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美育教育与非遗保护融合研究

2024-04-14 11:24马璇
知识文库 2024年4期
关键词:岭南民办高校美育

马璇

步入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我国的社会意识与民众心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已成为新时代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主旋律。与此同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成为全球发展的主题,各种文化之间经历了激烈的碰撞与交融,这也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意识正处于初步觉醒的状态,价值观方面也未成熟,极易受到部分思想与文化的影响。在高校舞蹈美育课程中实现教学与非遗舞蹈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非遗舞蹈传承意识,提升审美认知能力,铸牢其民族审美认同感与自豪感,还有助于增强高校师生审美感知自信,进而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传统文化的定义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用来代指一些物质文化,就连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囊括其中,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思维模式,继承和弘扬中华非遗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更是寄托灵魂、激发民族创新的智慧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站在当今的角度来看,我国过去数千年所积淀出的非遗文化,既有可取之处,同时也有我们应该摒弃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可取之处的同时,也要擦亮我们的双眼,抛弃其中落后腐朽的糟粕,将区域非遗文化元素与湾区民办高校美育教育相融合,打造湾区民办高校美育特色品牌,构建多元一体的美育教育。在高等教育课堂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通过非遗进课堂、非遗润课堂、非遗出课堂等方式搭建湾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民办高校美育教育的桥梁,使学生不仅能认识美、欣赏美,更能主动有效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1 美育教育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联系

2017年11月17日,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工作交流会上的总结发言中提出,“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立足点是:科学保护,传承弘扬。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增强传承实践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育已经取代了传统家庭或师徒传承的某些功能,成为传承和弘扬非遗传统文化的新渠道。

而高校的美育教育则可以让非遗传承走进社会、走进校园,面向广大青年学生,激发非遗传承的现代活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将具体的非遗项目与高校自身专业和教学特色相结合,整合与学校有关的非遗资源,注重其相关性,将文化生产、文化学习、文化研究相统一,形成完整的保护、传承、发展机制。非遗内容的融入,有助于丰富学生单一的知识文化结构,通过艺术教育进行美感教育。在美育的基础上,与具体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了解非遗所蕴涵的生活哲学与艺术智慧,让青年一代加入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高校应成为非遗文化和青年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经由艺术教育进行非遗的交流和共享,从而实现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2 美育教育与非遗保护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也涌现出了无数灿烂的文化,其中许许多多优秀的非遗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教师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自己的美育教育中,不仅可以培育学生的审美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国家的文化输出,能够让我们国家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扬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中。

2.1 有助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确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证明我们族群身份的重要途径,通过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语言、服装、建筑、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够明确地区分出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才能够让我们清晰认识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出发的问题。而我国种类繁多、不胜枚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来源于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与文化。以岭南地区的非遗文化为例,当地舞蹈种类丰富,诞生了许多岭南特色的非遗舞蹈,因此,将非遗舞蹈元素融入民办高校学生的美育教育中有助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确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

2.2 有助于对学生的塑造

美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应当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心理定力。通过对优秀非遗舞蹈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从数千年的沉淀中学到很多优秀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与正确三观的培养。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从传统非遗文化的学习中提高自身舞蹈功底,更好地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为我们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无论何时,文化自信都是国家强大、民族繁荣与个人幸福的基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而岭南地区优秀的非遗舞蹈文化不仅是当地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帮助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非遗文化中的部分内容本身就极具趣味性,无论是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又抑或是人物形象、历史故事,都可以在提高学生文化积累的同时,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非遗舞蹈文化中还有许多诗词歌赋与警世名言,通过将这些内容与美育教育的教学相结合,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对非遗知识的学习与保护过程中。

