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胶囊剂量对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患者性激素水平及月经周期的影响

2024-04-12 07:34郑燕玲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月经不调黄体酮性激素

郑燕玲

(新干县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科,江西 吉安 343000)

无排卵型月经不调在临床上属于女性多发疾病,多发于青春期、绝经过渡期,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紊乱等,多为良性病变,但还会伴有偏头痛、腹痛等全身症状。有研究显示,我国不孕症女性群体中无排卵型月经不调发病率高达25%~30%[1]。

无排卵型月经不调主要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卵巢只分泌雌激素而不分泌孕激素,子宫内膜无法转换为分泌期,当雌激素达到一定水平,子宫内膜脱落,其表现与月经一样,但是卵巢无排卵,无法形成黄体[2]。临床上针对无排卵型月经不调的治疗,主要以孕激素制剂和孕酮类药物为主,通过补充患者体内孕激素来恢复患者卵巢正常排卵功能。黄体酮属于一种天然激素,服药后3 h 血药浓度达到峰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能够加快机体的代谢水平,修复受损的子宫内膜,改善机体孕激素水平.但是关于黄体酮最佳剂量使用的高质量文献研究依旧较少[3]。

故此,本研究探讨不同剂量的黄体酮胶囊,对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患者性激素水平及月经周期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数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在本院收治的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患者60 例。纳入标准:符合无排卵型月经不调诊断标准[4];年龄≥18 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 1 m内使用过其他激素类药物;患有恶性肿瘤;伴有内分泌相关疾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 例。对照组年龄28~50 岁,平均36.58±5.22 岁;病程5~24 m,平均9.73±2.79 m。观察组年龄30~49 岁,平均35.93±5.72 岁;病程6~24 m,平均9.21±2.63 m。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黄体酮胶囊(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41902,规格:50 mg)治疗,对照组口服黄体酮胶囊,1 次·d-1,1 次100 mg,观察组口服黄体酮胶囊,2 次·d-1,200 mg·次-1。两组均连续服药两周,治疗期间禁止坐浴及性生活。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观察

治疗两周后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参照文献将疗效标准分为3 个级别[5]。显效:患者月经量恢复正常且影像检查的子宫内膜厚度正常;有效:患者仍有出血,但出血量在正常范围且影像检查的子宫内膜厚度减少;无效:未明显恢复甚至加重。

1.3.2 康复指标记录检测

记录并比较治疗前、治疗两周后患者的月经周期,通过使用美国GE 公司生产的型号为voluson E8的阴道彩超仪记录子宫内膜厚度,采用月经失血图评估两组患者阴道流血量,阴道流血持续时间以月经卡评分评估。

1.3.3 性激素水平检测

治疗前、治疗两周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离心机离心后分离出上清液,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内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

1.3.4 不良反应情况记录

记录并统计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乳房胀痛以及腹痛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D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α=0.05。P<0.05 为差异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连续用药2 w 后做疗效对比,对照组患者总有效96.67%,观察组患者总有效90.00%,两组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总例数=30)

2.2 两组康复指标

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周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周期均降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流血量评分、阴道流血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指标比较(±SD,n=30)

表2 两组康复指标比较(±SD,n=30)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2.3 两组治疗后性激素水平

治疗2 w 后,两组LH、E2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SH 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性激素水平比较(±SD,n=30)

表3 两组治疗后性激素水平比较(±SD,n=30)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4 两组不良反应

连续治疗两2 w 后,对照组仅有1 例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观察组2 例出现恶心呕吐、4 例出现头晕、1 例乳房胀痛、1 例腹痛,总发生率为26.6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

3 讨论

无排卵型月经失调发病机制还未明确,但已有研究证实其与精神压力、卵巢排卵功能等因素有关,可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影响子宫内膜螺旋动脉发育生长,进而发生激素分泌紊乱、卵巢功能障碍[6,7]。如不及时治疗,可带来不孕、闭经等严重后果[8]。由于目前黄体酮药物剂量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本研究探讨黄体酮剂量对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患者性激素水平及月经周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康复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LH、E2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观察组。黄体酮可修复子宫内膜,抑制其过度增生,促进经期后子宫粘膜内腺体的生长,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从而控制经期经血量,保护子宫内膜[9]。大剂量黄体酮治疗时,通过下丘脑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和排卵,短时间内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及恢复,纠正月经失调,但由于患者子宫内膜稳定性较差,因此对于性激素水平方面的影响差异不显著[10]。但对于黄体酮引起的不良反应,高剂量的黄体酮会增加患者的身体负担,安全性相对较差。综上所述,基于低剂量黄体酮胶囊的安全性优势,对接受黄体酮胶囊治疗的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患者,应优先选择低剂量黄体酮胶囊治疗。

猜你喜欢
月经不调黄体酮性激素
肺动脉高压与性激素相关性研究进展
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应用黄体酮治疗的疗效观察
为什么要做性激素检查
月经不调需养生
月经不调 问题知多少
你以为的月经不调,其实是异常子宫出血
为什么要做性激素检查
浅述任督冲与月经不调的相关性
黄体酮调月经需连用三个月
慢性焦虑刺激对成年雌性大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