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润泽,趣玩成长

2024-04-14 13:34王坤
知识文库 2024年4期
关键词:淮扬食育竹笋

王坤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强调:“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营造学习生活的空间。”淮扬美食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不仅具有传承千年的美食文化,而且其中蕴含的因材施艺、追求本位、制作精细的学习生活理念更是开展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最佳注脚。本文便通过分析淮扬美食文化的食育价值为起点,论述当前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并基于“食育润泽”园本教学思想,从鲜活教学内容、盘活教学资源、激活生活体验几个方面入手,对构建动态化的园本食育课程的实施路径进行探讨,希望让幼儿在食育课程中获得食知、食趣、食操、食礼等食育知识,助力幼儿动手能力、鉴赏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食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越早抓起成效越显著,因此我国幼儿教育相关指导思想中有很多涉及食育教育的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便强调,“3~6岁是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应给予恰当的养成教育,培养好的饮食习惯。”由此可见,每位教师应当把握幼儿饮食习惯养成的黄金节点,结合本土饮食文化为幼儿提供形象生动的食育课程,不断丰富幼儿的饮食、生活经验,进而推动食育教育的持续、长效发展,以此推进幼儿食育素养的不断提升。

1 审议——资源利用,传扬文化,开发食育课程的重要价值

1.1 巧用本土资源,打造特色课程

幼儿园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因此其所具备的本土资源天差地别。《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的观点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独具特色的本土教育资源不仅是良好育人环境构建的基础,同时与众不同的本土教育资源对于促进幼儿个性成长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不同地区的幼儿从小便生长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此时若采用陌生的教育资源开展食育课程,不仅会造成本土美食文化资源的浪费,同时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激发幼儿对于美食课程的反感之情。因此,每位教师应当善于利用不同地区独特的教育资源,将各地的美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中,赋予幼儿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特点的地域特色,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食育模式。本文同样是基于上述原因,选择本土历史悠久、老少咸宜的淮扬美食作为本园开展食育课程的工具,为幼儿打造特色食育课程,助力幼儿食育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与成长。

1.2 珍惜劳动成果,避免食品浪费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活水平日益提升,越来越多铺张浪费、挥霍无度的饮食行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是越来越多人缺乏接触种植行业的机会,难以理解农民种植粮食的艰辛之处,同时也暴露出当前社会环境中食育教育缺失,很多人缺乏正确的饮食观与生产观。当前许多幼儿从小便受到父母的溺爱,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于珍惜广大农民的劳动成果、节约粮食缺乏正确的认知。面向新时代幼儿开展富有本土特色的食育课程,便是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勤俭节约榜样的最佳渠道,能够让尚处于懵懂时期的幼儿走进种植活动、了解粮食生产的艰辛过程,逐渐认识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生活理念,从小便树立起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3 弘扬美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

将本土文化融合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之中,其目的在于通过组织教育活动向幼儿传递具有深厚民族特色与地域差异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幼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人与发扬者。淮扬美食文化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历经数千年传承演变逐渐形成口味清鲜平和、咸甜浓淡适中、南北皆宜的特色美食,不但深受自古以来淮扬人民的喜爱与青睐,更符合新时代中国营养学会所倡导的健康饮食的理念。由此可见,将淮扬美食文化融入幼儿食育课程中,不仅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引导幼儿健康茁壮成长的最佳渠道。幼儿园在对食育课程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强调淮扬美食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應用,挑选合适的美食文化素材与食育课程进行融合,培养幼儿对于淮扬美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2 论述——故步自封,理念落后,食育课程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观探设”,教师素养较弱,难以有效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想给孩子半杯水,教师就必须要有一杯水。”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对学习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通过对教师开展食育课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一部分幼儿教师在基于淮扬美食文化开展食育教学时,表现出了明显的缺乏传统美食文化认知与学习的问题。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授课前没能搜索有关淮扬美食文化的专业文献资料,没能抽出时间钻研本地富有特色的美食文化与饮食习俗。自身的知识点薄弱导致专业素养较差,因此难以为广大幼儿设计优质的食育课程,对于幼儿的各种问题也难以进行有效指导。

