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类型与披露对象对儿童秘密披露行为的影响

2024-04-17 09:44詹梦菲陈水平黄晨珊
学前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友谊

詹梦菲 陈水平 黄晨珊

[摘 要] 秘密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357名4~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探究秘密类型和披露对象对幼儿秘密披露行为的影响及其发展特点。研究一的结果发现:4岁幼儿对披露事实信息与披露秘密信息没有显著差异;无论披露对象是新同学还是老同学,与披露秘密相比,5~6岁幼儿更倾向于披露事实信息。研究二的结果发现:5~6岁幼儿会出于维护社会规则的目的,更多地向教师披露消极秘密;出于建立社交关系的目的,会向新同学披露积极秘密。这些结果表明,5~6岁的幼儿已经开始理解秘密的社会意义,并且会根据不同的意图和披露对象对秘密披露做出灵活的判断。由于不同年龄幼儿对秘密的理解有个体差异,幼儿教师应注重幼儿园内区域环境的创设,为幼儿创设秘密空间;幼儿园应重视幼儿对秘密认识的个体差异,设计与实施相关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 秘密披露;秘密类型;披露对象;友谊

一、问题提出

作为构成儿童个体发展三大主题之一的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和諧发展的重要方面。[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2]秘密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3]研究表明,秘密分享是儿童友谊发展的一个重要特殊途径,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建构和社会性的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4][5]与其他类型的信息相比,披露或隐瞒秘密信息的形式能为幼儿提供更多亲密关系的线索,即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可依据不同的交往需求,对秘密披露或保守进行灵活处理。例如,当幼儿选择向特定的伙伴披露秘密,而选择对另外一些伙伴保守秘密时,秘密所蕴藏的不同层次的情感和意义就得以显现,意味着这个披露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幼儿的信任,这种信任能加深幼儿与披露伙伴之间的联系,建立亲密的友谊。

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秘密。不过某些情况下,人们持有的秘密并非自己个人的秘密,而是与他人相关的秘密,出于对关系的考虑,人们可能会选择替他人保守秘密。然而,就像保守个人秘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一样,替别人保守秘密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6]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替他人保守秘密会给保密者带来更多身心上的困扰,比如抑郁、焦虑、疲劳、糟糕的关系以及其他不良的健康状况等。[7]相反,秘密披露(disclosing secrets)能提升披露者的社交关系,[8]增进披露者的身心健康,[9]并缓解因保守秘密带来的消极情绪和压力。[10]由此可见,秘密披露不但能宣泄情绪,释放压力,而且还有助于增加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度。

保守和披露秘密的现象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11][12]相比之下,对幼儿秘密披露行为的研究还寥寥无几。第一,现有研究虽然对幼儿秘密披露行为有所关注,但主要强调了秘密分享行为对幼儿社会关系模式的推断,较少考虑秘密所承载的其他社会价值。有研究指出,秘密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包括改变或维持个人声誉(reputation)、传递社会效用(social utility)、影响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s)等。[13]第二,现有研究虽然考察了幼儿将如何处理秘密信息,但并未明确披露对象与披露者之间的关系。与幼儿秘密分享有关的研究表明,幼儿会有选择地向朋友和父母分享秘密,而不是向熟人和陌生人分享秘密。[14]而幼儿物质分享的相关研究却表明儿童会将与陌生同龄人的分享行为,作为建立友谊关系的第一个步骤。[15]并且社会网络理论中(social network theory)也提到,虽然与家人、朋友的强关系可以培养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但较少接触的弱关系却有益于人们拓展人际关系。[16]第三,秘密披露的意图有待探究。有关成人秘密披露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秘密内容与违反道德有关时,秘密倾听者(confidee)会基于维持社会规则的意图,披露秘密持有者(secret?鄄keeper)的秘密。[17]尽管儿童秘密披露的研究也证明了7~8岁的儿童赞成披露他人违反社会规则的秘密信息,但目前还不清楚学龄前儿童是否会出于同样的意图披露他人的秘密。[18]第四,现有研究多数在于探讨西方背景下的幼儿,跨文化的本土研究还比较少。有研究指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在保密行为及秘密披露行为方面的选择可能有所不同。[19]国内虽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幼儿秘密,但是也只是将物质资源分享与秘密分享进行比较,以此推断秘密分享与幼儿友谊之间的关系。第五,以往研究多采用第一方(first?鄄party)的方法测量幼儿对秘密的理解(例如:实验人员告诉幼儿,另一个小朋友告诉你一个秘密),[20]无法揭示幼儿是否将秘密作为辨别友谊模式的线索。而本研究采用第三方(third?鄄party)人物插图与故事讲述结合的形式,使幼儿以局外人的视角推断秘密的社会意义。与第一方的方法比,运用第三方探究幼儿的秘密披露行为有以下两个优点:一方面,可以更客观地证明幼儿的秘密披露行为及其对秘密社会意义的理解不是基于任何幼儿自身的实际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在研究中不必披露个人秘密,可以避免幼儿在研究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带入情境。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以第三方视角探究秘密类型与披露对象对儿童秘密披露行为的影响,以及试图探究幼儿披露秘密时是否会考虑不同披露对象、意图及秘密类型等因素。

