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如何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2024-04-18 00:18赵玉瑜
世纪风采 2024年4期
关键词:陈赓工程学院政治

赵玉瑜

陈赓大将是著名的“将军教育家”,他曾在黄埔军校学习工作,并先后创办和领导红军彭杨步兵学校、红军干部团、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等,是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在长期实践中,陈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高超的育人艺术。

坚定的信仰基石

陈赓出身将门,祖父陈翼琼官拜花翎副将。父亲陈道良一生忠厚,三子一婿投身革命,被毛泽东称赞为“对革命有贡献的人”。受家风影响,陈赓自幼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陈赓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矢志不渝追随中国共产党,成为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陈赓具有能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力量。这从他与蒋介石的几次交往可见一斑。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中,陈赓在战场上救下蒋介石性命,后蒋介石调陈赓做侍从参谋,他不愿与其为伍,托词辞职。1926年3月,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之后强迫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陈赓当即公开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宣布退出国民党。1927年2月,苏联留学归来的陈赓在南昌与蒋介石会面,蒋介石试图挽留陈赓并要给其一笔钱,被陈赓拒绝。1933年3月,因叛徒出卖,陈赓在上海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英勇不屈,高唱《国际歌》,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罪行。被押解到南京后,蒋介石发电报称,只要陈赓悔过自新,将予以重用,陈赓不为所动。蒋介石软硬兼施,将陈赓押到南昌,当面许诺“只要过来,一切好办,愿意带兵,可以随便挑一个师”。陈赓大义凛然,坚决不从。他在《我的自传》中写下,“在狱凡四阅月,当局用尽威吓利诱,我丝毫未为所动”。陈赓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表现出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这是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坚强的后盾、最有力的底气。

陈赓坚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革命终将胜利。这从他在战争岁月里写下的日记中可以窥见。1938年3月6日,在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今日大雪,山河已变成银白世界,好像为着已丧的国土服孝似的;同样也象征着我们对民族革命的真诚,纯洁无疵……激扬的口号声,像春雷一样响彻了韩壁的整个村庄……战士们在擦枪,打草鞋,炒干粮,忙得不亦乐乎,这些现象说明了这次战斗必胜的先兆。”面对国土沦丧,他内心坚定,写下的文字令人动容。4月1日,陈赓收到前方来报,得知敌人将响堂铺一带民房全部焚毁,悲愤交加,在日记中这样写下“仅证明其殘暴、愚蠢与对我恐慌而已”。4月13日,陈赓率部经过蟠龙镇,目睹昔日繁盛的商业街道被焚烧殆尽、百姓遭遇浩劫,痛心万分但隐忍有力地写下“日寇的这种残暴行动,只有表示其没落将近而已”。陈赓面对强敌镇定自若,英勇果敢,充满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

陈赓始终将远大理想和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从他矢志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可以体现。少年陈赓怀揣富国强兵的理想加入湘军,但他亲历军阀混战,目睹军官打骂士兵,军阀贪污腐败、欺压人民的黑暗现实,对旧式部队感到失望,对军阀战争深表怀疑,遂萌退志。1924年,陈赓受中共党组织派遣,考入黄埔军校一期。两年多的学习工作,为他日后展现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打下坚实基础,也促使他意识到建设一支现代化军队的重要性。1926年9月,陈赓赴苏联远东地区学习,在“格伯乌”(政治保卫总局)学习了政治保卫和暴动理论,并赴乌克兰学习枪械知识。陈赓在那里见到各国先进武器装备,培养中国自己的军事技术人才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艰苦战斗中,陈赓任校长的彭杨步兵学校利用休整时间开展教学,培养连排级干部。长征途中,陈赓任团长的干部团结合作战、行军、侦察等实际案例,对学员进行教育,将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等战例汇编成军事教材。长征路上办教育,枪林弹雨里搞训练,创造了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解放战争时,陈赓任校长的豫陕鄂军政大学坚持“治军先治校”理念,围绕“一切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这一目标,对学员开展军事训练和思政教育。新中国成立后,陈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深感我国严重缺乏现代化装备和技术人才,毅然受命担负创办军事工程学院,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英才的重任。极富前瞻性和跨越时代的育人理念,是陈赓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头活水,

灵活的方式方法

陈赓理论功底深厚,斗争经验亦十分丰富,特别是投身隐蔽战线的经历使他擅长与各类人群打交道。他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在办学治校过程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

