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占祥:初心在黑土地上绽放

2024-04-11 07:50牛泽群王虹澄
共产党员·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阜新农业

牛泽群 王虹澄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入农民家。”参加工作32年来,孙占祥一直从事旱地农业研究。怀揣着“让更多人吃饱饭”的朴素初心,他长年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倾情耕耘科研热土,在旱地耕作制度、旱地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为广袤黑土地上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启航——“让更多人吃饱饭”

“学习更多的农业知识,为让更多人吃饱饭尽一份力。”这是孙占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的志向。1985年,孙占祥考入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

朴素的理想,源于这名农家子弟对饥饿的切身感受。在他的故乡、“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吃不饱”是当时农民的生活常态。孙占祥8岁丧父,母亲拉扯着7个孩子度日,生活更为艰难。每年总有两三个月,家里连玉米面都吃不上,只能买些高粱米、采些山野菜挨过饥荒。

从山村到京城,孙占祥鼓足理想的风帆,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1989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沈阳农业大学读研究生。1992年,孙占祥硕士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工作,献身农业、振兴农业的梦想就此启航。

在当时的省农科院里,全日制硕士毕业生很少。院领导认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于是,孙占祥被派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阜新县”)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蹲点。这一去,就是10年。

“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这个阜新农民口口相传的顺口溜,是当地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真实写照。1982年,省农科院耕作栽培所所长、全国旱作农业带头人李庆文,率领专家团队在阜新县沙扎兰村建立了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发起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革,探索构建粮食高产稳产技术体系。孙占祥的到来,让李庆文感到自己有了“接班人”。李庆文要求孙占祥全程参与课题任务,从设计方案到做实验再到撰写总结都由孙占祥负责。这是莫大的信任,也意味着巨大的压力。

在前辈关怀的目光里,孙占祥像一只雏鹰,不畏风雨地飞翔在农业科学研究的天空。基地生活条件差,吃井水、住土房,交通靠步行、取暖靠炉子,他毫不在意;科研难度大,一项研究往往需要若干年的持续观察,每天至少要有半天时间待在田里,他甘之如饴。夏天做实验,春天、秋天做指导,冬天搞培训,孙占祥干得无比踏实。在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八五”期间,阜新市阜新、彰武两县结束了长期吃返销粮的历史,双双跨入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行列。孙占祥的业务水平也飞速提升,到1996年,参加工作仅4年的他已经成为团队的中流砥柱,主持了“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风沙半干旱区农林牧持续综合发展与示范工程。

阜新地处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带,是我国典型的风沙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是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围绕实现粮食增产稳产的目标,孙占祥将攻关重点放在了提高水分利用率上,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一套旱作农业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通过持续监测,他发现了土壤冬春季节无效蒸发过高的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地表覆盖保墒的方法,留住了“土中水”;他与阜新县农机局联合研发了深松铲,在玉米拔节初期、雨季到来之前进行深度松土,留住了“天上雨”。2000年,该项目通过国家验收。由农业部、科技部委托的专家委员会验收结论指出,该项目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东北、西北8000万亩的风沙半干旱区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农林牧持续综合发展模式。

省农科院与阜新市开展的科技共建至今已有42年。如今,阜新已成为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的重要代表区域,全市粮食产量由共建前的14亿斤提高到53亿斤。为阜新农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孙占祥,在蹲点期间和很多农民交上了朋友。闲暇时,他信步走进农家,主人就会热情地招呼他脱鞋上炕,用搪瓷缸子为他沏上浓浓的本地红茶,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

翱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扬帆再出发。孙占祥关注的目光从阜新市扩大到整个东北地区,从耕作栽培技术延展到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利用方式及有关的技术措施的总称。东北黑土区涵盖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约有耕地5.38亿亩,生产了全国25%以上的粮食,商品粮调出量占全国的1/3以上,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压器”。孙占祥要做的,就是在这张巨大的“图纸”上描绘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不同于具体的农业技术研究,耕作制度研究旨在明确什么地适合种什么庄稼、怎样种庄稼,研究成果是一本本发到农民手中的小册子,让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这种研究既难成名、更难获利,但孫占祥还是义无反顾地坚守在这个领域。他就像一个勤劳的农夫,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驾驭着科研的马车不断向前,只为了让熟悉的土地取得更大的收获,养育挚爱的亲人。

针对施肥技术落后、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他提出了选择高效利用肥料的作物品种、施肥期后移、分次施肥的技术模式,在保证粮食产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可以节省1/3的肥料,还降低了面源污染风险。

阜新县阜新镇一名干部告诉记者,近年来,镇上与孙占祥团队共同建设了全市第一个万亩滴灌示范基地,首次在中低产田上打造了玉米吨粮田。

一位农民告诉记者,应用孙占祥团队创新的玉米花生间作新技术模式,每亩增产约100公斤。

…………

从“九五”至今,孙占祥作为首席科学家,率领团队突破了耕作制度理论、资源高效型作物群体构建、高产耕层标准与配套、农田水分周年调控等关键技术和体系,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东北地区北部,受积温影响,应是大豆主产区;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包括阜新市和沈阳市的康平县、法库县,受水资源不足影响,应是杂粮、杂豆、薯类、花生的适宜区……”孙占祥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多因素联合评价的种植制度区划新方法,为正在施行的国家“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调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截至目前,孙占祥的研究成果累计应用面积超过1.5亿亩,创造经济效益超百亿元。

逐梦——“改变传统种植习惯”

孙占祥时刻关注着农业科学的新进展、农业生产的新变化。目前,他带领的团队正积极致力于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研究。

近年来,黑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东北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愈加明显,传统的单一作物种植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气候变化。孙占祥给出了对策——构建集适应气候变化、粮食产量稳步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固碳减排等于一体的东北地区气候智慧型农业模式,并形成配套综合技术体系,实现东北旱地高产稳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要让基层农技人员、合作社主要成员、农户,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种植习惯。” 孙占祥介绍,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推出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播种的新技术模式,播种前不清理秸秆、不耕整土地,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一次性完成苗带秸秆清理、施肥、播种及覆土镇压作业。据前期研究,采用该技术模式,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少19.6%,在欠水年还表现出极大的增产效果,实现了防风固土、保墒抑蒸、固碳减排、节本增效、稳产增产等目标。

此外,针对农业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越来越多、规模化耕作逐渐扩大的现状,孙占祥也在作相应的研究,以期形成机械化基础上的技术标准化体系,适应未来的集约化农耕生产。

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参加工作以来,孙占祥先后主持各类国家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被SCI和EI(世界著名的两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认可。他的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职称,全部是破格晋升的。

成就来自勤奋,勤奋源于初心。孙占祥以奋斗和奉献为笔、以汗水和智慧为墨,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绽放初心、践行使命。“我们的一切努力,就是服务于农民增产增收,通过科技创新解决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國经验。”孙占祥说。

人物简介:孙占祥,1967年3月生于辽宁抚顺,中共党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辽宁省保护性耕作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16项,入选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兴辽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学术头雁等称号。

猜你喜欢
阜新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再获殊荣
阜新:智慧布局人才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