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地区的藏族新年及其特点

2024-04-16 07:12格桑泽仁
新西部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区牧区藏族

格桑泽仁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受佛教影响深远,整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基本上都由藏传佛教主导,民族特色极其鲜明。甘青地区的藏族同汉族一样重视春节,农区和少部分牧区群众普遍实行农历,藏语称“嘉洛”。青海玉树、果洛、黄南、甘南部分地区和少数寺院过藏历新年,因为藏历和农历都是阴历年,而且藏历和农历大体相同,有时还会挨在一起,甚至重合,所以藏历年的内容和形式与农历新年大同小异,过新年的气氛和隆重程度也不亚于农历新年。

甘青藏族牧区过年习俗

甘青牧区特别是青海的环湖地区、甘肃的甘南地区、青海的果洛、玉树、海南和黄南等牧业地区,通常辛苦一年的牧民会在新年的十天前就开始各项过年的准备。每家每户都要操办和购置年货,准备祭祀祈福用的各种宗教用品,还要杀牛宰羊。在此期间,就能看到一些藏族特色的美食,如手抓牛羊肉、肉包子、藏式点心(用酥油搅拌蕨麻曲拉粉糖和糌粑做成的食品)、酸奶。

春节前一天的“南岗”,也就是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屋檐或者小院中挂满经幡,在室内挂上唐卡,期盼来年六畜兴旺、水草丰美、家庭和睦,老人延年益寿,小孩学业有成。牧人还会把点心、糖果等层层堆放在盘子里,上有日、月、吉祥八宝等装饰,放在专用器具里,摆在桌上,用酥油、糌粑堆成并插有麦穗的“卓索切马”,以祝来年吉祥如意,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个“切玛”的五谷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有的牧区把这一天称作“响声”夜,人们在这天的劳作和吃饭时会有意发出一些声音,比如做饭烧火时尽量用干柴、柳条、荆刺等燃料烧火,发出声音。人们还尽量吃带骨肉,以砸骨取髓的方式发出声音来。现如今,牧区过年多以燃放烟花爆竹,以喜庆的爆竹声替代这些旧俗。这一夜也是最为热闹的一晚,每当除夕夜幕降临之时,村庄里的人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个集会的地方,点燃篝火,一起围着篝火跳起锅庄,歌手准备好悠扬的民歌在人群中央演唱。在欢乐的气氛中人们都仿佛忘却了一年的辛劳。所有活动结束之后,也有部分村落里的年轻小伙子和小姑娘还意犹未尽,会组织对唱山歌和拉伊(藏语“情歌”)。

除夕晚上,藏区群众会在睡前吃一种面疙瘩做成的面粥,叫“古突”,是用九种不同的物品,如人参果、羊毛、盐巴、石头分别代表口福、温柔善良、懒惰、坚强,吃“古突”就是在一些面团里放入不同寓意的物品,等着吃“古突”的人揭开面团里的秘密,这也是一种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代表人们对新年的期盼。而一些农业地区的藏族牧民群众可能会把带有不同寓意的物品包在饺子里,比如像贵德、尖扎、循化、天祝等地的牧区,都是用这种带着不同寓意的物品传递着人们对新年的期望。

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新年中最重要的一天。清晨,妇女们会去“曲果”(藏语“泉水”)处背新年的第一桶泉水,然后将藏香插入泉水上方进行祈祷。在牧人眼里,水是生命的源泉,寓意着对万物滋养的感激,祈祷龙神、水神对牧场的滋养,希望新的一年能风调雨水,牲畜兴旺。背回第一桶山泉后,妇女们开始熬茶烧水,准备早点,男性则开始在院子里煨桑,到佛堂为三宝供净水和点酥油灯,最后会准备上山祭拉则(藏语“祭山神”)的材料。之后,各个村落的男性会骑马或者骑摩托车到指定的祭山点祭山神。这时,大家会拿出最好的食物分享,一起喝着茶互道祝福,这就是煮“年茶”的习俗,藏语称之为“洛嘉”,也是牧区特有的仪式。祭山神期间,大家都会祈福村落人畜兴旺,家庭幸福美满,老人无病无灾,好运接踵而至。等男性回来后,妇女会准备酥油、奶渣、白糖、糌粑等食料。桌案上摆上牛羊肉、油条、馓子、麻花、藏式点心、肉包子以及各种糖果烟酒等,家人们也会穿上只有在节日庆典或重大日子时穿戴的盛装,全家人欢聚在一起,长辈会祝愿大家吉祥如意,晚辈会祝愿长辈健康长寿,大家品尝着各种食物,饮茶喝酒,欢天喜地地度过这一天。