陈赓开展工作形式多样。首先是开好政治理论课。彭杨步兵学校开设了帝国主义与中国、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阶级斗争等课程,采取师生讨论方式授课。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开学第一课是“树立革命的人生观”,结合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讲授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融人形势与政策教育。军事工程学院政治教育课时仅次于技术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及毛泽东思想教育等。

其次是举办专题报告。陈赓在黄埔军校工作期间,正逢毛泽东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他经常带领黄埔军校学员前去听课。陈赓曾在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作关于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站稳无产阶级立场,永远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报告。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带头作时事报告,指出“不但要认真学习军事科学技术,而且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要求学员毕业后“不仅是具有军事科学技术知识的工程师,而且是一个政治坚定、品质优良的军官”。他还邀请指挥过上甘岭战役的秦基伟军长、主持西藏工作的张经武将军向师生作报告,以此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激发革命斗志。

再次是开展丰富活动。陈赓与蒋先云在黄埔军校组织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通过出版《青年军人》,举办演讲会、讨论会宣传革命理论。“血花剧团”自编自演反帝反封建主题剧目,陈赓经常登台演出,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他在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成立文艺工作队,创办油印小报《夏屯生活》,组织创作校歌。在军事工程学院,通过校风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并编排《把一切献给党》《谭国玉》等话剧,用优秀文艺作品教育引导师生。

陈赓的工作技巧十分高超。在彭杨步兵学校,有一次早晨出操,陈赓发现一名指导员不在,立刻前往营房。不一会就见指导员慌张跑来,当着连长和全体同学做自我批评,说:“陈校长到我宿舍,发现我没有起床,当场批评了我。陈校长指出,‘你是政治指导员,睡懒觉不出操,怎么做政治思想工作?怎么做表率?你現在马上当着全连同学的面做检查,今后改正,你有没有这个勇气?我完全同意,请同学们批评。”陈赓从宿舍出来,听到了指导员的自我批评,高兴地说:“你们指导员知错就改,这是很好的,大家应当学习他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可见,发现问题立马指出,待其认识到错误并自我批评后及时予以肯定,把握住最佳时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在做知识分子参军和入党的工作中发现,一些人对出身、历史、社会关系问题心存顾虑。他多次在与教师的谈话中说:“我的历史更复杂,我给蒋介石当过侍卫官,救过他的命。”他曾对曾石虞、李宓教授说:“1927年在长沙制造‘马日事变的许克祥,出身很苦,在我家当过长工。因为选择的道路不同,我这个大地主的儿子成了共产党员,他这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成了屠杀共产党人的刽子手。可见阶级立场是可以改变的,家庭出身不能选择,走什么道路可以选择。”保卫部反映一名教员是台湾国民党某大员之妹,不宜留院工作。陈赓说:“她还有个哥哥是我们共产党的中央委员,她不跟那个国民党哥哥跑到台湾去,却跟这个共产党哥哥留在大陆,不正好说明她是进步的吗?”陈赓利用比较鉴别方法,引导师生客观看待问题,教育效果十分理想。

陈赓讲话很少念稿,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感染力强。为了阐明军事工程学院的办学理念,他形象生动地打了一个比方,说学员是“吃饭吃菜”的,教员是“做饭做菜”的,干部是“端盘子”的,受到了教职工的一致认同。为了论述“两老办院”思想,他提出了“两个承认”,“既要承认红军两万五,也要承认十年寒窗苦,学院既有经历长征两万五的八角帽,也有经历十年寒窗苦的四角帽,‘八角帽指的是红军帽,‘四角帽指的是博士帽,‘八角帽上过井冈山,‘四角帽去过旧金山,他们都是建设学院的重要力量,老干部和老教师是办好学院的‘两根柱子,缺一不可。”“两老办院”的口号迅速传遍整个学院,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工作中的陈赓十分注重总结反思。在黄埔军校,蒋介石暗中操纵成立的孙文主义学会,是一个反共的国民党新右派组织,经常与陈赓组建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对抗。陈赓后来总结说:“那时缺乏策略思想,还不懂得争取群众,团结多数,孤立对方,斗争手段只是争吵、谩骂、打架。以后才注意同他们进行理论斗争,是在《中国军人》刊物上进行的。”在不断思考总结中,陈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愈发得心应手。《陈赓日记》对此多有记录。当他看到干部思想觉悟有所提高,写道:“以后应加强对干部的基本理论教育,引导他们从原则上了解问题非常重要”;他检阅战士训练课后,写下“军事训练注重战斗动作为好,最重要的还是进行政治教育”;带领的队伍受到群众欢迎时,写下“我们的主张鲜明,模范的纪律及战斗的英勇,群众对我们甚至是加倍的热烈。我们的伤者,不必经过动员,大家都抢着抬运。农民到处列队欢迎,扶老携幼送茶送饭。这种热烈的情形,令我们感着无限的兴奋。广大的群众无论如何是好的,只有个别的反动领袖。我们应该使这些反动领袖孤立,争取广大的群众”。陈赓始终强调要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在军事工程学院,院党委研究如何向苏联顾问学习,他说:“学习别人的经验要同自己的独创相结合,在技术方面我们是‘拿来主义,先把经验学到手,再慢慢变成自己的。政治工作不学苏联,毛主席从井冈山开始,就总结了一套政治工作经验。”他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坚定守护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

