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脑包虫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诊断与防治措施分析

2024-04-09 07:56李世珍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9期
关键词:包虫病牛粪虫卵

李世珍

脑包虫病是牦牛群中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接触牛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脑包虫病,可使牦牛出现贫血、消瘦、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在该病发生后,部分病牛会出现神经症状,比如抽搐、惊厥等。如果病牛没有及时治疗,那么病情就会进一步恶化,引发死亡。因此,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

随着我国对畜牧养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畜牧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就使得我国牦牛的饲养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在牦牛养殖业中,脑包虫病的发生会给牦牛养殖业带来严重的危害,比如降低牦牛的生产性能、影响牦牛的身体健康、降低牦牛的养殖效益等。因此,在牦牛养殖业中,加强对脑包虫病的研究和防治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工作。本文将结合牦牛脑包虫病的症状和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方法,以期能够为青海地区牦牛养殖业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一、发病原因

1、环境因素

脑包虫病的发生与多个因素有关,比如不注意卫生、饲养管理不当以及其他疾病等。在进行蚝牛羊养殖过程中,如果对饲养的环境没有定期进行消毒和打扫,那么就会增加牦牛感染包虫病的风险。另外,如果有患病牦牛出现在其他牦牛生活的圈舍附近,那么就会通过粪便和尿液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污染,导致周围的环境存在大量的病原体,而这些病原体会随着牦牛粪便等污染到环境中,给牦牛群带来感染风险。如果牦牛群的饲料中含有大量的虫卵,那么就会通过食用被虫卵污染过的食物而感染脑包虫病。在该病发生后,如果患病牦牛患有其他疾病而没有及时进行治疗,那么就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2、自身因素

如果牛羊等牲畜出现了感染牛包虫病的情况,那么就会将其体内携带的牛包虫卵囊带入到家畜群中。这些卵囊在家畜群中扩散传播后,就会在家畜体内扩散,使家畜出现脑包虫病。当病畜死后,这些卵囊就会进入土壤中等待下一个宿主的出现。因此,该病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和季节性。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地区牲畜感染该病的情况也是不相同的。青海地区气候比较寒冷、风沙比较大、湿度比较低,牦牛脑包虫病的发生率较高。如果不对患病牦牛进行及时的治疗,那么其体内就会形成大量的虫卵,这些虫卵在土壤中存活一段时间后,就会对下一个宿主造成感染。在虫卵和宿主之间相互感染后,就会使得下一个宿主出现脑包虫病。另外,如果在疾病发生之后,没有对患病牦牛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就会使得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会导致整个牦牛群出现死亡。因此,在脑包虫病发生后,要根据患病牦牛的情况进行及时治疗。

二、发病症状

在发病初期,牦牛可能会出现食欲不佳的症状,也有部分患病牦牛会出现腹泻、呼吸急促等症状。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那么患病牦牛就会出现瘫痪、抽搐等情况,严重时可能会死亡。在发病的后期,牦牛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的情况。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出现肌肉萎缩的症状。

1、听力问题

脑包虫病在发病之后,可能使牦牛的听力发生变化。当患病初期,牦牛耳部的毛会变得稀疏;当病情发展到中期时,牦牛会开始出现听力下降的症状;到了后期时,牦牛会开始出现耳聋、耳朵不能转动等症状。

2、牙齿和口腔问题

牦牛脑包虫病会影响到牦牛的口腔健康。受感染的牦牛可能出现牙齿松动、牙龈出血和口腔溃疡等问题。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免疫系统反应或局部组织损伤所致。

3、体重下降和贫血

牦牛脑包虫病导致患牦牛的体重下降、毛发稀疏和贫血等症状。这是因为疾病引起食欲减退和营养吸收不良,同时也可由于寄生虫对宿主的造血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4、运动障碍

牦牛脑包虫病还会导致运动功能受损。患牦牛表现出肌肉无力、步态不稳或无法站立。这是因为脑组织的感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受损,从而影响到牦牛的正常运动能力。

5、外部表现

脑包虫病在发病之后,还可能使牦牛出现瞳孔擴大、流口水等症状;到了后期时,牦牛则可能出现抽搐、痉挛等症状。在患病后期时,牦牛的四肢无力、精神萎靡、不愿走动等情况也可能会发生。

三、诊断

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发病原因进行诊断,需要与脑膜炎、脑脓肿以及脑膜炎囊肿相区分,还要与脑囊虫病相鉴别。如果在治疗中发现牦牛的精神状态不佳、消瘦等症状,那么就可以诊断为脑包虫病。同时,需要对该病与脑膜炎、脑脓肿等疾病进行鉴别。