从初二开始到新年结束,人们会手捧哈达带着新年礼品到亲朋好友家中互相登门拜年,这样的活动会一直持续好几天。去拜年的牧人会在亲朋好友的帐房外高声祝福,帐内主人听到后,会手捧“切玛”向客人送去祝福,客人则会拿取“切玛”里的青稞和糌粑向空中抛去,再放到嘴里尝一点。女主人这时会手捧酒壶高歌酒曲,向客人敬酒,不能喝酒的人则会以茶代酒。之后,客人就会和主人家一同享受美味佳肴,参与歌舞狂欢。节日期间,不管认不认识,熟不熟悉,牧人们都会互道祝福和吉祥话,相互敬酒,到处都是欢歌笑语。

甘青藏族农区过年习俗

甘青农区特别是甘肃天祝农区,青海海东、海南、黄南农区以及青海循化、化隆、贵德等农区,过年习俗与牧区迥然不同。农区大部分藏族群众过新年习俗与汉族很相似,大致上都过农历春节,甚至还有少部分地区会和汉族一样过腊八节。比如,像循化道帏藏族区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会同汉族一样取腊八冰,吃腊八粥,还会在腊月二十日后清扫房屋、庭院,赶制新年新装,有的还要粉刷一下庭院陈旧的墙壁。在腊月二十九会取冰锥放在大门外的肥料堆上,庄廓的四角,农田中央和果树地下等,祈福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腊月二十五日,农区的藏族群众会举行祭灶神的仪式,如循化、化隆、天祝等藏族聚居区,祭灶神时用柏树枝烟熏,然后用细盐土把灶膛抹新,有的地方认为这是送灶神出嫁,有的则认为这是送灶神到西藏拜佛。

“九”在藏族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藏族群眾认为九代表着种类多、数量多,在文化和宗教中皆认为“九”是吉祥圆满,是福禄双全的象征,因此,农区藏族和一些牧区的藏族群众讲究“古桑”“古却”“古赤”。“古赤”意为九洗,即洗澡、理发、梳头、洗衣等将清除旧年的一切不干净之物。“古桑”意为九桑,即在佛堂前、煨桑炉、或者高而干净的地方煨桑,以敬奉神佛之用意。“古却”意为九供,即在佛堂点灯、献物,在干净的碗碟中盛放寓意为吉祥的食物,如酥油、奶酪、新酒、奶子等。一般情况下,“古桑”和“古却”两项活动会同时同地进行,煨桑、点灯、献物,然后用松柏蘸上酒或者牛奶向煨桑炉抛洒,这两项仪式都是为了向天神地祇祈福,祈求来年能五谷丰登、家人幸福美满。

除夕,藏族群众称“南公萨共”,意为天圆地满之意。这一天,农区的藏族群众会供物祈神、煨桑敬佛、点灯诵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海东市的循化、化隆等农区,藏族群众会在早晨贴出用藏文或汉文书写的对联,下午上坟祭祀祖先,在年夜饭准备妥当后,会给家中的猫、狗喂食新饭。到了晚上,长辈会到佛堂去点灯诵佛,之后全家人会一起聚在灶房(有些藏族家庭会在客房)享用手抓肉、饺子、酥油茶等丰富的食物。享用年夜饭期间,大人们会谈天说地、高唱酒曲、互相敬酒(除夕夜不会喝醉),一直守岁至凌晨。老人们说,年夜饭尽量吃香、吃饱、吃开心,这样来年就不会忍饥挨饿、郁郁寡欢。

大年初一,大部分农区的藏族群众会和牧区群众一样,全家老少穿上新衣,清晨点灯、煨桑、佛堂拜佛、祭祀山神、祖宗。迎接喜神之后,兒孙要向家中的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则会向小辈子孙发年钱,送礼物。吃完新年第一顿年饭、年茶后,负责去拉则的人则会带着桑料出发,其他家庭成员则会怀揣新春的美酒、哈达,走门串户,向村庄里德高望众的长辈、亲人、邻居、朋友拜年。拜年者进到每一家门口都会对迎接的主人道“洛萨桑,洛萨扎西德勒”(藏语“新年好,新年吉祥如意”)等吉祥话,同时将哈达和美酒敬献给主人家,主人家也会回应拜年者“洛萨桑”等吉祥话。拜年者一定要给长者请安、磕头,敬献哈达,之后主人家要对拜年的人让座、敬茶、敬食、敬酒、敬唱等方式表示感谢。之后从初二、初三开始,人们会带上家中烧制的炕锅馍馍和新年礼物,到较远的亲朋好友家拜年。