有研究发现,儿童对秘密的理解与心理理论有关,而心理理论的出现是比较早的,大约在5岁就已显现。[21]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儿童对自己心理状态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22]已有研究表明,尽管3岁儿童对人们的行动和目的已有一定的区分,但是他们不能将行动和目的联系起来考量,大多数儿童直到4、5岁左右才能将目的和行动联系起来,即开始掌握目的的因果性质,懂得区分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他人的心理状态。[23]其他研究发现,5岁以下的儿童还不能够区分秘密信息、非秘密信息和惊喜。[24]此外,与儿童友谊相关的研究表明,5岁以下的儿童对友谊的理解相当浅显,他们认为任何社会互动都能表示两个人之间有着友谊关系。[25]相似地,3~5岁的儿童尚不能理解秘密分享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特殊意义,他们会认为分享秘密与分享事实都能代表两人的友谊关系。[26]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第1个假设:4岁的幼儿还不能区分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对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均倾向于披露。有研究指出,5岁左右的幼儿能对秘密信息与其他非秘密信息做出区分,[27]并且6岁的幼儿明白,作为朋友就有替对方保守秘密的义务,如果朋友未能履行保守秘密的承诺,这会损害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28]这些研究都证明,5岁开始幼儿就已经对秘密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懂得了秘密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特殊意义。所以本研究提出第2个假设:无论披露对象是新同学还是老同学,与披露秘密相比,5岁和6岁幼儿可能更倾向于披露事实信息。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理和总结,儿童会将违反规则(如拿了别人的东西)、考试失利、尴尬经历(如尿裤子)、能力(如不会系鞋带)等信息视为秘密。[29]分享不同类型的秘密信息会影响幼儿对友谊关系的推断,5岁的儿童认为人们应该与他人分享较多积极的信息并且隐瞒消极的信息。[30]一些研究还表明,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对两种不同效价的秘密信息做出公开判断时,均表现出一致同意公开积极的秘密。[31]秘密披露模型(models of disclosing secrets)中指出,一个人会有意地通过披露秘密的形式以此实现他们的目的。[32]这表明,人们在进行秘密披露时,往往带有某些特定的意图。有关成人秘密披露的研究也表明,当秘密持有者的秘密内容与社会规则相违背(即违反社会道德)时,即便秘密持有者曾告知秘密倾听者需要保守秘密,秘密倾听者仍然会基于惩罚秘密持有者的动机披露秘密。[33]有关幼儿告状的研究也表明,当幼儿认为他人的行为是违反道德规则时,幼儿一致认为向权威人物披露信息是合适的。[34]这是因为,打小报告这一行为在儿童期非常普遍,通常不会给儿童带来负面影响。[35]此外,与幼儿物质分享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分享行为不需要幼儿付出延迟等待(即不要求幼儿需要等待才能获得奖励),[36]且无论分享行为是否会被同伴观察,[37]幼儿对陌生同龄人和对朋友均表现出同样的慷慨。秘密相关的研究也提到,秘密可以成为人们与第三方建立人际关系的工具,即通过披露朋友的秘密,与他人建立友谊关系。[38]因此,本研究提出第3个假设:出于维护社会规则的意图,5岁和6岁幼儿可能会更多地向教师披露消极秘密;出于拓展人际关系的意图,5岁和6岁幼儿会更多地向新同学披露积极秘密。

