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对比研究

2024-04-15 08:00张飞刘秋雄蒋红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5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蓝光黄疸

张飞 刘秋雄 蒋红新

高胆红素血症作为新生儿生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之一,其主要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素代谢废弃物在机体中堆积而导致,当其达到34 μmol/L时即会引发黄疸,且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将近一半新生儿会出现黄疸[1]。新生儿黄疸在临床中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以生理性黄疸较为多见,其在临床中无明显其他症状,且一般1周后即能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黄疸持续的时间长、不易消退,且极易出现加重或退而复现,可能还会伴有大小便、体温的不正常和贫血等,须及时治疗,否则很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大脑和神经发育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危及生命[2]。目前临床主要采取蓝光照射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治疗,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并未达到临床预期。同时相关研究显示,在治疗过程中新生儿极易出现皮疹、发热、腹泻等不良反应,不利于新生儿的预后[3]。因此,还需寻找其他更为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蓝光联合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疗效,而且还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4]。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均可有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但关于2种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对比的研究相对较少,值得深入研究[4]。因此,本研究主要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分别行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治疗,对比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更多参考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梧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纳入标准:(1)参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5]中标准,均确诊为高胆红素血症;符合蓝光治疗标准。(2)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诊断标准:母婴ABO血型不合,血清直接Coomb试验和(或)抗体释放试验阳性。(3)肝功能正常的新生儿。(4)之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的新生儿。(5)新生儿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因肝胆管畸形引起黄疸的新生儿。(2)生理性黄疸新生儿。(3)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药物及蓝光过敏的新生儿。(4)中途退出研究的新生儿。其中,男37例,女28例;日龄2~17 d,平均(10.24±1.86)d;体质量2.49~4.65 kg,平均(3.91±0.42)kg;黄疸类型:围产因素黄疸21例,感染性黄疸22例,其他类型黄疸22例;新生儿类型:早产儿17例,足月儿48例;出生方式:顺产35例,剖宫产30例。所有患儿分为丙种球蛋白组33例(诊断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和白蛋白组32例(未诊断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2组新生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补液、补充能量等,并预防低血糖、感染等发生,做好保暖工作等。蓝光治疗方法为间歇性,每次照射的时间约为8 h,间隔3 h后再次行蓝光照射,连续照射3 d。注意光源应距离新生儿50 cm左右,且在照射前需首先做好眼睛、肛门、会阴等重要部位的防护工作,以免发生不必要损伤。

白蛋白组:在蓝光治疗的基础上对新生儿静脉滴注1 g/kg的白蛋白(广东双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70068,规格:1 g),1次/d,2 d为1个疗程。

丙种球蛋白组:在蓝光治疗基础上对新生儿静脉滴注1 g/kg的丙种球蛋白(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70033,每瓶含蛋白质300 mg,蛋白质浓度为10%),用1次即可。

治疗3 d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

1.2.2 检测方法

胆红素指标:分别于新生儿治疗前1 d和治疗后1 d清晨静脉血3 mL,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生产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水平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新生儿临床症状消失,TBIL水平恢复正常;有效,新生儿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其肤色基本正常,TBIL水平有所下降但并尚未恢复正常;无效,新生儿临床症状及肤色无明显变化,TBIL水平未下降。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6]。(2)胆红素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后TBIL、IBIL、DBIL水平。(3)不良反应:比较2组治疗期间发热、腹泻、皮疹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组新生儿性别、日龄、体质量、黄疸类型、新生儿类型、出生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白蛋白组与丙种球蛋白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

2.2 2组新生儿临床疗效比较

丙种球蛋白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白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白蛋白组与丙种球蛋白组疗效比较[例(%)]

2.3 2组新生儿治疗前后相关胆红素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2组血清TBIL、IBIL、DBIL水平均显著降低,且丙种球蛋白组降低的幅度大于白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白蛋白组与丙种球蛋白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指标水平的比较(μmol/L,±s)

表3 白蛋白组与丙种球蛋白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指标水平的比较(μmol/L,±s)

