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2024-04-14 02:08刘语欣陈丽凝林娜
知识文库 2024年4期
关键词:乡土劳动传统

刘语欣 陈丽凝 林娜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对劳动教育做了新的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推进乡村小学劳动教育是落实我国劳动教育再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然而我国乡村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定位不准确、乡土文化资源闲置、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流失、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模式单一等。新时代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可以从重塑劳动观念、“扎根”乡土资源、焕活传统文化、链接新兴科技等几个方面寻求突破。新时代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应该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寻求对策,找到突破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需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坚定文化自信的社会共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需要被弘扬,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将“文化自信”与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相结合,共同探索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这对于弘扬文化自信和振兴乡村教育均有其积极意义。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现阶段,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别。扎根“乡土”,因地制宜,焕活传统文化,链接新兴科技,探寻乡村劳动教育发展新路径,是新时代发展乡村劳动教育的可行道路。

1 我国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

1.1 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

近几年来,国家对劳动教育格外重视。《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文件相继印发,体现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以及全国少工委联合发文——《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该意见对劳动教育应明确的主要目标、坚持的基本原则、需要重点把握的关键环节以及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等四大方面作出阐释,为当时的乡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思路,使其能够在大方向正确的基础上继续摸索“乡村式”劳动教育的出路。

2018年9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新的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助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课程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旨在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该课程主要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这一文件为新时代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综上所述,国家重视劳动教育,将其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肯定其在教育人、培养人方面的突出价值。国家先后出臺多个相关文件,至上而下地指导劳动教育,旨在推动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取得显著发展。

1.2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是衡量一门课程是否有效实施的最基本前提,只有明确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才能准确把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设计的整体方向。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侧重于劳动技能与劳动价值观两大方面。乡村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必要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生存所需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除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的目标外,价值观意识形态层面的目标也备受关注。

2022年新一轮课程标准颁布,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在中小学学生课表中。以往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大多数情况下日常开展是夹杂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或是依托一些课程活动来进行的。新形势下,乡村小学就应该依据新的课程标准设置明确的劳动课程目标,改变原本流于形式化、没有充分组织、没有科学指导的劳动教育现状。

目前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乡村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结构并不完整清晰,其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反思等环节都不够完善。乡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也较为简单,且多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生产劳动次之,服务性劳动较少,甚至部分落后地区根本没有设置服务性劳动课程。不论各个乡村学校以什么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其主要内容都是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各个学段之间也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学生参与的日常生活劳动则主要分为校园劳动与家务劳动两大部分内容。

总之,乡村小学在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及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与短板。这些问题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去设计完善乡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助推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发展。

2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困境分析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境,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从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出发,其发展困境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定位不准确

劳动教育虽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千百年来人们对劳动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导致乡村小学教师、家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不准确。劳动教育中劳动与教育的思想定位偏差存在已久,而导致这种思想定位偏差的原因在于工具理性主导下对“劳动”和“教育”的理解分离。“劳动”和“教育”本应在“劳动教育”中相辅相成,“劳动”为“教育”服务,“教育”才是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宗旨和原则。

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是为了自我实现、自我确证、自我发展与完善,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劳动教育以“劳动”的形式展开,落脚于“教育”。但乡村小学的教师通常只关注到“劳动教育”中的“劳动”,而忽视了“教育”,甚至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劳动教育被等同于务工和劳作,这显然与劳动教育的本质相偏离。在乡村劳动教育中,“劳动”与“教育”的定位不准。

2.2 乡土文化资源闲置

中国已迈入了4.0工业时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外来务工人口,乡村生活方式也逐渐朝城市化方向发展,大量的传统乡土文化资源在现代化冲击下被闲置。