二、研究一:信息类型和披露对象对幼儿披露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江西省九江市选取某私立幼儿园180名4~6岁儿童作为研究被试,具体年龄和人数分布见表1。其中2名儿童因无法顺利完成测试,因此最终有效被试为178人。样本量大小参考前人的研究,[39]使用G*Power 3.1對样本量进行事前估计,f=0.25,α=0.05,达到0.8的统计检验力需要的最小样本量为114。所有被试都来自中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其语言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正常,之前无类似的实验经历。本研究均取得所有儿童父母的同意,被试父母在调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结束后,向儿童赠送贴纸作为感谢。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设计为“3(年龄:4岁、5岁、6岁)×2(披露对象:老同学、新同学)×2(信息类型:秘密、事实)”的混合实验设计。年龄和披露对象为被试间变量,信息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是幼儿对信息类型的披露,包括幼儿对事实信息的披露和对秘密信息的披露,此变量为二分类的变量,如幼儿对秘密披露记为0,不披露记为1。

3. 研究材料。

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包括2张A4大小的图片,每张卡片上都印有三个人物,他们的位置分别构成一个三角形,秘密(或事实)持有者在左边,秘密(或事实)披露者在中间,秘密(或事实)披露对象在右边。为避免被试有性别偏好,图中人物的性别都与被试的性别相匹配;为了避免信息类型呈现顺序的影响,实验对信息类型的呈现做了顺序平衡;为避免陌生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实验地点选择在幼儿园的睡房、绘本室等幼儿熟悉的场所进行。

4. 研究过程。

实验采取个别施测,主试与幼儿并排坐在桌前,严格按照标准指导语(实验指导语参考前人的研究[40][41])以讲故事的形式实施。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主试结合人物卡片向幼儿介绍三个角色:一个秘密持有者(左边)、一个秘密披露者(中间)和一个秘密披露对象(右边)。

(2)随后主试以讲述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为幼儿呈现故事片段。故事内容为:“这里有三个女孩。左边的女孩和中间的女孩是朋友,左边的女孩告诉中间的女孩一个秘密(或事实)。你觉得中间的女孩会把秘密(或事实)告诉右边这个老同学(新同学)吗?为什么?”(主试讲故事时需要用手指指向人物)

(3)故事讲完后,主试询问幼儿。幼儿通过口头回答或手指指示的方式进行选择,主试记录幼儿的回答及反应。

5. 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本研究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Ruggiero等人(2020)的数据处理方法,[42]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GEE)对结果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幼儿披露行为的模型分析。

以被试编号为主体变量,以信息类型为主体内变量,以年龄、披露对象和信息类型为预测变量(自变量),以幼儿的披露行为(0=披露,1=不披露)作为响应变量(因变量),构建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年龄主效应显著,Wald χ2=6.994,p=0.030<0.05;信息类型主效应显著,Wald χ2=21.196,p=0.000<0.001;披露对象主效应不显著,Wald χ2=0.008,p=0.927>0.05;年龄和披露对象交互作用不显著,Wald χ2=0.595,p=0.743>0.05;披露对象和信息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Wald χ2=2.595,p=0.107>0.05;年龄、披露对象、信息类型三方交互作用不显著,Wald χ2=0.449,p=0.799>0.05;年龄和信息类型交互作用显著,Wald χ2=7.747,p=0.021<0.05。

2. 信息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

为了进一步理解信息类型和年龄交互如何影响幼儿的披露行为,对其进行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秘密信息条件下,4岁组与5岁组被试间差异显著[p=0.006<0.01,β=1.047,Exp(B)=2.850,95% CI:1.349~6.023],4岁组被试披露秘密的比例比5岁组被试显著要高;4岁组与6岁组被试间差异显著[p=0.000<0.001,β=1.411,Exp(B)=4.100,95% CI:1.903~8.833],4岁组被试披露秘密的比例比6岁组被试显著要高;而5岁组与6岁组被试间差异不显著(p=0.342>0.05)。在事实信息条件下,4岁组、5岁组和6岁组被试对事实信息披露的选择两两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4岁与5岁:p=0.509>0.05。4岁与6岁:p=0.559>0.05。5岁和6岁:p=0.234>0.05),说明4岁、5岁和6岁幼儿对事实信息的披露行为没有显著差异。

3. 幼儿对秘密和事实的理解。

为了探究幼儿对事实信息和秘密信息的理解情况,对各年龄段幼儿的披露选择进行分析。由于前述分析中披露对象的主效应不显著,因此,将不同披露对象的数据进行整合,分别分析各年龄组的幼儿对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的理解情况。结果如表4所示:4岁组幼儿对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披露的选择差异不显著(p=0.564>0.05),即4岁组幼儿还不能区分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而5岁组和6岁组幼儿对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的披露选择存在显著差异[5岁:p=0.004<0.01,β=-1.025,Exp(B)=0.359,95% CI:0.178~0.725。6岁:p=0.000<0.001,β=-1.868,Exp(B)=0.154,95% CI:0.067~0.357],表现为与披露事实信息相比,幼儿会更少披露秘密信息。

