺、李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新飞跃的逻辑向度》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新飞跃,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2]我们认可“全党智慧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论断,但它的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他为这个理论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重大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而且也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成熟和自信,守正和创新。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

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总结,与十九大报告相比“十个明确”既是对党的理论的继承,又是对党的理论的创新。既与中华传统文化“扬弃”所契合,又拓展了新时代我们党理论创新的视野和空间,对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路线方向。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论”

如果说“十个明确”解决了认识论的问题,深刻诠释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全党思想方面进一步统一,形成高度共识,那么“十四个坚持”则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无不体现“合和共生、天下大同”的中华传统理念,与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正在用一种与“华盛顿”为首的西方国家所不同的方式,影响世界,改变世界,其中蕴含着古老的“中国智慧”与现实的“中国方案”。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试金石”

“十三个方面的成就”既有实践方面,也有理论方面,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内容极为丰富,从实践层面验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稳步实现,在理论思想方面进一步提升了新思想在全球的影响力,让西方民众更多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通过不断交融,提升我国被世界感知的能力。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归纳

通过认真学习中央党校陈曙光教授课题,结合自身理解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共十项内容。

(一)基础层面

一是政治保证。回答领导力量的问题,明确了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自然而然,要求我们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二是核心主题,回答举旗定向,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答了方向、道路、目标的问题。三是思想精髓。回答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六个坚持”进行概括。

(二)主体层面

一是战略安排。回答怎么走的问题。主要是分两步走,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五位一体”回答“总体布局”的问题。三是“四个全面”回答“战略布局”的问题。

(三)支撑层面

战略支撑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安全战略,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二是强军战略,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十一个关于”;三是统一战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回答好祖国统一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不可避免的问题。四是外交战略,要求我们要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理论飞跃不是理论本身的要求,而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践推动了理论的飞跃。也就是说,只有当历史方位、使命任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整个时代背景不同了,理论创新的空间才会打开,才有可能提出一整套原创性的思想观点,建构面貌一新的理论体系。一是历史方位发生变化,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用“五个定位”加以描述,明确了中国进入了与以往“改革开放新时期”所不同的新时代。时代的不同意味着课题的不同,意味着深刻回答时代课题理论的创新;二是使命任务有所转变,“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进入新时代,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使命任务的转变意味着新的实践的产生,也意味着需要理论创新和飞跃,提供适应新实践要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需要我们走出一条与之相应的道路,新发展理念、双循环战略,高质量发展接连成为当下的重点。三是主要矛盾的转变,改革发展至今,我国综合国力位居全球第二,社会生产力得以大幅提升,仍用“落后生产力表述”,明显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新的实践发展的要求。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需要”,由此党的十九大实事求是,作出新的判断,无疑对我国发展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五、新飞跃的现实意义

中国仁人志士通过学习沙皇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然而马克思生活在十九世纪,不可能预测到21 实世纪的中美博弈,给我们贴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指导。杨偲劢在《准确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溯源》中指出任何伟大的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3]

而通过党史学习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党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会有一个领导核心,都会形成一系列的指导思想来引领我们向前发展。要求我们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上要绝对忠诚,在思想上要笃定坚定、在情怀上要亲民为民、在行动上要担当作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跟党走,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这么一段采访,记者问邓小平,两万五千里长征那么困难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邓小平同志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跟着走,有的同志为了不让自己掉队,把马尾巴拴在自己的腰上跟着走。回答的虽然很简单,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很难做到的。

六、结论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为指导,立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现实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价值导向,建构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路径的美好生活蓝图。[4]对当代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李忠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实践向度》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践行新路径,[5]中国正在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世界的感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也必将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续写辉煌。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