2.2 “论析表”,教学方法陈旧,幼儿兴趣不强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适时开展淮扬美食文化食育教学极为重要的。但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许多幼儿园依托淮扬美食文化所开展的食育课程形式较单一,一些教师并未细致分析本班级幼儿的兴趣,只是照本宣科开展日常教学,忽略了对幼儿进行美食文化知识培养与熏陶、教学方式欠佳,导致大部分幼儿参与淮扬美食文化食育课程的热情不高,食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教师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在无形中也浪费了教师及幼儿的宝贵时间。

2.3 “源索引”,忽略家园共育,家长参与较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家长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合作者、支持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广大家长朋友的作用,双方积极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然而在实际开展食育课程时,一部分教师容易忽略家长在食育课程中的作用,所设置的淮扬美食文化食育课程活动主要参与对象是教师、幼儿,大部分家长都未能收到园区、班级的邀请函,家长只能从幼儿口中听到关于食育课程的些许信息,家长本就是淮扬美食文化的践行者与推广者,缺乏家长的合作与支持必然导致食育课程难以发挥最佳育人效果。

3 实践——融合生活,资源拓展,食育課程实施策略的初探

3.1 鲜活课程:生活—兴趣—内容

饮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饮食文化同样深深地根植于生活当中。因此,在以淮扬美食文化为主题开发幼儿食育课程时,首先应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元素,并结合幼儿的兴趣喜好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提炼相关主题,用鲜活有趣的内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持续探索的热情,循序渐进地实现食育课程的教育目标。

例如,春笋是淮扬美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我们给幼儿做了腊肉炒竹笋。幼儿都很喜欢这道菜,吃完后还聚在一起谈论起竹笋。有的说竹笋吃起来鲜嫩、清甜,回家让妈妈也做;有的说,和奶奶一起去菜市场的时候见到过竹笋,白白胖胖的可有趣了……看到幼儿对竹笋很感兴趣,我们萌生了以竹笋为主要元素构建淮扬美食文化主题食育课程的想法。随后,我们借助自制的动画短片为幼儿讲解了竹笋的营养价值,介绍淮扬地区美食文化与春笋的不解之缘,并告诉幼儿多吃蔬菜、吃多种蔬菜的好处。同时借助动画短片中生动、可爱的竹笋形象及与竹笋有关的有趣的小知识,激发起幼儿对淮扬竹笋美食进行深入探索的兴趣。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营养知识,提高幼儿均衡膳食的意识及饮食的兴趣,还可以激发起幼儿对淮扬竹笋美食进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为后续食育课程的推进做好铺垫。

3.2 盘活资源:实践—探索—经验

实践是丰富体验、收获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参与食材的搜寻、采摘、选取等生活实践活动,幼儿可以收获丰富的耕种及营养知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自主探索粮食的生长规律、认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逐步形成热爱生命、珍惜粮食等美好情感。

例如,在为幼儿讲解竹笋的营养价值及淮扬竹笋美食种类后,有幼儿提出了自己动手用竹笋做美食的想法。用竹笋制作美食的前提是寻找到足够数量的竹笋,于是我们顺势引导幼儿开展了“找竹笋”的生活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中,有的幼儿跟随父母去菜市场寻找、选取竹笋,有的幼儿跟随爷爷奶奶去竹林里寻找、采摘竹笋……幼儿在参与这些活动时,通过实地观察竹笋的生长环境,聆听大人们对于竹笋习性的讲解等,学习了很多关于竹笋的知识,增长了很多生活经验。“找竹笋”活动结束后,幼儿带来了很多新鲜的竹笋,并迫不及待地向老师、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经验。有的说楠竹的竹笋个头比较大,吃起来脆脆嫩嫩的,是最好吃的,也是很珍贵的;有的说挖竹笋的时候要间隔着挖,这样竹林才能一直生长,来年才会还有竹笋吃……看到幼儿在“找竹笋”生活实践活动中学习到了丰富的知识,我们都很欣慰。随后,我们引导幼儿对这些知识、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引导其用图画的方式将这些内容画出来张贴在墙上,制作出一面“竹笋说明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关于竹笋、竹子生长的知识,亲身感知、体验劳动的不易,进而产生热爱生命、珍惜食物的美好情感,提升自身的食育素养。