三、研究二:秘密类型和披露对象对幼儿秘密披露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鉴于研究一的结果,发现4岁幼儿尚不能区分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因此,研究二从江西省九江市选取某私立幼儿园180名5岁和6岁儿童作为被试。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5。其中1名幼儿因无法顺利完成测试,因此最终有效被试为179人。被试量的计算以及被试的家庭背景信息同研究一。所有被试语言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正常,之前无类似的实验经历。本研究均取得所有儿童父母的同意,被试父母在调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结束后,向儿童赠送贴纸作为感谢。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设计为“3(披露对象:老同学、新同学、教师)×2(年龄:5岁、6岁)×2(秘密类型:积极秘密、消极秘密)”的混合实验设计。披露对象和年龄为被试间变量,秘密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是幼儿对秘密类型的披露,包括幼儿对消极秘密的披露和对积极秘密的披露,此变量为二分类的变量,如幼儿对消极秘密披露记为0,不披露记为1。

3. 研究材料。

与研究一相同。

4. 研究过程。

与研究一基本相同。唯一的不同之处是主试讲述的故事情境中的秘密类型(披露消极秘密或披露积极秘密)。故事的具体内容如下:

“这里有三个女孩。左边的女孩和中间的女孩是朋友,左边的女孩告诉中间的女孩一个秘密——她偷偷拿了别的小朋友的东西(或积极秘密故事内容)。你觉得中间的女孩会把秘密告诉右边的老同学(或新同学、老师)吗?为什么?”(主试讲故事时需要用手指指向人物)

5. 数据处理。

与研究一基本相同。另外,为了了解幼儿秘密披露的意图,对幼儿的解释回答进行编码与描述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幼儿秘密披露行为的模型分析。

以被试编号为主体变量,以秘密类型为主体内变量,以年龄、披露对象和秘密类型为预测变量(自变量),以幼儿的披露行为,即包括对消极秘密的披露和积极秘密的披露(0=披露,1=不披露)作为响应变量(因变量),构建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年龄主效应显著,Wald χ2=9.496,p=0.002<0.01;秘密类型主效应不显著,Wald χ2=0.080,p=0.777>0.05;披露对象主效应显著,Wald χ2=26.727,p=0.000<0.001;与此同时,年龄和披露对象交互作用不显著,Wald χ2=1.316,p=0.518>0.05;年龄和秘密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Wald χ2=0.002,p=0.963>0.05;年龄、披露对象、秘密类型三方交互作用不显著,Wald χ2=1.365,p=0.505>0.05;披露对象和秘密类型交互效应显著,Wald χ2=45.555,p=0.000<0.001,说明披露对象和秘密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幼儿的秘密披露行为有显著影响。

2. 秘密类型和披露对象的交互作用。

为了进一步理解秘密类型和披露对象交互如何影响幼儿的披露行为,对其进行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在消极秘密信息条件下,教师组与新同学组被试间差异显著[p=0.000<0.001,β=-3.039,Exp(B)=0.048,95% CI:0.018~0.124],幼儿向新同学披露消极秘密的比例显著低于向教师披露的比例;教师组与老同学组被试间差异显著[p=0.000<0.001,β=-2.883,Exp(B)=0.056,95% CI:0.022~0.143],幼儿向老同学披露消极秘密的比例显著低于向教师披露的比例;而新同学组与老同学组被试间差异不显著(p=0.712>0.05)。在积极秘密披露的条件下,教师组与新同学组被试间差异显著[p=0.003<0.01,β=1.150,Exp(B)=3.158,95% CI:1.489~6.696],幼儿向教师披露积极秘密的比例比向新同学披露的比例显著要低;新同学组与老同学组被试间差异显著[p=0.000<0.001,β=1.363,Exp(B)=3.910,95% CI:1.826~8.371],幼儿向老同学披露积极秘密的比例比向新同学披露的比例显著要低;而老同学组与教师组被试间差异不显著(p=0.572>0.05)。

