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成就和主要经验*

2024-04-13 06:48王春玺张新云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斗争党中央领域

王春玺 张新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91)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斗争精神,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理论成果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从实践上看,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也积累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丰富经验。

一、斗争精神的时代内涵与新时代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斗争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还阐述了发扬斗争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战略地位,并对新时代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如何发扬斗争精神提出明确要求。

(一)斗争精神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存在于所有事物之中,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毛泽东曾指出,“资产阶级政治家说:’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一点不错”。[1](P524)中国共产党人所讲的斗争,就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斗争的内涵,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读。新时代党强调的斗争已不是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也不是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群众斗争,而是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的斗争形式。“斗争”的内涵不仅包括阶级斗争和狭义的政治革命,也包括广泛的社会革命以及自我革命。[2]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斗争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他认为,斗争精神体现为“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3](P224)“无私者无畏,无畏者才能担当、能斗争”。[4]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新时代斗争精神体现为“革命加拼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敢闯敢干的勇气。[5]可见,新时代斗争精神更强调积极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行动态度。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并不意味着鼓励暴力、冲突或敌对行为,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斗争观。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斗争精神的再次重申凸显了其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在习近平同志主持下起草的,在进行讨论时,习近平同志坚持一定要把“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伟大斗争”的完整表述)写入报告。[6]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伟大斗争在“四个伟大”中的战略定位。伟大斗争排在“四个伟大”的第一位,它是统揽“四个伟大”的前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敢于斗争”作为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还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作为“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7](P69)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党提出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等“三个务必”的要求,[8](P1)这就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之治”的独特密码。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大党面临的六个“独有难题”,其中就包括“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这一独有难题体现为,“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担当作为”。[9](P353)中国共产党能否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不仅关系到党能否长期执政,也关系到能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总之,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经验”到“三个务必”再到“大党独有难题”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斗争精神提高到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

(二)新时代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党的十八大以后,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要从战略高度重提革命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斗争精神?

从理论上来看,发扬斗争精神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挥历史主动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斗争是“在客观规律指导下人的能动性的高度发挥”。[10]敢于斗争正是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展现,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掌握斗争与发展主动权的典型体现。“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11]2022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2]

从实践上看,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应对国内外重大风险与重大挑战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行伟大斗争是“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需要。[13](P15)从国际层面来看,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抵御国际环境中的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挑战的需要。当今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动摇”,美国某些政客视中国为“美国最严峻的战略竞争对手”,联合其盟友对中国进行一系列的遏制、围堵和打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其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4](P17)

从国内来看,发扬斗争精神是解决社会革命领域和党的自我革命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和难题的需要。一方面,在社会革命领域,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就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要求我们进行伟大斗争,保持斗争精神。[3](P224)“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15]另一方面,在党的自我革命领域,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将长期存在,“四大危险”将长期存在。[8](P64)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斗争意识弱化、斗争意志丧失、斗争精神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行为,也需要通过发扬斗争精神来克服。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取得的实践成就是全方位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进行了全面总结。我们主要聚焦党的自我革命领域、伟大社会革命领域、国防外交领域等三大领域取得的斗争成就。

(一)在自我革命领域发扬斗争精神,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非凡成就

1.经过坚决斗争,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得到加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敢于斗争与自我革命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斗争是自我革命的实践形式,敢于善于斗争方能彻底自我革命”。[16]换言之,没有斗争精神就不可能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治党举措,彰显了斗争手段的运用。[17]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非凡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我们重点讲其中三个方面的成就。

首先,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机制不断形成和发展,“两个维护”“两个确立”深入人心。党中央通过一套党的自我革命的“组合拳”,与党内存在的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以及“七个有之”等问题进行了坚决斗争,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危害党的团结统一的重大政治隐患。党中央为加强党的领导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维护”“两个确立”。

其次,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18](P5)反腐败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任务,也是一场重大的政治斗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坚持标本兼治,“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8](P13-P14)

