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的“疼痛”

2024-04-15 14:42康慨
中国新闻周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西奇南斯拉夫常识

康慨

《疼痛部》

作者:[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姜昊骞

出版社: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定价:54元

小说《疼痛部》的叙事者名叫塔尼娅·卢齐奇,是一位在战火中逃离克罗地亚的文学教授。流亡柏林期间,丈夫远走日本,而她决定留在欧洲,并终于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谋得一年期的教职,学生几乎全是来自前南斯拉夫的各族移民,对他们而言,上学只是一种手段,只求以此延长在荷兰的居留时间。他们刻意不提已死的祖国,只用南字代称南斯拉夫,用南人或我们的人代称同胞。

“我们的人脸上都印着无形的耳光。”塔尼娅发现,“兔子似的闪烁神情,体内那种特别的紧张,嗅嗅空气以判断危险来自何方的动物本能。我们性表现在紧绷忧郁的面容中,眉头一抹阴云里,总也挺不直的背上,近乎内化,几不可察”。这些特征与郑人对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的观察何其相似乃尔。小说也的确多次使用狗、流浪狗和野狗的比喻。这些曾经的南斯拉夫人在新世界徘徊游荡,找不到安全感,终日沉溺于思南病而无力自拔。不仅如此,一遇到俄国人、乌克兰人、波兰人或保加利亚人,“我们的人”就会感到一种无形的纽带,像胶水一样粘住人家。

塔尼娅讲授的是一门严格来说已不复存在的课程——南斯拉夫文学,其基础是一门严格来说已不复存在的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它像南斯拉夫国家一样解体了,变成了三种官方语言: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各由自己的军队支持,由邊境检查点和仇恨分隔,用于“咒骂、羞辱、杀戮、强奸和驱逐。这些语言怀着一个信念开战了:它们之间是不可妥协的。或许,不可妥协的原因正是不可分离”。有趣的是,三种语言的面包有三种不同的拼写(krub、hleb、hljeb),但死亡这个词只有一个(smrt)——死亡真是一视同仁!他们也不说睡得香、睡得沉,却说睡得像被宰了。无数的南斯拉夫移民甚至把这当成背井离乡的主要原因:“我为什么要走?因为在别的语言里,孩子们睡得安安稳稳的;而在我的语言里,孩子们睡得像被宰了似的。”

以邻为壑势必带来不断强化的规范。例如,标准克罗地亚语现在不欢迎敌国的方言和口音了。有些不想改讲新话的人干脆少说为妙,宁肯诚实地沉默,也不愿欺骗地发声。在荷兰的课堂上,我们的人同样难以用母语敞开心扉。“有的人惊魂未定,有的人觉得太羞耻了。有的人不说话是因为负罪感,因为他们没能亲历战争;其他人不说话是因为恐惧,因为他们亲历了战争。”

课堂又何尝不是分裂的缩影。塞利姆是波斯尼亚人,在内战中失去了父亲。乌罗什的父亲却作为战犯被送上了海牙国际法庭。为了克服民族性造成的语言贫血症,为了找到一个不会互相伤害的主题,塔尼娅要求学生用英语作文追忆共同的过去——关于已经消亡的南斯拉夫的一切:火锅、铁路、巧克力、冰激凌、茶舞会、小人书、政治笑话、流行歌曲、黑市上的牛仔裤、关于团结的口号、献给铁托同志的八十八株玫瑰、红白蓝三色条纹的塑料大包、作家安德里奇、导演库斯图里卡和游击队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塔尼娅认为,当局正处心积虑让人民忘记过去,把新国家变成没有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僵尸。因此,缅怀过去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重建,也成了一种政治颠覆行为:当局按下了删除键,“将每一件不幸都归罪于南斯拉夫”,她却按下恢复键,用一件件寻常小事唤醒过去。

课程一开始进展顺利。思南病不可避免的集体发作引发了对旧时光的幸福迷恋。第一学期结束时,大家甚至一起去泡了酒吧。在酒精的作用下,终于有人谈起了战争,终于有人开始哭泣。乌罗什背诵了几代南斯拉夫学童耳熟能详的烈士颂诗《一个血腥的故事》。后来“我们”才发现,这是他自杀的前奏。