3. 幼儿披露秘密的意图。

为了了解幼儿秘密披露的意图,在每种披露情境中均询问幼儿理由,主试根据幼儿的言语解释,记录幼儿的回答。由于14个幼儿没有给出解释,因此最终解释为165份。随后参照Liberman和Shaw(2017)的研究方法,[43]将幼儿的解释性回答进行初步整理,可分为五种类型:秘密类(如“这是秘密”“秘密不能说”)、關系类(如“说了朋友会生气”“做不成朋友”)、道德类(“这是不对的事”)、分享类(“好消息可以说”“别人也能知道”)和其他类(如“不敢说”“说出来不好”)。随后将幼儿的解释性回答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结果如表8所示,消极秘密披露情境中5~6岁幼儿的解释性回答主要有以下特点:(1)当披露对象为教师时,使用道德类理由解释的幼儿占大多数;(2)当披露对象为新同学和老同学时,使用关系类和秘密类理由解释的幼儿较多。积极秘密情境中,5~6岁幼儿的解释性回答主要有以下特点:(1)当披露对象为新同学时,使用关系类和分享类理由解释的幼儿占大多数;(2)当披露对象为教师、老同学时,使用秘密类和关系类理由解释的幼儿较多。

四、讨论

(一)信息类型对4~6岁幼儿秘密披露行为的影响

研究一发现,4岁幼儿对披露事实信息与披露秘密信息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5~6岁幼儿对事实信息的披露显著高于对秘密信息的披露;无论披露对象是新同學还是老同学,与披露秘密比,5岁幼儿和6岁幼儿都更倾向于披露事实信息。

4岁幼儿还不能区分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对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都倾向于披露。有以下两种解释。第一,4岁幼儿还不能理解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的不同社会意义。已有研究指出,5岁以上的幼儿才能够明白秘密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理解秘密信息比事实信息更能代表友谊,而4岁的幼儿还不能明白秘密的社会意义,他们认为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都可以是友谊关系的线索。[44]原因在于:4岁的幼儿对友谊的认识比较肤浅,他们对友谊最早的看法源自共同的社会活动,倾向于认为两个人之间的任何互动都能成为友谊的标志。[45]因此,4岁幼儿认为披露秘密信息和披露事实信息同属社会互动范畴,都表示两个人之间的亲近感。第二,4岁幼儿还无法理解复杂的概念。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来看,4岁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概念的理解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比较容易掌握西红柿、小狗等常见的具体概念,而比较难掌握秘密、事实等抽象的复杂概念。而学前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5岁左右才开始萌芽,才能理解相对复杂的概念。[46]由于幼儿的思维能力还未发展完善,不能识别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之间的差别。因此,4岁幼儿对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均倾向于披露。

无论披露对象是新同学还是老同学,5岁和6岁幼儿更倾向于披露事实信息而不是披露秘密信息。有以下三种解释:第一,幼儿心理理论的成熟。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能够抑制自己不向其他人披露秘密,这意味幼儿心理理论的成熟,说明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已经具备了区分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的能力,既能意识到哪些信息需要隐藏,又能意识到哪些信息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披露。[47]第二,幼儿对秘密信息的披露会受到不同秘密内容的影响。或许是因为在此次的实验中,幼儿将自己所想的秘密内容代入了情境。陈水平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分享不同类型的秘密信息会影响幼儿对友谊关系的推断。[48]据此,我们推断或许是因为在此次实验中给幼儿呈现的“秘密”只是一个抽象的词,幼儿可能将自己所认为的秘密代入了披露情境。第三,幼儿保密能力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5岁左右的幼儿已经能开始区分自己的心理状态与他人的心理状态之间的差别,开始理解秘密与友谊的特殊意义,并意识到保守秘密是一个人值得信任的重要标志。[49]这说明5岁幼儿和6岁的幼儿已经懂得替朋友保守秘密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社会意义,因此,在披露情境中,无论披露对象是新同学还是老同学,都只会更多地选择披露事实信息,而不是秘密信息。

(二)5~6岁幼儿秘密披露行为的发展特点

研究二发现,出于维护社会规则的意图,5岁幼儿和6岁幼儿会更多地向教师披露消极秘密;出于拓展人际关系的意图,5岁幼儿和6岁幼儿会更多地向新同学披露积极秘密。

出于维护社会规则的意图,5岁幼儿和6岁幼儿会更多地向教师披露消极秘密。这一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有关成人秘密披露的研究发现,当秘密倾听者认为秘密持有者的秘密内容违反社会道德时,秘密倾听者会出于维持社会道德的意图披露秘密持有者的秘密。[50]关于儿童秘密披露的研究中也发现,7~8岁的儿童均赞成揭露他人违反规则(如偷拿了别人的东西)的事情,而不赞成披露他人感觉羞耻(如不会系鞋带)的事情。[51]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在披露信息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对道德规则违反的敏感性,5岁的幼儿就已经倾向于揭露他人违反规则的行为,并且认为向权威人士告发他人违反规则的行为是合适的。[52]并且,在幼儿园的日常环境中,教师对道德规则的维护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幼儿多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士建立和决定的,权威人士对社会规则的维护和公平的保持更有作用。[53]因此幼儿会更多地向教师披露消极秘密。

