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强化推广效果总结

2024-04-14 18:20苏艳丽
种子世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小麦

苏艳丽

摘 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种植,其产量与质量不仅关系到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是群众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持续完善,表现出了独特的技术优势,但并未得到有效应用与推广,因此需要采取适宜的推广对策。本文首先总结小麦种植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要点,然后阐述小麦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最后结合实际情况与农民需求提出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对策。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小麦是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生产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根据品种、种植地区、环境条件等因素的不同,适用的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相关技术人员一方面要重视对技术的针对性研究与开发,提升技术与实际情况的匹配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采用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使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真正发挥其价值。

1小麦种植技术要点

1.1选地与整地

土壤类型、有机物含量以及地形地势都会对小麦的种植情况造成影响,加之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在应用小麦种植技术的过程中,最先完成的就是选地与整地工作。

在选择小麦种植地块的过程中,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是土壤本身没有被污染,并且远离工业污染源。结合小麦的性状与生长需求,小麦种植地块土地应当相对肥沃,土层深厚且松紧适中,具有一定孔隙,保证土壤具有保水保肥能力。小麦对雨热的要求较高,种植区域年平均温度要超过8℃,年降雨量要达到450mm以上[1]。

在选择完成适宜小麦生长且满足其生长需求的地块后,种植户还需要对土地进行精细化翻整,提升对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利用效率,为小麦的后续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避免土壤出现板结与盐碱化问题,小麦种植户应当将旋耕与深耕相结合,二者交替进行,疏通犁底层的同时避免犁底层的形成。在对土壤进行深耕时,翻耕深度应当在25cm以上,并适量施用氮磷钾肥料作为底肥,具体比例需要结合实际土壤情况进行调整,但整体仍然要遵循高氮中磷低钾的配比原则。在翻耕过后需要将土壤再次耙平、压实,确保肥料以及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均匀分布,且土壤的密度能够满足小麦对排水、透气的需求。

1.2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现阶段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小麦品种培育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动力,适应不同地区自然环境,有针对性地提高病虫害抗性,在产量与质量间取得平衡的小麦品种越来越多。因此小麦种植户在购买小麦种子之前,需要先对所在地区的土壤条件、自然气候以及病虫害流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若种植地土壤较为肥沃,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就需要关注品种的抗逆性与抗倒伏能力,同时选择矮株、粗茎、高产量的品种。若种植地土壤相对贫瘠,或难以满足小麦对雨热的需求,则需要选择抗旱的高株中产量品种。以山东省为例,该地主要种植冬小麦,需要在秋季完成播种,因此需要选择具备较强抗寒性与抗病性的品种,提升小麦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确保小麦能够正常生长。

在确认种植品种并购入小麦种子后,种植户还需要对小麦种子作出进一步的处理,提升种子的质量,保障其未来的生长状态。第一步是对小麦种子进行筛选,种植户可以借助机械完成初步筛选,将种子中的瘪种、坏种与杂质筛出,然后由人工进行二次筛查,确保小麦种子的纯净度与发芽率[2]。第二步是晒种,一般在播种前五天开始,利用阳光激活小麦种子,并将其含水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提升其吸水能力与通透性。第三,种植户还可以购买成品的包衣药剂,覆盖在小麦种子上,有针对性地提升小麦种子对特定病害的抵御能力,或利用1%生石灰水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1.3播种时间选择

小麦的播种时间直接影响到小麦种子的成活率,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因此种植户需要选择合适的小麦播种时间。一般情况下,小麦的播种时间需要根据小麦的品种、种植地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共同决定。若种植地区的气候较为干旱,则需要在每年的10月初完成播种工作,如果种植地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则可以将播种时间延迟到十月中旬[3]。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播种量与小麦产量之间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必须预先对土地面积与播种量进行计算,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保障小麦的通风条件,避免影响小麦植株的光照情况,为小麦的光合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1.4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小麦在播种后生长全周期中小麦植株生长状态管理工作的总和,直接关系到小麦植株的生长状态,也是小麦种植技术的集中体现。小麦的田间管理主要包括苗期管理与植株管理。