最后,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与“四风”问题以及各种歪风邪气作坚决的斗争,“狠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7](P30)狠刹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不正之风;狠刹任人唯亲等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8](P14)

2.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斗争实践的历练和完善激励机制,党员领导干部历史主动精神和斗争精神得到强化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已经成为全党共识,党员领导干部的斗争精神得到显著增强。

其次,领导干部的斗争意志、斗争精神在政治历练和重大斗争中得到磨砺和提高。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20](P227)这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斗争精神强弱的重要标准。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也是领导干部斗争精神的重要体现。

最后,通过选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解决了领导干部发扬斗争精神的后顾之忧。一是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风向标,将敢于斗争、敢于担当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202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注重选拔具有顽强斗争精神、过硬斗争本领、经受重大斗争考验的干部,坚决不用在斗争面前明哲保身、爱惜羽毛、左右摇摆、骑墙观望的人”。[21]二是不断完善问责的容错纠错机制,宽容领导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2018年5月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提出,坚持“三个区分开”,将激发党员干部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作为问责的重要目标。

(二)在伟大社会革命中发扬斗争精神,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关于伟大社会革命领域的斗争成就,我们聚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领域的斗争成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成就、生态文明领域的斗争成就。

1.在经济领域发扬斗争精神,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大攻坚战之一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类发展史就是与贫困不懈斗争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贫困治理难度超乎想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将斗争精神融入反贫困的全过程,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8](P7-P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领导干部发扬斗争精神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着国内外复杂的情况,中国共产党人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在2021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8](P8)

2.在生态文明领域发扬斗争精神,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2]党中央开展了三大攻坚战之一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多措并举,以最坚定的立场同破坏生态的现象做斗争。一方面,健全法治,向破坏环境问题的行为宣战。党中央加速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法律法规的确立和执行,将生态理念转化为法律制度,利用法律的约束力对全社会群体进行管理,建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以严肃问责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严格标准,加大同破坏环境问题斗争的力度。我国通过了最严格的污染防治标准,彻查、封停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帮助一部分企业完成了产业升级。

需要说明的是,装试序列默认为两次,若两次装试仍不能合格交付,则认为需进行第三次装试,这时在图1的装配流程中增加一次装试序列,在计算相关进度时需将新增的装试序列考虑在内,以此类推。

3.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把弘扬主旋律和舆论斗争结合起来,敢于亮剑,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由于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8](P10)如今从政府、高校、各类企业乃至基层社区,马克思主义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氛围蔚然成风。[23]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发扬斗争精神,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绝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24](P55-P58)在党管新媒体阵地和人员的体制下,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各类网络平台均被纳入许可管理范畴,依法管网治网,网络环境更加晴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25](P176)党中央审时度势,敢于主动出击,坚持不懈地同国际敌对势力进行舆论斗争,中国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

(三)在国防外交领域发扬斗争精神,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申了斗争精神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外交领域的斗争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1.通过坚决斗争,坚定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主权问题,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围绕涉台、涉港、涉疆等具体事务与境外分裂势力展开外交斗争,取得了丰硕的战绩。第一,旗帜鲜明地与分裂行径做斗争。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旗,坚持中国全国各地、各族人民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与分裂行径做斗争。第二,上下齐心,开展反渗透斗争。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我国边疆地区的反渗透工作,并展开了长久的斗争。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为反对境外渗透势力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2019年,香港遭遇了回归以来最严峻的局面,千钧一发之时,党中央审时度势、决策果断,依照宪法和国家安全法的原则制定实施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同境外分裂势力展开坚决斗争,促使香港实现了由乱到治、从治到兴的重大转变。此外,还与“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开展坚决斗争,进一步掌握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主动。[8](P12)

