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安全生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24-04-06 15:27
黑龙江科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隐患框架应急

高 杰

(长春市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及安全监管信息中心,长春 130000)

0 引言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已成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1]。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暴露出较多问题,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应提升意识,加强管理,加强应对能力,从不同角度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应对办法,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顺利达成。

从生产安全角度看,“大安全大应急”指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推动大安全与大应急一体化的管理理念与体系,确保企业能够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有效地预防与应对各类安全事故与突发事件,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大安全大应急”为背景,重点分析“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并从培训教育层面、安全管理层面、技术应用层面出发,分析“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应对办法,以期通过对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提升安全生产的工作水平。

1 “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与管理措施,保障工作场所、设备设施及员工的安全,避免事故发生,保护人的生命财产安全[2]。“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与安全生产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安全生产是“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基础,只有在保障生产过程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与应急情况。安全生产的实施还可增强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有利于推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全面落实。将安全生产纳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能够形成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实现资源统一调配与信息共享,从而提升安全管理的效率与响应能力。

传统意义上安全生产强调生产经营单位与劳动者两个主体,但在经济飞速发展与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的情况下,传统概念已无法全面概括现代社会对安全生产的理解与要求,现代安全生产更加关注风险的识别与把控以及对隐患的发现与消除。在对事故的防范与处理等方面,安全生产要求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应加强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与技能,通过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员工对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能力,增强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传统安全生产与现代安全生产的比较详见表1。

表1 传统安全生产与现代安全生产的比较Tab.1 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afety production

2 “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机遇

2.1 技术应用层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安全技术与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安全生产工作中,这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可将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安全生产工作中。①智能安全监测技术: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对安全事故起到提前预警作用。②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可采取虚拟培训与演练形式提升员工应对危险的能力,降低事故的发生率。③无人机技术:可应用于巡检与监测生产现场,快速获取各角度的现场图像与数据,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④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与学习,精准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与可能的事故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办法[3]。在先进技术的大力支持下,安全生产工作将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将实现质的飞跃。

2.2 安全管理层面

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政府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投入力度,增加安全设施建设与人员培训的资金支持,提升了安全生产的整体水平。在安全生产监管方面,政府部门不断强化监督执法力度,通过积极夯实“企业法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等途径提升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部门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安全生产合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与技术创新,切实增强安全生产质效,通过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管理理念与先进技术,实现对安全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实时记录并检测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指标,采集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提升了事故预警、应急响应的效率。政府部门还在结合当前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基础上基于国际先进经验,与相关行业协会、专家合作,制定与发布安全生产的标准与规范,为企业提供具体的安全生产操作指南。

2.3 培训教育层面

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政府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尤为重视,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企业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力度,增强了其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通过培训教育,员工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提升,促使其主动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切实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此外,安全培训还提升了员工的安全技能与知识水平,使其学会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与科学的应急处理措施,令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不断提高。政府还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安全宣传,向公众普及安全知识,增强了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度与参与度[4]。

3 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挑战

3.1 安全生产机制不完善

缺乏完善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是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①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及执行亟待加强,监管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划分不清晰使得监管力度不够,难以有效预防与应对安全生产事故。②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时存在缺乏责任意识与主动性的情况,提前研判安全风险、消除安全隐患的能力不足。③安全生产配套制度不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与考核内容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与关注度偏低。④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及数据共享等存在滞后性,阻碍安全生产工作的推进。⑤不同部门及不同层级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职责不明确、信息共享不顺畅等问题,导致安全生产工作的协同推进难度较大,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致使相关部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受限。

3.2 基层人员风险辨识能力不足

在安全生产工作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基层人员风险辨识能力不足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部分人员在参加工作前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准确辨识潜在的安全风险与隐患,客观上增加了事故的发生概率[5]。在应急事件判断与应对能力方面,基层人员的整体水平普遍偏低,不能及时有效地制订应急处置办法,导致安全事故不断扩大,最终造成严重后果。基层人员针对安全规章制度的理解与遵循程度也亟待加强,部分人员对相关安全规定的关注度不高或缺乏深入理解使得其在工作中存在违规行为,增加了事故的发生风险。

