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

2024-04-14 12:28高仕朋
种子世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技术赤霉病小麦

高仕朋

摘 要: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农业种植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安徽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概率较高。小麦赤霉病作为一种常发性病害,对于小麦种植的整体产量、品质、安全性具有一定影响。对此,本文针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要点展开分析,结合实际种植情况,加强对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的研究,掌握实际生产问题,制定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方案。综合提升种植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小麦单产水平、品质,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病虫害治理

赤霉病作为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不仅会对小麦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的品质,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在发病期间,不仅频率较高,所造成的危害也较大,种植农户应严格遵守“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赤霉病的防控。在切实落实各项植保方针的基础上,掌握赤霉病的流行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选育抗病品种、科学选择药剂、科学施药治理、加强土地深翻与科学防控、合理使用秸秆还田与一喷三防技术,推动小麦种植增产增收。

1小麦赤霉病概述

小麦赤霉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害,俗称麦穗枯,实际发病范围具有广泛性。安徽省固镇县属于亚热带以及暖温带过渡带气候,为赤霉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发病过程中,由于赤霉病的实际特征,首先会对小麦的麦穗小花进行感染,在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会慢慢侵蚀整个麦穗。多发于小麦抽穗初花期或者灌浆期,在借助子囊孢子的作用下,扩大病害传播范围,通过残留在病害小麦植株的残体之上,等待新的寄主,生命力较为顽强[1]。

从根本上来说,小麦赤霉病属于一种气候性病害,受温度以及环境的影响较大。当小麦处于抽穗扬花初期时,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小麦赤霉病则会迅速传播,在小麦病株残体中的病菌会逐步扩散,进而造成大面积的危害。在不断持续种植的背景下,小麦病株残体会逐渐增多,待小麦生长至灌浆期时,一旦降雨频发,病害的发生概率则会随之增加,造成种植农户的经济损失。数据显示,2022年固镇县小麦实际播种面积达到106.4亩,总产量达到56.9万吨,单产、总产均比往年有所增加。为避免小麦产量受损,应结合近些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在了解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相应防治方案,提高防控效果。

2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原因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当地气候条件作为一项主要因素,能够直接导致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蔓延。通常情况下,该病主要在每年的4~5月频繁发生,此时安徽地区阴雨天气较多,空气与土壤中的含水量不断上升。小麦生长环境中的湿度较高,且小麦处于扬花期,实际生命力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赤霉病的发生概率。并且与孢子的释放高峰期比较接近,同时,赤霉病菌在危害期间具有极强的繁殖力以及传染力,需要种植农户展开行之有效的田间管理工作,降低赤霉病的蔓延速度[2]。

在秸秆还田工作中,种植农户如果没有做好田间排水工作,降低田间管理的科学性,则会为赤霉病的发生创造机会。小麦品种作为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相关人员应提升重视程度,避免盲目播种。优先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促进经济效益与小麦品种的协调统一。另外,应避免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土壤肥力,造成环境污染。在降低小麦抗病性的同时,加大了赤霉病的防治难度,化肥农药的不正确施用不仅不会消除赤霉病,甚至会降低小麦产量,导致当地农业无法稳定运行。部分种植农户一味追求高产,对小麦种植区域过量施用氮肥,这进一步加重发病程度。据统计,正常施肥种植区域的平均赤霉病病穗率为5.7%,而大量施用化肥的種植区域,其实际病穗率达到了19.29%,因此,应不断增加对种植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效增强小麦种植的科学性。

3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要点

3.1选育抗病品种

为切实预防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蔓延,种植农户应选育抗病品种,从根本上增强小麦对于病害的抵抗能力,以此为其正常生长提供保障。在实际种植期间,应注重小麦品种的选择,实施混合种植,在不断推行多种抗病品种共同种植的背景下,避免因品种单一性而增加赤霉病的发生概率。目前,在选育品种期间,应注重培育抗病、优质且丰产稳产的多抗小麦品种,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符合安徽省麦区种植的品种,优化小麦生产布局,确保小麦生育期的整齐度,有效降低赤霉病的流行风险。例如,烟农1212、瑞华麦520等,种子作为小麦种植的芯片,应逐步加大良种的推广力度,推动固镇县小麦种植提质增效[3]。