每个乡村都有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并不是一个被矮化的词,而是以村落空间为基本依托所形成的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建立在村落历史记忆、精神文化、生产生活之上的文化综合体。乡土文化承载了文化的民间形式和地方文化特色,是对村落历史的传承记忆,但由于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乡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多,乡土文化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局面。地方农作物的播种时间、祖辈传承下来的乡土劳动精神、带有地方特色的耕种技术、带有乡土色彩的民歌和山歌、当地村落中的英雄人物事迹等乡土文化被忽视,当地特色民俗、方言、节日和时令以及村落中的家训族规、乡规民约等乡土文化资源被闲置。同时,存在于乡土的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价值逐渐被人们忘记,在历史的剥蚀下淡化了本土的色彩。这些带有本土色彩的乡土文化资源在城市化的冲击下被闲置,劳动教育的“乡土文化”素材逐渐减少,乡村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逐渐变弱,这对劳动教育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3 乡村传统文化流失严重

乡村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与自然的相互碰撞,蕴含着先辈的智慧,但在城市化的冲击下,不少有关劳动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流失的局面。

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业生产劳动是推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文、自然与祖辈的农耕智慧,这与劳动教育所要传达的劳动精神一致。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被替代,例如传统的播种、浇灌、除虫技术被现代化机器所替代等。这在适应了劳动生产需要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传统农耕技术的轻视。同时,传统文化也在新型娱乐活动的冲击下严重流失,例如捏泥人、吹糖人等传统手艺,重阳节登高远眺等传统习俗,活字印刷、扎染、纺织、漂漆、陶瓷等传统工艺技术,农历算法和干支纪年法等传统计算方法。在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的情况下,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缺乏了用于介绍“劳动文化”的素材,难以使学生产生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4 乡村劳动教育实践模式单一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缺乏劳动教育专职教师、教育素材、实践活动和实践场地,乡村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着实践模式单一的困境。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缺乏专门的老师,以日常生活劳动为教育实践模式,形式单一,内容乏味,缺少对学生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模式单一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首先,在内容方面,教师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知识,常常使教学“课本化”,即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也依旧脱离不了课本的内容;其次,在形式方面,乡村小学缺乏专门的实践场地进行劳动教育,教师在非劳动教育实践场地进行生硬地教学,易使小学生轻视这门课程;再次,乡村小学实践内容传统单一,大多以值日等日常劳动为主,没有讲座、交流会等形式,更没有利用科技资源进行形式的创新,使得乡村小学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依旧枯燥;最后,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诉求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这就导致乡村小学学生的劳动需要没有被满足,其劳动能力没有提升。在缺乏上述要素的情况下,乡村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着实践模式单一的问题,这是影响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困境之一。

3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内外探寻的发展路径

3.1 重塑劳动观念,赋予乡村劳动教育新价值

新时期“劳动教育”成为当下的教育热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已经无法适用于现阶段的教育发展。面对如此局势,乡村小学的学生和家长要重新塑造劳动观念,更要响应我国文化自信的号召,赋予劳动新价值。

在意识形态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劳动讲座、播放与劳动相关的视频、安排劳动分享交流会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乡村小学的学生和家长科普劳动教育知识,普及劳动教育思想。通过大力宣传播放劳动教育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电视剧以及文娱综艺等视频素材的方式,这有利于乡村小学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不断地陶冶乡村小学学生的道德情操,让乡村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在影片中学习劳动模范的优秀事迹和劳动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锤炼劳动意志,养成劳动习惯。如今的劳动不同于古代男耕女织的原始形式,结合互联网打造全新的数字劳动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乡村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也应该与时俱进,主动积极地去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3.2 盘活乡土资源,激发乡村劳动教育内容创新

乡村是天然的劳动场所,到如今依旧保存着许多原始的劳作工具,例如灌溉机具水车、加工器具石磨等。虽然这些劳作工具已经不再被现代工业所继续使用,但它们依旧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劳动教育应当走进田野里、工厂中,通过劳动溯源、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粮食与土地、水源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形象的、真切的体验,让劳动教育变成具体的行动,而不是一句句空喊的口号。通过原始的劳作,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当中,乡村小学的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劳动的魅力,这对于乡村小学的学生领略劳动的意义与精神,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有着积极意义。

