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学+MP”双学位高层次警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4-10 08:29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双学位警务公安

张 拓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研究生院,河北 廊坊 065000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双学位培养项目已经成为本科阶段较成熟的制度设计,对于跨学科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围绕新医科高层次人才培养,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试点“医学+MPH(公共卫生硕士)”双学位项目,鼓励全日制医科研究生兼修MPH,培养医防结合复合型人才。双学位项目开始成为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热点。

2018 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2.0 计划》)对公安法治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德法兼修以及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和指挥决策能力,成为卓越警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但传统培养模式难以满足要求[1]。一是公安学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学科融合不够,人才培养偏重学术,与实战脱节。二是警务专业学位注重警务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学术训练,同时,对信息化条件下新质战斗力生成的支撑不足。三是两种类型研究生教育协同不够。因此,开展“公安学+MP(Master of Policing,缩写“MP”)”双学位项目研究,在新文科背景下将公安学和警务两个学科人才培养相融合,实现“1+1>2”协同效应,将为卓越警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方案。

一、公安学和警务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 年)》,正式批准设立“公安学”一级学科。目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3家单位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2021年,共录取公安学硕士研究生分别为309 人、360 人、426 人,招生规模稳步增长。2011 年,首批获得警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3 家单位启动招生工作。截至2021 年,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增加国际关系学院、云南警官学院、四川警官学院。2019—2021年,3家单位共录取警务硕士研究生677人、675人、815人,考生身份主要为在职人民警察。

近年来,公安学和警务学科研究生教育之所以获得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公安、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在学科建设、招生计划、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二是各培养单位加大培养条件建设,构建包含学科负责人、校内指导教师、校外兼职导师、助理导师和实践教官的学科梯队,参与研究生培养;建立从招生录取、培养环节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到实习实践、学术素养、质量监控的完善教育体系。三是贯彻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理念。公安学学科建有国家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教育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究中心,建有10 余个省部级智库或协同创新中心,在“科教融合”方面取得良好成效;警务学科在全国公安机关建有数十个研究生工作站或实践教学基地,公安机关与公安院校协同育人取得积极进展。四是毕业就业渠道较为明确。公安学学生毕业时可参加公安机关面向全国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统一招录人民警察考试,警务学科学生主要为在职民警,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公安学和警务学科毕业生绝大部分到公安机关等政法部门工作。

然而,在肯定公安学和警务学科获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如:公安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偏重理论研究、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公安学与警务学科研究生培养同质化,学术成果形式单一等。对于如何从公安学和警务学科每年1 000 余名学生中培养卓越警务人才,“公安学+MP”双学位项目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

二、“公安学+MP”双学位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理论基础

“公安学+MP”双学位项目是指公安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兼修警务专业学位,构建立足“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三个能力维度的复合型高层次警务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可行性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与落实,公安队伍对高层次法治公安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一直以来,公安院校旨在培养具有专门公安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法学上层学科的教育教学和高新技术的实践应用,双学位项目不失为一种创新性的探索与尝试。

1. 适应《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2.0 计划》的新要求

《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2.0 计划》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主动适应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新任务新要求,培育一流法治人才,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2.0 计划》对公安法治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德法兼修以及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成为复合型高层次警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公安学+MP”双学位项目将公安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理论与学术研究、警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警务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为信息化条件下新质战斗力生成提供有力支撑。

2. 顺应多学科多类型融合的卓越警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治安形势的变化,对卓越警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需求。增进公安学和警务学科两种类型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加强公安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学科的融合,落实学科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以文史哲法兼修推动公安特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建设,以多学科交叉推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以学术学位辅修专业学位推动培养模式改革,对于培养多学科多类型融合的卓越警务人才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2]。

3. 满足学有余力优秀研究生的学习诉求

“公安学+MP”双学位项目能够更好地满足研究生个性化、多样性学习需求,能够有力支持学有余力的优秀研究生开展更深层次的知识学习、更高水平的警务技能锻炼、更加完善的品质塑造。

4. 借鉴其他高校的探索经验

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联合推动“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建设,设立“医学+MPH”双学位项目,西安交通大学等10 所高校获批首批双学位项目并陆续开展培养工作,对于探索复合型高层次警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理论基础

学科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术组织的细胞。从系统论观点看,它是一种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与学校内外部环境发生着能源、物质、信息的交换。当其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时,某种“涨落”(变革)可能带来系统突变,它与其他学科的非线性作用可能产生协同效应,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推动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自组织理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和突变理论是实施双学位项目的理论依据。

三、复合型高层次警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一)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生分类培养绝非一分了之,而应形成有分有合、既分又合的循环联动。双学位项目有利于从制度层面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协调性和系统性,更加强调适度性、层次性和关联性[3]。“公安学+MP”双学位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有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有理想信念和职业素养的“指技管”一体复合型人才(如图1 所示)。懂技术,即在信息化条件下,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视频侦查技术、智能装备等现代化技术,解决新时代公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会管理,即熟悉公安专业知识,了解公安队伍建设,能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指挥,即面对当今社会复杂的治安形势和工作要求,能够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开展警务实战技能训练,从而较好地完成公安案件处理和实战训练任务。

