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因素和路径创新

2024-04-15 20:08冯春久陈玺黄婉珺赵娅楠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河南

冯春久 陈玺 黄婉珺 赵娅楠

摘 要: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具有连续性、多样性、包容性的特点,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占据中心地位。基于传播学5W理论,以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为个案,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等环节,详细分析传播现状、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路径创新,认为更新理念,提升传播者思想自觉;拓宽渠道,创新多元化传播形式;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将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竞争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我国文化建设正本清源、守正创新。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并进一步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充分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境遇与价值选择。目前,中国文化自信自强进入新时代,从“跟跑”时代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中国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参与者和责任者。新时代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既要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更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和改进传播交流模式。

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化格局的重要体现。河南乃中原文化之根源,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拥有丰富的资源与巨大的魅力,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占据中心地位。

现代社会,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地域文化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信息技术为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的提升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以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为个案,明晰影响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寻可行的传播路径以规避或减少传播中遇到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在理论上丰富传统文化传播研究的成果,对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能够开启新的研究视角,探寻地域文化走出去的宣传营销策略,改革创新传播交流模式,科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提高文化竞争力和感召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予以补充。

一、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一)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思想、教育、科学等。

传统文化是与外来文化相对应的概念,是由一定地域的人们长期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现象。从广义上来看,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世代相传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狭义则特指其精神财富。具体来讲,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瑰宝,蕴含着对人类智慧、道德、美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洞见与思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这些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的锤炼和打磨,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和高度概括性的精神宝藏。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资源优势突出、民风民俗丰富,它保守内倾、开放正统,与地域农业的土著性相适应。

在5 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 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4个,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文化底蕴十分厚重,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所述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特指发源于河南,在本土区域内延绵至今且具有重大传承意义的文化现象,包括文物文化、景观文化、美食文化、古都文化、习俗文化等文化形式。

(二)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新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介形式,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与建设的单一模式,使其向多维度延伸。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呈現出连续性、多样性、包容性的特点。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交互性,预示着传播媒介的改变必然给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带来新的变化。

连续性。连续性体现在历史传承的稳定性上。从史前文明到有文字记载的文明肇造,再到考古发掘确立的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都证明了河南这片沃土上绵延5 000多年的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壮阔历史。连续性赋予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有效链接日常生活、实现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文化与生活不是油与水的关系,而是水乳交融的。在现代社会,传统的生产结构、生活方式日益式微衰退,但生命价值的探寻与思考、生活体验的获得与顿悟仍然在延续。因此,信息时代无论是大众的个体生活,还是共同的集体文化体系建设、伦理关系重构,都要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生活。新媒体的虚拟性、交互性与社会性,能够引导人们去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文化哲思,以及探索孕育其中的审美机制的实现途径。

多样性。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的。多样的文化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原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新媒体时代,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通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等多极通道并存”。新媒体环境下,三网融合实现了文化传播速度快、信息传输量大、辐射空间范围广,大众性、平民化、普泛化使更多受众获得了被表达、被展示的平台。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构成小型互动社区,实现了多主体、多渠道,强化了多对多传播。这些无疑激发了草根平民对传统文化进行二次创作的参与热情。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深刻内涵在新媒体环境下也得到了多样态呈现与有效传播。

包容性。得益于广袤的地理空间及“居天下之中”的优越位置,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兼容众善、合而成体以及多元共存的特点。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时空的限制,使得文化交流的范围破除了地域鸿沟,融入了开放、包容、互动、平等、自主等传播理念。各种形式的文化,包括亚文化、地域性文化、民族性文化、异质文化都可以借助新媒体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形成丰富的文化景观。包容性能够培养人们从具象的文化形式中提炼出内在的精神价值层面的哲学思考,从而获得感情共鸣、价值认同与文化传承。

二、新媒体对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基于传播学相关理论的分析

根据拉斯韦尔“五W模式”传播理论,构成传播过程有5种基本要素,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五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意图影响受众、有目的性的行为过程,但是缺乏系统的传播反馈模式。基于此,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主要有传播者—傳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几个环节构成。

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从传播主体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作为一项政府战略工程,传播主体应该是政府主导的官方政务媒体或者官方媒体平台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拥有了更多话语权。不论是节日奇妙游系列,还是文旅产业推陈出新,即使内容以官方为主导,但随着传播者与受众角色间的频繁转换,官方政务媒体和媒体平台也需要接收来自媒体和受众的反馈信息。只要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无论是官方政务媒体还是教育、文化自媒体及个人,都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又是传播者。