而出于拓展人际关系的意图,5岁幼儿和6岁幼儿会更多地向新同学披露积极秘密。有以下两种解释:第一,对陌生人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幼儿建立新的友谊。秘密披露模型(models of disclosing secrets)中指出,人们披露秘密往往带有某些意图,即一个人会有意地通过披露秘密或者保守秘密的形式来实现他们的意图。[54]一些研究表明,在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关系时,即便是年龄较小的儿童也会表现出对陌生人的亲社会互动行为。[55]社交网络理论中也提到,虽然与家人、好友形成的强关系能培养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但是那些具有较少接触、较低情感强度、有限亲密关系和较少互利互惠的弱关系却有利于人们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56]而新同学对于幼儿的交际圈来说就是这种弱关系。与亲密的朋友相比,新认识的同龄人有助于儿童进入不同的社交圈,对陌生人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建立新的友谊。第二,积极的情绪应当值得分享。有研究表明,5岁的儿童认为应该与同龄人分享较多积极的信息且隐瞒消极的信息。[57]因为幼儿明白与朋友有关的开心的事情应该得到分享,[58]也更愿意在日常互动中与同龄人分享开心、快乐的情绪。因此,5岁幼儿和6岁幼儿会更多地向新同学披露积极秘密,以此拓展人际关系。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本研究主要用第三方方法考察幼儿的披露选择,但尚不清楚的是,幼儿在实验中做出的披露决定是仅局限于帮故事人物做出的决定,还是也会因此影响幼儿自己在实际社交情境中的披露行为。或许当幼儿面对真实的交往情境时,披露行为其可能与研究中有所不同。未来可以研究幼儿在实际交往中的秘密披露行为与他们在实验中的披露行为是否吻合。

其次,由于每个幼儿拥有的秘密都独一无二,本研究中所选取的秘密的具体事例或许还有些狭窄,无法做到与幼儿心中所想的秘密内容相契合。未来的研究可以编制相应的访谈提纲,以深入了解幼儿心中的秘密内容。此外,幼儿还会将惊喜(例如准备一个生日惊喜)信息当成秘密。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将惊喜信息纳入秘密信息的范围,以此考察幼儿对秘密披露行为的判断。

最后,本研究主要考察秘密披露与友谊之间的关系,但是秘密还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例如,披露秘密可能会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有提升或降低作用,幼儿是否会为了维持多重社会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地披露他人的秘密,这有待考量。因而未来的研究可以将秘密与其他社会关系共同探究,深入考察幼兒秘密的其他社会价值。

五、教育建议

(一)创设秘密空间,丰富幼儿的秘密体验

本研究发现,5~6岁幼儿更倾向于披露事实信息,说明5岁以上的幼儿对秘密已有一定的理解。有研究指出,幼儿虽然仍处于发展中的客体,但是他们也保留了自己的秘密,幼儿玩的很多游戏(捉迷藏、躲猫猫、寻宝藏等)都与他们的秘密体验有关。[59]据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幼儿园室内区域环境的创设,利用布帘、置物架或者帐篷为幼儿搭建“秘密小屋”,以满足5岁以上幼儿对“秘密”活动空间的需要,使幼儿偶尔从群体中得以解放。其次,随着幼儿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脑海中也有其想象的或者实际存在的、相对隐秘的场所,即幼儿自己构建的“秘密空间”,从而形成自己的“私人空间”。因此,教育者在进行环境创设时还应满足5~6岁幼儿心理空间的需要,可通过图示标志控制幼儿单次进入“秘密小屋”的人数,以满足幼儿对相对隐蔽的个人空间的需要。

(二)重建儿童秘密观,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儿童哪有什么秘密,即使有秘密也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怎么能和成人的秘密相提并论呢?”这是众多家长对儿童秘密的观点和解读。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儿童秘密存在固有的偏见,认为儿童拥有秘密不仅会影响亲子之间的互动,而且还会习惯性地将儿童秘密与不诚实、不应该、不健康、不好等相联系。[60]因此,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一些缺乏教育方式方法的家长打着对儿童安全考虑的名义,监督儿童与伙伴之间玩耍和交往的行为。这种做法不仅大大降低了儿童人际交往中的私密性,也会使幼儿失去秘密披露交往的机会。