注:t1,P1值为治疗前2组比较;t2,P2值为治疗后2组比较。

组别时间胆红素指标TBILIBILDBIL白蛋白组(n=32)治疗前376.24±51.25354.48±41.0121.60±8.07治疗后183.42±18.56174.11±5.688.92±1.73 t值20.28925.0258.822 P值<0.001<0.001<0.001丙种球蛋白组(n=33)治疗前375.39±50.83353.93±40.8821.45±9.53治疗后166.84±19.10129.75±13.297.64±1.96 t值21.76329.5398.033 P值<0.001<0.001<0.001 t1值0.0670.0540.069 P1值0.9470.9570.946 t2值3.54917.5922.794 P2值<0.001<0.0010.007

2.4 2组新生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丙种球蛋白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白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白蛋白组与丙种球蛋白组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例(%)]

3 讨论

引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因素很多,例如机体的排泄代谢水平降低、转运能力下降、胆红素大量生成等均可引发该病,提示临床可对症治疗。而蓝光能够通过特异性的结合未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化成水溶性的异构体,进而促进其经尿液、胆汁排出体外;经治疗后,大部分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中的胆红素浓度得到显著降低,退黄时间明显缩短,但部分新生儿治疗效果并不显著[7]。相关研究表明,在蓝光治疗基础上结合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机体胆红素水平[8-9];但目前很少有研究探究何种蛋白辅助蓝光治疗的疗效更佳。因此,本研究主要是探究白蛋白、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对比,旨在为改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黄水泗[10]研究表明,相较于蓝光治疗,白蛋白辅助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有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潘廷辉等[11]研究结果显示,丙种球蛋白联合蓝光治疗有助于ABO溶血病新生儿黄疸的消退。本研究中,白蛋白组和丙种球蛋白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达到了84.38%和93.94%,丙种球蛋白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表明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均可有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而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治疗的疗效更佳。蓝光治疗属于物理疗法,其主要是通过光照射改变机体中过多蓄积的胆红素构造,使其溶于水后,即能够阻止其结合葡萄糖醛酸,并由尿液、胆汁等排出体外,进而达到治疗效果[12]。白蛋白是胆红素的一种载体,其作用原理与蓝光治疗大体相似,均是将胆红素转化成水溶性的结构,其具体是通过结合胆红素使机体血清中的游离胆红素的含量降低,达到治疗效果[13]。白蛋白和蓝光联合治疗可达到协同治疗的作用,能够促进未结合胆红素与其载体的稳定结合,随后即排出体外。丙种球蛋白不仅含有健康人体血清中所具有的多种抗体,能够增强免疫力和预防多种疾病,而且其主要的药用成分为丙种球蛋白,待其进入机体血液中,能够迅速结合巨噬细胞的表面Fc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受体,进而阻止其结合IgG红细胞,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达到治疗目的[14]。丙种球蛋白和蓝光联合治疗则从2种途径分别降低黄疸新生儿血清中的胆红素,因此其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经临床长期实践发现,在新生儿发育的过程中均有可能会因胆红素的调节机制出现紊乱而发生黄疸,且主要体现在机体血液中胆红素含量的异常增多,因此从胆红素的代谢异常可侧面反映机体对胆红素的排泄、结合以及摄取出现了问题,进而出现黄疸现象[15]。由此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可通过调节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中,经治疗,2组血清TBIL、IBIL、DBIL水平明显降低,而相较于白蛋白组,丙种球蛋白组下降的幅度更大,基本符合上述研究结果。TBIL、IBIL、DBIL是临床常用的胆红素指标,其血清水平越高则表示机体血液中胆红素含量越多。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均可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TBIL、IBIL、DBIL水平,且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治疗的疗效更佳。

蓝光治疗虽对新生儿黄疸有着积极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长时间蓝光照射则很容易导致诸多不良反应,不利于新生儿的预后。首先,长时间蓝光照射可能导致新生儿体温升高,引发发热症状。这是因为蓝光具有较强的热效应,长时间照射会导致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其次,蓝光治疗过程中,新生儿可能会出现哭闹、烦躁等情绪波动,影响治疗效果。此外,长时间蓝光照射还可能导致新生儿皮肤干燥、脱屑,甚至诱发皮肤病。本研究中,相较于白蛋白组,丙种球蛋白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表明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治疗均可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而丙种球蛋白在该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所选取的样本量较少,测得的相关胆红素指标水平可能会与实际值有所偏差,因此还需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的验证研究。此文的研究结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综上所述,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均可有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但相较于白蛋白辅助蓝光治疗,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其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而且不良反应少。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蓝光黄疸
鲁晓岚:黄疸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