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在传播内容环节,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实践证明,要把文化经典转化为视听盛宴,关键要在科技赋能、移动传播和适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上下功夫。通过VR、AR技术加持,技术有了思想,视觉有了灵魂,“唐宫小姐姐”从古老画卷中走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文化宝藏活了起来、动了起来。此外,节目从策划到传播,始终把“小屏”放在首位,注重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和表现方式,为优秀传统文化增粉,吸引更多年轻人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在传播渠道环节,上述节目在首播时,新媒体平台早于河南卫视30分钟播出,通过大屏端高密度、高频率播出,小屏端与快手平台达成深度合作,将节目内容剪辑提炼,在微博、快手、抖音、B站、今日头条、大象新闻客户端等多平台分发,实现了传播的立体化、最大化。同时,不断拓展走出去的载体和渠道,对接了中国日报、中国文化中心、华人头条等海外平台矩阵,进一步为海外宣传加码赋彩;充分借助油管、脸书、推特等海外主要新媒体平台,加强与驻外使领馆的沟通,构建国际化传播体系。外交部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予以推介,“外交天团”华春莹、汪文斌等在海外社交账号持续宣推;文旅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了数十次全球线下推介和展映活动,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从传播效果来看,目前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18期全网浏览量超过800亿次,海外平台总观看量超过5 000万次,覆盖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70余家驻外使领馆和机构通过社交媒体向全球推介,实现了流量与口碑的双丰收。

(二)基于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现状的分析

政府层面。河南省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例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包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合作等,形成文化的网状传播模式,不断推动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学术研究层面。河南的学者和专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他们通过深入挖掘和研究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资料,打造地标性文化符号,促进爆点生成,避免同质化,不断深化对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文化产业层面。结合大众审美喜好,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电视制作技术相结合,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例如,河南广播电视台主打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河南卫视三大品牌栏目《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长期立足中原文化根基,坚持弘扬河南戏曲、中华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等节目频频出圈。同时,河南的传统文化景点如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清明上河园、洛邑古城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在网络平台也创造了不小的话题热度。

总体而言,新媒体为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的提升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近年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厚植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主打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借助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大象新闻客户端等融媒矩阵,创新地域特色文化类节目的制作与传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力量,为地方卫视探索以本地文化或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文化类节目的内容、形式、渠道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另一方面,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而言,依然停留于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线性”传播模式上,还存在内容特色不够鲜明,碎片化传播、全球趋同化消解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性,品牌产品辐射性需要加强等问题。

三、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更新理念,提高传播者思想自觉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作为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者,更新理念、提高文化自觉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新技术的敏锐把握,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河南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者应强化文化自觉意识。可广泛开展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课程和讲座,提高新媒体传播者对河南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挖掘和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从而深入了解河南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特点,挖掘出更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内容,主动将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与不同地域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播过程中还要注意,倡导文化多样性也非常重要,传播者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发展,这不仅可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能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传播者还需要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播过程中更加准确地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播者应主动关注受众需求。传播者应关注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点,根据反馈调整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通过了解受众的需求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兴趣,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喜爱河南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参与式”传播与发展,即“以更大空间,使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媒介文本的创作与传播中”。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市场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传播策略。可采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调研等方法,深入了解受众的行为和喜好,为传播内容和方式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传播者应不断提高媒介素养。传播者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这种综合素养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对受众心理的把握以及新媒体媒介素养的提升等。尤其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传播者要理解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所具备的便捷性、广泛性、趣味性特点,同时认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系统性、深入性、体系性特点,深入探寻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中如何深化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协同发展,推动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其实,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者和接收者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主体和受众的关系,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极有可能通过自媒体转发的形式转变为传播主体。因此,传播者利用多渠道提升受众的信息媒介素养至关重要。只有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传播者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责任。

总之,更新理念、提高新媒体传播者的思想自觉,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挖掘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综合运用新技术和新的表达方式,不断强化互动和参与,关注受众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拓宽渠道,创新多元化传播形式

利用数字化渠道传播。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力量,利用数字媒体进行传播。制作精美的动画、视频、游戏等数字内容,再造文化遗产景观、虚实交互叙事,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数字博物馆、元宇宙体验区,将传统文化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采取虚拟展馆、数字化藏品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河南传统文化的精髓。

融合智慧文旅资源传播。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中,在景区、博物馆、历史街区等地方开展VR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增加旅游的内涵和深度,让游客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设置传统工艺体验区、3D历史街区、文化互动展示、文创产品展示等,增强游客对河南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在利用文旅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运用現代艺术手法打造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装置艺术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利用宣传直播平台传播。可采取IP开发、二次创作、直播互动等方式开展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文化讲座等,将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人群。开发线上传统文化课程、教材,举办直播类传统文化讲座、公共场所演出,或在网络综艺活动中加入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表演、具象形态,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艺术的魅力。比如,在线上开展豫剧、喷空等直播,将传统文化展现给观众。

