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2024-04-08 01:53姜发亭山东省莱西市农业农村局南墅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服务站
中国畜牧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结膜炎传染性患病

文|姜发亭(山东省莱西市农业农村局南墅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服务站)

随着奶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数量,导致奶牛疾病预防难度增加,其中,奶牛传染性角膜炎是奶牛常见的一种急性眼科传染病,对养牛业健康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因此,要对该病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以保障奶牛业的健康发展。

一、流行特征

1.病原。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也被称为红眼病,该病是一种多病原疾病,是因为奶牛感染牛摩勒氏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导致的急性传染病,其中牛摩勒氏杆菌是主要的致病菌。牛摩勒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长为1.5~2微米,宽0.5~1微米,菌体成双排列,也可见成短链状菌体,该细菌有荚膜,但无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奶牛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才会产生典型症状。但用该病菌单独感染奶牛眼睛,或用紫外线照射奶牛眼睛均不会引起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或只会有轻微的症状产生,风、尘埃、蝇和创伤可促使病情加重。牛摩勒氏杆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弱,用浓的加热到59℃的常用消毒剂,5分钟即可将该病菌杀灭。且该病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病菌离开病畜后,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长不超过24小时。牛摩勒氏杆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敏感。

2.流行特点。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牛或带菌牛,或是病牛分泌物等,该病的易感动物有奶牛、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骆驼、鹿等,且易感动物不分性别及年龄,均会感染该病,其中两岁的犊牛发病较多且严重,肉牛感染会影响体重及肉质,奶牛感染会使泌乳量降低。该病主要通过牛与牛之间直接或密切接触而传染;也可以跨过虫媒传播,家蝇和厩蝇通过采食带菌奶牛眼睛的分泌物,并将病原转移到易感动物眼睛,因此,蚊蝇的频繁活动增加了传播传染病的机会;还可以通过结膜囊排出的分泌物或渗出物通过鼻泪管进入鼻腔,后经呼吸、咳嗽或喷嚏等通过空气传播给健康奶牛。该病主要发生在气候炎热,温度湿度较高的夏季,尤其是放牧牛只极易感染。若出现刮风、尘土等因素极易导致该病发生。该病发生后传播快,呈地方性流行,且青年牛群的发病率为60%~90%。

二、发病原因

1.饲养管理不到位。饲养管理不到位会引起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发生,养殖场选址、布局、基础建设等不完善、不合理,圈舍采光通风难以保障。其次,养殖户饲喂奶牛的营养跟不上,没有进行科学的日粮配比,只饲喂青贮料,造成奶牛营养不均衡,体质下降,抵抗力弱,最终引发奶牛发生角膜结膜炎。

2.环境卫生污染大。奶牛场的养殖规模及养殖密度较大,导致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极易发生传播,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影响;其次,奶牛场没有对奶牛圈舍、活动区域、食槽水槽进行定期打扫、消毒,养殖环境极易被污染,使养殖场中的水源、饲料或工作人员成为该病传染源,养殖场中奶牛的活动、饮食或工作人员串圈等方式将疫病传播给健康奶牛,造成养殖场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或是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生物安全意识,饲喂、打扫没有按照严格的标准执行,导致奶牛群发生感染。

3.疫病防控不科学。养殖场的工作人员防疫意识不到位,工作人员接触到外界患有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疾病的牛后没有进行充分消毒,在挤奶、饲喂时发生疫病传播。或者在饲草、牛奶等运输车辆进出养殖场时可能会带有细菌,极大程度地加大了该病的发生风险,特别是挤奶、运奶车经常出现串圈情况,致使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三、临床症状

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疾病有2~7天的潜伏期,该病发病后病程可达3~4周,很少出现全身症状。但因奶牛个体对疫病的抵抗力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感染后奶牛表现出现单侧或双侧眼睛出现症状。发病初期,患病奶牛眼睑肿胀、流泪、疼痛,且存在大量稀薄清亮状分泌物,角膜凸起,周围血管充血,伴有白色或灰色小点,随着患病牛发病,病牛结膜红肿,其中犊牛出现症状时,角膜透明,2~3周可恢复。该病临床症状严重时,病牛的角膜增厚,并伴有溃疡,会有角膜瘢痕,有的奶牛会出现角膜破裂,或晶状体脱落的症状。该病的大多数患病牛病初都是单眼患病,随着病程推进出现双眼感染,当患病牛眼睛出现严重化脓时,患病牛出现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奶牛的泌乳量会明显下降,产乳量的多少与该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通过剖检可以发现,患病牛伴有结膜充血肿胀,并有白色斑状或白色浑浊出现。且患病牛的角膜出现白斑、凹陷、隆起等病症。