在进行该病的诊断中,需要先对粪便进行检查,然后将粪便放置在沸水中煮5分钟,检查粪便中是否存在虫卵。如果出现虫卵,就可以确诊为脑包虫病。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查来确诊牦牛是否感染了脑包虫病。将牦牛的血液与血清混合后进行离心操作,分离血清,然后进行生化和免疫学检测,可有效检测出血清中是否存在包虫卵囊。此外,还可以将牦牛的脑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切片上是否存在虫体。通过对牦牛的血液和脑脊液进行检查,可以有效诊断该病。

四、治疗

对于脑包虫病的治疗,主要是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手术治疗适用于病灶较大或病变累及牦牛的重要组织器官时,例如,当囊虫感染导致牦牛肝脏明显肿大并产生病理性损伤时,手术切除病灶可以减轻牦牛的痛苦并避免进一步恶化。如果存在其他严重并发症,如脓肿、感染或出血等,手术治疗是必要的。这些并发症可能对牦牛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手术可以帮助清除感染并修复受损的组织。另外,当囊虫病灶位置特殊或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时,手术是一种选择。例如,当囊虫位于头部或脑部时,手术切除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减少神经系统的损害。为了避免手术给牦牛造成创伤,需要采取对牦牛局部麻醉的方法进行手术,将病灶摘除。在进行手术时,需要将病灶与周围组织隔开,然后将病灶切除,防止病灶组织发生感染。如果病灶较大,无法进行切除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局部注射阿苯达唑的方式来治疗。在注射阿苯达唑后,患病牦牛的症状会得到缓解,其死亡率也会有所降低。如果牦牛出现了抽搐、惊厥等情况,则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抢救。在牦牛手术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对患牦牛的体格状况、囊虫感染的程度、合并症和手术可行性的评估。术前检查还应包括血液常规、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手术过程中应注意牦牛的麻醉管理,以确保牦牛的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兽医进行,遵循消毒、无菌技术,确保手术切口的清洁和愈合。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减少囊虫的扩散和传播,避免误将感染物接触到健康组织。手术器械和手术区域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和隔离措施,以防止感染的发生或再次感染。手术后,应对牦牛进行全面的术后护理,包括切口处理、伤口愈合观察、饮食和环境管理等。根据患牦牛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给予抗生素、止痛药或其他支持治疗。

对于脑包虫病的治疗,还需要采取抗病毒、抗寄生虫、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在给牦牛使用抗病毒药物时,可以选择环丙沙星或阿昔洛韦来进行治疗。如果牦牛出现了脑包虫病的并发症,那么就需要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前需要先对其进行麻醉处理,然后将病灶切除。在手术后需要对牦牛进行消炎处理,以免发生感染。对于病情较轻的牦牛,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在脑包虫病的治疗中,还需要加强对牦牛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

五、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①减少饲养密度

在放牧过程中,要适当地减少牦牛的饲养密度,减少它们在草原上的活动,避免因为牦牛过于密集而相互接触而引发疾病。要保证饲料质量,将牦牛放养在草地上,放牧的时间要适当缩短,并保证放牧的时间在6小时以上。

②饲养环境

需要保持牦牛圈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剩余饲料和废水,及时消除垃圾堆积和臭味,同时进行彻底的消毒。清洁饲槽、饮水设施和牦牛身体的卫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洗,防止传播感染源。

③保证营养均衡

饲养管理中需要注重合理的饲料和饮水供应。牦牛的饲料应当优质、新鲜,并且要注意合理的配比,保证其营养均衡。饮水设施要保持畅通,供给清洁的水源,防止污染和感染的传播。

④加强动物检疫和防疫

在动物检疫和防疫方面也需要加强管理。牦牛的购入要选择健康的种畜,同时要进行定期体检和免疫接种,确保其免疫力和健康状况。对于发现患有脑包虫病的牦牛,要采取及时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扩散和传播。

2、做好个人防护

①穿戴工作服和戴好工作帽

放牧人员应穿戴专用的工作服,避免直接与患病牲畜接触。工作服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并进行消毒,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②做好手部卫生

在接触任何牦牛之前或之后,放牧人员应彻底清洁双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或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洗手,并确保洗手时间达到20秒以上。特别注意洗净手指间的缝隙和指甲。

③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放牧人员在接触患病牲畜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感染风险。手套应选用合适的尺寸,穿戴前后要彻底清洁双手。同时还要做好牲畜的日常卫生管理工作,如及时清理粪便、清扫栏舍等。

