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城乡社区老年大学的策略
——以十堰市为例

2024-04-15 08:13陈富坤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社区

边 疆 陈富坤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4月,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已达7.6万所,参加学习的学员2000多万人;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办学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其办学主体有党政部门、开放大学系统和社区教育系统、全日制高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还有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1]与此同时,一方面,我国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办学内容和形式、师资、生源,以及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影响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均远远不够[2];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和农村差距特别大,乡村没有设置建设老年大学,即便是在高度达到且有财政保障的北京市朝阳区,老年教育及其服务也存在捉襟见肘等问题[3],甚至连“人均寿命84.11岁位居第二名、中国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经济体”的上海市老年人,也认为在“课程层次性、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水平以及课程支持层面、课外活动平台、社会影响力和课程成效”等方面有待发展[4]。由此可见,虽然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趋势非常好,但在“机构、经费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东西部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亟须建成一批城乡社区老年大学(学校)服务于老龄化社会。

一、在城乡建设一批社区老年大学的迫切性

(一)人口结构

2022年,我国成为人口下降元年(即出生人口小于死亡人数),人口为14.1178亿人,其中,60岁以上2.8亿人约占1/5(65岁以上2.098亿人约占1/7);2022年十堰市人口为316.6万人,其中,60岁以上62万人,也约占1/5。也就是说,每五个人中便有一名60岁以上人员,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并在人口结构和生育率方面问题特别突出。结合我国“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以及“未富先老、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差别大”等特点,即便按照“9073(即90%居家、7%依托社区支持和3%入住机构养老)”的养老格局匡算,也急需一大批能就近吸收容纳老年人学习与活动的场所。

(二)个体需求

一是按照2022年我国人均寿命78.2岁计算,退休后有18~23年的闲暇时间,从时间跨度来说存在刚需;再结合独生子女政策实行来看,当前退休人员基本上多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四位祖辈和两位子辈照顾一名孙辈,其家庭事务和孩童照料任务微乎其微,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娱乐。二是学历及素质普遍不高,且经历过生活贫穷和“教育饥渴”阶段,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多有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三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依(不仅是被动性的依赖依靠,更是精神寄托,甚至是人以群分、抱团取乐的生活方式),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朴实的需求。四是当前各种老年大学老有所乐的兴趣相投者、老有所依的抱团发展者、学位难求的报不上名者以及长期霸占学位的永不毕业者,甚至出现“圈粉”年轻人蹭课和热门课程“手慢无”等现象,愈发诱导、激发了上老年大学的风潮。五是适者生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迫使老年人学会“智慧养老、智慧助老”以顺应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

(三)政策要求

1.国家层面。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重视老年教育,加强老年教育支持服务……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老年教育发展机制,切实帮助老年教育学习资源建设整合。”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切实发挥农村留守老人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面向农村基层,创办因地制宜的特色老年大学教育模式。”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从“聚焦新时代、聚焦老龄工作、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到“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方面”提出筹建国家老年大学的措施。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2023年“两会”提出,“到2025年,老年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2.地方层面。多地提出了大力发展老年大学的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例如,吉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老年大学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吉民发〔2020〕46号),坚持“社会化、公益性、普惠性和适用性”原则推进社区老年大学建设;再如宁波市提案议案K16059539/2021-75957关于鼓励建设老年大学社区分校的建议;又如《福州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市县乡村”等四级全覆盖,即全市老年大学(学校)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办率均达70%以上,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25%以上[5]。2023年,湖北省将基层老年人学习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十大民生项目”强力推进,《湖北省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老年人学习活动场所专项资金补助项目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进老年大学向下延伸,建成乡镇(社区)老年人学习活动场所100个。”

(四)现实状况

一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在2023年印发了“办学向基层延伸,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服务助推社会力量办学,依托互联网+老年大学……支持校企合作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大学(学校)建设;探索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大力发展基层老年教育;加强县级老年大学建设,依托基层老龄协会创办乡、村两级示范分校(学习点)……”等工作要点[6]。二是国家老年大学及其系统成立了对应机构,如经中央编委批准和中共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2023年3月3日正式在国家开放大学加挂“国家老年大学”,各省开放大学争相创办或加挂老年大学,吉林等12所“老年开放大学”均有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三是个人和社会资本主动站位参与养老产业,如成立社区康养公司、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创办社区老年学校等“服务夕阳人群的朝阳产业”。