跨领域跨地域融通传播。首先,可利用影视制作、游戏开发、创意设计等,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拓展传播渠道。联合制作具有河南传统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游戏等,可吸引不同受众群体。比如,“河南广电唐宫文创以‘IP+文化+科技为核心,以‘中国节日为主题”进行传播,取得较大反响。其次,采取社区活动、志愿者项目等形式,鼓励居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培训课程等,提高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最后,将河南传统文化推向国际舞台,加强与国际文化交流机构的合作,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提高河南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河南传统文化。例如,以国外地标性建筑为背景表演豫剧,并在线上平台直播,这在国外当地可展现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在线上平台扩大受众面,在国内的传播也可帮助树立文化自信。

在创新表达上传播。新媒体创新话语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不同的受众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第一,灵活运用网络流行语。以简洁、生动、幽默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想法和情感,利用这些流行语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同时也使比较深奥的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加贴近受众的生活。第二,开发河南优秀传统文化表情包。通过图像、文字和表情来传达情感和想法,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也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第三,采用互动式写作。让读者参与其中,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使内容更加有趣和吸引人。第四,运用数据可视化。利用图表、图像等形式将大量数据简明清晰地呈现出来,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同时使内容更加有说服力。例如,在讲解郑州商代城墙遗址变迁时,可采用这种可视化数据来展现不同年代的城墙构造。第五,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内容,增加沉浸感和体验感。新媒体工作者可利用这种方式增加内容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同时也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第六,利用音频故事。音频故事是一种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和信息的方式,特别适合于那些视觉或阅读受限的受众。新媒体可利用这种方式增加内容的可听性和吸引力,方便更多特殊群体。第七,采用类比和比喻方式。将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作以现代性类比(比喻),通过形象的比喻或生动的类比传达复杂的观点或概念,增加内容的可理解性,同时也使内容更加有趣和易于记忆。

数字化传播、智慧文旅、直播平台、融通领域、创新话语等,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可拓宽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创新多元化的传播形式,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河南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2023年年底,借助新媒体,广西“小砂糖橘勇闯哈尔滨”,成为全网关注的热点,这场研学之旅让东北冰雪旅游异常火暴,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三)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交媒体平台不断涌现,为人们学习了解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和交流互动的渠道。为不断提升传播质量,同时不给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可乘之机,防止出现文化低俗传播情况,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必须加强新媒体监管。

建立专业的监管团队。传播单位和政府有关机构要加大对新媒体监管的投入,建立专业的监管团队,提高监管水平。这个团队应具备较强的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掌握能力、专业的新媒体技术能力、媒体素养和公共关系处理能力,能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全面、及时、有效的监管。

构建融合共生的治理机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新媒体监管,建立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与不同平台、渠道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应对不良信息的传播。采取数据共享、技术支持、信息通报、联合行动等手段,提高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覆盖面,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低俗文化信息,在“一增一减”上下功夫。例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抓住广播电视传播供需主要矛盾,探索宣传思维模式、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讲述方式改革,大胆推进供给侧改革、用人制度改革、绩效改革。其中重要一项是将文艺部、紀录片工作室、精品创作部与技术制作、演艺场所、市场营销部门整合成立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聚合了策划、创意、技术、宣推等资源。河南广电实施管理创新,转变机制,实现了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释放了优秀节目的生产力。

完善信息审核机制。新媒体平台应完善信息审核机制,对发布信息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多推广优秀文化信息,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对于恶意攻击、造谣传谣等行为,应及时有效地采取处理措施,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加强用户管理。各新媒体平台应加强用户管理,建立用户信用档案,对违规用户进行限制和处罚,对传播质量高的用户进行奖励。同时,加强对用户举报的受理和处置,及时删除不良信息,保护用户权益。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公众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应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其对新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和批判思维。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举办知识讲座,引导公众正确使用新媒体,避免被不良信息所迷惑。

综上所述,加强对新媒体传播的监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采取建立专业的监管团队、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完善信息审核机制、加强用户管理、提高公众媒介素养以及建立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不断提升优秀文化的传播质量,有效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四、结语

河南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赋予了文化自信自强的丰厚滋养,奠定了文化自信自强的根基。以华夏文化为根,充分利用新媒体,4K超清、5G、VR、AR技术,打破传统媒体壁垒,开发利用特色地域文化,合理优化配置政府、智库、产业资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多维度立体化传播,形成品牌效应,衍生出双向产业链和新业态。这既是新时代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应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总书记“创造中国新文化”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8.

[2]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30.

[3]王仁海.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圈出彩[J].传媒,2023(18):13-14.

[4]李子.深植互联网基因的电视文化节目创新: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青年记者,2022(6):82-84.

[5]李莉.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析[J].新闻知识,2020(11):25-30.

[6]戚晓婷.数字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策略研究:以河南卫视“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15):33-35.

[7]王胜昔.在传承创新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河南广电系列节目频频“出圈”的观察与思考[N].光明日报,2021-08-16(009).

[责任编辑:李伟杰]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路径研究”(2023ZT05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冯春久(1973—),男,河南泌阳人,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文化传媒、“三农”发展。

通信作者:赵娅楠(1995—),女,河南郑州人,助理编辑,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河南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