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技术能力提升:区域校本研修生态构建新视角

2024-04-09 09:16谢婧刘锌牛永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海淀区研修校本

谢婧 刘锌 牛永生

【摘 要】北京市海淀区在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过程中,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构建区域校本研修生态,紧抓机制建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三条主线,共同作用于学校、教研组与教师;通过整体推进区域校本研修,促进学校校本研修高品质开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明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路径,助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2.0工程;校本研修生态;高质量發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2、03-051-03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力量。当前校本研修以教师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但较少从区域层面对校本研修的统筹管理、指导引领进行深入研究。北京市海淀区依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2.0工程”),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将校本研修看作一个包含丰富要素的系统,充分发挥研修机制、人、资源三个关键要素在整个系统中的不同作用,制定实施“顶层规划,机制保障”“建强队伍,细化指导”“资源共享,协同共进”三条主线,构建了区域指导、学校主体、校际辐射的区域优质校本研修生态,有利于指导学校通过开展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赋能海淀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区域校本研修生态的内涵与意义

1.区域校本研修生态的理论来源

“区域校本研修生态”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将校本研修看作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系统。周培植认为要把校本研修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从整体角度处理和协调系统中的人、物、能量、信息等元素或子系统[1]。吕康清、龙宝新将教师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因子,认为人生价值观与职业责任感、知识资本、学校环境与教育群体、首创与合作、反思与批判是影响教师成长力的生态因子[2]。虞伟庚借鉴生态原理构建出生态校本研修体系,探讨了生态校本研修意蕴与目标,探索出生态校本研修的内容与操作方式,最后提出有效运用生态校本研修的保障系统[3]。兰彦鹏以县域为切入点,将县域校本研修生态分为四个系统——小系统(个体认同)、中间系统(连接)、外系统(氛围营造)和大系统(外力推动)[4]。

当前研究普遍认同校本研修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从一个体系化的视角对其进行理论、实践探讨,还需要在系统内部关系、理论构建与实践变革关系、具体学科领域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2.区域校本研修生态的基本要素

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将海淀区域校本研修看作一个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研修教师个体或集体,研修课题或主题、研修方式与方法、研修环境与资源、研修机制与策略,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促进。其中,研修课题或主题、研修方式与方法,即校本研修的内容和方式,会基于各学校的现实问题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在推进2.0工程过程中,将区域校本研修生态的主要因素确定为:研修机制、培训者和资源,并通过三个主要因素在区域、学校、教研组三个层面的不同作用,关联、贯穿为三条主线,共同为这个系统的核心——校本研修的主体,也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主体——全体教师服务[5]。

3.区域校本研修生态构建的现实意义

海淀区基础教育办学规模位居北京市之首,具有规模大、样态多、类型全、校际差异较大的特点,在推进2.0工程工作中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需要从区域层面对学校2.0工程校本研修进行全方位指导,为构建区域校本研修生态提供良好契机。

(1)大规模推进对培训实效性的挑战。海淀区中小学教师数量多,各学校办学规模及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年龄、学历、理念、能力的不同,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程度差异大,如何保证2.0工程全员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开展,促进学校间的协同共进,在教育教学真实情境下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还需进一步探索。

(2)团队信息化领导力与校本研修领导力协同不足的现实问题。区校团队中校本研修设计者缺乏信息技术专业性,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校级负责人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培训设计、管理、评价的能力不足,二者的协同发力不足,导致工作推进受到限制。

(3)资源建设、实现协同共进的需要。在前期校本研修整体推进时呈现了一些问题:区内各基层学校的校本研修发展不均衡,一部分学校开展研修活动随意性强、资源匮乏、质量不高。海淀区从区域层面汇集、整理各校校本研修中产生的优质资源,提供充分交流展示、互相学习借鉴的平台,激发教师学习新动能,促进优质资源再创造。

构建区域校本研修生态的探索路径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路径。针对海淀区各学校规模大样态多、学校校本研修质量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海淀区依托2.0工程,基于教育生态学角度构建区域校本研修生态,从区域层面整体规划、统筹管理、跟进指导、评价考核学校校本研修等方面,着力在以下几个关键路径进行探索。

1.顶层规划,机制保障

基于大规模推进对培训实效性的挑战,海淀区顶层设计明晰方向,建立机制保障有序开展,同时也注重给学校创设自主发展的空间,做到统一化和个性化相结合。

(1)顶层设计,研制工作方案与标准。海淀区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精心研制区级工作方案,对全员培训工作的目标与要求、内容与方式、组织与分工、考核与保障作出明确要求;结合原有区域校本研修工作标准,研发《海淀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学校工作标准》,引领工作方向。