二、剖析城乡社区老年大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尚存问题

1.老年大学层面。目前,我国多数老年大学堪称“老干部大学”,系各地党委组织部主管、老干部工作部门主办的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学员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退休干部居多。一是湖北省级和市州层面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都为“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党委老干部党校”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系湖北省委组织部主管、老干部局主办的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直接服务离退休干部及社会老年人的学习活动阵地。二是大型国有企业自办的老年大学,其学员也主要是本企业退休干部,如原东风公司老年大学(随着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该校移交地方后划入张湾区老年大学,成为区老年大学东风校区)[7]。三是大型企业各专业厂原工会活动室或工人俱乐部转型的“老年活动中心”、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或小区“党建+邻里中心”的社区老年学校。据十堰市老年大学2022年统计显示,市本级和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张湾区、茅箭区、武当山特区“四县一市四区”县级老年大学,共有建筑面积38 687.68平方米、教室145个、线下课程283门、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171人、管理人员46人、财政投入831万元、学校自筹11.8万元,热门专业课程仍“一座难求”“抢慢无”,不得已只好采取网络报名和预约登记等形式排号入学。

2.老年开放大学层面。一是随着社区教育的深度发展和社区治理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分布在城市社区特别是老工业基地的“社区活动中心”,参与人员主要是正式和企业内退的中老年人,活动形式以吹拉弹唱、舞蹈和形体模特为主,其模式主要是社区或改制企业为其提供固定的、免费的活动场地,经费支持极少。当然,在社区教育发展较好的省市,从社区教育人头经费中以项目的形式予以少量的经费奖励或扶持(在此方面,湖北省基本上处于尾端)。二是国家老年大学及其系统创办的十几所老年开放大学,如2018年湖北开放大学自创的袖珍老年大学——老年教育示范办学实体。其结构编制及管理体制和经费预算方式不一而足,但该类型确有“雨后春笋之势”,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开放大学后三大定位之二的“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既有老年教育的先行经验,又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各省、市、县均有电大或者开放教育,且都在转型可在一夜之间“一建俱建”),但先天不足为“与老干、民政、老龄、教育等涉老部门的关系以及老年教育归口管理与协调等问题”。其需求也是“应接不暇”。

3.社区老年学校层面。主要指非政府所办的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活动的场所,个人理解为有条件的村(社区)牵头,由社会力量或个人自发形成的老年学校,以文体活动为主。比如十堰市“三堰社区老年学校”,主要通过招募志愿者低成本运营或尚处于“烧钱”的亏损阶段;又如十堰市钥宏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与多个社区投资合作创办了“社区食堂”“社区康养”等项目;再如2022年十堰市建成并投用“50个幸福食堂”,一顿丰盛的午餐只需10元左右,并对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供餐;2023年计划在全市再建“25个幸福食堂”,其中,茅箭要新建8所“社区老年学校”。其状况也是“供不应求”。

(二)分析尚存问题的原因

1.缺少政策支撑及经费支持。配套预算、专项经费和后续运营经费不足导致基层老年学校寸步难行,即便暂时开办起来,也是昙花一现,难以持续。比如2023年湖北省给十堰市预算老年教育资金两千万元,若按照所辖四县一市五区各新建一所老年大学,每所两百万元可能连基础设施费用都不够。

2.政出多门,形同虚设。比如多个部门及文件要求“一个乡镇至少(或者先建)一所老年大学”,但缺乏具体的执行部门,也无检查督导机制,自然难以撬动和全面铺展,处于“都管都不负责”的互相推诿和相互掣肘之中。比如,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该文件站在国家全局的高度自然无法规定硬性的“经费标准”,但很多省份不考虑自身情况,更缺乏深入调研,便闻风而动、依葫芦画瓢,并印发了该文件,致使这个无明确配套经费标准的“夹生文件”非常被动,该文件成为地方政府得不偿失甚至反而影响该项工作发展的“摆设”。

3.供需失衡。目前无论是公办还是政企合作以及民办老年大学(学校)数量和学位总数以及师资配备,与老年人口及需求相去甚远。另外,养老产业虽然前景看好、市场需求庞大,但却难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存在严重的供给与需求错位,即“有需求、没市场”。

4.机构发展失衡。城市和乡村冷热两重天,县城以下尤其是乡镇和村组几乎没有相关结构,农村更缺少适配师资和多才多艺的志愿者,在课程设置及难度、讲解方式以及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方面供需矛盾突出。

