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侧视角下以微信平台推进“课下思政”的实践研究

2024-04-17 03:47凌国强艾克热木·艾比布力古扎丽努尔·帕力哈提
新西部 2024年2期
关键词:层面思政微信

凌国强 艾克热木·艾比布力 古扎丽努尔·帕力哈提

“课下思政”可能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其他任何时间,以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核心特征。实施“课下思政”的最适合媒介是微信。要有效展开“课下思政”,应甄别好分享或发布的内容及素材,灵活利用多种操作方式,通过监测“点赞”、“评论”群聊互动数据,判断“课下思政”的效应与成果。

围绕微信推进大学生(包括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研究主题,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大体可分成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

第一类主要是微观层面研究成果,围绕微信平台的公众号功能,探讨了微信公众号在推进思政教育上所具有的价值、[1]所需要的应用策略,[2]或是包含了可行性分析,实践路径等的综合性研究。[3]这些研究成果牢牢把握微信公众号在信息传播与扩散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对其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研究,但由于过于关注微信的公众号功能,而忽视了微信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推动思政教育的功用与可能性;同时,不少研究者探讨该主题时多是出于各自实践,较少回顾文献,造成部分研究重叠。

第二类主要是中观层面研究成果,聚焦于微信整個平台在促进思政教育上的功用,从微信平台对思政教育的挑战,推进展现思政教育所具有的优势,再到具体实践策略与手段,在多个层面上较为完整地讨论了该主题。如吴钰重从微信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这两个层面着手,对相关问题加以详细论述。[4]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王良青将思政课教学模式分为“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微信平台开展的“线上”思政课的必要性与实践策略。[5]王良青的划分方法提供了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新的观察角度与归类方法,特别是其认为微信平台是将“线上”与“线下”教学进行有效统合的有力工具的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微信在推进思政教育上发挥的独特作用。但是,这种划分的主要缺陷在于:一是忽视了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套用所有课程都有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进行划分未免笼统,而且容易产生混淆。二是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些特性,将“线上线下”结合过于紧密难免导致学生厌烦,反而失去了“线下”思政本应具有的独特优势。

第三类主要是宏观层面研究成果,相关研究常常将微信推进思政教育这一内容统合在更大的互联网背景之下,尽管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命名,如“互联网+”[6]“微时代”[7]等,但本质上皆属于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对网络深度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应解析。在此类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从更宏大、更高远、更具整体性的角度对网络大发展时代思政教育进行讨论,进一步看,以微信平台推进思政教育这一主题在其中属于从属地位,偶尔或间接被提及,或者与其他类似平台,如微博、QQ群、甚至短视频软件等共同形成对借由网络推进思政教育这一核心主题的研究支点。该类研究的优点显而易见,毫无疑问对本主题的研究富有裨益,但也正因此,容易以互联网时代的一些共性掩盖了各个平台的不同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思政教育不同推进方式。

总体来看,国内学界目前的三类研究成果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三大层面,基本形成了关于微信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这一主题的完整研究链条。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研究者的单位虽然来自高职院校,但研究成果往往冠之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名义。事实上,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无论生源质量还是教学目的都存在较大区别,所以思政教育的侧重点或者说实施形式上也应有所差异。另外,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其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需要承担包括民族团结教育、国语教育、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等在内更加重要的任务。因此,对新疆高职院校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相当有价值,相应地,借助微信平台推进思政教育显然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及采用更灵活的方式。最后,该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建立在以思政教师为主体的经验观察与探索总结之上,与学生侧反馈的实证数据与资料不同,因而本研究侧重于教师侧视角下的实践观察分析。

基于微信平台展开“课下思政”的必要性

学界目前对思政教育,尤其是通过微信等多类型平台推进的思政教育缺少一个简易的,能够从较高层面加以概括的统合性概念加以识别,并与作为思政课本身及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可合称为课堂思政)进行区分。因此,通过明确与“课堂思政”相对应的“课下思政”的概念,使诸多相关联研究可以统合到“课下思政”这简单易懂的概念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学理意义上使相关研究谱系化,既便于学术回溯,也可以使在该概念下进一步拓展与丰富相关学术研究的分支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基于本研究主题的实际需求来看,也需要明晰“课堂思政”与“课下思政”这两个成映射关系的概念。“课堂思政”进行思政教育的时间集中在课堂教学时间(包括思政课本身或者融入思政教育的其他课程),而“课下思政”则可能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其他任何时间,以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核心特征。在明确区分这两个概念后,自然需要找到一种实施“课下思政”的最适合媒介。笔者认为这种媒介首推微信,原因如下:其一,微信具有极高的使用普及率。其二,微信具有多种集成功能,除用于即时通讯外,相关的社交功能也依靠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具有很高使用频次。其三,微信朋友圈与微信群两大核心功能具有简单易操作、分享功能强大、使用范围较广、年轻群体接受度较高等特性。