小麦苗期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培育生长状态良好的健壮幼苗,并达到整齐、健壮与完整的标准,为后续小麦的提质增收奠定基础。在这一阶段,种植户需要密切关注小麦幼苗的生长状态,在其生长出三到四枚叶片时进行间苗,待生长出五到六枚叶片后进行定苗,将生长状态差的弱苗剔除,避免其抢夺土地营养。在这一过程中,种植户若发现缺苗,还需要进行补种,或将生长较为密集的幼苗移栽到较为稀疏的区域,以保证小麥幼苗数量与密度的稳定性。与此同时,种植户还需要加强对冬灌的重视程度。以山东省为例,该地在冬季普遍处于干燥缺水的状态,而冬灌不仅可以满足小麦幼苗对水分的需求,还能够起到调节土壤温度、避免小麦冻害的作用,为小麦的产量提供保障。

种植户在进行小麦的植株管理时,需要关注小麦植株的关键生长阶段。比如,小麦在返青期与拔节期之间会快速生长,此时对水肥的需求量也会随之提升,要求种植户关注水肥供应,适当进行追肥。但如果麦苗长势过快,则有可能出现徒长问题,提升倒伏、冻害与病害的出现概率。此时种植户需要采取措施压制小麦植株过速生长态势,可以将4%缩节胺与水充分混合,按每亩地40千克的标准喷施在小麦植株上,以遏制小麦的长势[4]。在小麦拔节期后,种植户需要及时完成灌溉与追肥,为植株的生长提供养分,此时如果出现小麦茎部受冻问题,还需要在追肥时加大氮肥比重,提升小麦植株的生长质量。

2小麦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2.1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是防治小麦病虫害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有着效率高、起效快、使用便捷的优势,但长期使用不仅会导致病虫害出现抗药性,降低病虫害防治效果,还会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的负担,甚至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现阶段在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小麦病虫害时,就需要以科学的使用方法为指导,结合病虫害种类与流行情况选择针对性强、毒性弱的化学药剂。

黏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常见害虫之一,其有着较强的繁殖能力,以小麦植株的茎叶为食,能够极大程度地破坏小麦的光合作用,还会进行短距离的飞行,危害到其他区域的小麦植株。对于小麦黏虫的防治,可以使用5%敌百虫粉剂,按每亩地22.5~37.5 千克的标准喷施。麦蜘蛛会在小麦苗期吸食小麦汁液,小麦叶片枯黄,轻则小麦减产,重则小麦植株干枯死亡。对于麦蜘蛛的防治,可以使用20%绿保素乳油3000倍液,杀虫效果可以维持10~15天。小麦蚜虫会吸食小麦茎叶与麦穗中的汁液,阻碍小麦的光合作用,对小麦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对于小麦蚜虫的防治,可以使用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吡虫啉与菊酯类药剂的混合溶液。

2.2物理防治

小麦害虫的繁殖能力与传播能力较强,因此很难做到根除,无论采用何种防治方法,都难以避免有漏网之鱼,而这也导致害虫凭借自身的繁殖能力与生命力再次引起虫害的出现与传播,甚至形成病虫害—害虫—病虫害的恶性循环。不仅如此,害虫在传播与防治的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甚至可能出现变异,这就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麦病虫害的物理防治就是利用害虫本身具备的物理特性,如其对光线、颜色的特定反应以及对食物的本能需求,达到诱杀害虫的目的,有着成本低、无污染的优势。

