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康复的影响

2024-04-12 10:18赵楠金光倩孔祥之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年5期
关键词:预见性全程家属

赵楠 金光倩 孔祥之

1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八科,聊城 252000;2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办公室,聊城 252000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属于临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1〕。据统计,我国HICH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且男性患者略多,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HICH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肢体偏瘫等,患病后可引起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HICH。据孟令文等〔3〕在HICH患者血肿清除术的研究中发现,感染作为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情况。且HICH患者的治疗时间较长,恢复后期需要配合康复功能锻炼以达到理想的治疗状态。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是提高患者配合度、改善预后的关键。近年来,预见性护理对HICH患者的干预效果不断被报道,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法日益受到关注〔4〕。全程预见性护理干预是指熟练掌握病情变化规律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每位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及疾病发展程度做出相应判断,通过积极采取护理措施,降低潜在的护理风险。本文主要分析全程预见性护理对HICH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接收的HICH患者83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全程预见性护理)和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中关于HICH的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HICH;②无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③脑脊液为血性;④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存在血液疾病或免疫疾病者;②严重意识障碍者;③依从性较差者。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58~75岁,平均(65.81±2.94)岁;出血部位:基底节17例、小脑7例、丘脑10例、脑室5例、脑叶4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9~73岁,平均(66.17±2.65)岁;出血部位:基底节15例、小脑8例、丘脑9例、脑室5例、脑叶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批号2020037),患者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换药、饮食指导、健康宣教等。观察组采用全程预见性护理,具体方法:(1)环境建设与服务:入院后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流程。同时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使其充分了解患者疾病程度、治疗方案与治疗设备的使用。帮助患者尽快熟悉院内环境,营造和谐的护理环境。(2)病情监测: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相关指标,每日确认患者意识状态是否正常。同时记录患者脑部引流量及呼吸道情况,若患者存在分泌物过多、呼吸道堵塞的情况,应立刻采取措施,保证正常通气。观察患者每日尿液情况,包括颜色和尿量,若发现异常立刻向主治医生汇报。(3)日常指导:定期开窗通风,保证病房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同时定期消毒、更换床单等,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对患者日常饮食进行指导,忌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对于饮食困难的患者及时补充营养液;对于使用鼻饲管的患者,严格控制鼻饲速度,避免反流、呕吐的出现。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注意患者心理状态及情绪波动情况,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4)并发症预防:①呼吸道护理: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帮助患者顺利将痰液排出,并采用雾化吸入,将痰液稀释。告知患者及家属正确翻身与叩背的方法,同时嘱咐家属观察患者痰液颜色和性质。对于排痰困难的患者,必要时可采用吸痰措施。②会阴部护理:嘱患者注意会阴部卫生,在恢复后期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叮嘱家属及时倾倒尿液并更换尿袋。③压疮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仔细观察其受压部位皮肤状态,每1~2 h协助患者翻身1次。对骨突处皮肤进行按摩,注意动作轻柔、缓慢,必要时采用气垫床或减压贴等皮肤护理产品。④血栓护理:由于患者术后长期卧床且应用脱水药物,往往造成血液黏滞度增加,易形成血栓,需将患者下肢略微抬高,每日给患者进行踝泵运动,适当活动患者肢体。(5)康复锻炼:严格监督患者进行康复科医务工作者制定的早期康复计划,包括协助患者早期被动运动、体位摆放及日常生活活动锻炼、坐立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6)健康教育:开展HICH疾病的相关教育知识讲座,向患者及家属普及术后注意事项及恢复流程。同时,对于护理技能较差的家属给予相关技能培训。

1.3 观察指标

1.3.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6〕进行评定。在护理前和护理后1个月通过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评估,检查内容包括肢体反射状态、协同运动和选择性分离运动等。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总分66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总分34分。临床意义:总分<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总分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总分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总分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1.3.2两组护理前后的康复情况比较 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QOL-BREF)〔7〕和功能独立性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t Measures,FIM)〔8〕进行评定。在护理前和护理后1个月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通过询问患者本人或家属关于患者自理能力、转移、行走、交流和社会认知等能力程度进行FIM的评定。FIM共16个项目,总分为126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独立活动能力越强。而QOL-BREF主要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情况越好。

1.3.3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9〕、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10〕评定,责任护士分别在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1个月发放量表,嘱咐患者相关注意事项,由患者本人自行完成量表。其中包含20个项目,每项分为1~4级,总分为80分,分值越高则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越严重。

1.3.4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责任护士需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压疮、脑疝、消化道出血、尿路感染等〔11〕。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FMA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FMA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FMA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FMA评分比较

2.2 两组QOL-BREF、FIM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QOL-BREF、FI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QOL-BREF、FI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QOL-BREF、FIM评分比较

2.3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SDS和S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和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n(%)〕

3 讨论

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ICH急性期病死率高达30%,且因血肿压迫和术中脑组织受损,导致75%的HICH患者在术后易发生运动与认知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造成严重影响〔12〕。

临床主要通过手术降低HICH患者颅内压、减轻功能障碍程度,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因老年患者较多,身体代谢和免疫功能有所下降,术后易发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因此,通过科学的护理方式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最有效的手段。全程预见性护理是指在综合分析患者自身条件和疾病情况的前提下,预知潜在的护理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避,其中一级预防理念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13〕。大量研究发现,HICH患者术后护理过程较为复杂,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护理干预,包括并发症的护理、患者运动锻炼及情绪管理等〔1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FMA总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与常规护理比较,全程预见性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分析原因在于,患者在责任护士的监督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避免在恢复后期因长期制动而出现关节挛缩、粘连等情况。同时,在责任护士的协助下,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包括正确的用力方式和呼吸节奏,有效减少了因发力错误而出现的肌肉代偿等现象。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影响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本次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全程预见性护理能显著减少患者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推测原因在于,全程预见性护理强调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在与患者积极沟通的同时,帮助其建立康复的信心。丁锡武和贾向军〔15〕在HICH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研究中发现,患者若发生肺部感染,则会间接影响脑部持续供氧,导致脑部出现继发性损伤,直接影响预后情况。本次结果表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全程预见性护理针对肺部感染、压疮、尿路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情况进行预见性分析与干预,显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通过环境支持与健康教育,提升家属的护理规范性,促进患者早日恢复。本次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QOL-BREF、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全程预见性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也间接证实了全程预见性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远期预后效果,促进其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全程预见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预见性全程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手工制鞋全程LOOK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