本研究发现,5岁以上的幼儿已经具备通过披露秘密信息自主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与同伴交往,是幼儿发展的需要,积极与同伴披露秘密信息的行为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而家庭教育对幼儿的社交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家庭教育当中,幼儿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支持幼儿的自主交友行为。首先,家长应当尊重幼儿的秘密,认识秘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与合理性,改变先前对儿童秘密的固有看法。其次,家长应当为幼儿创造秘密交往的空间,尊重儿童与同伴的社交活动,不应过多地参与和支配幼儿的人际交往,将交往的权利留给儿童。最后,家长应当认识到儿童秘密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儿童与同伴的交往,为幼儿提供通过秘密与同伴自主交往的机会。

(三)重视幼儿对秘密认识的个体差异,设计与实施教育活动

本研究发现,4岁幼儿还不能区分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对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都倾向于披露;而5岁以上的幼儿才开始明白秘密披露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特殊联结。这说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交友方式、交友策略以及对秘密的认知等方面都具有个体差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61]因此,幼儿园应针对5岁前和5岁后的幼儿对秘密披露的认识分别加以关注。首先,在5岁之前,幼儿园应当注重引导幼儿对秘密信息和事实信息加以区分,为幼儿进一步通过秘密披露进行交往的行为加以引导;而在5~6岁,幼儿开始能够通过秘密披露进行交往活动,学校应当针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及交友特点,引导幼儿在交友过程中合理地进行秘密披露。其次,幼儿园还应当结合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与秘密相关的主题活动。最后,幼儿园还应当为5岁以前和5岁以后的幼儿提供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重视秘密对幼儿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睿媛.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述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4):135-139.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

[3][13][18]BEDROV A, GABLE S,LIBERMAN Z. It takes two(or more): the social nature of secrets[J].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2021,12(6):e1576.

[4]FURMAN W, BIERMAN K L.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friendship: a multimethod study of developmental chang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4,20(5):925.

[5][14]WATRON A J, VALTIN R. Secrecy in middle childho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97,21(3):431-452.

[6]NGUYEN C, SLEPIAN M L. Revealing secrets[J].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2022,47(10):101425.

[7]ZHANG Z T, DAILEY R M. Wanna hear a secret? The burden of secret concealment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from the confidant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Relationships Research,2018(09):e1.

[8]BELLMAN B L. The language of secrecy: symbols & metaphors in poro ritual[M]. America: Ruters University Press,1984.

[9]FRIJIN T, FINKENAUER C, VERMULST A A, et al. Keeping secrets from parents: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of secrecy in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5(34):137-148.

[10]SLEPIAN M L, GREENAWAY K H. The benefits and burdens of keeping others secret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8(78):220-232.

[11]FRIJNS T, FINKENAUER C.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keeping a secret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9(33):145-154.

[12]VANGELISTI A L. Family secrets: forms, functions and correlates[J].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4(11):113-135.

[15][36]MOORE C. Fairness in childrens resource allocation depends on the recipient[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8):944-948.

[16][56]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17][33][50]SALERNO J M, SLEPIAN M L. Morality, punishment, and revealing other peoples secre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22,122(4):606.

[19][24]ANAGNOSTAKI L, WRGHT  M J, BOURCHIER?鄄SUTTON A J. The semantics of secrecy: young childrens classification of secret content[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10,171(4):279-299.

[20]BIGELOW B J. Childrens friendship expectations: 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study[J]. Child Development,1977(48):246-253.

[21]PREMACK D, WOODRUFF G. 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78,1(4):515-526.

[22]WIMMER H, PERNER J. Beliefs about beliefs: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aining function of wrong beliefs in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ception[J]. Cognition,1983,13(1):103-128.

[23]MITCHELL P, LEWIS C. Critical issues in childrens early understanding of mind[M]. Childrens early understanding of mind: Origins and developments,1994,1-16.

[25]AFSHORDI N, LIBERMAN Z. Keeping friends in mind: development of friendship concepts in early childhood[J]. Social Development,2021,30(2):331-342.

[26][40][44]LIBERMAN Z, SHAW A. Secret to friendship: children make inferences about friendship based on secret sharing[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8(54):2139-2151.