3.3 激活体验:环境—氛围—知识

体验是幼儿获取经验、深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在淮扬美食文化食育教育中可以通过为幼儿创设生动、真实、有趣的环境,营造充分自由、自主的活动氛围,为幼儿带来丰富、多元的体验,促使其在淮扬美食文化课程中收获营养知识,学习更多的饮食礼仪,主动传承淮扬饮食文化,同时进一步提高其均衡膳食的意识及饮食的兴趣,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例如,幼儿收集到足够数量的竹笋后,我们先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最想制作的几种淮扬竹笋美食,包括春笋排骨汤、泡椒春笋、春笋干等。随后,又借助视频短片为幼儿展示了这些食物的制作方法。由于幼儿的烹饪经验不足,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制作春笋排骨汤时不懂得如何处理排骨,制作泡椒春笋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调料的量等,经常出现手忙脚乱或者制作方法混乱的情况。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并未直接干预,而是通过提问、引导、示范等方式,让幼儿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解决。同时,告诉幼儿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能那么做,让幼儿认识到不同的淮扬美食制作方法。春笋美食制作完成后,我们又指导幼儿运用淮扬传统饮食礼仪进餐,并指导幼儿通过分享自己制作的淮扬美食,通过食用多种淮扬美食保持膳食营养均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了解了更多的营养知识。此外,在指导幼儿运用淮扬饮食礼仪进餐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丰富淮扬饮食文化知识。

4 优化——感官刺激,多管齐下,改良食育课程的优化路径

4.1 以“看”会美食,趣生食育课程

食育课程是一种调动幼儿对于食物热爱、感知食物成长不易,引导幼儿珍惜食物、不挑食、不浪费的饮食教育。因此在淮扬美食文化食育课程中立足儿童“看”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助力幼儿了解制作不同美食中各类农作物及植物生长规律的必要途径。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赏淮扬地区的自然风景,深度感受周围环境的变化,引导幼儿在调查、讨论、实施、探索了解的过程中形成基础的食育认知,帮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美食与自然相依相伴的关系,掌握农作物的特征及生长规律。

例如,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教师可以邀请孩子参与以制作淮扬美食为目标的种植活动,在播种时孩子们对植物的种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孩子们开始了他们对种子的探究之旅。面对林林总总的植物种子,孩子们好奇地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发现不同的植物种子无论从颜色、形状、大小……都相差甚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了解到了,“春天是最适宜种子播种的季节,种子会在我们的照顾下生根、发芽与成长,最终成为淮扬美食必不可少的主料。”在接下来教师便可以请孩子观察并记录植物生长的规律,引导幼儿观看观察每一个阶段植物生长的不同样貌,并请孩子记录下生病的植物,讨论它为什么会生病,如何为它治病。引导孩子在花样的“看”中,对淮扬美食的材料成长过程形成初步的认知,了解农作物种植与生产的不易之处。

4.2 以“品”遇美食,趣嘗食育课程

食育课程之所以称为食育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品的文化。这里的品不光是吃,根据气候、节日的变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食材制作并开展淮扬美食品尝活动。在品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将抽象的饮食知识转为实践,在手口并用的过程中将淮扬美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加深幼儿对于淮扬餐饮仪式的认知,把良好的饮食习惯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点滴,使获得的淮扬美食文化知识与技能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品鉴与学习的融合巧妙地生成了食育课程。

例如,在淮扬美食文化食育课程开展过程中,本园便设置了班级体验角与生活动手实践区,请富有淮扬美食文化知识的家长与厨师进入课堂,在不同的季节、重大节日期间引导幼儿品尝淮扬地区的代表菜,立春吃五辛盘、清明做清团、冬至吃饺子。同时,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当给予孩子与家长共同制作淮扬美食的机会,在冬至包饺子中,孩子们手拿面皮与馅料开始实操,小心翼翼试着切面剂子,然而却是一条长、一条短,出现各种问题。在包饺子的时候有的孩子更是连连发出惊呼:“哎呀!不好了,我的饺子怎么那么扁扁的!”“我的饺子爆炸了!”“我的饺子怎么肉肉都掉出来了……怎么办?”结合幼儿在制作淮扬美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助教进行解答,“饺子扁是因为中间放的馅儿太少了”“饺子爆炸是馅儿太多了”“包不上可以用水粘一下饺子皮”。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孩子们的饺子出锅了。