2.4 有利于促进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支非遗舞蹈的形成,都经历了千锤百炼的打磨,是在漫长的时间当中不断传承并演变而来的,每一个细节之处都凝聚了前人的智慧,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先辈的代代相传才最终成型,具有十分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非遗舞蹈文化都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困境,甚至有部分非遗舞蹈已经从我们的生活当中消失。以岭南地区的特色非遗舞蹈文化为例,本地区大多数非遗舞蹈文化尚处于师徒传承或老一辈传承的过程,如果出现下一代不愿学习的现象,就会导致这种非遗舞蹈文化失传。再加上拉丁舞、探戈舞等外国舞的冲击,更使得本地的非遗舞蹈文化传承雪上加霜,进而導致非遗舞蹈文化的受众面进一步缩小,流行文化抢占了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通过将地区特色非遗舞蹈文化与民办高校美育教育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非遗舞蹈文化的受众人数,也会有更多学生自发地投入到非遗舞蹈的学习当中,进而达到促进非遗舞蹈文化传承的根本目标。

2.5 增加民办高校美育教育的厚重性

结合当前阶段我国民办高校美育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美育教育缺乏一定的教育资源,厚重性不足,不能满足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强化学生审美素质的根本需要。通过将非遗舞蹈文化引入到民办高校美育教育当中,不仅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特征,丰富民办高校美育教育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需要,还进一步实现了传统非遗舞蹈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堪称一举三得。由此可见,岭南特色非遗舞蹈与高校美育活动结合是两者更好发展的现实选择。

3 非遗保护融入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美育类课程课时较少

许多民办学校的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他们只是一味地强调学好课堂知识对学生未来的意义,并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将教材上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却忽视了非遗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相对于高数、英语、语文等基础学科来说,民办高校的舞蹈类课时也较少,这样不仅影响对学生美育的塑造,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2 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不足

要想从根本上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将非遗传承融入学生的美育教育过程中,首要条件就是学生在非遗文化方面拥有充足的积累,这样才能更好地将非遗文化渗透到教师的美育教育过程当中。但结合当前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积累不足的情况,而由于学生积累不足的原因,导致了他们很难真正意义上理解教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所传达的非遗文化知识,从而对教师开展的课程效率产生了影响。

3.3 教师无法做好非遗保护与美感教育之间的融合

尽管有一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已经认识到传统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但由于他们本人能力水平有限,对传统非遗舞蹈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深刻,自身的教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了他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无法很好地将非遗舞蹈与美育教育进行结合,而有些教师尽管能够理解二者的关系,却无法将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最终出现的结果就是非遗舞蹈保护与实际舞蹈美育教学之间存在分离,受这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相对较低,最终导致学生的审美观念出现了问题。

3.4 非遗舞蹈面临的现实困境

岭南作为一个聚集了众多民族,传承了众多文化的地区,在漫长的发展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非遗舞蹈,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之一。相关数据显示,岭南现存的传统舞蹈多达450多种,因岭南地区文化氛围浓厚,传统民间舞蹈也处在一个相对活跃的生存环境中,但是对于非遗舞蹈来说,其更多时候仅以一种“活态”形式存在,且由于保护机制相对不足,导致许多优秀的非遗舞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最终消失在文化传承当中。由于这些非遗舞蹈表演形式多为群体性,其传承和展示也需要群体性的支持和参与。如果非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单靠民间的一些老艺人,其发展面和受众会越来越小。此外,由于传统非遗文化的性质,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非遗舞蹈在传承与发展中更侧重言传身教。对于岭南非遗舞蹈而言很多艺术修养高、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数量越来越少,这些因素也是导致非遗舞蹈保护和传承面临重重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将非遗舞蹈与高校美育活动结合起来,无疑是非遗舞蹈得以传承和弘扬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岭南非遗舞蹈与美育结合仍存在诸多限制,在此因素影响下,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和舞蹈传承激情不高,只有切实解决了非遗舞蹈所面临的困境,才能更好地促进非遗舞蹈与民办高校美育教育的进一步融合,最终达到双赢的目标。

4 非遗文化与美育教育的融合研究

4.1 巧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引入现代的数字信息技术,充分发掘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利用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做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站在民办高校美育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应当在进行课程讲解与内容分析的同时,利用非遗舞蹈文化对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丰富,岭南地区的非遗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了杯花舞、英歌舞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舞蹈,岭南作为非遗舞蹈的重要区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种类就有25余种之多,教师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就可以将这些舞蹈内容轻松渗透到自己的课堂舞蹈过程当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充分保证教师的教学效率。

