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的概念、策略及机制

2024-04-07 14:11文|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老舍愿景评价

文|陈 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笔者认为,这里的学习任务群,在课程结构上可以指2022 年版课标列出的六大任务群,而在课堂上也可以指系列的任务组成的“小群”。2022 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的第四条强调,“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由此可见,设计学习任务群的目的主要是变革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落实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可以说是任务群的本质状态,语文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体现了学习任务群实施的过程。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有哪些基本的操作策略?如何保障语文实践的开展呢?

一、何谓语文实践

(一)关于“实践”的词语溯源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实践”有两个意思:1.用行动使成为事实;履行;2.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一切实际活动。综合起来看,实践具有“有目的做事,并达成目的”的意思。再在汉典网中进行溯源,发现“实”字具有“丰富”“真实”之意;而“践”则有“履行”之意。这样综合起来看,“实践”的意思应该是:人的大脑中产生一个目的,然后通过丰富而真实的行为,履行完成目的的任务,最终达成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愿景的过程。

(二)关于“实践”的哲学溯源

在西方,“实践”最早被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认为实践是有灵魂参与的行为,也就是实践具有精神性、思想性。但这个定义过于宽泛。提出“剃刀理论”的奥卡姆进一步将实践定义为“对特定方法的选择和需求”,他第一次将“技术”列入到了实践内涵当中。而著名哲学家康德则将实践分成了“自然的实践”和“自由的实践”两类。“自然的实践”是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小组合作,孩子们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学习的过程,是属于“自然的实践”;而一起商讨小组合作的规则,则是“自由的实践”。“自由的实践”是基于某种规则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带来自律和自由,从而产生某种德性。因而,康德认为“自由、自律和至善(完成事情)”是实践的三要素。黑格尔继续发展了实践理论,认为实践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目的,二是手段,三是被创造出来的事实。马克思则干脆把实践定义为劳动。

1978 年5 月,《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三)“实践”所包含的特征

通过溯源,我们看到,实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不是指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它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实践的目的性

只有在目的指引下的行为,才是实践。比如,劳动就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具体到一堂课,师生整个互动历程便应该围绕着一种“认识”(观念),或者问题的解决,或者最终能做什么这样的目的来进行。对照当前的课程改革理念,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学生一堂课后能形成怎样的行为这样的目的。

2.实践的自由性

实践应该是在一种规则指引下的行为,规则带来自由。具体到课堂上,教师需要设计学生学习行为的规则,孩子们在规则的引领下进行学习实践,可能会感到学习更有游戏感和愉悦感。

3.实践的自律性

在提倡自由的同时,人自然就获得在规则下的自律意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便是在推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小组合作的同时,能够形成相互尊重的氛围,平等讨论与和谐思辨,包括对他人学习过程中的帮助。

4.实践的方法性

目标的达成需要手段与方法,需要技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先生指出,“学科实践”是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其中“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便是指的“方法性”。

5.实践的过程性

“两个单位的井交织在一起,就像将一把红豆、一把绿豆撒在盘子里,最近井距仅几百米,长期混采为油藏研究带来很大干扰。”采油一厂开发研究所所长王佳乐说。

实践有一定的“时空移动”的性质,也就是具有过程性。因为实践具有目的性,实践应该是一幅围绕目的描画出来不断变化的图景,它需要关注“过程论”,正如我们心中有一个“秋天”,但需要“丹桂飘香”“硕果累累”这样的事件来实现一样。

6.实践的检验性

泰勒先生曾提出科学探究所要经历的必要过程:首先有一个假设,然后选择相关资源,再思考如何使用这些资源,最后是我们如何看到这个假设变成了现实。这就涉及到了“检验性”,也就是康德提出的“至善”性。

7.实践的社会性

课堂本就具有社会性,也就是一定要将学生当“人”看,因为有“人”,就一定有社会。比如,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如何进行分工、如何进行观点汇总和发表等等,这些都涉及到一定的社会性,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性。

8.实践的真实性

所谓“真实”,指的是目的的实际作用,以及目的与行为的一致性。新课程方案强调,学科教学要设计“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也就是,实践首先是要基于真实的自然、社会和生活,这个过程中需要达成身心的和谐,只有这样,人才会真实地参与其中。