4.3 以“游”历美食,趣动食育课程

淮扬美食文化虽然具有特殊的历史、人文、饮食文化与内涵,但对幼儿来说,理解与感悟其中的价值较为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结合周边资源带幼儿进行深度探索,让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衔接,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与了解淮扬美食文化的环境。

例如,在开展淮扬美食文化食育课程中,教师便可以从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出发,引导幼儿在无忧无虑的心情中走进受家乡人民喜爱的餐馆与饭店,在游览与观赏中了解家乡独特的美食文化。此外,为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淮扬美食文化产生与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游历家乡的食品加工厂、探访民间作坊、了解当地各种美食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学习不同淮扬美食的制作方法与文化内涵,并邀请幼儿动手制作、模仿简单的淮扬美食,让幼儿在游历与探索中充分认识淮扬美食的种类、制作方式与文化传承,通过观测直观感受淮扬美食文化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4.4 以“探”思美食,趣玩食育课程

食育课程是需要幼儿主动探索、实践与操作的课程,幼儿只有对淮扬美食建立了整体认知,才能去了解并感受淮扬美食文化存在的价值,以及他乡游子对淮扬美食的思念之情,从而养成主动进餐不浪费食物的优良品德。然而,通过园区组织淮扬美食文化食育课程的方式终究难以帮助幼儿全面了解淮扬美食文化的内涵,此时教师便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淮扬美食探店活动中,以打卡照相的方式记录下幼儿与淮扬美食的不解之缘,让幼儿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取淮扬美食文化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开展淮扬美食文化食育课程时,我们便组织起“淮扬美食探店行”的主题活动,邀请幼儿家长以探店打卡的方式记录下自己陪伴幼儿探索淮扬美食的经历。活动开始后便受到家长的广泛支持,幼儿家长会将日常与旅行过程中带领幼儿进餐与探店的经历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冶春茶社、怡园饭店、花园茶楼、盛宴、粗茶淡饭等知名的淮扬美食餐厅中都留下幼儿与家长的身影,同时街头巷陌、六街三市的餐馆中也见证着幼儿对于淮扬美食文化的探索与寻觅,越来越多的幼儿向笔者反馈原来淮扬美食文化不仅早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成为我们当地独特的风景与文化,幼儿更是在此活动中萌发起探索淮扬美食、爱护淮扬美食、传扬淮扬美食的情感,立志要将淮扬美食文化发扬光大。

5 升华——技术应用,评价反馈,拓展食育课程的教育价值

5.1 信息技术,史食结合,深化食育内涵

由于淮扬美食文化食育教育所承载的内容丰富且深刻,许多饮食文化的形成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论述,此时为向广大幼儿提供更加直观的美食观赏体验,便需要教师借助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演示淮扬美食文化发展的动画场景,让幼儿借助多媒体工具穿越到历史长河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淮扬美食文化演变与发展的历程,让信息技术成为幼儿深入探索淮扬美食文化内涵的最佳助手。

5.2 观察记录,评价反馈,总结课程经验

在传承淮扬美食文化、拓展食育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参与活动时的优秀作品、精彩瞬间、失败经历以照片、视频、动画的方式记录在案,在每次美食文化活动结束后,向幼儿分享这些宝贵的瞬间,引导幼儿独立思考与认知淮扬美食文化的内涵。此外,教师要定期总结食育课程对于幼儿食育素养发展的教学经验,寻找上个阶段淮扬美食文化食育课程的优点与不足,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推动食育课程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猜你喜欢
淮扬食育竹笋
我是“食育”小画家
淮扬狮子头
精工细作 淮扬雅味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
竹笋
竹笋
小竹笋的梦
挖竹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