4.2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教师应当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多鼓励学生接触并了解一些非遗舞蹈文化,从而达到增加学生积累的目的。非遗舞蹈文化作为岭南地区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民族精神息息相关,特别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更容易从网络上接收到许多复杂的信息,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民辦高校的学生大多对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刻,很难沉下心来投入到对优秀非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促使学生在接触中体会到部分非遗舞蹈文化的魅力与风采,并在课堂上对自己认知到的心得体会进行分享。同时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经典的非遗传承,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培育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又做到了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使学生对美育与非遗文化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美育教育与非遗保护的有效融合。

4.3 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更好地实现美育教育与非遗保护的有效融合,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掌握非遗文化与美感教育融合过程中的教学技巧,提高教师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够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胸有成竹。此外,教师还应当认真学习教育专家所总结的相关知识,在与教育专家的沟通和交流中完成智慧的碰撞,并经常性地参加一些相关的专业教育讲座,用专业知识来引领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在非遗文化方面的积累与进行美育教育教学设计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4.4 结合生活日常,开展专题活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能够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展非遗保护专题活动,以此来促进非遗保护与美育教育的有效融合。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在学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浓郁的非遗文化氛围,组织学生群体拜访本地的非遗传承家族,近距离接触与学习非遗。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定期请一些当地的非遗代表人物讲课,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应用非遗相关元素。此外,处于当前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學习能力。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教学后,组织一次“岭南传统非遗舞蹈文化”的知识竞赛掀起岭南非遗舞蹈文化学习热,促进学生对非遗舞蹈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通过人人参与、小组合作自主拟定知识竞赛的题目,题型为选择、填空与现场表演,这样学生可以从准备过程开始,再到最后的表演环节,一步步加强对岭南地区非遗舞蹈文化的学习,积淀自身非遗文化知识。教师通过专项竞赛的开展,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实现非遗保护与美育教育的有效融合。

4.5 主动寻求与文化部门的合作

作为岭南地区文化行业的主导者,当地文化部门肩负着非遗文化的保护职能,是非遗舞蹈的宣传与保护的重要机构,也拥有着一系列的权力,能够为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便利。民办高校应主动寻求与文化部门进行合作,进一步提高非遗舞蹈传承和发展的专业性与规模性。在实际操作中,文化部门可对岭南地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进行统计与整合,并作为桥梁建立起高校教师和民间非遗舞蹈传承人之间的联系,提炼适合在高校美育活动中进行传播的非遗舞蹈种类,实现非遗舞蹈与高校美育的有效融合,以达到提高岭南非遗舞蹈的传播介质和效率,如此才能确保其长期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文化部门还可居中联系,加强非遗舞蹈文化与民办高校的互动,真正实现非遗文化入校园的根本目标。除此以外,民办高校还可以与文化部门合作,通过举办非遗舞蹈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扩大高校非遗舞蹈会场展示的影响力,增强宣传效果,不断拓宽非遗舞蹈的受众面、增加非遗舞蹈传承的受众人数。

4.6 征求学生意见,做好教学设计

要实现非遗舞蹈文化传承与民办高校美育教育的完美融合,教学设计也是一大重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征求学生的意见,掌握不同学生对于本地非遗舞蹈文化的了解程度与对美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看法,并以学生的意见为基础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不仅能给学生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所完成的教学设计也更具针对性,能够更好地实现美育教育与非遗舞蹈传承的有效融合。在完成教学设计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结合教学效果来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针对性地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有效应用,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非遗舞蹈保护与民办高校美育传承相结合的目标。

5 结语

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学习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岭南地区具有源远流长的各种非遗舞蹈文化,通过在美育教育中融入非遗舞蹈文化的相关内容。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本地区非遗舞蹈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三观。此外,学生也可以在学习传统非遗舞蹈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与舞蹈水平,进而成长为能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岭南民办高校美育
忆岭南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