[27]WILSON J C, POWELL M B, RAJU S, et al. Secrecy and suggestibility: are childrens memories for secrets less suggestible than other memories?[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Memory and Cognition,2004,18(3):251-261.

[28][39][41]LIBERMAN Z. Keep the cat in the bag: children understand that telling a friends secret can harm the friendship[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20,56(7):1290-1304.

[29]LAST U, AHARONI?鄄ETZIONI A. Secrets and reasons for secrecy among school?鄄age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trends and gender differences[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95,156(2),192-203.

[30][57]ANAGNOSTAKI L, WRIGHT M J, PAPATHANASION A. Secrets and disclosures: how young children handle secrets[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13,174(3):316-334.

[31][47][51]KIM S, HARRIS P L, WARNEKEN F. Is it okay to tell? Childrens judgements about information disclosure[J].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4,32(3):291-304.

[32][54]MORRISON E W. Employee voice and silence[J]. Annu. Rev. Organ. Psychol. Organ. Behav., 2014,1(1):173-197.

[34]LOKE I, HEYMAN G D, FORGIE J, et al. Childrens moral evaluations of reporting the transgressions of peers: age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s of tattling[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1,47(6):1757.

[35]ROSS H S, DEN BAK?鄄LAMMERS I M. Consistency and change in childrens tattling on their siblings: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the moral rules and procedures of family life[J]. Social Development, 1998,7(3):275-300.

[37][55]LI X, WU X, HOU M, et al. Effects of peer relationship and peer presence on giving and repaying in preschoolers triad interactions[J]. Psych Journal,2021,10(2):254-262.

[38]BEDROV A. Its both what you said and the way you said it: secret?鄄sharing and interpersonal evaluation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2021.

[42]RUGGIERO A, PAROLIN E, MA L. The impact of gossip valence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s gossipers[J].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20,29(4):e2180-e2195.

[43]LIBERMAN Z, SHAW A. Children use partial resource sharing as a cue to friendship[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7(159):96-109.

[45]SELMAN R L.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the role of understanding in conduct[J]. Developmental Review,1981,1(4):401-422.

[46]HUITT W, HUMMEL J.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teractive,2003,3(2):1-5.

[48]陈水平,谢君晴,汪琳.基于秘密分享的学前儿童对友谊关系的推断[J].心理学探新,2020,40(6):531-537.

[49]ROTENBERG K J, MICHALIK N, EISENBERG N, et al. The relations among young childrens peer?鄄reported trustworthiness, inhibitory control, and preschool adjustment[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8(23):288-298.

[52]INGRAM G P D, BERING J M. Childrens tattling: the reporting of everyday norm violations in preschool settings[J]. Child Development,2010,81(3):945-957.

[53]XU F, BAO X, FU G, et al. Lying and truth?鄄telling in children: from concept to action[J]. Child Development,2010,81(2):581-596.

[58]王海英.走近儿童的秘密——儿童秘密引发的教育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5(21):3-5+11.

[59]王路曦,周瑞.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J].学前教育研究,2023(03):83-86.

[60]王云霞. 基于秘密体验的儿童秘密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1.

[6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The Influence of Secret Types and Disclosure Target on

Childrens Secret Disclosure Behavior

ZHAN Mengfei, CHEN Shuiping, HUANG Chensh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8 China)

Abstract: As an inherently social phenomenon, secret has a very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ociety. In this study, 357 children aged 4~6 years old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target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ecret types and disclosure objects on childrens secret disclosure behavior and its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of Study 1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hoices of 4?鄄year?鄄old children in disclosing factual information and disclosing secret information; Whether the targets of disclosure was a stranger or a classmate, children aged 5~6 were more inclined to disclose factual information than those who disclosed secrets. The results of study 2 found that children aged 5~6 would disclose more negative secrets to teachers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social rules; positive secrets were disclosed to new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social connections.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ldren aged 5~6 have begun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ecrets and will make flexible judgments about secret disclosur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tentions and disclosure targets. Because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hav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ecrets, 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reation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in kindergartens and create secret spaces for children; Kindergarte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ecrets, design and implement relevan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Key Words: disclosure secrets; secret type; disclosure targets; friendship

(責任编辑:刘向辉)

猜你喜欢
友谊
“友谊”,还是侵略?(节选)
以城为“媒”话友谊
雨中的友谊之花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胖嘟嘟找友谊
友谊之路
友谊如何才能保持长久
友谊中最珍贵的是什么?
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