3、做好消毒工作

①放牧环境消毒

在放牧之前和放牧过程中都要对牦牛群进行消毒处理,将牦牛身上携带的寄生虫进行杀灭和清除。在放牧之后还要对牦牛群进行清洗、消毒和烘干工作,并对环境进行消毒。

②牦牛圈舍的消毒

定期对牦牛圈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是预防脑包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清理牦牛粪便和废料,确保牛舍干净整洁。然后,使用有效的消毒劑,如含氯消毒液或过氧乙酸溶液,对牛圈舍进行全面喷洒和擦拭,特别是牛舍内部的地面、墙壁、隔离栏等处。

③畜舍用具的消毒

除了对牛圈舍的消毒,还需要注意对畜舍用具的消毒。例如,饮水器、饲料槽、扫帚等经常与牦牛接触的用具应该经常清洗和消毒,以防止病原体传播。可以将这些用具浸泡在含氯消毒液中,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④饮水源的消毒

饮水是牦牛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确保饮水源的清洁和消毒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定期清洗和消毒水槽、水管以及水井等,可以使用含氯消毒液或其他专门的饮水消毒剂进行处理。

⑤外界物品的消毒

除了牦牛圈舍和用具的消毒,还应该注意外界物品可能成为传播病原体的来源。例如,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牦牛圈舍,以免传播脑包虫病。维持园区环境整洁,清理垃圾和杂草,减少昆虫和啮齿类动物滋生的机会。

4、正确处理牛粪

牦牛脑包虫病是一种由牛粪中的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疾病。为了预防牦牛脑包虫病,正确处理牛粪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饲养牦牛的场所,应该建立合适的牛棚和粪池。牛棚应该进行适当的隔离,以避免不同牲畜间粪便的混合。牛棚的内部应该保持清洁,定期清理和消毒以防止细粒棘球绦虫的滋生和传播。有条件的话,可以在牛棚内设置过滤设备,减少细粒棘球绦虫的传播。其次,关于牛粪的处理,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将其妥善处理,并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传染病的传播。

①集中堆肥处理

牛粪可以通过集中堆肥进行处理。在选择堆肥场所时,应避免靠近水源和家庭居住区。堆肥场应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并遵循科学的堆肥方法和处理原则。堆肥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入适量的高温菌剂进行杀菌处理,以防止细粒棘球绦虫的孢子存活。

②农用肥料处理

牛粪也可以作为农用肥料使用。在使用牛粪做农用肥料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牛粪应该经过发酵处理,使其中的细粒棘球绦虫卵死亡,或者经过高温处理使其孢子失活。其次,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与食品和水源的距离,避免污染。最后,牛粪的使用应遵循适量、合理的原则,根据土壤状况和农作物需求确定施肥量,避免过量使用。通过正确处理牛粪,避免细粒棘球绦虫的滋生和传播。采取集中堆肥或农用肥料处理牛粪,可以有效降低牦牛脑包虫病的发生风险。

5、避免与犬类接触

犬类是脑包虫感染的重要宿主和传播媒介,应避免牦牛与犬类的直接接触,特别是避免牦牛进食被犬类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首先,在养殖牦牛过程中,应确保牛舍的卫生清洁,定期清理粪便,避免堆积和污染。如果有狗在养殖场附近活动,应采取措施限制其进入牛舍,例如设置围栏或其他屏障。其次,要正确处理犬类粪便。犬类粪便含有细粒棘球绦虫的卵,如果随意处理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应该定期清理犬类的粪便,并采用正确的处理方式,如深埋或焚烧,以防止虫卵传播到牧场或水源中。另外,要加强对狗的管理。狗往往是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如果狗感染了该寄生虫,就可能将虫卵排出,并且可以长时间持续排卵。因此,养殖者应该确保狗的健康状况,并进行定期的体内驱虫,减少虫卵排出的可能性。

总之,在对牦牛脑包虫病进行诊断时,可以根据患病牦牛的临床表现来判断其是否患有脑包虫病。如果患病牦牛表现出贫血、消瘦、消化不良等症状,那么可以进一步确诊其是否患有脑包虫病。在治疗时,需要根据牦牛的脑包虫病的类型和症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果是寄生虫引起的脑包虫病,那么需要采用驱虫治疗方法。在治疗中,需要对牦牛进行仔细观察,根据发病原因、症状来判断其是否患有脑包虫病。如果牦牛没有明显的症状,那么可以采取驱虫治疗方法。

(作者单位:810300 青海省门源县东川镇克图畜牧兽医站)

猜你喜欢
包虫病牛粪虫卵
石牛粪金
捻转血矛线虫虫卵体外培养观察
丢失的牛粪
屎壳郎大战牛粪
野保糗事之捡牛粪
羊脑包虫病的诊治
勇做包虫病防治工作的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几乎 100% 的大米中都有虫卵
包虫病为害一方盼“国家队”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