卓仓藏族与河湟“家西番”过年习俗

卓仓藏人是指今天分布在青海省东北部湟水南岸山区地带的包括乐都、平安、民和县以及互助县湟水北岸玛藏寺香火庄等地的藏族,人们把生活在那块方圆一百多公里的38个部落、7个藏族村庄的藏族人叫“卓仓哇”,也有“卓仓七条沟”的说法。卓仓藏人作为一个部落组织,形成于14世纪,当时,来自西藏的噶举派高僧三罗喇嘛桑杰扎西(海喇嘛)及其侄子三丹罗追等众,因说服西北蒙藏诸部归顺明朝有功,被明朝中央于洪武年间出资劈地修建了卓仓多杰羌寺——瞿昙寺,还于宣德二年(1427)将周围七条山沟的土地百姓赐予该寺作为香火地,由此逐渐形成了以瞿昙寺为中心的政教合一地方势力。长期以来,卓仓藏族与周边的汉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与汉族大致相同又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过年习俗。

卓仓藏族过新年跟汉族的春节大致相似,年前要购置过年物资,老少男子都要洗头、剪发,女的要洗梳发辫,表示来年吉祥如意。从十二月二十五日左右起,开始清扫住宅上下、房屋内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等,期望新的一年家庭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前妇女们在家酿造青稞酒或杂酒,炸各种油馍馍、制酥油奶羔等。大年三十,男子们到“圣山”砍来柏香树枝,在树枝上缠上哈达、羊毛等象征吉祥的物品后,摆放在自家院落中。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左右,到各村落祭祀“拉则”(敖包)的地方进行祈祷,并插上这些吉祥物。按照卓仓传统习俗,除夕夜还要吃猪头和猪蹄,这可能是受了青海汉族同胞的影响,因为古人认为六畜猪为首,猪头乃首中之首,用来祭祀,表示郑重其事。另外过除夕夜与西藏一带有点相似,这与卓仓藏族的祖先来源于西藏山南的记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古突”被吃加肉面片所取代。整个过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大年初一、初二一般到亲戚家拜年,这一天家里基本不打扫庭院、不做杀生等罪孽之事,初三、初八、初十、十三等日子通常是良辰吉日,是举办结婚、姑娘成人礼的首选日子。

青海河湟地区有一支平常不会说藏语,交流主要用汉语的藏族族群,被称为“家西番”,主要是指生活在青海湟源县、湟中县塔尔寺周边的龙本、齐家等六个部族的藏族人,其中“家”是指“有固定住房”的意思,“西番”是古时汉族对藏族的称呼,“家西番”就是有住房和耕地的藏族,也有人认为是“像汉族一样生活的藏族”,但这种争议更多停留在学术和专业含义的层面。就普通人来说,“家西番”就是汉族与藏族在河湟地区文化交融的结果,虽然他们从族源上看是地道的藏族人,但在历史和民族间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学会了同汉族人一样种地,有了自己的房产和耕地,过上了农耕的生活。在游牧区藏族人的眼里,他们丢弃了自己的语言,已经和汉族人没什么区别了。他们的过年习俗基本上与周边的汉族村庄没有区别,但有的人家里却设有佛堂,过年时还保留着拜佛、煨桑、穿藏装、吃糌粑、喝酥油茶的习俗,有的人家为体现没有忘族,还在屋顶上插上经幡。

近年来,在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家西番”藏人开始有了回归藏族文化母体的意愿,子女结婚时按藏俗举行,送子女到藏文学校上学,过年时村里也要举行具有藏族风俗和仪式的各类文艺活动,这种变化和趋势,体现了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性和差异性兼容并蓄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农区牧区藏族
The Light Inside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西藏农区奶牛异食癖的诊治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西藏农区奶牛乳房炎的抽查报告
巴彦淖尔市农区饲养巴美肉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