(四)关于“语文实践”的概念阐述

根据以上对实践的溯源以及特点的归纳,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尝试阐述“语文实践”这个概念。笔者认为,“语文实践”是学习行为开始前,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具有语文学科性的观念(或者观点、目的等,也即2022 年版课标中的“学习主题”),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个觉得适合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真实学习场域,设置学习的过程支架,促进他们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构成的学习材料中,运用语言及其包含的思想、形成的概念,或单独行动,或合作探究,保证他们平等、自由地表达,并且适当提醒学习交流的规则,最后以学生们获得一种新的语文行为以检验或完善语文学科观念,并获得学习愉悦的真实过程。

这个阐述与2022 年版课标的要求具有一致性,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因为每一次语文学习活动,师生都会根据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确定不一样的观念(目的),因此,语文教学情境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是需要设计学习支架的,因此,其间安排的每一个任务都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完成任务、开展实践的过程中提倡自由,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定会得到激发。而进一步提倡自律与分享,又会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如此一来,学生们也一定会体验到语文生活的幸福感,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价值,体现语文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

二、如何进行语文实践

(一)观念与愿景的和谐共生

语文实践开始前,需要根据教材中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要求、单篇文本的特点,假设一个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精神和学习行为的追求。比如,四下《猫》这篇课文,其单元人文主题为:“奔跑,飞舞;驻足,凝望,可爱的动物,我们的好朋友。”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猫》的作者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是高度生活化和艺术性,这样,我们可以树立本篇课文学习所体现的观念为:生活化、艺术性的语言可以表达对动物朋友的喜欢。接着可以进一步假设学生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的愿景:1.能读出老舍对猫的喜欢,读出自己对猫的喜欢;2.能够描画出本篇课文老舍艺术语言的词汇和语句图谱;3.能够尝试模仿老舍的语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这样的观念提出和以此生成的愿景,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与行动形成高度的和谐性。

(二)任务与资源的逻辑设计

观念与愿景的设置将直接促进系列学习任务(笔者称之为“小任务群”)的设计。再以《猫》为例。根据设想的观念和愿景,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学习任务:1.同伴互助熟读课文,能说清楚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小组合作探究老舍哪些语言比较生活化,具有艺术性。3.小组合作绘制老舍生活化、艺术性语言的词汇和经典句子图谱。4.能模仿老舍的语言表达对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喜爱。

当然,设计学生学习任务行为的同时,绝不是淡化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是对教师“教”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内容与过程,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比如《猫》的教学,教师需要提供关于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资源,提供如何制作图谱的资源,提供老舍其他同类作品的资源,以丰富学生对老舍及其文章语言的认识。这样,教师真正落实了与学生学习任务相匹配的参与与引导的职能。

(三)表现与评价的有效组织

语文实践倡导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表现”,也就是评价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结束后学习成果的表现;一个是“评价”,评价可以分为数据性评价和陈述性评价两个方面。在语文实践前,教师便可以根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以及单篇课文的特点设计评价表。在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后行为”的陈述性评价,比如《猫》的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感情朗读的评价,生活化、艺术化词汇和经典句子图谱的评价,如何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写作素材的评价,如何使用生活化、艺术性语言的评价,以及如何呈现写作成果的评价(比如插图、诵读等)。

三、语文实践的实现机制

语文实践作为学习任务群的实然表达,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确实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机制才能促成它的效用呢?

(一)教师的真正认同

可以说,2022 年版课标提出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对于传统教学是一种颠覆性转变。我们知道,一个人从旧领域转换到新领域,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某种现象:信奉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之间的分离。也就是,教师可能认可2022 年版课标理念,但实际教学的时候又会不自觉采用传统的方式。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和不断地实践,正如崔峦先生说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尝试改课,才能实现课改。

(二)学生的技能辅导

当课堂教学更加重视语文实践、重视学习任务群的完成时,学生的一些基本技能是需要做到训练有素的。比如,小组合作中,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记录、如何展示?比如,如何进行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如何进行生活观察?这些都需要技术和技巧,需要“辅导培训”。

(三)主体的价值确认

语文实践的主体完全变成了学生,这对于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主体价值认同,提高学习积极性,最终提升语文素养相当有好处。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行为和过程,要多多观察和小心指导,尤其是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语文能力的成长。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并且积极面对未来的语文学习。

猜你喜欢
老舍愿景评价
北平的秋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老舍的求婚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