弗吉尼娅·伍尔夫曾经哀叹疼痛“语言的匮乏”。我们很难直接描述疼痛,因此往往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换句话说,我们不得不借助隐喻。乌格雷西奇的书名当然也是个有关祖国和苦恋的隐喻。它本属海牙的一家虐淫俱乐部,主人公塔尼娅的很多学生以缝制施虐受虐的服饰为生,于是用“部里”来戏称为之效命的血汗工厂。

战争吞噬了他们的尊严,毁坏了他们的语言。他们“用呼唤、大喊、尖叫、吐痰来发出信号。这就是我们标明领地的方式。凡是摸过的东西,我们都要用手指敲两下:垃圾桶、窗格、管道。我敲故我在。我们会打拍子,打得和牙疼一样疼。我们在婚礼上哭,在葬礼上哭,我们的女人痉挛似的声音打在混凝土立面上,就像是暴风雨。我们会打碎玻璃杯,欢闹起来:鞭炮是我们最喜欢的玩具。声响是我们的字母表,我们闹出的动静是我们存在的唯一证明,是我们留下的唯一痕迹。我们像狗一样:吠叫。我们对着朝头顶压下来的灰色天空吠叫”。

形同集体治疗的思南课未能善终,美好的回忆激起了反对现状的诅咒。有人在匿名信里骂塔尼娅是“南斯拉夫婊子”,有人向系领导打小报告,批评她自由散漫的教学风格。塔尼娅被迫按照常规,开始照本宣科地授课。期末考试时,她最聪明的学生伊戈尔戳穿了老师的自欺欺人,并在得到不及格的打分后闯入她的公寓,把老师绑在椅子上,抽她耳光,威胁要打得她血肉横飞。他指控她耽于幻想,只讲名著不讲焚书,只讲文化不讲杀人,还逼迫这些刚刚逃离了死亡、一心渴求遗忘的学生投入回忆,而他们之所以来到荷兰,就是因为这是“一个遗忘的国度,一个没有疼痛的国度……荷兰的平原是一张大大的吸墨纸:它吸收一切——记忆,疼痛”。

杜布拉芙卡·乌格雷西奇生于南斯拉夫,1993年离开克罗地亚,去年3月在荷兰首都去世。《疼痛部》证明她是一位极具独创性的作家。它在叙事上保持了正常的时序,却间杂了由诗歌、寓言、故事和噩梦构成的片断和插叙。像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乌格雷西奇形同巴尔干的哭丧人,“我为每一个人的痛苦而痛哭,唯独我自己的痛苦没有声音”。她哭得无比凄凉又颇为诙谐,兼具冷静和自怜,充满了悲情,却又十分古怪。在她的笔下,人人都是部里的,没有谁能逃脱这份苦恋,也找不到简单的答案,也许只有法庭上的战犯能置身其外,心安理得地冷对这个仍然蔓延着无情战火和集体杀戮的世界。

新书推荐

《蒲宁回忆录》

作者:[俄]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

译者:李辉凡 李丝雨

出版社: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2月

定价:108元

本书是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万·蒲宁一部自传性质的回忆录。蒲宁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他“对现实有着独一无二的精确观察”。本书是蒲宁文学思想和写作的重要补充,也是20世纪初关于俄罗斯的一份珍贵的历史回忆。

《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

作者:苗圩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定价:88元

本书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深度思考,梳理出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20余年的发展脉络,全书详细介绍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过程与落实结果,总结汽车企业竞争力升降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汽车强国建设的基本路径,探讨全球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常识:一部政治史》

作者:[美]索菲娅·罗森菲尔德

译者:马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定价:79元

1776 年,托马斯·潘恩《常识》的出版极大地影响了英国与其北美殖民地之间斗争的走向。时至今日,常识在西方国家仍然是一种强大的政治理念。然而,常识的信仰从何而来,常识的历史远非常识,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出人意料。本书中,作者对常识的缘起及其流变进行了新的探究。

《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作者:[德]乌维·维特施托克

译者:陈早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定价:78元

1933年2月,诗的意志溃败于政治的狂热。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对共产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人士展開迫害,活跃在德国政治、文化舞台的作家和艺术家首当其冲,他们或遭监禁、枪决,或被迫逃离德国。本书记录了从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一天里发生的迫害和逃亡。

猜你喜欢
西奇南斯拉夫常识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浅析
靠不住的常识
完美的缺陷
寻找达科
当你看到窗时,门也悄悄开了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公民平等还是民族特权:南斯拉夫分裂的教训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
南斯拉夫诸语言
回归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