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老年舞蹈的创作

2024-04-17 06:25刘晓帆
参花(上) 2024年4期
关键词:编导中老年人舞蹈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保障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高度重视中老年群体文化生活与精神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动中老年舞蹈创作创新,引导中老年群体积极参与其中。在参与舞蹈活动的过程中,群众可以逐步提高舞蹈技巧,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人际交往,这对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老年舞蹈的创作要求

(一)技术难度适中

中老年舞蹈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一定技术性要求,包括身体灵活度、耐力、协调性和柔韧性等,但是中老年群体往往舞蹈水平参差不齐,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舞蹈训练难度,所以舞蹈编导面临着严峻挑战。[1]在中老年舞蹈编排时,要结合中老年群体特点编排难度适中的舞蹈,适当降低舞蹈动作难度,并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舞蹈动作熟练度,对完整呈现舞蹈作品具有重要作用。

(二)动作编排适宜

舞蹈是一门艺术,同时具有健身特点。中老年人积极参加舞蹈活动,能够改善消化功能、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环,还可以提高关节灵活性、肢体协调性,在提高中老年群体的身体素质方面大有裨益。[2]但中老年舞蹈编排与练习过程中,要求舞蹈编导充分考虑群众身体承受能力,避免编排烦琐、复杂的动作,以避免对中老年群体带来不必要的身体损伤。

(三)主题和音乐接地气

舞蹈具有舒缓压力、陶冶情操的作用,能较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中老年舞蹈编排创作中,除了关注舞蹈动作编排以外,也要注重主题和音乐的选择,要接地气,激发群众参与主动性。[3]这样在丰富中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可以使其产生参与热情,焕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中老年舞蹈的创作现状

目前我国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群众舞蹈已经在全国各地普及推广,其中当属中老年群体参与热情最为高涨,但是受各方面因素限制,中老年舞蹈创作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创作力量不足

中老年舞蹈创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首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即创作力量不足,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中老年舞蹈创新发展。

首先,专业舞蹈编导数量匮乏。实际上,在中老年舞蹈创作中,专业舞蹈编导人才匮乏问题较为严峻。相较于专业舞蹈创作而言,中老年舞蹈创作普遍缺少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才,往往编排动作简单、主题单一,以致中老年舞蹈创作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偏低。[4]实际上,专业舞蹈编导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借助舞蹈作品更好地引导群众展现技巧、表达情感,但由于专业创作力量不足,致使中老年舞蹈创作陷入困境。其次,中老年舞蹈创作往往需要团队协同合作,包括舞美、音乐和编舞等方面,但由于资源有限,目前我国基层中老年舞蹈创作普遍缺乏专业团队协同支持,很多中老年舞蹈创作表现为自行摸索或是单一编导状态,影响中老年舞蹈创作水平的提高。最后,缺乏创作平台。由于中老年舞蹈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很多有潜力的创作者缺乏展示才能的机会,加之创作平台缺失,无形中遏制了创作力量的发展。

(二)中老年舞蹈风格过于年轻化

中老年舞蹈创作中,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与中老年群体的实际情况相背离。从中老年舞蹈作品风格方面看,舞蹈动作过于激烈,节奏快,过分追求视觉冲击力,却忽视了中老年人身体机能以及柔韧性等方面的差异,正是由于舞蹈风格的年轻化,大大增加了中老年舞者的动作难度,与中老年群体的身体条件不符,也会导致受众降低对中老年舞蹈的接受度。[5]同时,过于年轻化的舞蹈作品,其内容往往缺乏对中老年人情感、生活的深度理解,难以有效激发中老年群体的情感共鸣。部分基层中老年舞蹈创作中,由于缺乏实地调查和分析,对中老年群体的兴趣了解不足,作品中缺乏契合中老年群体喜好的元素,最终导致这些作品缺乏群众基础。[6]另外,过分强调舞蹈作品风格年轻化,无形中损失了一部分中老年受众,挫伤了其舞蹈参与热情。

(三)舞蹈创作缺乏创意

中老年舞蹈创作中,普遍存在主题内容过度重复的问题,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等趋于同质化,缺少新颖、独特的创意元素融入。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中老年舞蹈缺乏特色,观众难以从舞蹈作品中感受到独特的魅力。部分中老年舞蹈创作者理念陈旧,艺术思维较为保守,缺乏对舞蹈创作创新的探索,最终导致中老年舞蹈创作陷入瓶颈。与此同时,很多中老年舞蹈创作者过分关注舞蹈动作的编排,却忽视了舞蹈表达多样性,艺术语言缺乏新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群众的审美体验。此外,很多中老年舞蹈作品缺乏对时代的反映,未能与中老年人思维方式、当代社会生活深度结合,弱化了中老年舞蹈作品与社会的关联性。

四、中老年舞蹈的创作定位

(一)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此,在中老年舞蹈创作中,应注重联系群众实际生活,仔细观察中老年群体实际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有价值的素材,分析其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在获得深刻感受的同时,能够从独特的角度筛选题材,巧妙构思创编,最终创作出高质量的舞蹈作品。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逐渐多样化,中老年群体的业余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而这些都为舞蹈编导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因而诞生了大量优秀的中老年舞蹈作品。例如,《父亲》《我家门前过大军》《中国妈妈》等中老年舞蹈作品,舞蹈素材多样,用独特的视角和舞蹈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我家门前过大军》主要是表现军民鱼水之情的舞蹈作品,一群可爱的大娘头戴蓝花巾,手挽柳条篮,其中装满了红枣、鸡蛋,用小碎步追赶着解放大军的步伐。舞蹈情感互动演绎得真实感人、生动鲜活,展现出舞蹈独特的艺术美感。