结合以上分析,需要进一步明确以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新疆高职院校借助微信平台开展“课下思政”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察:

其一,从国家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管好课堂,也要管好课外;既要管好网上,也要管好网下;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不能搞成“两张皮”。[8]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指明了思政教育的总体方向以及推进思路。在涉及新疆的具体施策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充分发掘和利用微信平台相关功能,开展“课下思政”,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与要求。

其二,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层面和吐鲁番市层面来看,在自治区层面,2021年9月15日,召开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吐鲁番市级层面,亦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活动,统筹加强吐鲁番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比如由市级名师工作室承担并开展的思政课巡讲活动、增强中小学思政工作与高职高专院校思政工作的衔接等。因此,以微信平台为依托,开展“课下思政”活动,符合自治区与市级两个层面的相关要求。

其三,基于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层面,从该校生源的地域分布来看,以南疆学生为主;从录取批次来看,通过三校生考试、单独招生等方式就读的学生较多,高考渠道入学的相对较少;因而,学生普遍存在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水平较差,课程学习较为吃力的情况。从此种客观情况出发,在学校层面,大力提倡与推动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而且,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通过定期的视频讲座、通过定期的师生联谊活动等,不断夯实思政教育基石。因此,为配合学校工作,依托微信平台开展的“课下思政”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另一方面进一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补全思政教育短板。

其四,就教师层面而言,“课堂思政”是主线,更是教师精力投入的重点;但囿于“课堂思政”本身的特征所限,大量课堂之外的、可融入思政教育的鲜活案例无法在课堂一一展开。因此,通过微信平台展开的“课下思政”成为“课堂思政”的最佳补充。特别是“课下思政”的高度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对于教师利用点滴时间更好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的育人理念大有裨益,也能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其五,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在“课堂思政”开展过程中侧重学习课本理论知识,因此具有获取更新鲜的、生动的、理论性与说教性不那么强的相关知识的渴望与冲动。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一方面好奇教师的微信朋友圈发布或者分享了什么内容,期待直接看到老师对某些事情的观点;另一方面学生也非常欢迎并乐于看到思政教师加入班级微信群,分享课程相关的文字新闻素材或视频等。在以上存在着的这两种需求基础上,思政教师或者其他学科的教师通过微信平台的朋友圈与微信群聊相关功能,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就有了切实的必要性与现实的可行性。

推进“课下思政”的实践路径

通过微信平台开展“课下思政”,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要有效展开“课下思政”,首先,应甄别好分享或发布的内容及素材,具体通过如下四个层面把握:第一,在微信朋友圈与群聊中分享的素材,特别是涉及到时事新闻时,一定要确保来源渠道权威可靠,应源自国家权威媒体。第二,在分享第三方渠道内容,即非官方媒介(如自媒体等)所发布内容时,务必确保教师本人阅读完毕全部内容,当中内容应与“课下思政”实施的目的相契合。第三,在教师通过微信朋友圈或者班级群发布相关言论时,不管是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点评,还是教师本人的某些见解,需要确保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起到对学生的教育或者启迪功能。第四,分享与发布内容应确保具有“育人”价值,同时尽可能做到形式多样化,比如文字新闻报道、生动的图片或照片、振奋人心的爱国歌曲,也可以是短视频软件上保存下来的一小段正能量视频,而不必过分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

其次,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有六种基本方式可供选择。

第一种为直接分享法。该策略将教师认为重要的新闻链接、第三方媒体内容等直接通过微信发布到朋友圈或班级微信群聊中。但站在受众角度,除非分享的内容本身自带标题具有较强的耸动性,容易抓人眼球,使学生下意识地打开链接进一步阅览外,而学生对不那么感兴趣的话题,往往不会予以更多的关注。因此,该方法更适用于分享其他媒介的内容,如图片、歌曲、短视频等。

第二种为素材述评法。该方法利用的是微信平台朋友圈或者微信群中分享内容时,可直接加上发布者本人的言论,并且该言论在随所分享内容一起发布时,呈现在内容顶部的相关功能。使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所分享内容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快速获得教师分享内容的核心论点,以及教师试图籍此传达出带有教师个人特色的观念倾向,从而吸引学生打开教师分享内容进一步阅读,或者接受教师本人的观点。