5.创新不够,统筹无力。一方面出现大量资源、设施的闲置或利用率不饱和;另一方面,受限于各种条条框框,甚至是体制与机制阻碍,适老器具、无障碍设施以及虚拟环境的适老化改造等研发、推广和应用相对迟缓。

三、探讨建成城乡社区老年大学的相关措施

(一)政策层面,突出统率性

1.出台政策。老年教育是公共服务体系中老龄事业和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包括制度建设责任、财政给付责任、实施和监管责任、引领责任以及宣传责任[8]。一是老干、教育、民政、老龄等涉老部门巩固已建的老年大学,根据乡镇实际按比例建设适度规模的“老年大学(学校)”;多途径为社区老年大学(学校)聘请、推荐、整合和共享师资资源,突出“公益性”。二是以开放教育为阵地,在市县建立健全“老年开放大学(学校)”,在服务周边老年人群中强化专业引领,为基层老年大学(学校)培训师资力量,持续研发并开辟更多顺应老年人需要的学历提升班,从中择优从教,彰显“事业性”。三是统筹社区和民营资本投入的“老年学校”,以项目和人头经费辅助其良性运营和发展,体现“产业性”。四是出台职称评审等相关政策,比如制定在职老年大学(学校)师资评审职称标准,解决当下老干部工作部门主办的“老干部大学”教师无法评聘职称以及按职级领薪或取酬等问题;再如呼吁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不再仅限于边远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纳入城市社区尤其是基层老年学校。五是增强职业院校办学适应性,缓解老年人上学难问题,助力社区治理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在提升市民素养和城市文明水平中实现多教融合。如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致力服务十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产业升级,以‘产教融合、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质量”[9]。建成了集休闲娱乐、学习交流、人文关怀和个性化服务于一体的高标准“退休教职工服务中心”;正筹建接纳3000学员的“社区老年大学示范校”,争创“湖北省全民终身学习示范校”“全国社区老年大学学习品牌”“社区老年大学师资孵化基地”。

2.资源整合。一是公共资源的划拨与共享。城区闲置资源、成院落的老旧办公区、各房产开发公司及小区预留的公共固定场所;农村大批位置集中、功能完善(食堂、宿舍和过多空闲教室及教学设施与仪器)的乡村小学(多为2015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按照年级双班设计和建设,现实状况为年级几乎都是单位数)。二是老少机构的共享与联办。借鉴日本将幼稚园与老年学校建在一起或就近建造经验,将老年学校与幼儿园建在一起共享资源,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三是以学分银行为立交桥,打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间的隔阂与壁垒。如与“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对接,通过各级“学分银行和老年大学”网络平台,彰显“人在学、数在记、云在算、平台在显现、学分能转换、证书可变现”等魅力,形成学习支撑力[10]。让无用之学变得有用,让有用之学变得有趣[11]。四是构建老年教育资源线上线下共建共享新模式。各级老年大学(学校)要顺应5G移动通信技术及信息化、网络化、互联化趋势,以电子、音视频等可在网络平台呈现和快速传播的新媒体资源建设为侧重点,通过自建、共建和外购等三种方式进行建设;再以资源网络化、移动化、便捷化、快速化、低廉化的浏览、传输和下载实现全方位共享[12]。

3.统筹管理。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党政部门要统筹老年大学(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出台简单易行的文件,给予倡导性政策和经费等支持。二是实现共建共享。从场地、设施、师资等方面提出调配与共享的方案预案,逐步形成以知名专家、大学教授、海归学者为核心力量的师资库,制定老年教育核心课程标准,修订老年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动学校老年教育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与内涵化发展[13]。三是打造普惠性养老。在满足学习、活动等基本功能基础上,重点解决“社区食堂、日间照料和为居家养老者上门服务”等助老问题。

(二)社会层面,强调协调性

1.突出老年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自己的明天;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业”的目标[14]。老年人安顿好了,年轻人方能更好地安居乐业,这既是基层社区的重要职责,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2.发挥中国老年协会的指导作用。“整合利用现有社区教育机构、县级职教中心以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村老年活动中心、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资源,优化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和老年学习点规划布局……开展乡镇街道、社区村老年示范学校(办学点)标准课题研究……加强县级老年大学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扩容和规范教学场所、规范专业和课程设置、规范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教学管理、规范评价体系等方面下功夫,在专业设置、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成果展示等方面培育‘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探索依托基层老龄协会创办乡、村两级示范分校(学习点)”[6]。