优秀的舞蹈作品是经过概括、提炼和浓缩而成的,并非是东拼西凑照搬而来。创作者应深入生活实际,尝试着用独特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因此,中老年舞蹈创作要紧跟时代发展,结合中老年群体实际需求,尝试着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这样才能创作出中老年群体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反映时代的旋律和群众的心声。

(二)打破常规,明确创作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中老年舞蹈创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选择雷同题材,但由于切入角度不同,最终也会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例如,中老年舞蹈作品《人鸟情》主要是讲述了老人清晨遛鸟的一件日常小事,但编导打破了常规创作框架,将舞蹈重点放在老人将爱鸟放归自然的过程,尽管题材较为常见,但却讲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不落俗套。

(三)汲取多元文化精髓,丰富舞蹈形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历史中诞生了很多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将其融入中老年舞蹈创作中,能够极大地丰富舞蹈作品内涵和舞蹈形式,提升舞蹈意境,并塑造更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象。如作品《剪纸姑娘》将民间剪纸艺术融入舞蹈作品中,极大地增强了舞蹈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可以依托戏剧文化开辟舞蹈创作空间,增强舞蹈作品民族特色,以吸引群众的喜爱和支持。因此,中老年舞蹈创作者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切身感受各地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的魅力所在,并深度挖掘和整合区域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到舞蹈作品中,如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服饰等元素,便于创作更具文化内涵的舞蹈作品,吸引更多中老年群体参与其中。除此之外,为了全面、有效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中老年舞蹈编导可以尝试着跨领域合作,寻求民间音乐人、民间手工艺人等其他领域艺术家的支持,在跨领域合作下为中老年舞蹈创作注入更多新元素,真正意义上实现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发展。

另外,从实际生活中挖掘舞蹈创作素材,可以将多元的舞蹈元素融入其中,增添舞蹈的活力和生机。舞蹈编导应了解中老年群体的多元文化需求,在融合创作思维指引下进行舞蹈创作的编排。例如,作品《花样踢踏——红韵神》的创作中,融合了踢踏舞节奏、健身操动作以及现代舞风韵,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当代中老年人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可以在舞蹈创作中融入恰恰、桑巴、伦巴、华尔兹等国标舞元素,以增强舞蹈的吸引力,并展现出中老年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提升编导综合素质,提高舞蹈创作水平

中老年舞蹈创作水平的提升,关键是要提升舞蹈编导的综合素质,以便能够在艺术深度和表达形式方面取得成效。

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首先,编导将舞蹈编排专业知识学深学透,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舞蹈创作中。同时,可以加强与中老年群体的沟通交流,了解其舞蹈喜好等基本情况,在舞蹈创作中增强舞蹈作品真实性和趣味性。其次,编导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广泛涉猎文化艺术等多种门类知识,在创作中融入古典乐曲、传统服饰元素和民间舞蹈动作等,丰富舞蹈作品表达形式,展现出深刻的文化底蕴。同时,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可以成为中老年舞蹈创作的灵感来源。编导可以尝试将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情感融入舞蹈创作中,借助舞蹈生动地叙述故事、表达情感,对提升舞蹈作品艺术性具有重要作用。再次,编导要关注当前社会发展,在赋予舞蹈作品时代感的同时,要进一步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最后,编导要定期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加强自我学习,广泛涉猎如历史、文学、音乐等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闻,便于有效提升舞蹈编排能力。同时,可以建立相关研究团队,整合研究人员、舞者和编导,集思广益,共同研究中老年群体舞蹈特色和文化需求,整合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推动中老年舞蹈创作朝着多元方向发展。

(五)巧妙设计舞蹈动作,满足舞者客观需要

在中老年舞蹈创作方面,尽管不需要编排专业舞蹈演员那样专业、高超的技巧,但也需要舞者具备一定的基本功,以确保舞蹈编排顺利进行。中老年舞者往往是舞蹈业余爱好者,并未接受过专业训练,加之自身生理因素限制,身体条件普遍不如青年专业舞者,强行做一些复杂、高难度的技巧动作不切实际,甚至还伴有一系列安全风险。所以,在中老年舞蹈動作设计中应化繁为简,结合中老年人生理、心理等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尽可能避免大幅度转腰、扭颈、转髋等动作,而是要设计主题新颖、情感节奏舒缓、符合中老年人身心特点的舞蹈动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老年舞蹈创作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舞蹈创作水平,对丰富中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和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新时期舞蹈编导应明确中老年舞蹈创作定位,联系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挖掘舞蹈创作素材进行舞蹈创作,并通过巧妙的艺术加工来丰富舞蹈作品内涵,在提升舞蹈创作水平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中老年群体的多元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秋生.群众舞蹈课堂中的训练方法——以中老年舞蹈教学为例[J].三角洲, 2023(08):147-149.

[2]阮恒光,杨炯.昆明市五华区阳光舞蹈俱乐部中中老年体育舞蹈动中运动创伤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22):13-15.

[3]杨扬.浅谈中老年舞蹈创作与思考——以石嘴山市文化馆原创舞蹈《红舞鞋》为例[J].参花(上),2022(08):107-109.

[4]沈黔.深度休闲理论视角下武汉市中老年体育舞蹈参与者们的休闲状态调查[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03):188-190.

[5]许靖.夕阳红——浅谈中老年人非专业舞蹈的艺术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3(12):65-66.

[6]李怡林.当代社区中老年舞蹈文化现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以云南省的社区中老年舞蹈为例[J].大众文艺,2019(04):154-157.

(作者简介:刘晓帆,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编导中老年人舞蹈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中老年人食物嵌塞的防治
中老年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爱好?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舞蹈课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我和舞蹈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