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的“失控”与“可控”

2024-04-16 07:12柏文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弃权失控班级

柏文娜

这学期有一节关于小组合作的心理课,其中有个活动名叫“集体创作”,规则是根据座位划分好小组后,每组同学依次在黑板上一人画一笔,组成一个或几个图形;过程中每次只能上台一人,组员可以放弃自己的权限,但不可把权限转移给其他组员;组内不能提前商量绘画内容,其他人也不能提示。在各组成员都用完自己的上台机会后,教师带领学生逐一欣赏并分析刚才完成的作品。

这一活动是我教学中的经典活动,每届学生都体验过。然而这学期某班级在“集体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小插曲,让我对心理课的“可控”与“失控”有了新的认识。

当时,有一个位置靠后的女生上台用简笔画勾勒出了一个女性的身体曲线,还特意在胸部位置做出了标记,我看到后顿时愣住了,而此时台下已经有学生开始起哄。我冷静了几秒钟,等她将作品画完,一边观察她的表情变化,一边思考在这之后要如何带领大家进行画作欣赏和感悟分享。

在该生回到座位后,我问“下一个轮到谁了?”然后就有一些声音传来:“画的是啥啊,快擦了”“不堪入目”。对此我没有作出回应,而那位学生已经有些不好意思了。由于每个人只能画一笔,后面同组的人想做修改,却无处着手,只好在别的地方重新作画。轮到这组最后一个女生时,她巧妙地为方才的图画添加了一件婚纱,然后又连笔增添了一件发饰,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当她从讲台走下来的时候,班里学生开始鼓掌。

之后,我开始带领大家欣赏每一组的画作,当欣赏到那幅作品时,我问:“你们在看到第一位同學画完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学生们表示有点“坐不住”,但是又觉得自己改的话也不知该如何改,直到最后那位女生添加了那一笔,才有种使命终于完成了的感觉,松了一口气。我说:“‘坐不住,是因为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但是由于有的人把权限用掉了,没法上去;有的人弃权了,不愿上去。而最后上来的那位同学,从你的绘画过程中,我感觉你是那种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平之事能果断出手的人。”这时有学生说:“她是我们的班长。”

最后,我借着“失控”插曲,给大家分析了活动的目的:它可以在没有太多规则的束缚下,观察到每个人的状态以及每个小组的配合情况。同时,活动过程可以反映出很多班级特点,比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例如在班级生活中,有的人在每个人的权限相同时选择弃权,这种角色叫做“隐身者”;有的人会忍不住总要提出建议,这是“领导者”;有的人虽然不弃权,但是也不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只是更喜欢配合他人,他们是“跟随者”;还有第四种角色叫做“破坏者”,例如在刚刚的活动中,有的人用粉笔将前面同学画好的作品涂花。

这个活动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完全无法对整个活动进程作预设,只能根据每个班级的情况临时分析、分享,但正因为这种真实性和不确定性,它才更有价值。透过这一活动,每个人——包括没有参与的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通过多次主持这一难以掌控的活动,我得到了锻炼,从最开始的忐忑,到后来的从容。忐忑是因为担心课堂会“失控”,而经历“失控”后我发现,看似“失控”的进程反而更能揭示活动设计的初衷——完全展现每个人最真实的一面,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后续的分析与引导,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启发。并且,这种灵活应变、顺势而为的发掘一定更加深入人心,更富有教育意义。

在心理课堂的“可控”与“失控”之间,教师不必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安全”而追求“可控”,因为出人意料的“失控”更有可能帮助教师看到学生的真实自我,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觉察自己、理解自己,完成心理课的教学初衷。

猜你喜欢
弃权失控班级
一场吵架是如何失控的
班级“四小怪”
定身法失控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称心的新班级
失控
失控的乌克兰
史玉柱“弃权”民生银行背后
班级被扣分后
律师辩护权的弃权与失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