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革命故事,植红色基因,育时代新人
——以六年级下册“理想与志向”单元的教学为例

2024-04-19 08:07江苏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小学226000王敏峰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7期
关键词:要素革命课文

江苏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小学(226000) 王敏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在“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语文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在每个学段“学习内容”的第一条中都设置了关于革命文化类文学作品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策略。

“理想与志向”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主题,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具体体现。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教师要紧扣课标、教材提出的学习任务,结合具体的学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阅读与表达。这样既能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能将红色基因植入学生的心田,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融通单元内容,明确教学要义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专题教育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三条,前两条指向阅读,最后一条指向表达。阅读要素的描述主要从阅读策略入手,提出了阅读的要求,如第一条语文要素中提到的“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属于阅读策略,而“体会人物品质”更多是指向阅读要求;第二条中的“查阅相关资料”属于阅读策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则是对文本阅读提出了要求。表达要素重点强调的是表达方式要灵活选择。

为了将上述语文要素落实到位,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精选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还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奋斗的历程”。其中,《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高洁的人生志向。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法(适当渗透语文要素三)。《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可以从分析人物的外貌、言行和神态入手,让学生体会李大钊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着重落实语文要素一)。《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着重落实语文要素二)。略读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可以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让他们在《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抓住董存瑞的外貌、神态和言行描写,去感受革命英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牺牲精神(着重进行语文要素一的迁移运用)。

本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奋斗的历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卓绝地奋斗的历程。这一活动分为三大板块,其中第一大板块是“开展阅读分享会”,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毛主席在花山》《十里长街送总理》等七篇极具代表性的诗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受到革命先烈崇高的革命精神的熏陶,还能让教师进一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立足整体设计,助力读写交融

(一)基于资源整合,注重方法融合

语文新课标极为重视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纵览该单元的教学资源,可以发现,虽然阅读材料丰富多元,文中涉及的人物、特点及事件等也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主题都是人们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都指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教师在进行教材解读之前,要着眼于整个单元,科学合理地重组单元内容,使各板块之间相互借力、相得益彰,如此,才能实现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助推学习活动走向深处。除了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教师还要关注学习方法的融合,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立足语文要素,搭建任务框架

教师如何在践行语文要素的同时渗透革命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传承红色基因呢?这需要教师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相应的主题情境,再根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要求,将课内外阅读、综合性学习以及创意表达相互融合,促进文道合一。本单元的主题情境可以设计为“追寻奋斗足迹,书写人生理想”,在此主题情境下,教师可以进行学习板块的架构(见表1)。

表1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习板块架构

(三)强调循序渐进,提升读写品质

1.读中悟气节

托物言志的古诗词和一些革命主题的诗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培养学生民族气节的良好素材。但由于这些素材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缩短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引入学习资料,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是影视剧,以此丰富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使学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精神营养。

在“诗歌王国我穿梭”这一学习板块中,教师安排了“品读诗歌,品悟志向”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古今联动,把古诗词的学习与革命诗词的学习融合在一起。教师通过让学生读《古诗三首》,引导学生去探索“物象”与“志向”之间的关联,探索诗人是如何托物言志,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满腔爱国之情、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表达出来的。在解读古诗词的基础上,教师要再引导学生阅读综合性学习中的革命诗词,通过诵读等方式去体会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感受改革者的深谋远虑和过人胆识,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编撰小诗集”这一实践环节中,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中的诵读、演读、演唱等学习活动;最后带领学生编辑诗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审美素养、民族气节、文化底蕴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讲中立精神

这个单元中的人物形象个个都是鲜活而丰满的,如忠于革命、沉着冷静的李大钊,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舍身炸暗堡的英雄董存瑞,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毛主席,受万民拥戴的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如何让这些英雄人物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和榜样呢?这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或品读文字,或角色代换,或体会情感,或讲述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使他们感受到自己背负的责任和使命,生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例如,针对《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中“父亲被捕前”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这样教学。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7 自然段,哪些句子深深打动了你?请用横线画出来。

生1: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师: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2: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忙碌的身影,他每天都早出晚归、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

师:大家能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父亲的忙碌和忘我工作的状态吗?先自己读一读,再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学生朗读略)

师:父亲为什么要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还把一些书籍和文件都烧了呢?

生3:父亲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党组织遭到破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课文第6 自然段提到“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师:再来读一读写父亲早出晚归的句子,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

生5:我感受到了局势的紧张,感受到了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无畏精神。

师:是啊,这就是作者的父亲,一个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英雄。在这部分内容中,还有触动你心弦的句子吗?

生6:第7 自然段中的“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哪能离开呢?’”。

师:离开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

生7:离开意味着生命的安全,不离开意味着危险,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师:在生与死之间,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生8: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意志坚定,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李大钊。

师:这个句子也可以用陈述句来表达,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意思是一样的。作者为什么采用反问句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自己试着把这两种句式都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生9:反问句比陈述句更能体现父亲意志的坚定,这样读起来更有层次感。

在分析、品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讲一讲李大钊的故事。学生在讲述中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地演绎故事的精神内核,从而实现革命精神的内化和红色基因的根植。

3.写中助内化

本单元是统编语文教材中阅读内容最丰富的一个单元,也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审美素养以及表达素养的最佳载体之一。要让学生的血脉中流淌着革命文化,充溢着爱国情怀,教师的教学就要冲破阅读与讲述的樊笼,链接学生的生活,链接当下的现实社会,并眺望民族发展的未来,让学生提笔成文,写下心中的所思所想。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设计了“书写心愿,勾画未来”的学习任务,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革命先烈们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身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反思生活、审视自己、畅想未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在书写心愿之前,教师要想办法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导他们不拘形式地进行书写,可以是创作诗歌,可以是撰写读后感,可以是记叙故事,还可以是给革命先辈们写信等。在学生书写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他们进行互批互阅,在修改中完善自己的习作,提升自我。

三、完善科学评价,促进素养提升

在评价环节中,教师应树立“评价即学习”的理念,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一)将红色基因植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中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评价要兼顾文学性与表达性。例如,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在阅读中参与讨论时的表现,还要评价学生即兴写下的感悟、体会等;在“诵读小麦霸”的评价中,要求学生诵读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语言表达正确、流畅,诵读时的精神饱满;在讲述故事的评价指标设置中,教师要将红色基因植入其中,引导学生对照指标清晰、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书写心愿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习作内容与所选择的表达方式是否高度匹配,运用的语言文字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与意义。

(二)将革命文化融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中

除了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还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果仅靠教师一人评价,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会严重透支,而且也会有不够客观公正的嫌疑。因此,不管是阅读评价还是表达评价,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家长、其他科任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这样进行评价,不仅客观公正,而且能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他们乐于思考,敢于发表个人的看法。如此,学生才能深化对单元主题的认知,积累更多革命先辈的故事,重温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这样,红色基因就会悄然植入学生的心田,与他们血脉相融。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情,整体策划教学内容,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育人资源,把“立德树人”“培育新时代少年”的目标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要素革命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也谈做人的要素