(2)优化机制,精准跟进保障全员研修。一是建立管理沟通机制。建立“市-区-学区-学校”四级管理协调沟通机制,打造常态化沟通渠道。团队分工“分学区、到学校”精准跟进全员研修工作。二是健全专家入校指导机制,定期下校调研、听课指导、跟进落实;健全学习过程监管机制,管理团队“前期布置、定期反馈、中期交流、后期总结”,指导团队“一月一大碰、两周一小碰、一周一总结”。三是完善学情进程上报机制,每两周上报学情,动态更新数据。四是完善成果提炼与激励机制。推进创新经验的及时梳理提炼,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学校、教师搭建展示平台。

2.建强队伍,细化指导

针对团队信息化领导力与校本研修领导力协同不足的现实问题,加强区级指导团队和学校管理团队的协同、提高其专业能力,为“一划两案”研制与实施提供专业支撑。

(1)加强培训,专业支撑两支队伍能力提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区500余名教师开展了区级指导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和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专项培训。通过持续提供丰富多样、可选择的优质学习资源,采用市区级课程与校本研修相结合,专家集中指导与学区分组指导相结合,学校案例分享与专家点评指导相结合等多样化的研修方式,专业支撑两支队伍能力提升。

(2)细化流程,精准指导整校推进与教研组研修。细化学校校本研修指导,按照“专家集中指导-学区分组指导-学校案例分享-专家点评指导-分学区精准跟进”的流程,指导学校2.0工程整校推进。按照“提供优秀案例-教研组实践-案例交流分享-学校指导落实”的流程,指导教研组有效落实、开展研修与考核。

3.资源共享,协同共进

为促进海淀区内各基层学校的校本研修均衡发展,区级层面非常注重资源的研发、积累与利用,搭建平台,示范引领,实现优质资源在区域共建共享,区域内学校协同共进。

(1)研发工具,为研制“一划两案”提供依据。海淀区研制工作标准,升级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规划模版,研发区级校本研修方案与校本应用考核方案参考模版工具,从区级层面为全区中小学校研制“一划两案”明晰方向、统一思路、提供依据。

(2)建设资源,持续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海淀区通过全区征集、学校遴选、专家指导,形成学员研修的示范性、典型性案例,研发与积累1份工作标准、3份案例模板、34份区级指导课程资源及近百个整校推进案例、近300份个人优秀案例,为全区中小学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范例。

(3)搭建平台,多方协同提高区域校本研修质量。海淀区注重学区间、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开展多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优秀案例分享交流研讨,整校多样化地推进案例分享交流研讨活动,多方合力协同依托信息技术整体提高区域校本研修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级联动,提升区域校本研修质量

1.明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路径,助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海淀区坚持以“区级规划”为先,以“工作标准”为纲,坚持“三个抓好”的工作机制,助力各校信息技术培训稳步有序推进;坚持以“微能力点”为抓手,基于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學实践,促进教师教与学方式变革;坚持以学校实践为成果导向,为学校搭建市、区两级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在区域内的链式传递。

在开展2.0工程中,海淀区通过研发基于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区域校本研修指导工作标准和校本研修工作方案撰写模板,固化实施流程与机制,建立了提升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条件性资源;通过开发学校层面的整校推进案例、教师信息化教学案例,形成了可供学习者学习的素材性资源;倡导学习成果的生成与利用,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以上资源转化成海淀区教师教育资源,形成适合不同层面的优质教学资源供给模式,保持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创生和发展。

重点关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校本研修方案及信息化发展规划,一对一指导,实施精准帮扶,针对部分重难点问题给予智力和专业支持,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注重发挥先进学校引领作用,更高质量地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公平发展。

2.提高学校校本研修质量,促进学校教与学变革

区级指导团队、学校管理团队这两支队伍分工明晰,有效制定和实施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规划、校本研修方案与校本应用考核方案。学校信息化校级负责人和校本研修设计者互为支撑、有力协同,落实到教研组、教师个人,提升了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学校教与学变革。

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动教学理念方式升级

区域从标准、方案、过程、评价等方面对学校整校推进2.0工程进行系统化的指导与全过程的监督,学校校本研修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学校根据教师实际情况设置专题培训与应用考核,学用一体,切实引导教师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方面实际创造性地应用,推动育人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结  语

海淀区将研修机制、培训者和资源确定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分别作用于区域内的学校、教研组、教师,最终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样一个生态圈的影响下,区域层面的指导变得更加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区校间建立常态化的研修机制,通过指导学校校本研修团队提升学校校本研修质量,通过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平台资源提升研修成果的生成与转化,使得区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学习的专业共同体,长期形成具有平衡性、发展性、稳定性的区域校本研修生态系统,解决教师研修从理念到行为的“最后一公里”,在提升学校校本研修质量的同时,持续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内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周培植.好的教育——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87-91.

吕康清,龙宝新. 论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成长力及其养成[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 105-109.

虞伟庚. 生态校本研修的实践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64-68.

兰彦鹏. 教育生态视阈下县域生态校本研修推进的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G县中小学校为例[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何劲松. 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教师培训之全景篇[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 21-30.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编   辑:仲玉维

猜你喜欢
海淀区研修校本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