图1 “公安学+MP”双学位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定位

(二)丰富和发展“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

以培养一流警务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学术性与应用性相统一,以面向公安、贴近实战为导向,强化“学术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三位一体能力结构,推进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合、实战与练兵相衔接;突出“指导、自学、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方式,落实“教、学、管”(即“教育、学习、管理”)、“院、点、队”(即“学院、学科点、学员队”)、“师、长、生”(即“教师、学科长、研究生”)协同育人;拓展“课程、论文、活动”三位一体培养载体,科学整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各类教学科研资源,建立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赛—学—研”融合机制[4](如图2所示)。

图2 “公安学+MP”双学位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理念

(三)构建人才培养能力体系

构建集人文能力、学术能力、职业特色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人文能力聚焦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等;学术能力聚焦战略思维、理论研究、公安管理、技术应用、分析决策、作战指挥等;职业特色能力聚焦法律政策运用、重大风险防控、复杂事件处置、群众工作、科技运用和舆论引导等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聚焦招录人民警察考试、职业资格认证、课题研究、学科竞赛等[5](如图3所示)。

图3 “公安学+MP”双学位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体系

四、“公安学+MP”双学位项目的实施路径

“公安学+MP”双学位项目实施的关键点:一是双学位项目政策方面的支持;二是现有学制条件下,如何实施双学位项目,达到公安学和警务的学位质量标准。

(一)出台相关招生政策

“公安学+MP”双学位项目的实施有赖于相关政策的出台。首先,招生入口处要有双学位的招生政策作为支持。其次,可选拔优秀公安学研究生中的警校本科毕业生作为试点。一方面警校毕业生具有一定公安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警校毕业生有公安机关面向全国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统一招录人民警察考试经验,可为双学位项目的实施提供学位质量和培养时间上的支持[6]。

(二)基于学术创新力,重塑德法兼修、法军管多学科融合的公安学课程体系

公安队伍脱胎于军队,是党和人民手中的“刀把子”,同时,公安工作既是执法实践活动,又是社会治理和队伍管理活动,因此,公安人才培养急需法军管多学科理论支撑。“公安学+MP”双学位项目以文史哲法兼修推动公安特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建设,以法军管交叉推动公共必修课、学科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为主干的新型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课程的思想性、学术性和实践性,提升研究生人文能力、学术创新能力、战略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公共必修课满足专业群共性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学科核心课满足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方向课突出专业特色,增强课程的前沿性、先进性和时代性。

(三)基于“科技兴警”战略,重塑警务硕士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坚持实战、实用、实效导向,围绕法律政策运用能力、重大风险防控能力、复杂事件处置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等六大能力,构建符合现代警务发展趋势的核心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聚焦信息化条件下新质警力培养和公安实战力生成,在科技应用能力模块设置无人机等智能警用装备应用和公安科技成果应用专题,在其他5个模块均设置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专题,开展案例式、情境式教学改革,培养研究生集“综合感知、精准打击、全维防护、实时管控、智慧服务”为一体的“打、防、管、控、服”综合能力。

(四)打破学科壁垒,贯通人才培养环节

双学位项目对研究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业提出较高要求,推进贯通各个培养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打破学科间的培养壁垒,贯通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运行,实施学分互认、学业信息共享等制度。双学位项目课程设置整合公安学一级学科核心课程和警务专业学位核心课程,相近课程以公安学一级学科核心课程为主授课,学科选修课扩大选课范围,增设警务技能、技术应用等课程,同时,学生可利用“学堂在线”等互联网慕课平台辅修课程学分。完善研究生专业实习和研究生工作站进站研究等培养环节,学生可利用实习实践机会撰写警务实践调研报告或课题研究报告作为第二学位申请的成果支撑[7]。“赛—学—研”全过程贯穿,实现学科竞赛、教育学习、科研创新的协同开展,为双学位育人质量提供有效支撑。

(五)培养双能型教师,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

公安院校要遴选教师到公安机关挂职锻炼,从公安机关遴选实战教官,构建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师资队伍。加强对外合作,科学布局研究生工作站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建立沿边沿海艰苦地区见习基地、环京津冀地区公安业务实习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公安科技前沿工作站等,构建认识实习、专业实践、课题研究的分阶段、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

(六)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聚焦研究生培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出台学生遴选、分流淘汰、学位授予等配套制度。完善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完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评价分析—课程教评—改进方案—学习目标”的闭环质量改进体系[8]。探索“1+1+1”导师组制,即1 名学术型导师、1 名专业型导师、1名公安实务部门导师。破除“五唯”倾向,探索“学位论文(公安学)+警务实践调研报告或课题研究报告(警务硕士)”学术评价模式。

五、结束语

新时代公安工作对卓越警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加之培养过程的复杂性、特殊性,双学位项目的警务人才培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培养“指技管”一体复合型高层次警务人才,需要打破体制机制的限制,构建更为科学、合理、开放的培养模式,要在培养目标、培养理念、质量保障等最关键指标上下功夫,使全部培养要素都紧紧围绕“指技管”一体复合型高层次警务人才这一核心任务整合,最大限度服务于卓越警务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双学位警务公安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双学位教育的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分析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我国大学本科双学位教育政策研究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公安报道要有度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及在我国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警务专用手机ZD-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