2.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做坚决斗争,维护了世界和平稳定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中国坚持以和平、发展、公正、合理为核心原则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决与一切形式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做斗争,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外交领域,中国式现代化用和平发展的正道替代西方“殖民掠夺”的老路和“国强必霸”的邪路。中国倡导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以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应对新时代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26]在经济领域,中国坚决与排挤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利益集团做斗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面对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保护主义盛行,反全球化、单边主义呼声高涨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提出并推动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和“一带一路”的落实,旨在加强中亚、欧亚、非洲等地区的经济合作,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激发世界经济的活力。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基本经验

(一)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发挥斗争主体的历史主动性,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敢于斗争是“历史主动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27]2022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4]同年3月,他再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12]这些不仅是领导干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判断其是否敢于斗争的重要标准。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为鲜明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的中国共产党,是发扬斗争精神的主体。这一主体主要包括党中央和各级党员干部。

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发扬斗争精神的根本保证。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央政治局成员在发扬斗争精神方面做全党表率,“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28](P190)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才“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7](P27)

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斗争主体中的“关键主体”,提高其主动斗争的意识,增强其斗争精神。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20](P228)他不仅对各级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提出了发扬斗争精神的要求,还对全体党员提出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要求。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衡量党员干部有没有斗争精神、是不是敢于担当的标准,那就是“要看面对大是大非敢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不敢坚决斗争”。[20](P542)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8](P66-P67)这为我们培养一支敢于斗争的干部队伍确立了正确方向和评价标准。

(二)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持斗争目的的正义性,合作、共赢、发展才是目的

新时代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为了实现正义目的而斗争。斗争本身不是目的,斗争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20](P542)新时代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目的就是要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这才是正义的斗争。

从党的百年奋斗史可以看出,尽管各个历史阶段的国情不同、斗争形式不同,但是斗争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就是与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做斗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崇高历史使命。

斗争本身不是目的,合作、共赢、发展才是目的。毛泽东曾警告全党,“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29](P745)在斗争过程中,我们既摒弃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斗争形式,也坚决反对无原则、无底线、不担当的“好人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的各种斗争之所以井然有序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坚持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一方面,由于加强了与弱化、虚化党的领导的行为的斗争,加强了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党在组织上、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另一方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摒弃了西方的零和思维,坚持用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谋求合作、争取共赢。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和合作的关系上能够把握分寸、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大潮和现实情况,能充分发扬斗争精神的作用。

(三)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持斗争的方向性,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科学指引

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斗争的“大方向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20](P226)正确的政治方向主要包括党的政治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对“五个凡是”“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20](P226)总之,无论是针对与危害国家安全方面的“五个凡是”的斗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五大领域的斗争(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是党的自我革命,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和斗争精神,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党之所以能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28](P67)

(四)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持斗争的策略性,掌握正确的斗争方法和艺术

发扬斗争精神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关系。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斗争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在当前,要重点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伟大斗争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从严治党也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全面从严治党既要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健全全面从严体系,又要“牵牛鼻子”——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尤其是加强对一把手这一“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的权力制约与监督,进而带动整个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更好运转。

发扬斗争精神要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策略原理的根本法则。“在原则问题上寸土不让,在策略上灵活机动”。[20](P227)所谓原则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以及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民族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灵活性,就是要审时度势,把握时、度、效果。

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处理好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关系。敢于斗争体现为一种精神,善于斗争体现为一种策略和艺术。仅仅敢于斗争是不够的,还必须善于斗争。斗争是一门艺术,在千变万化的斗争实践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机动灵活地解决不同领域的斗争问题。针对不同的斗争对象选择不同的斗争方式、采取不同的斗争方法。对于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就要采用你死我活的斗争,对于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领域的斗争也是不可调和的;对于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斗争要根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特点,不能陷入“争勇斗狠”的形而上学的窠臼之中,而是要做到“有理有节”地开展斗争。

发扬斗争精神必须把握好斗争和团结的关系,“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关系,调到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20](P227)以国家交往为例,我们主张以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应对新时代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26]

猜你喜欢
斗争党中央领域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领域·对峙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关键抉择
——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向党中央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