第三种为直接互动法。该方法是在微信平台朋友圈或微信群中发布内容后,发布者可在内容下方进行评论,以及与其他参与评论者进行文字互动的功能来体现。借助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在朋友圈发布内容下方的评论区补充自己的观点,或是直接在微信群抛砖引玉开展“头脑风暴”,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高效迅捷即时的师生互动,进一步拓宽与学生的交流渠道,让通过微信平台所体现的“课下思政”收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第四种为文字观点法。该方式通过微信朋友圈或微信群聊可直接发布全文字内容的功能加以体现。教师可将自己在网络中看到的,具有思政教育意味的,文字数量與总体长度适合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直接通过复制发布到朋友圈或群聊中;也可以本着思政育人的原则,自己创作相关内容,然后直接分享或发布。此方式秉持的原则应是内容短小、凝练,适合一眼扫去便能实现即时阅览,让受众学生迅速得到教师分享文字内容的主要含义,从而避免长篇大论式的枯燥说教,让“课下思政”的优点尽显。

第五种为结合教材法。该方法在实施方式上与前四种并没有不同,关键在于教师对分享或发布内容的把握,同时与思政教材的紧密结合。在这种方式下,教师可直接发布与当前学生所使用思政教材当中某一部分知识具有直接关联的文章、短视频等等,也可以是能够与思政教材相关内容或某一知识点有机结合,可用作素材案例又或者加以释读的时事新闻、自媒体文章等等。例如,笔者在分享一篇脱贫攻坚新闻素材的同时,结合当时所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所讲解的“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知识点,对其加以述评:这就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本质,以及我们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体现。

第六种为综合法。上述五种方法并非只可单一使用,而是可与其他方法结合,共同达到推进思政教育的目标。比如素材述评法可与直接互动法结合使用等等。而且,对于一些已经内含强有力的、思政教育涵义浓厚的文字内容的分享素材,教师完全可以直接原文复制出来,放在朋友圈分享发布内容的顶端,或者补充到其下方的评论区,这样可以做到让受众学生一目了然,迅速捕捉到该分享内容的核心与重点部分。

最后,在具体效果的评判上,我们可采用学生对教师在朋友圈所分享或发布内容的“点赞”数目上,以及在其下方的“评论”数目上,或者在微信群聊中的互动积极程度上直观而粗略地判断阅览该条分享或发布内容的受众人数,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甚或“共鸣”。例如,本人所发布的一条朋友圈,在经常发布和阅览微信朋友圈的二十个活跃学生用户当中,获得了十个以上“点赞”数,或者产生五个左右的评论数,又或者在班级微信群聊中的发言引起了3至5分钟的多人讨论,那么笔者认为该条朋友圈或者群聊内容已经产生了应有的价值与效应,有力地推动了“课下思政”目标的实现。

结 语

在科学技术高度进步的今天,不同的网络平台、工具以及操作方式都可推进思政教育,也由此造成相关研究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状态,而缺乏学理层面统合。本文试图通过“课下思政”概念的确立,为之后的谱系化研究开辟出一条新道路。隶属于“课下思政”互联网分支的微信平台,由于其有极高使用率,无疑具备针对其开展思政教育研究的必要性与实用性。本研究在充分参考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新疆高职院校,特别是笔者就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另一个点进行尝试突破和创新。但毫无疑问,本研究仍是初步的甚至是粗浅的探索,在具体通过微信平台开展“课下思政”时,仍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作为并不承担班主任职责的思政教师,往往并没有任课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微信号,也因此导致开展“课下思政”时,出现受众学生数量较少的问题;以及部分班主任(辅导员)或者一些学生出于班级内部群聊不方便其他教师加入的顾虑,并不太情愿思政教师加入其中并发布内容。

此外,如何让既有的更多学生对思政教师发布或分析的内容感兴趣,愿意“点赞”甚至加以评论,以及让班主任或辅导员配合思政教师的工作,从而让“课下思政”产生更大的效应与成果,这就对思政教师或者其他教师的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分享或发布内容与现有思政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时,更加需要教师较强的概括、分析、总结以及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宽广的视野,也更需要在学校层面上建立健全班主任或辅导员配合思政教师工作的相应机制。针对这些问题,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加以解决,这依然是后续研究需要加以考虑应对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方位育人”一样,即使是微信平台,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目光也不应该囿于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仅这三个功能,在实际操作中,完全可以和微信的其他功能,比如微信视频号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车车:《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研究》,载《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1)。

[2]吕晋:《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载《黑河学院学报》,2019(2)。

[3]王永灿、郭红明:《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载《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4]吴钰重:《利用微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载《北京教育(德育)》,2018(12)。

[5]王良青:《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析》,载《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7(2)。

[6]罗璇:《“互联网+”发展对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消解及体系创新》,载《教育与职业》,2020(9)。

[7]徐達、陈蓉蓉、董杜斌:《“微时代”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挑战及其应对路径》,载《教育评论》,2020(5)。

[8]《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7-28页。

作者简介

凌国强 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职业教育

艾克热木·艾比布力 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思政教育

◎2020年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立项课题“微信背景下新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20X14)

猜你喜欢
层面思政微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信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微信
微信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