3.促老年人跟上社会节奏。“老人参与老年大学受生物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等多维因素影响,要充分发挥老年资本将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压力转化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15]。加大对能走、能动、有思想老人的教育与研究,也是现代化社会的总体需求[16]。

4.建立老年大学师资团队。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必然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等社会问题,“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实现积极老龄化”既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学习和自我实现需求,也促进老年个体全面发展,还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和多元化发展,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完善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17]。

(三)企业层面,保障绩效性

1.银发经济。一是抢抓机遇。危机同在、利弊相依,人口老龄化既挑战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银发经济大发展的新机遇,但其“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空间布局失衡、专业人才紧缺、资本投资动力匮乏、产业扶持政策缺位”等瓶颈问题,需要国家从“土地、税收、金融、人员”等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养老、助老和为老年服务等银发经济之中[18]。二是成立实体。如发挥从业者自身特长或优势成立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司;再如根据社区老年人需求成立与其配套服务的机构,包括老年金融支持服务、老年人力资源服务、老年文体休闲服务、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服务等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或医疗卫生服务,并扬长避短、想其所想、服其所需[19]。三是选好项目。重点是为居家老人提供“一护(护理)两巡(居家巡访和远程视频巡访)十助(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助行、助乐、助购、助聊和助学)”等服务。比如创办社区共享超市、开办社区平价食堂、开展中医康养、太极健身,上门提供各类家政服务,尤其是针对部分老人因身体或其他原因提供“给老年人洗澡、熬药服药、带其出游”等人性化服务。四是完善精算制度。比如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再如引入财务动态调整机制;又如创新养老筹资模式,促使多元责任主体在“商业养老”方面形成合力。

2.普惠服务。一是利用国家政策实现普惠性价格服务,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让符合条件的老人均能共享我国四十多年的“改革红利”。如以政策与经费支持形成长效机制;再如免房租辅助其降低助老成本;又如征集志愿者、义工、下沉社区的党员干部,重点服务“高龄、贫困、独居、空巢、残疾、优抚、‘三无’”老人;还如招聘本社区自愿参与的低价劳动力,支持医师、护士到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20]。二是发挥集约效益降低成本,比如套餐消费、共享经济及各种资源与政策叠加效应;再如携手辖区爱心商家,助其达到供需盈亏平衡点后分享规模效应;又如国家推广、企业赞助、集约化营销等连带效应;还如与国家开放大学联办书法等更多专业的专、本科层级学历教育,以名正言顺的学费收入补偿师资支出。三是促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从尝试医养康养结合机制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家庭社区延伸,探索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支持“养中设医和医中设养”等一举多得的养老服务。四是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中由国家直接提供或者通过一定方式引导相关主体向老年人提供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包括针对12类对象及涵盖的7个照护服务、物质帮助和关爱服务等[21]。五是打造老年教育共同体,帮助老年人群通过共学、互学,在实现其美好生活向往中助力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22]。比如学习杭州市临平区“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老年教育临平样式”,该区2019年至今已建成各级各类老年人学习共同体近500个[23];再如以优先且有特色和优势的社区牵头,以项目联动和共建共享等形式,以老年群体“自我学习、自我组织、自我设计、协作互助”为理念,共同建立“社区老年大学(学校)发展共同体”,为“积极老龄化”赋能增效[24]。

(四)个人层面,彰显奉献性

1.极简主义。一是倡导老年个体以极简主义理念顺应老龄化社会,通过简化节省时间或精力,去除繁芜无聊的应酬和低效人际交往及多余的工作,将时间、精力灌注到值得关注的地方去[25]。二是要求老年大学(学校)及相关服务老年人的企业和机构,尊重社会伦理道德,遵循理性、规则和有秩序的服务宗旨,以简约和高效专注于服务群体。三是建议党政部门、行业协会和相关组织,以“科学统筹、合理高效和精准实用”的处事方式,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进而夯实全民全面小康的根基。

2.奉献精神。一是鼓励余力者,主动以“出人、出钱、出力、出智、出技、出谋”等各类资本和各种方式参与养老事业,共同缔造和助推养老产业。二是动员参与者,发挥、挖掘和开发自身资源;不仅是学习者,还是参与者,更是奉献者,争当服务者。三是要求从业者,积极奉献于养老、助老、惠老事业,认真研究所从事的工作,力争从生手到熟手、从能手到高手,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和精此行。四是倡导志愿者,让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通过竞争机制获得在老年大学(学校)施展才能的天地,让边远山区稀缺师资岗位成为“香饽饽”。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