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这场热爱,就去奔赴更远的山海

2024-04-10 05:03张妍琳
光明少年 2024年3期
关键词:海鹰科考新疆

张妍琳

和狗熊赛跑、数次勇闯无人区、为天山申遗奔走、竭尽所能守护绿水青山……这样惊险与刺激的人生是很多人的梦想,仿佛只有高潮迭起,才算无憾。海鹰退休前是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奔波”是他大半生的主旋律。71岁再谈起曾经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他仅用“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能在热爱和擅长的领域里深耕多么美好!当我们正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海鹰却娓娓道来,讲述他事与愿违却从不跟生活认输、不向岁月低头的人生。

梦想搞新闻,却和地理打起了交道

“我在新疆农村长大,上学晚,又赶上‘文化大革命,初中毕业就上山下乡了,既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也没有计划过未来。后来,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当干事,以为这辈子就从事新闻工作了。”海鹰认为,他与新闻的缘分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工作三年里,他从头开始学写作,学拍摄和冲洗照片,渐渐发现自己的文化积淀不够,很多事没法干也干不好,便萌生了考大学的想法。在县领导的支持下,海鹰将复旦大学新闻系作为第一志愿,梦想着可以当一名记者。

没想到,上天却开了个玩笑,海鹰被调剂到了新疆大学地理系。“拿到录取通知书都蒙了,地理是研究什么的?我根本没概念。”海鹰依然记得数十年前的场景,那时,他对地理的理解就是山山水水。因为心理落差太大,他打算放弃,转年再考新闻专业。县委书记却表示,全县考上大学的只有包括海鹰在内的3个人,如果不去就浪费了名额,建议他报到时和学校商量能否调剂专业。就这样,海鹰来到了新疆大学。刚到校门口,他就被大巴拉到距校园几十千米外的农场,军训了一个月,还成了优秀学员。高高兴兴地回到校园后,海鹰准备和老师商量换专业的事,却得到了“想上就上,不想上就回去”的答复。后来,他才知道,当年地理专业都是从报考不同专业的人里拉“壮丁”,如果给一个人调剂,全班可能就都调走了。

不能退学,又不甘心留下来学地理,海鹰在1973年10月入学后,苦惱和挣扎了一学期。那段时间,无论上课还是完成作业,他都很随性,用看小说打发时间,排遣苦闷。1974年春节前后,学校团支部对消极怠工的海鹰展开了帮助教育,不停地给他做思想工作。他渐渐意识到,不好好学习,挂科毕不了业,以后到社会上根本没法立足。于是,他决心打起精神,补上落下的功课。新学期开始,海鹰每天吃完晚饭就回到教室常常学习到天亮,然后开启新一天的课程。连轴转一段时间后,他病倒了。任课老师们带着礼物来探望他,这让他感动之余更加坚定想要将专业学好,成为一名好学生。

用脚步丈量疆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即便迎头赶上了落下的功课,海鹰依旧对地理学很懵懂。大二时,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和启蒙老师,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的张立运受邀为地理专业的同学做讲座,他研究的恰好是植物学和生态学。闲聊时,张立运询问海鹰是否愿意从事生态方面的研究,他们就这样结下了缘分。

1975年暑假,新疆组建了“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队”,张立运是专家团队的一员。恰好,新疆大学从地理专业抽调学生参与,海鹰被选中了,成了张立运的副手,这也成了他科考生涯的起点。那时,海鹰还没有学完专业课,不知道科考要干什么,但从小在农村长大,他有力气,也不怕辛苦。他每天跟着老师采收植物标本并做好登记、采集土壤剖面。由于吃苦耐劳、对工作尽心竭力,海鹰得到了考察队专家的一致认可。1976年暑期,他再次参加科考,去了中国四大无人区之一的罗布泊,还受了重伤。当时,科考条件简陋,路上没有加油站,科考队要自带油桶存放所需汽油。撤点时,海鹰和伙伴想把剩余的汽油装到敞篷卡车上,因配合失误,油桶将他左脚3个脚趾砸成粉碎性骨折。就医不便的情况下,他只能自己简单包扎处理。尽管科考总是伴随着苦累,海鹰却找到了研究植物的乐趣,觉得其中大有学问,有了成为科学家的向往。