第一,小麦种植户可以利用部分害虫的趋光性对其进行防治,借助高压汞灯、黑光灯与杀虫灯等工具诱杀具有趋光性的害虫。第二,种植户可以利用害虫获取食物的天性,配置糖醋液诱杀害虫。种植户可以将10份水、3份糖、3份醋与1份酒混合,并加入半份敌百虫,配置成糖醋液,并在糖醋液上方做好遮挡,避免风雨等天气变化对糖醋液的效果造成负面影响。第三,在小麦害虫的数量暴发期,还可以采用粘杀这一防治方法,采用粘虫板或粘虫胶对虫害进行物理防治。

2.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本身的特点与其天然存在的关系网络起到减轻甚至消除病虫害危害的作用,这一方法不仅能够降低病虫害防治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够减少小麦病虫害防治需要消耗的成本,促进我国种植农业向着生态、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正如上文所说,蚜虫是对小麦生长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除常规的化学药剂防治之外,种植户还可以采用引入天敌的方式实现对小麦蚜虫的有效防治。瓢虫与鸟类都是蚜虫的天敌,种植户可以引入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天敌进行防治,需要注意的是,在投放蚜虫天敌之前,种植户需要结合受害面积与小麦种植密度计算引入天敌的数量,避免天敌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另外,种植户还可以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对病虫害进行防范,通过喷洒激素药剂阻碍害虫交配,从根本上避免害虫的繁衍与扩散,同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3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对策

3.1加大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

为保证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性,相关部门必须发挥自身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加大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同时利用政策为宣传推广工作提供助力,奠定技术推广的群众基础。

第一,政府部门应当增加对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的财政拨款,创立专项资金,并通过针对性补贴的方式调动种植户应用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积极性,降低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阻力。第二,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与农业技术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聘请一线技术人员加入到技术推广队伍之中,弥补推广人员在技术层面上的缺失,同时实现优势互补,让小麦种植户能够形成对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正确认识。第三,有关部门还应当将资金投入到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上,通过津贴补助与提升待遇等形式鼓励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参与技术推广工作中,提升技术推广人员整体水平,并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

3.2建设技术示范基地

现阶段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之所以难以取得突出效果,有一部分原因是小麦种植户对技术缺乏认识,难以直观感受到技术的作用与优势。因此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在区域内挑选适合小麦生长的地块,并建设技术示范基地,并划分成展览、讲解、展示等功能区域。

展览区应当展示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所需要运用到的设备与装置,并利用直观可视的方式展示其工作原理,加深种植户对技术的了解。讲解区则可以配置座椅、投影仪器电子屏幕,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向种植户展示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优越性。展示区则主要采用对照的方式,将土地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应传统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新型技术,并记录两块田地中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状态与数据,并绘制成图表,结合现场参观让小麦种植户认识到应用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必要性。如此一来,小麦种植户将自发接触并运用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从根本上达到技术推广的目的。

3.3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完善为诸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方向,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也是其中之一,能突破传统推广方法中的时间限制与空间限制,提升行业的合作深度,带动种植农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人员还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在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的优势,将社交平台转化为技术推广的全新阵地,发挥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影响力优势,拓宽技术推广渠道,借助大数据技术与用户画像提升推广的精确度与有效性。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还能弥补现有技术推广方法的弊端,提升推广工作的质量。实地推广一直以来都是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成本投入较高,具体应用也受到了限制。信息技术可以支持推广人员进行远程线上指导,及时响应小麦种植户的求助,解决其面对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途径,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效果将有效提升,增加種植户的应用信心,为小麦种植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综上所述,小麦种植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关注选地与整地、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种时间选择以及田间管理等要点,而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则主要采取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三类措施。想要强化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效果,确保其能够在小麦种植生产中发挥作用,就需要优化相应的推广对策,加大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建设技术示范基地,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子君,李可夫.绿色小麦种植技术要点与推广建议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03):52-54.

[2]杨慧敏.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河南农业,2022(23):28-30.

[3]张红.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2,40(16):40-42.

[4]尹桂芹,周海英,许泉.小麦种植技术应用及推广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05):16-18.

猜你喜欢
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