四、诊断

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结合剖检进行初步诊断,若要对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进行确诊还需使用实验室手段进一步诊断,才能对该病进行确诊。如采用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测等进行实验室诊断。其次该病要与眼外伤、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恶性卡他热、维生素A缺乏症等进行鉴别诊断。

1.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是该病最常用的检测技术,可以采集患病牛病料进行病原学检查,用无菌棉拭子采集病牛结膜囊内的分泌物、鼻液等,接种在鲜血琼脂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并在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天,可看到鲜血琼脂平板有β溶血现象,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出现圆形半透明菌落,菌落呈现灰白色,且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同时可以取病料进行姬姆萨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该病菌呈革兰氏染色阴性,且有荚膜,无芽孢,无鞭毛,病菌成对存在,或出现短链、球状、杆状等。

2.免疫学试验。除了通过病原学检查,还可通过免疫学检测,可以进行沉淀试验、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检测等相关检测技术进行病原检查,对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进行确诊。同时还可通过PCR技术、免疫荧光PCR技术进行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该病进行确诊。

3.鉴别诊断。

(1)与眼外伤的鉴别诊断。奶牛眼外伤一般是通过异物损伤导致的角膜受损,如饲料、沙粒等进入奶牛眼内,或被树枝刮擦,或人员鞭打、绳索摩擦等情况导致眼外伤,没有传染性,严重会引发后续感染。

(2)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鉴别。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坏死性鼻炎,是由I型牛疱疹病毒引起的牛呼吸道传染病,牛只患病后以呼吸道病症为主,表现为患病牛的鼻黏膜充血、脓疱、鼻腔流脓,并伴有结膜炎、流产、乳腺炎等症状。两种疫病的病原不同,临床症状有所不同。

(3)与恶性卡他热的鉴别。恶性卡他热是牛的一种恶性病,是由疱疹病毒科丙疱疹病毒亚科中的恶性卡他热病毒引起的。该病的传染性较弱,呈散发性。患病牛感染该病后出现短期高烧,且口、鼻及眼睛的黏膜伴有炎症出现,严重的有出血和溃疡症状。两种疾病的病原不同,且临床症状也有所区别。

(4)与维生素A 缺乏症的鉴别。维生素A缺乏病是牛只日常饲料中维生素A不足或缺乏所引起的营养代谢病。主要表现为夜盲症,在月光或微光下看不见障碍物。角膜干燥,畏光流泪;角膜肥厚等症状,常伴有角膜炎、霉菌性皮炎、胃肠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五、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科学饲养管理能减少疫病传播,尤其在日常饲喂中,合理饲喂对牛群生长尤为关键,养殖场要对饲料进行科学配比,提供牛群日常所需营养,同时保证养殖场通风良好,减少细菌滋生及疫病传播的风险。

2.保证环境卫生。良好的环境卫生是保证养殖业持续发展和养殖场生产安全的关键,为保证奶牛健康生长,要强化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定期对养殖场的养殖环境进行清洁打扫,消毒杀菌等。

3.科学疫病防控。科学的疫病防控是减少疫病发生的关键,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养殖场情况,不要盲目扩张,给疫病防控造成压力。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工作人员对疫病防控知识的掌握,还要给养殖场聘请专业的兽医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及指导,保证养殖场的疫病防控落实落地,减少疫病传播风险。

六、治疗方案

可以根据患病牛的病情轻重对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进行治疗,病症较轻的患病牛可以用3%硼酸水溶液冲洗患眼,待干后用油剂青霉素点眼,再涂擦适量的金霉素眼膏,每天1次,3~4天即可康复。患病牛病情严重,除上述方法外,还要在眼睑皮下注射40万国际单位的青霉素和5毫升0.5%氢化可的松,每天1次,1周左右即可康复。同时可以用中药辅助治疗,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用生地、龙胆草各45克,25克当归,黄芩、柴胡、木通、泽泻、车前子各20克、甘草15克,加水煎煮,药渣较热时装入纱布袋,温敷患眼10分钟后,灌服药液,每天1次,连用5天。中药方剂可以根据患病牛的病症进行加减,若肝胆实火盛加入黄连;湿热蕴积加适量的苦参、茵陈等;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等。

七、结语

奶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严重影响养殖场奶牛的健康,制约养殖场发展,预防该病需要从饲养管理、环境卫生、疫病防控3个方面进行,减少该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对感染该病的牛只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减少该病后期对奶牛的影响。

猜你喜欢
结膜炎传染性患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如何区分角膜炎和结膜炎
爱眼有道系列之四春季过敏性结膜炎的防治战略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蒙医治疗结膜炎症临床研究进展
“glifo”帮助患病儿童圆提笔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