学习、科考两不误,转眼间,海鹰迎来了一纸工作分配志愿表。想到报考大学时未能如愿,他想赌一把,看看工作能否得偿所愿。因为青藏高原科考的经历和相熟的老师带给他的深刻影响,他的第一志愿是去西藏阿里做研究,其次是到启蒙老师张立运所在的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工作,最后是回乡。等待分配的日子格外漫长,最终,海鹰因在科考队的出色表现被安排成为一名教书匠。

海鹰无暇抱怨事与愿违,还有更大的挑战等着他——他求学期间并未学过他执教的课程“植物地理学”,一切需要他从零开始自己摸索。于是,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了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植物学基础与植物地理学》,这才知道,植物地理学研究的是植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光知道分布规律不行,带学生野外实习不能两眼一抹黑,对植物一问三不知。”海鹰只能一边自修一边向生物系老师学习,每天在野外奔波,看树看花看草。经过不断积累,他做到了对常见动植物如数家珍。

探索和保护自然,是刻在生命里的基因

从大二与科考结缘,数十年来,海鹰的科考之路从未间断。就在他的职业生涯即将圆满结束时,“新疆申遗专家组成员”的聘书交到了他手上。怀揣着为家乡做点事的初心,海鹰不忍推辞重任,带着学生为天山申遗奔走。考察之路上,有过饥渴难耐、喝过山间泉水,但最令他头疼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自然遗产”申报的苛刻标准,要求申报地必须符合“世界唯一性”。海鹰带着学生不停筛选,最终选定了“天山的生物生态学演化过程”。它契合了申遗标准的第7条和第9条,前者讲的是“美”,后者讲的是“地表上的生态过程”,具体到天山,它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垂直自然带的丰富和完整使天山美感十足。2013年6月,新疆天山申遗成功,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自然遗产目录。

海鹰退休了,但他没有如家人所愿留在家里。他觉得,只要身体康健,就要用专业知识做有价值的事。“到2025年6月,我参加野外科考整50年,如果身体允许,能干满50年,人生无憾。”这份祈愿激励着海鹰步履不停。2023年8月,他参与了叶城昆仑山考察,早就走过克里雅古道的他一直觉得昆仑山荒凉,没承想,叶城却让他看到了昆仑山“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一面。走过干旱而荒凉的外表,山的内部有村落、草原、高山草甸、河流,这都是昆仑山相关的文字资料中从未提及的。

2023年10月,他再次受邀参与“于阗南山·玉河古道”多学科综合科考,穿越无人地带,围绕昆仑文化主题对和田昆仑山脉的重要地理标志、地质地貌、玉石产地、人文史迹等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科学考察。71岁高龄再闯高海拔无人区,家人反对海鹰冒险。在和田,当地人也对他的年龄表达了担忧。海鹰本打算放弃,却被告知可以到医院体检。没想到,一同体检的年轻队员因身体素质不过关被淘汰,海鹰却顺利通过了。为安全起见,大家又安排他到另一个医院再次体检,结果证明他的身体很棒,打消了人们的顾虑。这次科考刚好走过羌塘,海鹰算是真正走遍了国内四大无人区。

多年从事地理学和生物学研究,海鹰已经深深爱上了他曾一头雾水、差点放弃的专业,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了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意义,成为大自然的守护者。深藏在新疆北部大山中的“童话世界”喀纳斯,亚洲最大、中国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巴音布鲁克天鹅湖,神秘壮丽的“自然明珠”天池,海鹰为了它们不因工业化被破坏,曾苦口婆心地在各部门间奔走劝说。“这些经历不堪回首,作为生态学者,我希望将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留给子孙后代。”忆起曾经的艰难,海鹰忍不住哽咽了。

用脚步丈量了新疆166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回首走过的路,海鹰不曾忘记儿时的理想,成为军人、医生、外交官、记者……但天不遂人愿,他一次次与理想失之交臂。“人生总有遗憾,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只会一事无成。不如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做出成绩和贡献,就算实现的不是最初的梦想,也是安慰。”海鹰的故事也启迪了我们,面对人生的遗憾,应该学会释怀与前行,在成长路上重新找到热爱。

猜你喜欢
海鹰科考新疆
《雪地勘察科考设备》
进军“世界第三极”的科考
“科学”号科考船完成今年首个科考
2021年8月4日,一架MH-60S海鹰直升机准备在所罗门海的美国号航空母舰上起飞
科考延期为哪般
伴着花香闹春耕
新疆多怪
建设局长公然索贿不论“生熟”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