3.3 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不规范

在隐患排查治理方面,排查重点与风险等级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和“经验主义”,即常依据工作经验,以制度规章与操作规程为基准,不能紧密结合风险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导致实际风险点与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缺乏一致性,二者无法紧密结合,对高风险点的关注度偏低,不能做到严格重点排查[6]。长期保持的生产安全状态使部分人员产生麻痹大意思想,没有给予安全防范工作的高度重视,上报的隐患质量偏低。综合对比分析近年来的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可知,出现物品摆放类隐患的概率较高,部分生产者存在形式主义及侥幸心理,在责任划分方面频繁出现职责不明确的情况,无法及时自查自纠,甚至存在虚假整改、虚假验收等问题,没有构建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化管理制度,对重大隐患治理方案的实施、监督不到位。

3.4 安全生产信息化程度亟待加强

在安全生产工作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割裂、分散情况,缺乏集中管理与监控安全生产数据的信息平台,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安全生产数据的采集主要依赖人工填写,存在数据精准性与全面性不足的问题,给安全生产工作造成诸多隐患,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不畅,信息流通渠道狭窄,导致安全风险、隐患信息得不到及时的推送与处理,给安全生产埋下“定时炸弹”。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层面相对滞后,与安全生产工作的融合程度严重不足。需加强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引进及应用,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以满足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需求。此外,在安全生产信息保护方面,部分企业的措施缺乏严密性,时常面临信息泄露或被攻击的风险。

4 “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优化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机制

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为优化安全生产工作,应构建健全的安全生产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的相关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与权力,提升法律的针对性与执行性,保证生产的合规性与有效性。明确各级政府及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构建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保证人员严格按照规范与标准作业。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确保相关责任主体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加大对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与效果,及时发现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隐患与问题。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机制,明确责任分工与组织流程,包括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应对措施、资源调配等,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迅速有序地响应与处置。加强对各类风险的评估与预警,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大风险管控力度,整体提升安全生产的风险防范能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分工内容详见表2。

表2 安全生产标准化分工Tab.2 Labor division of 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

4.2 提升基层人员的风险辨识能力

在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时,为提升工作效率与水平,应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①可定期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活动,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事故案例分析等内容,增加基层人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了解,掌握风险辨识方法与技巧。定期召开安全例会、“头脑风暴”等活动,促进基层人员通过经验分享、案例剖析等方式共同分析与辨识潜在的风险,提升其发现并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②建立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传递生产安全信息,提升基层人员的风险辨识与应对能力。③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增强基层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与反应速度。在演练期间,可模拟真实场景,让基层从业人员熟悉应急设备的使用与各自的职责。④要加大监督与考核力度,建立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各类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对其进行安全工作绩效评估,将其与绩效考核体系融合,落实激励机制,激发基层人员的安全工作主动性与责任心,从本质上提升企业整体的安全生产意识与能力水平。

4.3 规范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

基于“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在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期间要不断规范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流程与责任分工制度,保证每个环节由专人负责,避免工作流程混乱与责任不明的情况,以提升安全生产效率。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应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与权限,确保监管机构依法履职。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建立全面的隐患排查机制,包括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与整治安全隐患。加强监督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注重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其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可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程监督、闭环管理,提升工作效率与信息透明度。要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共享信息与经验,共同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落实。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及其职责详见表3。

表3 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及其职责Tab.3 Department responsible for production safety an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4.4 提升安全生产的信息化水平

为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政府部门应深入推动信息化建设,在安全监督与应急管理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的管理效率与水平。例如,运用信息化技术监管安全生产全过程,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对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与数据采集。运用传感器、监控设备等实时获取生产现场的数据,包括温度、压力、浓度等关键指标,发生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并第一时间通知相关责任主体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或扩大。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与风险。搭建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安全生产情况的动态化监管与评估。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对生产过程实施密切监控与远程指导,便于快速找出问题并及时纠正。

5 结束语

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安全生产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充分抓住机遇,充分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才能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加强安全意识,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培训与教育,积极引进与推广先进的安全技术与设备,加强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隐患框架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隐患随手拍
框架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WTO框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