固镇县作为小麦主产县,应重视种子处理工作,在播种之前,为增强小麦种子自身的抗病能力,应在播种之前,对其实施药剂拌种,在提升小麦整体产量的基础上,降低赤霉病的危害程度。在拌种过程中,应注重应用增产菌,强化对种子的处理,制定科学的药剂配比含量。通过对小麦种子全面喷洒,并对其拌种,确保药剂能够覆盖在种子表皮之上。在选取高产且优质品种并拌种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小麦种子的含水量,在经过一段时间晾晒之后,强化种子抗病能力,为其后续顺利、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3.2秸秆还田技术

在传统秸秆还田技术应用过程中,粗放的管理方式导致大量的秸秆在没有充分腐熟的情况下残留在种植区域。数据显示,玉米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相较于水稻秸秆,会多出140%~180%,这严重增加了赤霉病的发生风险。同时,赤霉病菌本身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在未腐烂的秸秆上会快速分生孢子,极大幅度地增加菌源数量。对此,种植农户应引用秸秆深埋的方式,对土壤深翻,确保秸秆被充分掩埋在地下土层,通常情况下,以20cm为佳。结合腐熟剂,进一步加快秸秆腐熟分解的速度,在有效降低菌源数量的基础上,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结合土壤情况,减少繁殖基质。

针对赤霉病的防治而言,由于实际防治适期较短,且组织防控难度相对较大,农业相关部门应加大调查力度。通过对病源基数进行调查,对小麦生长发育进度实施综合考量,同时,合理关注天气情况,结合实际需求,与气象部门进行及时沟通以及协商,在深入分析发生动态的基础上,加强小麦病情的监测预警。在准确发布预警信息的背景下,可以紧抓预防控制的最佳时期,逐步引导种植农户开展适期防治。在防治的过程中,加强对赤霉病菌抗药性的监测。明确预警抗性的实际发展趋势,有效指导农户展开防治工作。在科学选择药剂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抗药性治理预案,实现对病害的科学防控。

3.3科学施药治理

赤霉病作为一种农作物病害,实际危害程度较大,安徽省作为重发区域,对于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确保小麦生产的安全,应加强绿色防控增产技术的应用。对小麦齐穗到扬花初期这一阶段进行第一次防治工作。坚持“见花打药”的原则,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开展第二次防治。特别是种植大户,在小麦扬花期间,如果持续遭受阴雨天气,则应适当提前首次施药时间,在抽穗期即可进行施药。同时,应注意施药时间,在雨前进行施药,确保药效,如果在施药6小时内,发生降雨情况,则应对其及时补施,避免降低治理成效[4]。

在防治期间,应优先选择对生物毒素控制作用较强的药剂,且在第二次防治过程中,应交替使用不同作用的优质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针对多菌灵抗性较高的区域,应避免对其使用多菌灵单剂以及复配制剂等药物。通过施用丙硫菌唑、戊唑·醚菌酯、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剂实施治理,提高防治效果。结合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应采取分区治理模式,优化施药技术,在第一次施药期间,应确保药量施用的充足性,在提升预防与治理作用的基础上,有效控制生物毒素。

3.4实施土地深翻

在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期间,相关农业部门应提高对小麦防治技术的推广,增强种植农户对小麦赤霉病的认知,使其在充分掌握该项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学习相关病虫害防治技术,强化自身农业种植技术水平。通过推广土地深翻,增强对病菌来源的考量,从根源上出发,注重对传播条件的控制。由于赤霉病菌主要来源于往年病害秸秆的残体,在种植活动期间赤霉病子囊孢子充分成熟之后,相对湿度低于95%时,孢子不能够完全释放,需要借助风雨实施传播,种植农户应增强对麦株残体的治理。

由于田间秸秆较多,在收割之后,种植农户应加强旋耕深翻,将秸秆深埋,有效减少赤霉病病菌源的寄主数量,以此降低赤霉病菌的总量。同时,为降低气候因素的影响,应结合具体需求,适时进行早播。由于抽穗开花主要是在清明期间,在这一阶段,降雨量较大,这会增加赤霉病的患病风险。通过适时早播,有效错开降雨期,实现科学播种。由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期较短,应推行统防统治的模式,加强政府引导,提高防治效果,对于小麦穗期的病害实施综合防治,降低防治成本的同时,实现全面防治。例如,固镇县在推广秸秆还田措施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促进秸秆资源的市场化发展,在政府的统一调度下,年经济收益达到5350万元,人均年增收3.6万元[5]。