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陈赓曾对青年们这样说:“老一辈的战士打了江山,但是老一辈不会总留在世界上,我们总是要死的。我们希望你们这些年轻人快快长大,好好接我们的班。建设共产主义的伟大任务是要你们来担负的!”在治校办学中,陈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培养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陈赓看来,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各项工作均应以此为标准。在彭杨步兵学校,一名生病的学员收到了陈赓的一封信和两只鸡,信上写着:“我买了两只鸡送给你补养身体,因为我手头的钱,只够买两只鸡的。”这让大家深受感动。当他得知学员急缺炕席,立马安排采购科解决。采购科表示正在落实,陈赓就让采购科长把自己的两张炕席给学员。大家对陈赓先学员再干部、先人后己的作风深感钦佩。他曾在军事工程学院一次教学工作检查会议上说,“我们所有的工作部门,都要为学员服务”,“领导方式不要以带兵的方式带学员,因为对象不同,不能采取简单方式。我们的任务重点是培养学生,围绕着培养科技人才来开展各项工作”。

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深入一线,与学员打成一片,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他关心学员的衣食冷暖,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教室、宿舍、操场。他到食堂检查卫生和伙食质量,有时候还亲自尝尝菜的口味,每月参加食堂工作会议,听取学员意见。据毕业生回忆,陈赓经常来看望学员,几乎能叫出每个学员的名字;他和大家一起聊家常,和蔼可亲、幽默风趣,有时还会拍一拍学员的肩膀鼓励他们。陈赓经常向学员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学院发展的情况、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要意义,勉励大家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学员刘之曾这样说:“我们每一想到他,就更加头脑清醒,方向明确,增添出无穷的干劲来。”

陈赓曾用“又红又专”“红透专深”来形容军事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提出了“教书育人”“服务也能育人”等育人理念。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政工干部做,也不仅各级领导干部做,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要做”。他主持编写的《军事工程学院教学过程组织基本条例》规定:“所有教学人员都是学院的教养者,他们应该以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及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员。”要求教师全面关心学员成长,主动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既教书又育人,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在他的号召下,教授们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在授课过程中融人思想政治教育。军事工程学院校报《工学》曾刊发相关报道,如“教授会学习并讨论了物理教授会朱起鹤代主任在第二届教学方法研究会议上所作《如何在物理讲授中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报告,研究了学习计划,并确定首先组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必然性偶然性的认识为专题的学习”。炮兵工程系专科政治工作总结中提到,“要经常教育学员重视政治学习,强调说明学习政治与学习自然科学的一致性”,“支部必须与政治教授会建立密切的联系,经常将学员的思想情况反映给教员,并将思想问题拿到课堂讨论中去,使之在教授和讨论时批判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理论力学教研室党支部制定了《教师人人做学员思想工作的七条要求》,要求教师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指导教材编写,任课教师通过上课、辅导、改作业、课堂讨论、实习、考试等各环节了解学员的学业程度、学习特点、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争取一切有利资源和条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育人机制,是陈赓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创新之举。

陈毅对陈赓有三句著名评价。一日:“陈赓像一块玻璃,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透明的。”二日:“陈赓是一块磁铁,风趣幽默,能够团结大多数人一起革命。”三日:“陈赓是我们党的一门炮,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炮。”这三句话也形象巧妙地回答了陈赓如何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问题。他纯粹清澈的榜样力量,让人心悦诚服;灵活丰富的方式方法,充满感召力和凝聚力;锚定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了学生心里。陈赓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持久传承。

猜你喜欢
陈赓工程学院政治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福建工程学院
“政治攀附”
传奇名将陈赓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福建工程学院
青年陈赓革命生涯中的几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