国人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优越的乡土资源,劳动精神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引领。乡村小学校本课程设置也应该结合劳动教育展开。开发与乡村文化共生共赢的劳动课程实践,科普正确使用劳动工具的知识技能,培养稳步提高劳动效率的劳动行为习惯,弘扬伟大的劳动精神与品质以及增强乡村小学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這都将有助于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在农忙时节或者是工厂繁忙期间,乡村学校可以适当调整在校上课时长,采取“边工边学”的方式,让孩子在这段特殊时期内投入到劳动中,在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参与劳动的过程是乡村小学的学生走出校园的第二个课堂,使学生能在其中接受实践性知识的教育,与当代的理论和实践的形成现实对接。

3.3 激活传统文化,助推乡村劳动教育深层发展

激活传统文化,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劳动教育深层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价值。当下我国虽不断采取举措振兴传统文化,但在新兴文化和科技的冲击下,一些中华传统文化习俗正缓缓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端午节赛龙舟,清明节扫墓祭祖,重阳节登高远眺等传统节日里的“劳动文化”不应该被遗忘,也不能被遗忘。“劳动”作为一个载体为节日赋予了各种意义。当提及中秋节时,活动也不应该仅仅只局限于吃月饼、赏月等传统项目,还有南昌的抱高士桥柱、香港的舞火龙、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的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结合人文地理特点以及所倡导的文化自信,乡村小学的学生应当在有限的场地、空间和资源里,尽可能地创造自身劳动价值,通过劳动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和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文化自信。

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使传统习俗与传统工艺进入二次繁荣。文化传统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民族和国家的认同。现阶段,乡村小学的许多学生不了解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相关的传统习俗与传统工艺,例如活字印刷术、扎染、陶瓷。但是,这些传统习俗和工艺都不应该被时代所抛弃,它们都蕴藏着中国人民的无限智慧与宝贵经验。乡村小学的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传统工艺的过程中,通过触摸前人的精神足迹,能够感受到劳动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另外,城市与乡村的劳动教育联合发展,开展劳动研学。乡村学校是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共生的主导者,挖掘乡土地域特色,规划设计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相关课程。社会是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共生的协助者,多领域跨区合作,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让乡村小学的学生带领城市小学的学生体验自然与劳动的原始结合,参观当地的红色基地,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城市小学的学生带领乡村小学的学生感受科技与劳动的奇妙联动,在劳动研学过程中,让劳动实践和文化素养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3.4 链接新兴科技,为乡村劳动教育注入新活力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实现与重塑必须不仅要认识、理解和接触自己的文化,还要吸纳世界上于我有益的文化,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当今社会正处于巨大发展和变革时期,中外文化碰撞,网络社会、网络技术和信息时代所代表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冲击多种文化并行发展,传统的劳动教育早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链接新兴科技,坚定文化自信,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劳动教育相联合,打造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特色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教育者应该让乡村小学的学生尽可能多地参观先进的智能农业基地,体验科技与劳动的完美融合。同时,也可以结合不同劳动的特点,让乡村小学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例如,通过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工厂的生产模式设计出简易的、便捷的小发明和小创造。另外,乡村小学可以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打造双向互动的友好平台。例如,在乡村建造一个超级大棚,每位乡村小学的学生拥有一包太空种子,分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劳动实践田地。在种植的过程中,乡村小学的学生能够在田地里尽情地体验劳动的乐趣和科技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平台,让乡村小学的学生自己当起介绍劳动小发明、小创造,科普自己家乡特色产业的小主播,在直播中探寻自己的职业劳动。通过科技賦能,建立完善的劳动评价体系,确保劳动教育“不走偏”。劳动评价体系强调多方面、多角度全面地评价学生。劳动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和老师评价相结合,主要围绕着劳动时间、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完成情况等展开全方位评价,再利用“劳动算法”,得出每个学生的劳动情况。筑牢文化自信,链接新兴科技,结出新时代文化成果,为乡村劳动教育注入新活力。

4 结语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发展乡村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乡村小学学生树立其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的重要举措。将“文化自信”融入乡村小学劳动教育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也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继承性和开创性。现阶段,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模式不可一味照搬城市,需扎根“乡土”,探索属于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乡土劳动传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乡土中国
老传统当传承
热爱劳动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