3.5加强科学防控

由于小麦赤霉病病菌主要是在秸秆残体上存活,为实现病害的科学防控,种植农户应提高农业、化学等方面的防治。针对农业防治活动而言,应有效选择耐(抗)病的品种,通过错开雨期出穗来降低病害发生概率。推进健身栽培方法,在不断增施有机肥等肥料的基础上适时播种,同时应积极推广精量以及半精量播种的模式,有效培育壮苗,从根本上增强小麦植株的抗性。另外,应平整土地,结合实际气候条件,合理挖设墒沟,有效降低田间湿度的同时,避免产生渍害。

为控制赤霉病的可持续发展,应合理运用生物防治技术,运用有益微生物,良好控制赤霉病菌。另外,应注重合理应用化学防治技术,作为一种见效较快的防治手段,长期使用后会增强赤霉病菌的抗药性。由于小麦病害发生与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种植农户应对天气情况持续关注,及时施药防治。积极采取适期防治的措施,实施二次防治。针对生育期参差不齐的区域,应结合种植条件,对其实施第三次防治。在小麦收获之前的半个月内,为避免影响小麦品质,应对其停止施用。针对农药而言,应注重选择复配药剂,且应用期间渗透性较强,能够耐雨水冲刷,例如,甲硫·己唑醇以及丙环·福美双等药剂。

3.6优化施药方式

近年来,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在对病虫害防治期间,逐步应用植保无人机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同时与传统电动喷雾器相比,具有快速、喷施均匀的特点,在不受地形限制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穿透性,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在飞行期间,由于无人机自身下旋气流的作用,能够减少农药的漂移问题,在不断降低各种环境因子对农药治理效果的同时,实现对赤霉病的高效防治。与人工防治相比,无人机模式的应用能够具有一定增产效果,一般情况下,每天的实际作业面积能够达到13~20hm2,显著高于传统人工喷雾模式。

从用水量角度出发,无人机每667m2的实际用水量为1~1.5L,人工喷雾模式下每667m2的用水量能够达到22.5~30L,可以发现,每667m2平均节约用水20L。另外,在使用无人机防治期间,可以避免产生漏喷、重喷的现象,切实降低农药中毒的风险,实现精准喷雾的同时,降低对农作物的人为损伤,提升防治成效。由于现阶段劳动力年龄不断上升,运用无人机模式能够降低劳动强度,并对赤霉病防治窗口期较短的问题实现良好解决。种植农户应优化施药方式,切实强化防治效果,确保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3.7一喷三防技术

在应用期间,种植农户应合理应用一喷三防技术,制定技术使用规范,在防治该项病症期间,运用二次稀释法,将农药全面处理,并借助标准计量器,有效控制药量。在喷洒农药试剂的过程中,应避免在大风环境下作业进而导致喷药不均,甚至降低防治效果。结合麦田的实际情况,如果赤霉病已经开始蔓延,种植农户应对较为严重的区域实施混合治理。严格遵守随混随喷的原则,另外应在喷洒结束之后,对所使用的各项机械设备以及工具实施清理,在充分消毒之后,对于废水妥善处理,以有效降低对于环境的影响。

为强化一喷三防技术的应用,应逐步加大该项技术的落实力度,当地政府部门应设立专业的推广小组,结合病虫害防治的需求,不断细化工作责任,实现责任到人的同时,服务到家。在不断宣传技术优势以及特征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普及范围。另外,应加强技术管理,对于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实施效果进行记录,并安排专业人员深入小麦田间,结合相应的激励政策,切实激发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小麦生长期间,赤霉病作为最主要病害之一,对其产量以及质量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种植农户应积极优化种植观念,转变田间管理方式,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因素,不断优化防治技术。针对小麦的发病特点深入分析,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切实降低赤霉病的发病概率,通过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切实保障种植农户的综合效益,防止病害流行。

参考文献:

[1]李雷雷,范志业,陈琦,等.漯河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化学防治药剂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21(21):129-132+135.

[2]李秦.2020年宿州市埇桥区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的做法[J].现代农业科技,2021(13):112-114.

[3]丁文浩,劉心怡,阳小牙,等.基于WebGIS的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1(02):59-63.

[4]张华崇,赵树琪,闫振华,等.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1):20-22+27.

[5]袁松,郑兆阳.“非常之年”安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及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20,40(09):111-113.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技术赤霉病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
桃树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豇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